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5

The Island

孤岛 The Island 2015.9.27 上海文化广场生态箱剧场 第二部在上海演出的Fugard的话剧《The Island》,剧情比我预想得要简单。Robben Island是南非政府当初关押反抗暴政的囚徒(包括曼德拉)的地方,本剧讲的就是岛上的两名囚徒在监狱中排演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故事。 在整部话剧的进行中,画风转变得很快很频繁,一会是很严肃很沉重的关于被关押在监狱里的人苦难的日子,一会是两位主角插科打诨还是排练时的笑料。我可以理解作者可能是想以一种不是那么苦大仇深的方式来讲述一件苦大仇深的故事,但是这干湿之间的转换有点不自然,因为都提到那么沉重的话题了就感觉那两位主人公再怎样努力搞笑都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更何况两位主人公都有一种不是真心乐观的影子。在这种很微妙的气氛之下,好像连这部剧的内容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有一段讲到男主在狱中给朋友打电话的桥段,我看着就觉得很奇怪,连信件都是审查得非常严重,他们怎么可能如此随意地打电话呢。果然这个电话打着打着变成了男主自己在自言自语。同样的,在如此黑色恐怖的环境之下,他们竟然还能编排一场希腊话剧,这更令人难以置信。我一度觉得这场话剧的编排也只是两位男主为了把生命坚持下去而在脑中凭空想象的,但是他们最后却也是因为这部话剧的演出和改编遭到了确实的惩罚。这虚虚实实之间,让我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更不清楚了。 剧中剧的安排,不管是对于剧中的两位男主演出的《安提戈涅》还是我们看的《孤岛》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意味。安提戈涅埋葬被国家定义为叛徒的兄弟而被审判,原来的古希腊故事中的安提戈涅是遵从了法律的审判,但Fugard笔下的这两位囚徒传达出来的意思是”专政者无权制定法律,因为他不是神”。这种只能认同结论无法认同论据的观点,我也很难去评判。

Doctor Who S09E02 “The Witch’s Familiar” 小吐

第九季的前两集,一集叫magician’s apprentice一集叫witch’s familiar,我感觉这两个title其实都是魔法特在说自己吧。因为魔法特就是眼睁睁地在观众面前布下太极阵,看上半集的时候感觉还是哪哪都是坑,下半集的时候死活就是好像也蛮精彩地结束了。一方面,觉得还蛮精彩的,剧情没有狗血,我的确也是这么觉得的,这一集比我预期得要好的太多了;另一方面,当你静下来回想一下(如果还有人愿意为今天的Doctor Who这么做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上班集的坑还是都在那里,根本并没有解决,魔法特只是像二流魔法师那样把那个坑盖起来再用别的花里胡哨的东西扰乱你的注意力而已。 上半集最大的槽点是什么?就是Doctor知道正太是Davros后就甩头跑掉,不去救他。这一点在下半集里面,不管Doctor和Davros各种反转,这个槽点并没有任何改变啊。为什么就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了呢?而且上半集清清楚楚Davros质问Doctor为什么走掉,说明Doctor放任正太Davros去死这个事件确凿如此。但是按照下半集的剧情,其实正太Davros是既经历了被Doctor抛弃又经历了被Doctor拯救的,那他上半集那么问是已经吃准了在Doctor的时间线上Doctor还没有救Davros?这也说不过去啊。 反转前的Doctor和Davros的对话我看得都要吐了,如此通过黑Doctor的代价来洗白Davros的行径我实在看得心累。反转前Doctor和Davros的演技也真的醉了,Davros一心想好的计谋看来他的演技也是实力派,而Doctor各种伤心难道不是装的吗?他自己发明的充电逃命的法子,他却想不到Missy会用同样的招数?从对Doctor智商的信心上推断,我只能相信他是在故意跟Davros演对手戏,但是为什么呢? 反转前的那些对话背后的价值观是颇有道理的,年老的Davros比Doctor还早意识到的人生观(Davros=Doctor)瞬间就被剧情的反转而打上了反面的印迹。反转后剧情是比较顺畅了,但是确实以抹杀好不容易传达出来的比较强大的价值观为代价。 反转后的胜利,功劳全部在Missy身上啊。Doctor为什么弄得好像他在贡献能量之前就知道有半死不活的Dalek会来造反一样?Doctor的表情好像他早已看穿一切,计划好了故意要用自己的能量来让半死不活Dalek来造反一样,但是他怎么知道有那些半死不活的Dalek还和Davros连接着呢?他如果早已洞察这一切,他干嘛要去给Davros输能量呢? 让Doctor认出Clara不是Dalek的”mercy”也完全没有逻辑啊。按照Doctor的说法,Dalek不可能讲出mercy这样的词汇,于是他回去给正太Davros下套催眠这个词汇,那接下来的Dalek就应该都能说mercy这个词汇啦,那在Doctor碰到Dalek的时候他就不会觉得这个词汇突兀啦,那他还怎么能识别出Clara呢?又是魔法特循环改变历史的一个大bug。 下半集里面各种穿越到muse的歌名,supremacy/mercy。

Drones World Tour

2015.9.21 Mercedes-Benz Arena, Shanghai  Muse的现场太带感啦!就算是本来我觉得很一般的或者甚至有点听不下去的歌,在现场听竟然好听了起来。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主唱的现场唱功实力的确不俗,另一方面我觉得那个鼓手太赞了,有好多歌让我光听鼓点我就感到很好很满足。另外,整个舞台效果也超棒了,不管是灯光设计还是背景画面,不复杂,却有一种科技感和高级定制的味道。 缺憾是歌单太“恪守原则”了,这是我看过结束最爽快的一场演唱会,连叫安可的机会都不给观众。这种军队式的独断风格,怎么反而和他们一直抨击和讽刺的对象有点类似了呢。我最喜欢的三首Muse的歌一首也没有唱,只能在散场回家路上自己脑补。我最喜欢的三首是甜到掉牙的老歌《Unintended》、Doctor Who主题曲《Uprising》和新专的一首《Revolt》。

Doctor Who S09E01 “The Magician’s Apprentice” 小吐

对于第九季的回归,原本我就没有多大的期待,所以看完第一集也没有感觉失望。魔法特的一些老伎俩,也已经看透了,不会上当自然也就没了脾气。随便写几条remark,记录一下。 从一开始就暴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Doctor会主动去和正太版Davros讲话,甚至是用儿童式的语气交流甚至打气?12不是从头到尾都是黑未成年人的嘛,突然变得那么殷勤本来就很奇怪。所以当我看到12对一个小孩那么友善的时候,就知道事有蹊跷。 12各种卖萌、耍嘴皮子、玩吉他、开坦克的噱头,无感。 Colony Sarff的各种场景,包括他去各种寻找Doctor,和他对峙Doctor时候的各种花招,太容易让人穿越到Harry Potter了。 作为新季的开始,有点太难入门了,没有看过前面剧情的人根本无法get点在哪里。Davros/Dalek和Doctor的关系,Missy/Master和Doctor的关系,没有之前的知识点,哪能看得明白这一集呢? Missy在这一集里扮演的角色,让宋江阿姨来感觉也能完全替代啊,或者说这一集里的这个角色更适合宋江来啊。Missy应该更坏一点,功能应该更强大一点,boss属性应该在更后面一点的关卡才对。 最大的槽点在于Doctor的shame,他到底为什么而感到ashamed的没有交待清楚。在观看的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在后面跟小伙伴交流的时候发现又有另一种可能。一种说法是,Doctor因为没有去救正太Davros而感到羞耻,这种解读比较直接但我无法接受Doctor是那么low的人;另一种说法是Doctor救了正太Davros,但为因为他救出Davros而导致之后的各种Daleks灾难而感到羞耻,我比较能接受这样的Doctor,但是又似乎和剧情有点难以融合。魔法特失败的地方是,不管是哪一种的shame都很令人感到不满意,而魔法特更无药可救的地方在于他连把他真正意图讲明白的勇气都没有。

My Children! My Africa!

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 My Children! My Africa! 2015.9.11 上海文化广场生态箱剧场 上海文化广场推出了南非戏剧大师Athol Fugard(阿索尔·富加德)的三部戏,分别是《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孤岛》和《火车司机》。昨晚我去看了第一部《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这次的演出场地是在文化广场旁边的生态箱剧场,是用类似集装箱的感觉搭建出来的露天剧场。在夏末初秋的上海晚上,晚风吹着凉凉的还是很舒服的。露天剧场虽然不大,观众席甚至是没有座位序号的,但是舞台和观众席很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舞台在正方形的空间占据了两边和中间三分之一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然后观众就坐在连接的地方的两侧,离演员表演很近,简直就好像是在课堂讲台下的位子上。而为了弥补空间大小的不足,除了那个T字型的表演空间,还往上加盖了一层作为遥远的地点很不错。另外还有一面背景墙可以播放一些幻灯片画面,也正好利用起来。舞台硬件唯一比较吃紧的地方在于话筒音响失效好几次,全靠演员原来声音的音量撑场。 话剧开始之前播出了一小段作者Athol Fugard对中国观众的寄语,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一部描写南非非常时刻的话剧,让中国人和南非人互相了解。我可以理解这部话剧可以让中国观众看到一些平时很少会接触到的南非的东西,但是怎么南非人就能了解中国了让人有点费解。接着,作者对这个故事做了一番背景介绍,在南非黑人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的时候他们想要站起来反抗白人的统治,时局相当混乱。有一天,作者在大肆的暴乱报道中,看到一则很小很短的报纸报道说是一名学校黑人老师被烧死了,因为他被怀疑是给政府通风报信的”叛徒”,而之后被证明他是清白的。这么多让人难以安心的暴乱报道中,这则篇幅那么小的报道却让作者难以放下。于是他便创造了《My Children! My Africa!》这部戏,戏中的男一是一个老派的相信教育和希望的黑人老师,男二是这个老师最得意的门生却相信以暴力来寻求自由,女主是一个来自同一城市的白人女生来交流中和两位男主产生了友谊。作者说在他心中是一直在焦灼犹豫思量比较,男一那样的追求自由的方式和男二的追求自由的方式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在创作这部戏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着,而当这部戏走到最后的时候也袒露了作者最后选择的立场。 我觉得这部戏真的很赞! 先从大的背景来说,非洲人民的疾苦,对我们来说一直有那么一个印象却遥远得几乎好像是在另一个星球另一个时代。种族之间的冲突,整个民族的苦难,其实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作者能够以此立题着实让我看到他很了不起的灵魂。对我而言,当我看到背景幻灯片播放那些暴乱画面的时候,我感受到很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我印象中还有一次是在看《哥本哈根》话剧的时候背景播放原子弹爆炸的场景。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所带来的灾难性的苦难影响突然之间如此真实,真的震撼到了我。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很难再去在乎各种很肤浅很物质的东西,对人生的追求和讯问必须瞬间升华到另一个层次。 然后再来看三位主角,我觉得作者很厉害的一点是把三位人物刻画得都很鲜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观点在自己的逻辑系统里都是说的通的(作者有安排每一个人物一段自白来解释一切)。与此同时,这三位人物本身的观点的弱点也很清楚,并且被明显地摆在观众的面前。这样一来,观众可以看清每一个人物的逻辑和观点,也知道他们的缘由和弱点。就算是在如此清晰的表达之下,却依然难以去判断去解答作者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追求自由。我觉得这是这部剧最可贵的地方,不仅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为题目是有问题的。当你面对一道有问题的题目,该去用什么样的解题思路呢?我个人觉得略为遗憾的地方是,整部剧的结尾结得多少有点教条,作者把自己代入男一的野心太明显了。在男一借助作者的力量显得高大的时候,反而失掉了他原本可能成为某些观众心目中的英雄的可能性。所以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看完整部话剧的我来说仍然是一道无解的题目。 本次的演出全英文对白,男一来自英国,男二来自贝宁(某法国殖民地),女主来自香港。我觉得让一个亚洲人来演本来应该是白人的女主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点子。作为一个白人,作者的原意本是想用他的文字来”拯救那些无名的、被遗忘的、受尽苦难的灵魂”,我理解他在设计这个白人学生女主的时候是想要用她来引导那些观看话剧的白人观众们。而如果在中国也是用一个白人演员的话,我觉得反倒可能弄巧成拙,因为当我观看一部同时有白人和黑人的演出的时候,我很可能会习惯性地站在(同时第三世界被欧美国家侵略过的)黑人视角来看待这位白人女主的。这次用一名亚洲面孔,倒是会让观众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这位女主身上,达到了作者原来想要的效果。 最后有一点我很好奇。剧中的男一老师自白自己的人生哲学导师是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和男主追寻的东西从某种角度上是切合的但从另一种角度上却是背道而驰的。我很好奇作者原来就是在剧本里这么写的,还是为了在中国演出而特意改编的。 演出结束后出现的惊喜桥段,竟然是一个老外唱宗教歌曲加教友求婚。这个太莫名了,把话剧本来想要带给观众的思考全部打断了。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要选择在这样的机会来做这种事情,如果他们是没有意识的,那就是对话剧的严肃真诚的主题的亵渎;如果他们是觉得就是要跟这部话剧主题来配合的,那真心祝福他们的命运永远和这样的主题背景联系在一起。

禁闭

禁闭 Huis clos 2015.9.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之前和小伙伴们一起自己分角色读过存在主义创始人萨特(Jean-Paul Sartre)的这部名剧《禁闭》,对大概剧情有所了解,所以我在去看这部话剧之前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建设:这会是一部相当阴沉灰暗的话剧,而且是细思则恐那一类的。没想到看完这部话剧,一点也没有沉重的感觉,反而被它故意营造出来的一些夸张的特意搞笑的桥段给雷到了。特别是那个男主,从头到尾扮演着一个小丑的角色,各种奇怪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然后真的轮到他讲他的台词的时候,他又把表情和语气调整到适合台词的严肃意境,所以弄得画风转变得相当快和莫名。 虽然剧本是差不多两年多前读的,话剧才看完,但是我却觉得剧本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关于这三个人之间关系的印象。本来这部话剧就是强调就算是只有三个人的环境里面,每一个别人都是一面镜子、都是一副手铐,这三个人之间相互制约制衡的关系相当地重要。但是看完话剧我还是有点疑惑,总觉得其中的关系不够清晰,三个人的制约关系也不够平衡。后来我再去找之前读剧本后写下来的笔记,原来那个时候我有那么清楚的对三者关系的理解,而这一点,在这次看话剧的过程中我没有get到。 再贴一下之前对三者关系的理解:人物-本质-阳间的罪过-阴间的痛苦 加尔散-懦弱-虐待老婆/找小三-寻求伊内丝的肯定无果 伊内丝-对女性的情欲(偏内在)-勾引表嫂/杀表哥-追求伊丝黛尔无果 伊丝黛尔-对男性的情欲(偏外在)-勾引男人/杀婴孩-追求加尔散无果 这次看话剧让我感受到的另一个点是,我发现自己并不觉得这三个人在阳间的罪孽有那么重了(可能是因为现在市面上肮脏的罪孽已经太多了,有点审丑疲劳了),或者说他们所描述出来的罪孽和他们自己表现出来对罪孽的态度不相匹配。理直气壮地追求一些不被大众价值观所认可的东西,这本身似乎不能说是什么错误;因为追求到了极致,于是犯下了一些逆天的行径,接着是不以为然地以及追求夹杂着沉重的潜意识的罪恶感包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人性解放的代价啊。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存在主义吧(?)。

如彗星划过夜空

如彗星划过夜空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林达 9787108023803 第一次接触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也是第一次读林达的书,虽然已是久仰其名。在这本《如彗星划过夜空》里,林达用非常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口吻从美国费城制宪会议讲到媒体披露“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可以说是一本没有任何门槛的入门级读物。但是这种文本有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就是其中是参杂着史实、作者对史实的理解和因为作者对史实的观点而选择的描述史实的角度和方法,最难得是读者很难去分清楚到底哪些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哪些是作者自己臆测或理解的东西,哪些是因为作者的立场而被强化的内容。换句话说,我并没有在这本书里面看到林达有去试图明确分辨这些内容,作者或多或少地是故意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了叙事内容的背后。这一点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就算林达的观点在我看来相当的“政治正确”。 这本《如彗星划过夜空》其实主题还是讲美国民主的,从民主的体制到民主的冲突。我仅记录几点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的一些感悟。我以前一直以为民主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和人民是怎样的或者国家领导者是怎样的并无关系。我本来理解民主制度的出现是顺应人类发展的趋势,从荒蛮的族系到封建的统治再到严苛的宗教再到众人平等的民主,按照这种逻辑是和具体哪一个领导者应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在读这本书开头的地方,我深深地被华盛顿这个人物给震撼了,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个体的人格对一种民主制度的产生会有如此重大且深远的影响。这种感觉伴随着我接下来看议会制度的产生和总统选举制度的制定和变化,我发觉一旦我们把对一种理想的追求诉诸到用制度/法律来实践,因为制度/法律是一种不因人类感情而转移的存在,那么制度/法律作为一种框架逻辑的存在必然会走向两种不冲突也非互补的可能性,即制度的缺陷以及对人性的背离。前者是因为这里的元制度是缺乏且没有被证明有效的,比如这些制定议会制度的制度是不知道哪儿来的;后者是因为制度的发展并不是永远会引导结果,而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人会去钻制度的漏洞而把制度修整得和原始目的背道而驰或物是人非。 后来,我又在别的地方看到一句胡适的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这句话好犀利,如果把这句话再和林达笔下的美国对照着看,又有一番别的风味。 其实我最感动的地方在后半本讲报纸对抗政府的情节,简直就是Snowden事件的另一个翻版,而这件事的重点在于新闻的自由(当然新闻的自由的原动力是大众的知情权)。后面看到新闻从业者的各种坚持的时候真的还蛮燃的。

荒蛮故事

这部电影太有阿根廷的风格了,由6个短片组成的电影讲了6个小故事。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脑海中满满都是各种南美作家特别是阿根廷作家的影子,这些看似光怪陆离却又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故事,要说是科塔萨尔或者是卡萨雷斯写的我都相信啊。这让我意识自己到对阿根廷作家的喜爱在这部阿根廷的电影上得到了确认。 本来以“魔幻现实主义”著称的南美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保存了想象力奇发的部分却可以把故事讲得很现实主义,让观众可以最直接最方便地看到身边的世界的问题。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它的名字《荒蛮故事》,我觉得光是这个名字就把这部电影的档次提高了一倍。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都拥有南美人民热情冲动的一面,但是再进一步地追究故事的发展就能发现其实并不是热情的性格主导的,而是人类还处于荒蛮的阶段这一事实主导的。人类还不足够文明开化,才会有这些故事的发生,如果是放在几百年后的人再来看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我们去看中世纪故事的感觉。所以,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挑战,那就是以性格为理由而掩盖了不够开化的事实。荒蛮是一种不够进步的悲哀,而不意识到这一点更为悲哀,这部电影的名字点了这些故事的睛,我觉得很厉害。 再回到故事本身,来谈谈我对这6个故事的分别的喜爱程度其实就暴露了我自己的荒蛮程度。我很惭愧地最喜欢《小炸弹》这个故事,其次是片头的那个飞机的故事,最不喜欢的是最后婚礼故事。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Femmes d’Alger dans leur appartement 阿西娅·吉巴尔 Assia Djebar 黄旭颖(译) 9787532150625 这本书的书名噱头很足,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女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取自于同名画作《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讲的都是阿尔及利亚的当地女性的命运故事,而这些故事都如同名画作里画的那样交错在同属于一个家族里的诸多阿尔及尔女人们之间。画作《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其实分别有两位画家于不同的时代以非常不同的画风画过,分别是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在1834年的创作,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基于德拉克洛瓦的在1954年画了一系列的同名作品。作者也很有心思的注明其中一些短篇是关联着德拉克洛瓦的画作写的,另一些是关联毕加索的写的。 而我阅读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感受就像是我看毕加索的同名画作的一样,我能够接收到各种信息(虽然略显陌生但是很清晰并不是什么复杂到的烧脑的级别),但是我却无法缺乏把这些信息连接在一起的线索,就好像我看毕加索的画,我看到了这里那里的一些形状和颜色,或许甚至还辨别出了它是什么东西,但是难以进入状况、无法理解画中物的存在。 附图,供大家检视我的挫败感。

12个人

12个人 Twelve Angry Men 2015.9.2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这是我第二次看话剧《12个人》。我上一次的关注点在故事的发展是如何从1个人认为无罪到12个人全部认为无罪,而这一次观看话剧的点要更meta一点。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一次看的时候我会觉得故事节奏稍微有一点慢,而这一次我在看话剧的过程中一直在想的问题并不是其他几个人是怎么被说服的而是为什么他们会被说服,在话剧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的是这种”陪审团一致认定才有有效结果”和”有合理怀疑点即认定无罪”这两条法律规则的合理性,因为我自己的一些脑补反而觉得这出话剧还蛮干练简短的。 我觉得很神奇的一个地方是,在所谓同样的证据摆在眼前的前提下,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判断,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判断。同样神奇的是,为什么在不同的判断之后,大家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争执)会改变自己之前的判断,而在此期间那些证据没有任何变化。我本来单纯地以为这两件事情都是不合理的,我相信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会有需要全部陪审团达成一致意见的要求,因为在给出一定的已知条件之后理应得到唯一的真或假的结果。这部话剧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挑战了这样的逻辑思维,但是很讽刺的是在最后标志着挑战成功的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顺从这一逻辑。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能问题并不在于从证据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而仅仅在于对证据/前提的存在的可使用程度。在这个问题上,时间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必须的。我的意思是,1+1=2这个等式是否成立本身和时间无关,但是一个人类要从而1+1推导出来是2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对1和1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讨论和辩论会改变一个人的结论。通过几个小时的辩论,一个人可以发现自己原来对之前那些前提的认识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那么自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结论。那么,错的并不是由前提得出的结论,而在于没有正确或者完全理解前提而推结论这个动作本身。巧妙的是,投票一个被告有罪需要一个完整的推断过程,而投票一个被告无罪只需要一个合理的怀疑,而任何一个对前提无法做到的充分完美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造成一种合理的怀疑。 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似乎是,当你想要肯定一个推理过程是相当苦难的,因为你需要保证所有一切的前提都是100%完美被认识理解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而当你要不肯定一个推理的过程相当简单,因为总有那么一个或者多个前提是没有被100%完美认识理解的。但是如果把这件事情再提高一个层面,当重新审视所有前提发现有疑点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判断这个疑点是一个合理的怀疑呢?这又变成了一个要肯定某个推理过程的动作。 再把思路回到最开始的那个被挑战被推翻又被遵从的逻辑,为什么法律规定需要所有的陪审员都达成一致的意见才有效,而最高法庭的几位大法官还可以持有各种不同的针锋相对的观点最后以多数制获胜呢?制定规则的规则由谁来制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