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6

春之觉醒

春之觉醒 Spring Awakening 2016.9.24 上海文化广场 最初知道这部音乐剧要感谢《Glee》。2006年的原版的音乐剧的三大主角,女主Wendla由Lea Michele饰演,后来演了《Glee》的女主;男主Melchior由Jonathan Groff饰演,后来客串《Glee》,之后又和Russell Tovey合演《Looking》;男二Moritz由John Gallagher, Jr.饰演,后来依然很呆萌地出演《The Newsroom》;小配角演Georg的Skylar Astin现在也是电影电视剧大熟脸。音乐剧的主演相继去演电视剧,似乎是这几年的潮流,正好音乐主题的美剧好多。 这部音乐剧能在上海演出还挺惊喜的。 一方面之前的类似的中文对白英文演唱的在上海的表演并不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底舞台磨练得是不是恰当,我觉得这次的演出相当地成功。不管是舞台布景、舞台设计、音响安排都很到位,一点也没有山寨的感觉。主要突出的地方还是主演们的歌声真的很不错,我也很喜欢歌声搭配舞蹈的感觉,这才是音乐剧嘛。男主女主的嗓音都非常好听,女主的声音里我竟然听出来一点点毛毛妹的味道(可能只是我想多了)。唯一不是很满意的演员是男二,他讲话的时候就有点不自然,然后唱歌的时候不是说唱的不好,只是感觉和这部音乐剧很不搭,人家明明是一个十几岁的懵懂无知少年他唱出来却太正经有一种端着的味道。音乐剧的歌单也都好听,我甚至觉得比我之前听原声碟的时候更能抓住我的兴趣,之前我的感觉是歌曲的旋律稍微有点弱有点杂散不那么朗朗上口。当然现在我看完现场再回过头去听原声碟,又觉得好听了。 另一方面的惊喜在于它的剧情。原来它的历史那么悠久,它是改编自1891年的德国同名剧本,讲的是19实际末的德国,一群少男少女在压抑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氛围之下,慢慢性觉醒的故事。看简单的介绍好像是一个浪漫的成长故事,其实德国人笔下的故事即使是少年的也还是很严肃很有深意的。让人很惊讶的是这几乎是一百年前的故事,离我们好像很远很远了,类似的悲剧现在看起来都不可能发生了,但是造成悲剧的初因却依然存在。用剧里面的一个少年的话总结,一共有三种人:第一种就是直接被社会打败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和灵魂太让人惋惜了;第二种就是他足够有智慧又强大去与社会抗争,但是结局却依然惨烈;还有这像这位少年自己一样的第三类人,世故地看透这一切、狡猾地搞基。这个年纪的领悟多少有一点中二的感觉,但却也不能否认地似乎多少有一点道理。这种残酷又现实的少年的选择,让我想到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我有点难以判断这部音乐剧的国内观众受众群到底应该是谁?小孩子肯定是看不懂的,同年纪的少年貌似没有这番领悟能力,再大一点的年轻人又太晚了些,少年人的父母真的会因为看了这部音乐剧而有所触动和改变吗?

月亮和六便士(舞台剧)

2016.9.21 美琪大戏院 毛姆的名著改编成的话剧,今天在上海的首演。 我是在学生时代读的小说,具体的情节什么的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却依然能明显地感觉到今天的这个话剧版本的不足之处。回想小的时候上语文课,有的课文真的蛮美的,但是老师一讲课分析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中心思想什么的,就感觉没意思了。这部话剧的改编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给观众灌输编剧读完这本小说以后领悟到的道理。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一个半小时的剧已经把该讲的剧情全都讲完了,最后还要来一个全剧全部剧情的总结和点评,赤裸裸地说出来主人公的人生意义。同行的小青说看这部话剧让她想到了《火花》(看完烟火男主就离家出走那段我也立马想到了《火花》),是去追求内心最真实却鲜有人能理解的月亮,还是众人循规蹈矩老少皆宜的六便士?这部话剧用追求六便士的方式来鼓励大家追求月亮,这不是很恶心嘛。 形而上的问题讲完,既然这部话剧那么想要讲道理,那就来看看他的道理有没有道理。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话剧里说男主是为了梦想抛弃一个世俗的规则,然后却不断地强调男主最后事业有多成功、人们有多么看中他的画、男主在大溪地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啊。这不是很可笑吗?既然男主已经是一个不在乎世俗价值观念的人了,这部话剧却依旧在用最世俗的观念来评判他来决定他是否可以作为我们鄙视世俗价值观念的榜样。 第二,我没有看懂话剧里面后面烧画的逻辑。男主先是嘱咐老婆把画/房子烧掉,然后大声自鸣解释“我自己选择的离经叛道的人生不后悔不遗憾”,这理由乍看之下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认真地想一想这有因果关系吗?男主的人生只为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而活,这一点我愿意相信,那为什么他还要在意后世会不会看到他的画作呢?特意说出来要把画烧掉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是在意外部对他的评价的,不是吗? 第三,追求月亮和追求六便士相比,真的追求月亮会更高级一点吗?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几年前的自己依旧很愿意停留在追求月亮的境界上,不是说我已经做到了,而是好像我领悟到了这点就已经挺有自我催眠自己不是卢瑟的感觉了。但是,我最近越来越觉得追求月亮也好,追求六便士也好,都只是人类想要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很动物性的产物。追求月亮看似疯狂但是肯定不比追求六便士低级,所以没有道理可以去取笑、鄙视追求月亮的人。但是同理,追求月亮的人是不是也没有资格去瞧不起那些追求六便士的人?挂着艺术家的头衔,就可以任意玩弄善心对待的人了?我现在回想小说原著,也并不觉得有任何的特意想要抬高男主的地方,根本没有话剧这种近乎英雄式的吹捧。虽然是近一百年前的作品,但是放到今天依然有意义甚至意义更丰富,毕竟人类心智的进化没那么快。小说讲了一个高更的故事,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月亮和六便士。

当我们谈论安妮·弗兰克时我们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安妮·弗兰克时我们谈论什么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Anne Frank 内森•英格兰德 Nathan Englander 李天奇(译) 9787532151653 短经典的这一本我拖了很久才读,主要是因为被这本书的标题给吓住了。我对卡佛的恐惧感太强了,卡佛盛名在外,我却觉得自己既看不懂也无法欣赏它,这本书的标题借用了卡佛的名篇又加上集中营的元素,让我有点却步。读了以后才大呼后悔,我怎么没早点去读它。现在我已经集齐了我自己封的当代犹太作家三大男神:Etgar Keret、Michael Chabon以及这本的作者Nathan Englander(原来他也是Etgar Keret的《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的英文翻译者之一),这三位的作品我以后都要追看。 记得在去年的以色列之行之前,我读了不少犹太主题的书,出发点是想通过阅读来构建一种对犹太人的认识,说难听点,是在我心目中创建一种犹太人的stereotype(这个词请全当中性的接受)。Nathan Englander笔下的故事的主人公也都是犹太人,我觉得他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在不断打破所谓的犹太人的stereotype,从而构造出来一系列新的更丰富的犹太人的stereotype。黑人的笑话只能黑人讲,否则就是种族歧视。犹太人的故事也好像只有犹太人讲出来,才能让读者拨开对犹太人的固有态度来重新审视他们。 这本短篇小说集一共有8篇,几乎每一篇我都很喜欢。虽然说的都是犹太人的故事,但是时代地点的跨度很大,大多数是讲当代美国犹太人的,也有讲以色列建国之初的。每一篇都让我重新认识了犹太人以及历史、宗教对于犹太人的生存意义。简单地记几篇我最喜欢的。 ---------------recap分界线(始)--------------- 当我们谈论安妮•弗兰克时我们谈论什么 两对夫妇多年不见重逢聚餐,一对是生活在美国,一对是在以色列的哈西德教派(很古板严厉的一宗犹太教)。虽然是在同一个时代之下,两位妻子还是少年时的闺蜜,但是他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宗教的认识、对生活的追求。话题慢慢引向了Anne Frank(就是《安妮日记》的那位),他们各自扪心自问,假设发生第二次大屠杀,如果自己站在不是犹太人的身份,会把对方藏起来吗? 姐妹山 战乱时期,两家犹太人家占据了一座山头,渐渐地发展出来了一座城市。其中的一家创始家族,丈夫和儿子们相继被战争(和意外)夺去了生命,母亲仗着多年前的迷信式的契约把邻家的女儿归到自己家里。这对“母女”用最想不开的方式恪守着传统。 日落营 看开头完全猜不到结尾的养老院夏令营的故事,一对老年犹太人把她们认为的战时集中营看守杀死了。 送给年轻寡妇的免费水果 这是我整本书最喜欢的一篇,为了解释一个事件背后的缘由,好多次的反转叠加。本来只应送给军队遗孀的免费水果,水果店老板会带有关心之情地送给一个曾经大打出手揍过他的战友。 在战争中有真实生活的灰色地带,那里有模糊不清的道德观念,必须在一瞬间做出决定,威胁和反击之间的平衡。上帝保佑人生中不用背负着自己选择的后果过一辈子,无法后悔,无法回头,头脑里永远不得安宁,在对与错之间翻来覆去,翻转往复。(这里好像在说战争中发生的事情,其实也在预示之前发生的事情。) 战友小时候曾经经历过大屠杀,才十三岁的时候,在父母亲人全部丧生后,独自逃了出来。战友逃了出来回到家乡,和奶妈一家重逢,却无意偷听到奶妈一家打算把他杀死来抢占他家的家产。当夜,战友把奶妈一家全杀了,包括襁褓中的奶妈的女婴。 ---------------recap分界线(终)--------------- 读完这本小说集,我所强烈感受到的是一种作者对于犹太人这个身份的反思。故事中不乏种种悲剧,这些悲剧让人有点分不清楚它的源头,好像是那些仇视犹太人的人造成的,好像又是因为无条件地恪守犹太教义造成的,又好像是因为犹太人对于宗教或者自我认识的执著造成的。而这些悲剧,又让人有一种错觉难以分辨它存在的价值,乍看之下有的悲剧甚至是英雄式的,特别是占领山头的始祖母亲,我自己原本是非常喜欢这种有坚持的人物的呀,但是在这个主角的坚持的背后我看到了更多的愚昧丑陋的东西。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个人把这种愚昧丑陋归结于宗教,我们现代人无神论者似乎可以很轻而易举地攻击它,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脱离了犹太教,犹太人还是犹太人吗?比如第一篇同名小说里提出来的那个假设性的问题,问一个犹太人如果他不是犹太人会不会救犹太人,这个问题成立吗?如果这个问题成立的话,那么犹太人就可以也应该做到放弃自己的根来看待这个世界。放弃自己的根(宗教)以后,是不是就失去了犹太人这个身份了呢,那么是在问谁这个问题呢? 其次,如果把这个问题引申出去,我们以为问题仅仅存在于已经没有了科学意义的宗教上面,那么如果这种根是一种超脱于宗教之外的东西,比如说传统(美德)、古典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勇气或者有能力去在无条件地接受它之前去好好思考一下呢?因为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根,那么它将成为束缚你、局限你、塑造你的东西;如果你不接受它,那么你将会自以为很厉害地独行。这两种选择,哪一种比另一种更可贵吗?

Keren Ann 2016

2016.9.16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狂风暴雨的中秋假期的晚上,走出地铁站的时候雨大得几乎没办法往外走一步,我几乎萌发了放弃演唱会回家的念头,幸好我还是来了。原来和我有一样的念头被大雨和雷电止步真的没来的人有很多,我原本买的只能看到斜后脑勺的位子的票子,瞬间被升级到最最正面随便坐,真的比飞机升舱还开心。 我原本Keren Ann的歌听的不多,所以现场权当是没有负担地接触新的歌手。这位新歌手的感觉真的和我之前听录音室专辑的感觉很不一样,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声音是那种细小弱化的有点偏爵士的感觉,但是现场她唱得很有力很好听。唯一不足的地方是,现场乐队的乐器声音有点太响了,特别是那个吉他响到有点喧宾夺主让人想要游走在歌曲之外的欲望。还有就是听到Keren Ann突然讲法语我有一点惊讶,更惊讶的是观众席里好多人在回应她,法国人真的已经占领上海了。 就歌曲而言,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Not Going Anywhere》,全场大合唱加上Keren Ann很迷妹地自己举着手机录下全场观众的影像,真的挺酷的。演唱会结束后再去听专辑版的 《Not Going Anywhere》依然好听,但是没有那种氛围了,而且我还是觉得Keren Ann在专辑里的声音有点没放开的感觉。另外几首我蛮喜欢的现场的歌曲还有《Sugar Mama》、《Lay your head down》和《L’illusionniste》。

西方哲学史:马克思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0415325059 马克思(Karl Marx)出生在19世纪初,是一个非常注重科学的哲学家。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他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很不同的。旧唯物主义吧感觉作用看成是被动的,因而把活动归之于客体。而马克思却觉得,一切感觉作用或者知觉作用,其实都是客体和主体的交互作用;所谓的客体离开了知觉者的活动只是原材料,而它可以在被认识到的过程中发生转变。在这样的前提下,人的思维到底是不是为真,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变成了一个实践的问题。客体是在被认识的过程中变化的,主体需要实践参与客体的认知,那么客体与主体两者都是在不断的相互适应过程中的,这就是所谓的辩证的过程。 从马克思的唯物论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他认为推动力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更确切的说,是人对物质的关系,也就是人的生产方式。由此,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的时代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的结果,这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罗素在承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相当正确真理的部分之外,提出了他的两点质疑。第一,马克思没有考虑到除了经济的方面,社会还有政治的一面,财富只是权力的一个表现形式。第二,马克思的角度从社会因果关系出发,但是问题一旦涉及到细节上的或者专门性的问题,社会因果关系就不再适用了。 最后,罗素总结了一下二战时期欧美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三大阵营。一个是自由主义者,他们信奉洛克或边沁;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派和自由主义者一样都是理性主义的、在意图上都是科学的和经验主义的;还有一个是以纳粹党和法西斯党代表的,他们的哲学祖先是卢梭、费希特和尼采,反理性、反科学、强调权力意志。 读完这一章,一方面刷新了我对马克思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刷新了我对罗素的认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到唯物史观再到他的社会主义,看上去这一条线都很通顺的。但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竟然会在中国演变成为这样的状态,实在是让人觉得很恐怖。这让我想起来,当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发觉是浪漫主义进化成为爱国主义,这两种进化给我带来的惊讶是相当的。虽然是事后诸葛亮,但是罗素还是为此提供了很有力的解释,就是他所提到的两点质疑。首先,没有想完全,也就是说马克思没有想到出了经济因素之外的权力的厉害;其次,就算马克思可以想的更全,他永远能想到的只是一个方面,社会之复杂,总有马克思的逻辑无法套用的地方。我觉得罗素的这两点质疑太赞了,甚至抬高到了哥德尔的高度。但是再一想,这样的质疑和反驳其实可以套用在所有哲学家的身上,为什么罗素就偏偏拿出来这个武器就只对着马克思喷呢?

Polina

Polina Bastien Vivès 9782203026131 好像现在流行不是很励志的励志故事,这本漫画也是如此。这本法国漫画讲的是同名俄国女主Polina从很小很小刚开始练芭蕾慢慢成长起来一路经历很多到出名的故事。光看人设的话,就应该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又搭配艺术气息那么浓重的背景,那应该是一个励志故事啊。至少我在开始看之前是这么预料的,要么是得到很多芭蕾的鉴赏硬知识、要么是看出来一些不为人知的只有从芭蕾这个角度才能领悟到了人生软哲理。 很可惜我最开始期待的两样东西都没有被我等到,这本漫画最突出特别的地方,应该就是它的画风了吧。它有两点很厉害的地方:一个是作者用最简单的笔触来画人物,就算是那么复杂那么细腻的芭蕾动作和舞者的表情,作者都可以用很粗旷的笔触来勾勒,而同时忽略那些理应存在却不需要表现出来的部分。第二个是,正因为作者的画风很简约,有的时候给我一种在看电影场景构建图的感觉,但又比构建图高级很多。很突出很厉害的地方是那些静景,这块静景里面没有任何的对话,只有主人公的一个静止的姿态,你都看不清主人公脸上的表情,但是却可以非常精准地收到主人公那一刻的情绪。这种体验太特别了,看一个简约画可以看出情绪并且感受到主人公思绪的变化、态度的变化以及信念的变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可能也只有漫画可以做到了吧。

不中用的狗

不中用的狗 Der blasse Hund 海因里希·伯尔 Heinrich Böll 刁承俊(译) 9787532155613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刻板印象,伯尔就像别的德国小说家一样,是在很认真地讲故事,不玩意识流或者是荒诞派的。而这本《不中用的狗》不仅写作方法如此,故事的内容和背景也是相当严肃让人轻松不起来的,那就是二战时期纳粹上台已经战后穷苦的日子。这种阅读的沉重感在上半本比较明显,反而在后面几篇好像风格有点变化,叙事没有那么扎实了,有的很短几乎是片段式的,有的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上没有任何预兆的随意切换让人看得有点晕。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心急如焚的人》和《不中用的狗》。 《心急如焚的人》讲的是觉得周边的世界已经跌入堕落的深渊人生失去希望的男主偶遇一个纯洁的少女,渐渐找回了希望和信仰。对我来说,男主这种因为宗教顿悟而获得的救赎本身存在一种自我矛盾。一方面是因为信仰宗教所带来的道德标准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从这里来看好像是在揭露宗教的虚伪不靠谱,但是另一方面男主又靠宗教这同一个东西得到了救赎,他并没有成功地走出宗教,而是在宗教中归属了。我觉得很难判断作者到底立意是什么,他是在讲一个成功在宗教中找回自我的鸡汤故事,还是在用这个故事讽刺那些自以为很痛苦却紧接着在痛苦的来源找到安慰的人,还是只是很纯粹很朴实地在描述那个时代背景下可能真实发生的故事。 同名短篇《不中用的狗》从某个罪孽深重的人的死开场,这个人就是标题所说的不中用的狗,在一旁的神父缓缓道来这个人的背景。原来这个人天资聪颖,从小有个好朋友。慢慢地这个不中用的狗走上偏路,这个好朋友还一直坚持支持他相信他想要感化他,但他却一直不在意。参加完战争之后,这个不中用的狗忽然意识到了这个好朋友的可贵,不惜千里找到这个好朋友,好朋友却对他像公事公办那样冷淡。没有得到好朋友的肯定,不中用的狗走到了另一个做坏人做到极致的极端。最后神父揭露,自己就是那个以前的好朋友,懊悔不已。撇开这个老套的抖包袱的叙事手法,我觉得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整个故事的重点最后落在了神父的自责上面。我不明白神父为什么那么自责?为什么比起长年累月的付出,人们更看重君子回头?君子不回头的不好的地方好像全部变成了别人不支持他,这种思路太奇怪了,但是却又是那么常见。我不禁又一次困惑作者到底是在认真告诫读者不要像神父那样,还是在讽刺这个神父有这样荒唐的自责感。 这是我没有看懂,还是伯尔故意留给读者的思考,还是其实是我想多了?

火花

火花 又吉直樹 劉子倩(译) 9789863426196 小说同样五颗星。比起电视剧来,我喜欢小说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很多人都说看电视剧最看不懂的地方就是为什么德永对师父神谷那么崇拜,感觉神谷就是一个不怎么靠谱的普通人啊。我承认自己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多多少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后来我不纠结于这点了,我接受情节设定就是这样的。就算不去管为什么德永那么崇拜神谷,只要把重点放在德永是如何崇拜神谷的、这份崇拜的感情有多么美好上面就足够了。那天我突然想到一个类比,孙悟空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没有人会服气唐僧厉害到可以做孙悟空的师父的,但是我们却依旧赞赏孙悟空保护师父的厉害。但是在小说里面,我觉得自己更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为什么神谷那么值得德永崇拜。虽然不改变崇拜本身的情感价值,但是的确在小说中这份崇拜的缘由更为合理一些。一方面,小说完全是以德永第一人称自述的,作为读者看待神谷的眼光就是借德永的出发的;另一方面,小说里好像弱化了一些神谷不争气的镜头,其实可能也是因为是通过德永的眼光看到的不那么完美的神谷也少了一些。 第二,书比电视剧更适合讲道理,看电视剧的时候很多段神谷精彩的观点是完全照搬小说的,但是看电视的时候感觉有点不明觉厉,但是看小说的时候更容易翻来覆去地琢磨透神谷的逻辑理论。神谷说了很多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哲理,好几处我在电视剧截屏的地方在小说里看到特别的熟悉,感觉也更有道理了。这一点也是小说比较突出的地方,立刻把这本小说和流行的通俗小说区分了开来,所以这本小说得的是芥川奖而不是直木奖。 第三,小说其实一共连两百页都不到,电视剧里面很多催泪的情节和人物都是另外加出来的。唱歌小哥、理发师女友、修电视机的老人、经纪公司等人物在小说里根本没有提及,就连搭档在小说里的份量也超级轻。只有在看完了电视剧之后,才会欣赏珍惜这一份淡化的处理。电视剧的情感太浓郁太强烈了,为它所牵引所感动之后,略微有一点负罪感和羞耻感。情节内容上的简约之外,连作者的描写的手法也是相当朴实的,不像电视画面那样对比度饱和度那么高。小说相比之下很平淡的处理方法,不仅更贴近真实而且更突出了德永/神谷这一对的羁绊。除此之外,这种平淡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可以脑补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剧改编的脑补是最完美最成功的一种。 其实我有一点点怀疑,如果自己不是先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这本小说的话会有多喜欢这本小说。但是这在现实中已经不可逆了,何不让我好好享受这份电视剧和小说都喜欢的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