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世界尽头 The Sign of the Cross: Travels in Catholic Europe 科尔姆·托宾 Colm Tóibín 温峰宁(译) 9787020145409 这是托宾很早以前的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围绕天主教主题在欧洲各国的一些游记。 她说,波兰被波共弄糟了,但天主教徒会弄得更糟。现在,打开电视机,你不会听到党员在赞颂党,却得听着天主教徒告诫已婚之人,如果他们养了狗,最好扔掉狗,再养个小孩。她说,我们用了四十五年才让波共下台,恐怕还要再花半个世纪来除掉教会。(p.29) 由于我对宗教知识、政治知识、历史知识的匮乏,读这本书感觉我自己像是弱智一样。书中提到的不少欧洲国家,天主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还经常和共产主义的兴衰相关。讲到共产主义的地方,多少我有一点熟悉感,但是它和宗教的关系我之前却也从未想过。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和他特别的角度来获取一些关于天主教和生活在欧洲的这些国家里的人们的信息。要是我能多一些知识,那读这本书的收获和感悟肯定会更多。 托宾本身并不是特别虔诚的教徒,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差使去造访欧洲各地的天主教徒、参加宗教游行和仪式、甚至有专属的机会和宗教人士交流,我觉得蛮神奇的。但正是因为这一份初始的和天主教的距离感,赋予了作者笔下文章更多一份清醒和理性。与此同时,托宾会很不自觉地把他所到访的国家和自己的祖国爱尔兰做比较,特别是一些北欧东欧的小国家,这又是一种很热忱的乡土之情,一方面让人觉得很佩服托宾这种花时间来梳理根源历史的行径,另一方面给这本书增加了很有人情滋味的佐料。理性和人情的结合,使得对天主教之于欧洲国家的人们的描绘立体了起来。 我对教堂的权威怀着憎恨与畏惧,却对其仪式和纯净的力量怀有感情。(p.16) 托宾记录下来所看到的这些天主教徒们,给我的感觉是,宗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仪式,而不是信仰。人们会很热衷于宗教节日以及某些宗教仪式,但是未必那么虔诚或者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想着对宗教的皈依膜拜。如果宗教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缺失和需求,那么貌似那些仪式所给人们带来归属感已经足够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宗教和作家的关系、宗教和足球的关系,比如讲到作者到苏格兰看凯尔特人队和流浪者队的比赛。 凯尔特人队球迷挥舞着爱尔兰国旗,而流浪者队挥着英国国旗。凯尔特人对球迷唱着爱尔兰国歌《士兵之歌》,而流浪者队球迷唱着《不列颠万岁》。这让人觉得古怪而超乎现实,这里是格拉斯哥,两边的成员在英格兰和在爱尔兰待过的时间都不大可能太多,现在他们却对这两个地方如此效忠。(p.174)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惊喜是同名的那一篇里,托宾在去“世界尽头”西班牙菲尼斯特雷角的(作弊)朝圣之路上,偶遇David Lodge。虽然David Lodge只出现了很短的几个小节,但是我却像迷弟一样特别兴奋于这种意外得知原来可能根本不相干的两大男神之间的交集。后来我又一想,这可能也预示着他俩同样的对Henry James的着迷吧,各自写了一本以他为主角的小说:托宾的《The Master》和洛奇的《Author, Author》。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