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6

Black Mirror S3

第三季回归,这周末我马拉松式地看完了,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震撼了,质量依旧还是蛮有保证的。正是因为一贯的高质量,有的点子其实用一般标准来看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在这里却不一定够得上格。六集在我心目中的排名,按照我能够从中看到的思考排序,305>306>303>301>302>304。 S03E01 Nosedive 虽然说是科幻片,但是这一集的设定简直超级贴近真实生活,网络评分机制啥时候到个人身上,如果这件事情现在发生也不会有任何惊讶的地方吧。关注的点抓得很准,但是我觉得方向反掉了。为了所谓的高分迷失了自我、世界的规则全部由评分来控制,这样的东西其实很容易想到,也很容易想到这些事情最表面的问题,这也正是这一集想要探讨的问题。 但是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在于这里,问题在于那些不把这些评分当一回事的人中间,有一些是在把无知无理无礼当作在追求真我。对于评分机制的鄙视,正好成了这一帮人凭借自己的私欲任性行为的藉口。这些人让我想到了拜伦,拜伦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所以反而去追求最极致的坏。现在通讯科技很容易让人们有拜伦这样的见识和看法,但却没有拜伦这样的能耐。 S03E02 Playtest 虚拟游戏的盗梦空间。略恐怖也略无聊。 S03E03 Shut Up and Dance 要是没有最后的反转,这一集还挺弱的。我觉得科幻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可以它那一个和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让我看清一些道理。这一集的好就在这里,如果依循前面的设定好像在说一件事情,而最后的反转才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在说另一件事情。 前面我以为这一集在说网络暴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科技去威胁勒索人们做一些犯法的事情,年少的主人公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被不幸地卷入其中无法脱离越陷越深。最后的反转却揭露出来,包括其他的几个被勒索的人,这位少年主人公其实是一个有娈童癖的人。网络勒索的人突然间变成了网络罗宾汉,他们并不在图任何金钱利益,而是纯粹地玩弄这些人并且揭露他们的真面目,一瞬间,他们好像成为了正义的使者。 但我还想进一步较真一下,他们真的是正义的吗?首先,看娈童的porn和娈童有质的区别吧,就好像一个杀人凶手和一个很想杀人也研究了很多很多杀人手法的人的区别那么大吧。其次,网络隐私权的优先权应该要比网络色情啥的要高很多吧,否则可以为了安全问题践踏人权也可以成立了。 S03E04 San Junipero 这一季里个人觉得最温情也最无聊的一集。这个点子原本不差,宋江阿姨不就也去了那个地方嘛,只不过两位女主的戏宣兵夺主抢掉了本来可以把剧情写得更精彩的可能性。 S03E05 Men Against Fire 上半集看得我无聊死了,我本来就超级不喜欢军事题材的,几乎已经打算把这集评为本季最差了,没想到后面的连续反转把我对这集的看法也大反转了。 一开始的打蟑螂人的设定,我以为就是很普通的高科技打僵尸的故事,立意最多就是提示观众对于异类的同情什么的。 后来一号反转突然出现说原来这一切都是政府军队的操控,他们通过对士兵植入芯片改变他们对蟑螂人的感官认识。这些原本是普通人类的种族,在芯片的作用下,士兵们看到的都是很恶心的类似变异僵尸的样子,并且连微小的可以唤醒人性的声音味道也全被改写了。这里其实揭露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人们的审美歧视如此之根深蒂固,长得不像人类的丑陋就比较容易下手了。第二,这样的心理机制被很下作地利用了,政府军队在利用高科技给士兵洗脑来推动种族屠杀。 二号反转来得更让人措手不及,这些芯片的启用都是被植入者认同的。甚至在剧中的主人公知道了真相以后,他依然被提供了不同的选项,而他在极度痛苦之下选择了依然臣服于假象之中。政府军队的行为很有意思,他们都这样直接改写士兵们的认知了,为什么他们最后还要得到男主的认可之后才重写他的记忆?为的是之后万一男主再次发现真相再次后悔之后可以给他回放他新的自愿录像? S03E06 Hated in the Nation 这一集的篇幅最长,整集都用一种很认真的探案者的角度来回顾这个事件,连结尾的时候都让人觉得好像是在为这部犯罪剧的续集留伏笔。那其实这一集在打着犯罪剧的幌子讲什么呢? 网上好多评论说这集是关于网络霸凌的,我觉得并不完全如此。这一集很有意思的地方,从好多方面可以和第3集对比着看(不在这里展开了)。和第3集一样,只要改变一个很小的设定,这一集所表达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观看过程中,我发觉一个很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其他的细节处理的都蛮好,比如嘻哈歌手很毒舌地攻击小孩子、政治家为了使自己不是第一名急于抖出别的政客的丑闻。所以这个不合理的地方让我特别在意。那就是在确定死亡事件和人工蜜蜂/网上投票的关系之后,为什么没有官方的披露整件事情的真相?第二天的确有很多新闻在用娱乐追踪式地报道相关的信息,但是剧情却没有明确地讲出来接下来参与投票的网民到底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去投票的。这一点对我来说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间接决定了大反派的行为的意义。 如果把投票的人分为三类:知道了事件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再参与投票的人,把它当玩笑投票且不觉得会对当事人造成影响的人, 把它当玩笑投票且希望对当事人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人,这三类人有很大的不同吧。

安提戈涅

ANTIGONE 白光剧社 2016.10.22 上海大剧院 安提戈涅是一则古希腊悲剧的主人公,她是俄狄浦斯和自己的母亲的孩子,她不顾国王的禁令,安葬了城邦的反叛军首领同时也是自己兄长的尸体,最终所有人都死了。 我想先谈谈这个故事本身。去年看Athol Fugard的话剧《孤岛》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关于安提戈涅的故事,在《孤岛》里两个狱中的政治犯试图排练《安提戈涅》这部话剧,两条情节线并联起来很容易看出来作者想传达的反专政的政治意识。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安提戈涅也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符号,即坚定自己的信念信仰与强权斗争的形象。 这次看到了比较完整全面的安提戈涅的故事,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安提戈涅这个人物,可以非常简单粗暴地被归为勇敢的斗士的样子。人们往往很容易被这样的人打动、激励、影响,却忽略或者容忍了其它不好的地方。反正在我看来,其实她并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至少在《安提戈涅》这部剧里面她并不是一个正面人物。我看到有两个很大的负面因素。 首先,安提戈涅坚定自己的信仰,让我们先假设这一行为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然而有正确的目标,还有达成这一正确目标的正确方式,拥有前者并不代表就拥有了后者,拥有前者更不代表就有权利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 我看到安提戈涅是拥有了正确的目标,却也做了所有仅仅拥有正确的目标的人做的事情,最明显的就是她对妹妹的各种讽刺和非难。安提戈涅和她妹妹的关系,让我想到了《Wicked》里面的两位女主,她们是最好的解答。而且我还受不了的是,在事发前安提戈涅觉得自己有了正确的目标就天下无敌了,各种装逼,说什么不怕死最好把我抓进去处死了,然后事发后在狱里面却废话连篇说什么把我抓进来真不公平一直赖着不死。 其次,再来看看安提戈涅的正确的目标,她最常用的自我拯救的催眠就是尘世间的罪不算罪,重要的是阴间/老天的赞许。安提戈涅并不是质疑她追求的正确的目标的合理性/正确性,她这样还比不上国王为了坚定国家道德观念而颁布法令的行为呢。国王的立场,其实和安提戈涅一样坚定,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那具尸体还是他的侄子呢,能够对侄子颁布如此冷酷的法令,那国王是不是比安提戈涅更坚定地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关于这次话剧的诠释,颇有几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全女性演员出演,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原著里面有不少贬低女性侮辱女性的台词,由女性演员表演出来可能会避免重点模糊,而且类似的地方有的时候演员会跳脱出角色用另外的声音来评论一两句,有点奇怪。我最最无法欣赏的是,每到悲剧情节接近高潮的地方,这些演员会从喉咙的深处发出很长很长的啊的嘶喊,从喉咙的噪音一直到最大声再嘎然而止,近乎宗教仪式的呼喊既不好听又很突兀。

Running in the Family

Running in the Family Michael Ondaatje 9780679746690 斯里兰卡国家不大,出名的作家寥寥无几,但是翁达杰这个名字肯定不可遗漏。虽然成名已是西方世界而且也已完全移民加拿大,而且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根本没有斯里兰卡的一丝痕迹,根本就是一个欧美人写的东西的感觉。唯有一两本书是和斯里兰卡有关的,这本《Running in the Family》是一本非虚构的作品,通过作者回到斯里兰卡的旅行作为引子,很多斯里兰卡的景色风情的描写,家族上一代的传奇式的历史,再穿插作者自己和同辈的对过往的回忆。这种旅行游记加上家族回忆录的写法,又让我大开眼界了一下,望尘莫及啊。翁达杰的厉害并不在于故事的情节有多跌宕起伏、也不在于挖掘人物的内心有多真实精准、当然也不在于卖关子卖得多好,我觉得他厉害的地方是会用很美的文笔来构建一些情愫。对于他父母的描写,翁达杰几乎是在用上帝视角在讲他们的历史,这种看似非常抽离的口吻好像都不是在写自己的父母。翁达杰可以做到如此节制地描写自己的父母,不让自己和父母的交互来影响对于父母本身的描写,就算对于一个儿子来说,父母本身是谁要比父母身为父母的时候是谁要重要得多,一百个赞。

2016乌镇戏剧节

第一次去乌镇戏剧节,给我的感觉很不错。有戏剧节的氛围,还有很多路边的各式各样的现场小型表演,乌镇的景色也比我料想的要美很多。要是游客稍微再少一点就完美了。另外,看戏真的是体力活。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德万尼茨(Dietrich Schwanitz)的作品,讲的是在某精神病院里由戈多医生带领五个自以为是著名剧作家的人的对话,他们分别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和贝克特(Samuel Beckett)。这部剧厉害的地方是它到处都是梗,到处都是相互引用,到处都是上一层的meta。 整场剧是以排练对词的形式表现的 每一个自以为是剧作家的人都在以那个剧作家的口吻讲话 最后每个人都自白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剧作家,其实是在假装那个假装剧作家的精神病人的研究人员 戏剧知识匮乏的我,对于剧情的掌握由于全部停留在最表面的程度,所以反而比较顺畅。但是如果真的要看懂这部戏,需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然后再看明白它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评价,肯定会更过瘾。而且因为一共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可以用自己所扮演的剧作家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别人的角度和技法,也可以用别人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自己的角度和技法。这也是点题的地方,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故事是说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父亲17只骆驼的1/2、1/3、1/9,只有找到第18只骆驼并最终把这第18只骆驼还回去他们的分配才能圆满。在那么多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则属于我们自己的,而当我们找到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时候会有新的境界。 赌徒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舞台设计得很赞,四个不同的场景来回切换,其中一个是剧院模式的,会实时播放在第五个场景或者在其他地方现场拍摄的镜头。全程都是德语对白,节奏却又是非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带人生道理分析的话痨式的。演员们都超级厉害,那么长的演出,却非常流畅。 活久见,第一次看了一场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话剧。 我其实并没有理解为什么需要演那么长,的确是有一些大戏冲突性很强需要花一点时间,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都可以很简略地带过的。 我应该只睡了上半场大概半小时的时间,中场休息喝了一罐可乐后下半场还都挺过来了。 堂吉诃德 2016.10.16 沈家戏园 很小的一个场地,超级简单的布景,是由两个来自西班牙的老外演出的木偶剧。全程没有语言对话,只有一些咿咿呀呀的用语气表达意思的对话。非常老实地讲《堂吉诃德》的故事。 这是这次乌镇戏剧节我看的最失望的一部戏。首先,它的场地太昏暗,剧情又演得太中规中矩很无聊,我这次真的是昏睡到靠平衡不稳的时候惊醒。然后,我心中的神作《堂吉诃德》被演绎成这样毫无新意的故事,感觉简直是在嘲讽堂吉诃德了。 说个和这场演出无关的话题,我最近想到一个支持我喜欢堂吉诃德的脑洞理论,叫做没有来龙去脉的厉害。每一本小说、每一个故事或者每一段历史,当我们得知背景介绍和历史介绍以后(有时我们会主动地去了解这些),主人公的行为会显得更合情合理(因为这样这样的背景于是ta作出了那样那样的行为),但是从反面却凸显了主人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弱化。有因有果的水到渠成的成功,值得称赞的点在哪呢?但是做事没有逻辑的人,也不厉害。只有真正看清机械结果的道路而主动选择了另一条的才厉害,所以堂吉柯德厉害。

2016简单生活节

2016.10.5 世博公园 在这样秋高气爽的天气去公园看音乐节的演出表演实在太适合了,没有像昨天那样下雨实在太幸运了,下午还稍微有一点小热,但是到了晚上的温度真的太舒服了,随便在路边、树下、草坪上坐下或者躺着,或者是站在离舞台不近人流也没那么拥挤的地方,听着不远处的现场音乐,太舒服了。 流水账简单记录一下。 莫西子诗 以前从没听说过,同行的小伙伴推荐的,真人看好矮小。 好妹妹乐队 人超多的,旁边的小树林,舞台背后的地方也都站满了。相比于他们的歌曲,还算听着蛮舒服的,更出挑的是他们逗逼的talking吧。虽然胖子的声音比较有张力,但我更喜欢瘦子的声音,比较扎实。收一首《再一次的再见》。 王若琳 现场演出的都是比较新的歌,甚至大多数是她将要发行的专辑里面的歌。身后不断传来别的观众难以置信这真的是王若琳的质疑声,好像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王若琳追求真我之前的风格。我承认我在听她今年上半年的新专《火腿》的时候,也多少有点难以接受。但是今天在看她现场表演这些歌曲的时候,我又喜欢上了。她的歌很有实验性,故事性又很强,她的现场演出表情动作戏做得超足,还蛮有趣的。收一首《Hello Anyung》。 邱比 以前看过一次他在某选秀节目的表演,很惊艳。这次看,他的舞蹈动作也太随意太单一了,看起来感觉比他跳得都累。而本来应该作为他的强项的嗓音,不知道是选歌原因还是音响原因,一点也不清亮,反而让人昏昏欲睡。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没想到观众那么多,原来现在他们那么受欢迎。前半部分请来主持人朱丹来给金承志做访谈,后半部分才是正式的演出。一共才唱了三四首歌,当然包括《感觉身体被掏空》。这首歌也被我循环播放过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加班回家的路上会听一听。里面的歌词意义大于内容很难当真,但是身体被掏空的意向却很精准,而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其实是那段一闪而过的对工作的歌颂。那些歌颂单拎出来看好像还有点道理,甚至好像真的可以成为下属对上司说出来的话。虚实之间,正是这一段把整首歌升华了,否则它仅仅就是一首简单的抱怨吐槽的歌,就没意思了。收一首《彩虹》。 韦礼安 终于给我看到现场了,其实当初来简单生活节的初衷也就是看他。非常幸运的是, 韦礼安的演出时段正好和李荣浩撞上,所以现场没有那么拥挤。所以,我可以站到很前面的位子,而且周围都是可以整段跟唱的真粉丝。最大的惊喜是,他唱了《慢慢等》!开场之前我还在想,他唱这首歌的概率应该不会超过2%,但是他竟然还是唱了。强推《慢慢等》。 许巍 人太多,根本进不到可以看到舞台的地方,所以我就索性在旁边的树底下坐着听。本来对他就无感,随便听听。 陈绮贞 这又是另一个惊喜,在买票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她会来这一天的场次。不愧是我喜欢那么多年的一姐,陈绮贞唱得好听之外,每一首之前的talking都被她说得超级有道理又有哲理,太有内涵了。我还是更喜欢她的慢歌,太适合在这样的凉爽的夜晚聆听了。再推《小步舞曲》。

卑微的神灵

卑微的神灵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阿伦德哈蒂·罗伊 Arundhati Roy 张志中/胡乃平(译) 9787544210973 如果我读完之后还没有明白这本书的标题的话,我是不是白读了?其实在书里面有很明确的讲所谓的“卑微的神灵”到底是在说谁,但是我还是没有get到为什么他就是卑微的神灵,对比着英文原名《The God of Small Things》,我就更困惑了。从英文名字里面,我至少还能看懂维路沙和small things的关系,但是没看出来他哪里有God的特质;从中文名字里面,如果我把“卑微的”看作是修饰性的而不是所属性的,好像更贴近维路沙这个人物,但又好像和表达所属关系的英文名字思路不一样了。 这本小说厉害的地方是它的叙事结构,故事真正发生只有很短的时间,但是作者把这短短的几天拉长到很细很细的每一个场景细节,然后穿插加入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历史和未来结局。在这么多层次的时间线人物线里面,作者加入了一个大梗,从简单的家族谱变成了有一点像是悬念小说的样子。但是如果你真的把它当作悬念小说来读你就输了,因为它的悬念揭晓太弱了,根本没有爆点,不值得读者那么长久的对于悬念揭晓的期待。那么它好看在哪里呢?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印度故事,伪反沙文主义模式开启。印度的主题,种姓阶级之间的互动,再加上近代的政治历史背景,讲出了一个很有印度风味的故事。接着,如果还要把小说里的情节展开、讨论、对人物做分析评判的话,我兴趣不大,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印度人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作者为了写作而创造出来的。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百年孤独》和《没什么大不了》,这些都是用一本小说来讲一整个家族传奇般的历史。但是比起这本《卑微的神灵》,我要喜欢另外两本多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文风。作者在小说中有很多很多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云的堆积,一些好像和情节有点关系的词语,像诗一样蹦出来摆在那边。 这部分我觉得我不能评判,因为我不理解,不能说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欢。还有中文译本里面还有很多黑体字,我也没有理解它的意义,是译者怕读者没看懂所以事先把重点划好吗,为什么划出来的重点只让我觉得一种故作深意的扭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