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21 美琪大戏院 毛姆的名著改编成的话剧,今天在上海的首演。 我是在学生时代读的小说,具体的情节什么的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却依然能明显地感觉到今天的这个话剧版本的不足之处。回想小的时候上语文课,有的课文真的蛮美的,但是老师一讲课分析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中心思想什么的,就感觉没意思了。这部话剧的改编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给观众灌输编剧读完这本小说以后领悟到的道理。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一个半小时的剧已经把该讲的剧情全都讲完了,最后还要来一个全剧全部剧情的总结和点评,赤裸裸地说出来主人公的人生意义。同行的小青说看这部话剧让她想到了《火花》(看完烟火男主就离家出走那段我也立马想到了《火花》),是去追求内心最真实却鲜有人能理解的月亮,还是众人循规蹈矩老少皆宜的六便士?这部话剧用追求六便士的方式来鼓励大家追求月亮,这不是很恶心嘛。 形而上的问题讲完,既然这部话剧那么想要讲道理,那就来看看他的道理有没有道理。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话剧里说男主是为了梦想抛弃一个世俗的规则,然后却不断地强调男主最后事业有多成功、人们有多么看中他的画、男主在大溪地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啊。这不是很可笑吗?既然男主已经是一个不在乎世俗价值观念的人了,这部话剧却依旧在用最世俗的观念来评判他来决定他是否可以作为我们鄙视世俗价值观念的榜样。 第二,我没有看懂话剧里面后面烧画的逻辑。男主先是嘱咐老婆把画/房子烧掉,然后大声自鸣解释“我自己选择的离经叛道的人生不后悔不遗憾”,这理由乍看之下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认真地想一想这有因果关系吗?男主的人生只为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而活,这一点我愿意相信,那为什么他还要在意后世会不会看到他的画作呢?特意说出来要把画烧掉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是在意外部对他的评价的,不是吗? 第三,追求月亮和追求六便士相比,真的追求月亮会更高级一点吗?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几年前的自己依旧很愿意停留在追求月亮的境界上,不是说我已经做到了,而是好像我领悟到了这点就已经挺有自我催眠自己不是卢瑟的感觉了。但是,我最近越来越觉得追求月亮也好,追求六便士也好,都只是人类想要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很动物性的产物。追求月亮看似疯狂但是肯定不比追求六便士低级,所以没有道理可以去取笑、鄙视追求月亮的人。但是同理,追求月亮的人是不是也没有资格去瞧不起那些追求六便士的人?挂着艺术家的头衔,就可以任意玩弄善心对待的人了?我现在回想小说原著,也并不觉得有任何的特意想要抬高男主的地方,根本没有话剧这种近乎英雄式的吹捧。虽然是近一百年前的作品,但是放到今天依然有意义甚至意义更丰富,毕竟人类心智的进化没那么快。小说讲了一个高更的故事,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月亮和六便士。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