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 陆烨华 9787513330077 连续读了三本国内的推理小说的作品,三位都是我之前看的一个自制的推理主题的谈话节目的主创和嘉宾。三本读下来,我最喜欢的是这本,里面有很多很短的短篇,是一些无厘头的案情,但是有很多脑洞大开的解答。整体的基调是搞笑的,但是搞笑得有点干,普遍是一些不是很好笑的对话的写法,而且刻意搞笑的篇幅占的还蛮多的。要是把这些看着都尴尬的搞笑的部分转换成比较顺眼的搞笑的话,这本书我几乎可以给到五颗星。 我有三个很喜欢的地方: 一是我很喜欢这种把一个个很小的点子,做一些穷尽的分析,然后得到一种有新意的解答的故事类型。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推理小说不断出版、诡计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意义。 二是虽然都是同一个侦探撸撸姐作为主角贯穿所有故事,但是可以做到在各自独立的故事之外还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助手和委托人都汇总到同一个故事。这就有点好像SPEC每一集单独出现的特异功能的人,在大结局的时候出现各显功能,把对战情节展现得眼花缭乱非常精彩。想想其实也是复联的梗,不过我没怎么看过,也不能做评价。 三是这本书里的故事的脑洞大在于它会“跳出系统”,而且这种跳出系统还可以是多个维度层面的,这样说希望没有剧透到。 案件的解决蛮制式的,先是委托人描述,然后是助手讲出所有的伪解答,期间添加一些为了搞笑却不好笑的助手和撸撸姐之间的互动,最后撸撸姐推理正确答案。出于刚才说的第一个原因,我蛮喜欢看助手的伪解答的。而正是因为那么多案件的制式,把偶尔几篇非制式的案件凸显得更好看了。 而且作者特别喜欢留梗,即使已经讲完了真正的案件解答,但是在最后一句话把案件提到另一个高度。 但是到后半本的时候,有点为了开脑洞而开脑洞,路子走得有点太偏了,反而把之前一些比较扎实的推理玩虚了,本来的故事的解答也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作为少有的多少有点实验性质的本土推理作品,我也完全可以理解和忽略这点不足。 我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是《某人正传3——解答何必十种》,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是最不“超本格”的一篇。用我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案件:网友A、B、C第一次相约出去暴雪山庄玩,没想到C突然带了男友。男友平时不上网,所以也不跟A、B讲话。过了一晚,A死了,在A的尸体手边有一道血痕,看起来是用血抹去凶手想要嫁祸的人的名字。接下来的推理过程其实是一道逻辑题,所以就不反白了。 如果被抹去的名字是B,唯一知道B的名字的人是C,那C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B的名字之后却没有写上C的名字,说明被抹去的名字不是B。 如果被抹去的名字是C,唯一知道C的名字的人是B,那B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C的名字之后却没有写上B的名字,说明被抹去的名字不是C。 如果被抹去的名字是男友的名字,唯一知道男友的名字的人是C,那C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男友的名字之后却没有写上C的名字,说明被抹去的名字不是男友的名字。 那剩下唯一的可能是,被抹去的名字是C的真名,唯一知道C的真名的人是男友,那男友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C的真名之后却没有写上男友的名字,因为A不知道男友的名字。所以凶手是男友。 现在重述一遍,我发觉两个bug。第一,如果A推理出来男友是凶手,在抹去明之后因为不知道男友的名字而没有留下男友的名字,那A为什么不直接写“C的男友”四个字呢?第二,如果A不知道C的真名的话,A怎么知道写下来的真名是C的还是男友的呢?所以A才抹去名字,什么都不写吧,因为A分不清凶手是C还是男友。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