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最近我想让大家跟我一起读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的上一本小说《遥望》,然后别人问我这本书哪里好,我答不上来因为我也才刚开始看,又问这个作家哪里好,我憋了半天只能说出来大名鼎鼎的《英国病人》也是他的作品。但是不管是小说版的《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还是改编的电影其实我都没看过,所以说着心里发虚,于是赶忙今天把电影给看了。 小说出版于1992年,由Anthony Minghella导演的电影版本于1996年上映。我发觉Anthony Minghella连续导了两部我很喜欢的电影,这部《The English Patient》和《The Talented Mr. Ripley》。电影里也是可谓群星璀璨,有Ralph Fiennes和Juliette Binoche算是两大主演,连跑龙套的在现在看起来也是一个个资深演员。虽说Ralph Fiennes和Juliette Binoche是男女主角,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对。电影的叙事手法设计得很精妙,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感觉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时间里不断变化,简单的来说是从“觉得美好但不喜欢”到“觉得美好而且喜欢”,再到“觉得不够美好但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想到前两天在豆瓣上折雨提出的一个说法。我们到底站在怎样的立场和角度来面对一部艺术作品或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呢?个人喜好是独立于美丑而存在的,虽然人的天性是偏好美而唾弃丑,但是美和丑存在于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统筹打分的结果。那么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如果说简单地追求读者/观众的喜好,从上面的逻辑推导的话,岂不是只要建立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就好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美”之外,我们还对“真”也有追求。百分百的高大全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艺术作品中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真实的世界是美与丑并存的。从这个逻辑出发的话,才会有“恶之花”这种东西的存在。我喜欢这部《The English Patient》真与美的结合。 影片的结尾是动人而伤感的。这种悲剧的结局,一开始我全怪罪在不伦恋上面,然后怪罪在战争与政治斗争上面。最后我想了想,即使不是不伦恋、即使是和平时期,这样的悲剧还是可能发生,那只能怪在爱情本身头上了。Mika在歌里唱“Love is just a cautionary, momentary, reactionary lie. Loverboy, is just illusion to me.”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话,这整部电影岂不是从各方面催促大家赶快顿悟人生去做和尚了么?不过关于这个问题再怎么想也没用,是理性无法涉及的区域。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我发觉新春佳节是每年好片最多的时候,特别是年初的时候各大奖项和提名出炉,给上一年的好电影多了风向标。于是最近我比较密集地一下子看了好几部2010年的片子,而且总体质量都颇高。懒得每部电影长篇大论,简单地记录一下我看每部电影的一些感触。 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网络 上来的第一个场景就把我给征服了,对这种高智商人才,我没有抵抗力。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以前也经常听说IT界成功人士的故事,但我一直觉得那其实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看在脸书的创始人的原型故事,我觉得好佩服他们的敢于做大事的精神啊。不管最初的起因是什么,最终他们做到的改变社会的事情,好伟大啊。当然就这个特定的脸书的起因,我觉得还是很温馨的,因为它一直贯穿从电影开始一直到电影结束。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珍惜的点是,那对双胞胎其中一个的态度。他不愿意挑起争端,把事情弄到满城风雨、把矛头指向同学,因为他觉得“那不是一个哈佛绅士做的事”。把“做绅士”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瞬间让我对他充满了好感。现在中国鼓吹法治社会,什么都拿法律说事,人们又没有宗教信仰,好像法律成了唯一判断行为的准则。一件事情凡是不违法,那就理所应当可以做。一个人对自我的要求的出发点是并且仅局限于法律,我个人觉得这个很初级诶。 这部片子让我认识了Jesse Eisenberg,演得很棒,我很喜欢。而且我觉得他跟Michael Cera神似啊。 Never Let Me Go 别让我走 这部片我老早想看了,科幻片+Carey Mulligan,这两个理由对我而言就很足够了。当然里面的卡司依然强大,除了Carey Mulligan还有大美女Keira Knightley(我也喜欢的)和出演过《The Social Network》的Andrew Garfield(我觉得他不像人类)。 不剧透了,我就觉得这部片感人之余,起了一部科幻片该有的作用,那就是它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前在DWBC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谈到过一个话题,那就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智慧的关系。引用Kate引用罗素的观点:目前人类的智慧发展跟不上科技,所以智慧需要提高。这部电影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跟这个观点是一致了,我们必须好好想一想。 另外,关于人生的缺憾,有的缺憾是生来如此并且无法改变的。面对这样有缺憾的人的态度又该是如何的呢?我一直很纠结,因为我会下意识地去同情,但是回头想一想又觉得我根本没有立场去同情。比如说,我们人人都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要是有人是盲人,我们就会觉得没有视力生存非常艰难和可怜。但是要是想一想,其实或许有的物种根本就是除了五觉外还拥有人类从未拥有并且也无法理解的一种“觉”,如果运用前面同样的逻辑,那我们人类岂不是全部都很可怜,但我们其实又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 The King’s Speech 国王的演讲 看这部片,第一个场景我就有穿越的感觉:国王的老婆是哈利波特里面的坏到骨子里的坏女人,牧师是人类版的Master。这点我花了好久才纠正过来。Colin Firth真的演得超棒! 看电影的时候我非常感动于国王与语言纠正师之间的友情,但是看完冷静下来以后又觉得这个预言纠正师就这样获得爵位之类的未免让人觉得有点不服气。 告白 这部由凑佳苗的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我等了好久了呀,终于看到了。当初我还是等着台版翻译出来第一时间看了,然后逢人便推荐的呢。电影版的画面和音乐处理得很美,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似乎个个天真无邪,只有在告白之下才看出来丑陋的一面。 很多人说,《告白》里面这样的情节只有在日本这种变态的社会才会出现。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可以说故事里面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很病态,但是这种病态似乎又都很有依可寻。经历这样这样的事情,似乎自然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或者行为,但是最后一看却都是大悲剧。《告白》做到的,是很完整地把这些的确存在(并且的确可能在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身上)的丑恶表现出来。然后大家可以就此讨论、反思,可能也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悲剧。 Conviction 定罪 我承认我是完全只是冲着Sam Rockwell看的这部电影,但是当我发觉Sam Rockwell其实不是主角的时候,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所感动。这是一部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的是哥哥被冤枉杀人入狱,妹妹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通过法律资格考试并最终为哥哥洗清罪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个是前不久刚读的茨威格笔下《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里的菲尔德。这三个人物都有类似的点,从形式上而言,似乎秋菊和电影中的女主角更为相像,但是我觉得秋菊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印象是“拗”,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给我的印象却是充满了爱。秋菊的坚持源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倔强的性格,而支撑这部电影女主角几十年的却是对他哥哥的亲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的侧重点的区别。 最可贵的是,女主角的坚持的纯粹。有一个情节,女主角的两个儿子互相问对方是否会为对方做同样的事情,有一个说愿意,但是说到要是等于牺牲一切的话似乎又犹豫了。我觉得所谓女主角坚持的纯粹,就是其实她自己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根本就不觉得她是在牺牲自己的人生活或者一切。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Also tagged Andrew Garfield, 中島哲也, Carey Mulligan, 石黑一雄, David Fincher, 西井幸人, 藤原薫, Hilary Swank, Jesse Eisenberg, Keira Knightley, Mark Romanek, Minnie Driver, Sam Rockwell, Tom Hooper, Tony Goldwyn, 松たか子, 橋本愛, 湊かな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