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Michael Ondaatje

安尼尔的鬼魂

安尼尔的鬼魂 Anil’s Ghost 迈克尔・翁达杰 Michael Ondaatje 陶立夏(译) 9787020114085 这是为数不多的翁达杰以斯里兰卡为背景的另一部作品,它是一本虚构的小说,却是建立在20世纪末真实的斯里兰卡政治局势之上的战争故事。这场时代离我们相当接近的斯里兰卡的战乱,有南方的反政府叛军、有北方的分裂派武装、有政府当局,以及各个势力之间的角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斯里兰卡发生了很多武装冲突、暗杀事件、屠杀事件。这本小说的主线引子讲的就是主人公们发现了一具不寻常的无名尸体,随着对这具无名尸体的逐步调查,也慢慢揭开一系列杀戮事件的丑闻。 这本小说前半部分每一章都以一个事件相关人为主角,从法医女主的考古搭档、搭档的师父、搭档的医生兄弟、人面重构师的每个人的故事,主线条也渐渐清晰起来。故事的情节,找到了一个不该被找到的东西,这件事件不能被当局发现,必须隐藏什么才能逃离这个国家。这个好像一篇我哪里读过的科幻小说啊,但是现在我也想不起来那篇科幻小说的题目了。 说实话,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这本书的设定,在如此战乱的背景之下,一位年幼离开现在又作为一个访客重返家乡的一个主人公,这其中交织着主人公年幼时代的对于故乡和家庭的回忆(就好像翁达杰自己的《Running in the family》),以及对于当时的面目全非的动荡的局势和人心的发现。但是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我所预期的,我的意思是这本书给了我所预期外的另一种更强烈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我现在再来反观翁达杰其他的作品也都深深蕴藏其中,那就是主人公和社会时代背景的一种抽离感。一般刻板印象中,如此宏大的战争历史背景之下生活着的人们都被极度地影响了,日常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打破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被扭曲了,所以我们很容易通过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之中读出来反战的意义。但是翁达杰的作品则不同,战争之时的主人公们的确也还都是victims of times,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主人公们还是轰轰烈烈地过自己的日子,能够从战争的阴影中抽离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被绑架去给武装力量当医生的故事,当然前半本书里每一章作为主角介绍的每个人都是如此。这种处理的方法也同样激起了读者对于反战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更丰富也更有说服力了。

Running in the Family

Running in the Family Michael Ondaatje 9780679746690 斯里兰卡国家不大,出名的作家寥寥无几,但是翁达杰这个名字肯定不可遗漏。虽然成名已是西方世界而且也已完全移民加拿大,而且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根本没有斯里兰卡的一丝痕迹,根本就是一个欧美人写的东西的感觉。唯有一两本书是和斯里兰卡有关的,这本《Running in the Family》是一本非虚构的作品,通过作者回到斯里兰卡的旅行作为引子,很多斯里兰卡的景色风情的描写,家族上一代的传奇式的历史,再穿插作者自己和同辈的对过往的回忆。这种旅行游记加上家族回忆录的写法,又让我大开眼界了一下,望尘莫及啊。翁达杰的厉害并不在于故事的情节有多跌宕起伏、也不在于挖掘人物的内心有多真实精准、当然也不在于卖关子卖得多好,我觉得他厉害的地方是会用很美的文笔来构建一些情愫。对于他父母的描写,翁达杰几乎是在用上帝视角在讲他们的历史,这种看似非常抽离的口吻好像都不是在写自己的父母。翁达杰可以做到如此节制地描写自己的父母,不让自己和父母的交互来影响对于父母本身的描写,就算对于一个儿子来说,父母本身是谁要比父母身为父母的时候是谁要重要得多,一百个赞。

Divisadero

Divisadero Michael Ondaatje B000QW7R8U 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2007年出版的《遥望》(Divisadero)算是他最新的一本小说。虽然是一本不厚的小说,但是采用了一套很有意思的呈现故事的方法。一方面,有看上去情节起伏很大的比较现代的故事,主角是Cooper、Anna和Claire;另一方面,是上一代的看似比较内敛的关于Lucien的故事。好玩的地方就是这两代人的故事在有微弱的线索连接之外,两组人物的形象有似乎互相作用和映射。光光从最初步最直观的读者角度而言,我其实有明显的偏好。我更喜欢关于Lucien的故事,而且我最最喜欢的是小到不行的一个配角,就是那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偷。 叶沙的节目组花了三期节目的时间重点推荐并解读了这本书,下面摘录一段关于书中灵魂人物Lucien的叶沙的解读。 我把他看作是一个“全人”,这样的人也许是理想化的。他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是一部作品,一部供Anna研究的作品。这个所谓的全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一部分是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可以说很难讲哪个比哪个更大一点。 在Lucien的生活当中,“那一个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他可以描绘出来。可是“那一个世界”之重要,我不认为其他有什么人可豁免。只不过我们都不如一个作家那么擅长于把思路理清、把它赋予一个生动的形象,以致于自己也能够因此看清,甚至让更多的人看得见。Anna如此,Claire如此,Cooper如此,我想人人都一样。在他的“那一个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一个世界”的投影。而“这一个世界”中的所有的欠缺,在“那一个世界”里都可以获得补偿。那就是Lucien写下的内容:对感情、对家庭、对在“地上”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的在“天堂”的构建,这就是Lucien的“那一个世界”里所拥有的一切。而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一个世界”也是“那一个世界”投影的承载者。因为Lucien是拥有“那一个世界”的人,而“那一个世界”可以投影于他的当下,所以他会离家出走。他会去寻找一个他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然后他找到了。这个找到的地方,是独处的愿望。因为只有回归到独处,生活才可能完整。因为“这一个世界”要完整,不可能。能够像他那样清醒的人,几乎不可能(存在)。他之所以如此清醒,得益于写作良多。因为电光火石的心念的转动,如果不是把他写下来留下来的话,还轮不到去遥望社什么,就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就是叶沙和嘉宾们最后一期节目里谈了好多关于命运的看法。然后我回顾我上个月临时抱佛脚看的电影版《英国病人》,那时我把一切的悲剧都怪在爱情的头上,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调整对爱情的看法。现在要是结合命运的角度来看,似乎又上了一层台阶。刘先生的关于命运的解读辩证而积极正面,我却无法全部赞同。反倒是叶沙关于命运的关于一张蓝桌子、一段文本的比喻,挺玄的。 另,推荐《遥望》中译本的译者的博客,有很多最新的英语文学的信息。

The English Patient

最近我想让大家跟我一起读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的上一本小说《遥望》,然后别人问我这本书哪里好,我答不上来因为我也才刚开始看,又问这个作家哪里好,我憋了半天只能说出来大名鼎鼎的《英国病人》也是他的作品。但是不管是小说版的《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还是改编的电影其实我都没看过,所以说着心里发虚,于是赶忙今天把电影给看了。 小说出版于1992年,由Anthony Minghella导演的电影版本于1996年上映。我发觉Anthony Minghella连续导了两部我很喜欢的电影,这部《The English Patient》和《The Talented Mr. Ripley》。电影里也是可谓群星璀璨,有Ralph Fiennes和Juliette Binoche算是两大主演,连跑龙套的在现在看起来也是一个个资深演员。虽说Ralph Fiennes和Juliette Binoche是男女主角,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对。电影的叙事手法设计得很精妙,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感觉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时间里不断变化,简单的来说是从“觉得美好但不喜欢”到“觉得美好而且喜欢”,再到“觉得不够美好但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想到前两天在豆瓣上折雨提出的一个说法。我们到底站在怎样的立场和角度来面对一部艺术作品或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呢?个人喜好是独立于美丑而存在的,虽然人的天性是偏好美而唾弃丑,但是美和丑存在于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统筹打分的结果。那么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如果说简单地追求读者/观众的喜好,从上面的逻辑推导的话,岂不是只要建立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就好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美”之外,我们还对“真”也有追求。百分百的高大全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艺术作品中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真实的世界是美与丑并存的。从这个逻辑出发的话,才会有“恶之花”这种东西的存在。我喜欢这部《The English Patient》真与美的结合。 影片的结尾是动人而伤感的。这种悲剧的结局,一开始我全怪罪在不伦恋上面,然后怪罪在战争与政治斗争上面。最后我想了想,即使不是不伦恋、即使是和平时期,这样的悲剧还是可能发生,那只能怪在爱情本身头上了。Mika在歌里唱“Love is just a cautionary, momentary, reactionary lie. Loverboy, is just illusion to me.”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话,这整部电影岂不是从各方面催促大家赶快顿悟人生去做和尚了么?不过关于这个问题再怎么想也没用,是理性无法涉及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