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15

原告证人

原告证人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2015.8.2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话剧《原告证人》,故事讲的是一位被控谋杀的青年在法庭上发现各种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以及他妻子的前后矛盾的翻供。 剧情最精彩的地方应该在最后十五分钟里面。之前冗长的剧情铺垫,主要是靠一些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和几个特定性格人物的表现来使其比较轻松一点。案情的真相一直没有解开,虽然到了法庭审判大戏结束后依然让人觉得迷惑,没有一点头绪究竟谁是凶手。一开始的时候有各种扰乱视听的故意为之的误导观众,我一度以为真相和时间/时钟有关,最后才知道我错了。 最后的结局有三次反转(以下严重剧透)。先是男主的老婆向律师坦白(为什么要向律师坦白我觉得很奇怪),她是为了帮丈夫洗脱罪名,先在法庭说指控自己丈夫杀了人、然后再假造证据推翻自己的证言,使得陪审团认为指控自己不可信从而认定被告无罪。第二次反转,男主的老婆又说,其实她在法庭上说的都是实话,也就是说真凶就是她的丈夫。而这样的计谋也是夫妇俩共同计划出来的。第三次的反转是男主才是真正的演技派,他不仅和老婆一起欺骗了所有的律师、法官、陪审团,他还欺骗了他的老婆,其实他早就找好小三要远走高飞了。一怒之下,男主的老婆把男主一刀捅死了(作为证据的刀竟然还在现场触手可得实在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律师好像还会有续集一样最后说还要为男主的老婆辩护。我觉得第一次反转好精彩啊,能够借力打力通过别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来最终达到真正的目的,这不仅是一种很高能的战略,而且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对法律系统的一种嘲笑和挑战。所以要是反转停在第一次就已经很高能了;第二次反转是为了能把这个故事说通说圆,毕竟总得交待一个真凶吧,否则就是涮人了;而第三次反转是我略觉多余的,纯粹是为了政治正确,恶有恶报之类的,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结局处理方法,反正不管怎么样坏人最后互相残杀死掉了,世界又和平宁静了,却一下子磨损掉了之前对世界的挑战和质问的力度。 这次话剧演出的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吕凉演辩方律师、宋忆宁演男主的老婆、贺坪演被告男主,其他的演员也都是熟脸。最厉害的还是吕凉,特别是他的妆发设计得我真的没有认出来。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 迈克尔•夏邦 Michael Chabon 刘泗翰(译) 9787020074006 整本小说大开本的整整500不说,每一页的字还特别小,行间距和页边距都很节省,所以其实篇幅很长。不是很方便拿在手上阅读倒是真的,我却一点也不在意它那么长,相反我有一种希望故事还可以再长久一点不要结束的感觉,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太赞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不舍得把书读完的感觉了,之前读夏邦的《犹太警察工会》和《大千世界》也很不错,但也抵不上这本《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那么赞。在读完第一部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要给这本书打五颗星了,读完全部六部,果然我没有让我失望。 这是一本虚构的二战时期的美国漫画史,讲的是创造标志性的《逃脱侠》的两位年轻人的故事,这两位年轻人就叫卡瓦利和克雷。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貌似已经相隔了十好几年的时间,世事沧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其实故事的两位主人公都年轻得让人忘了他们到最后原来也才三十出头。从某种意义上,我是把这本书当作成长小说来读的,虽然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更多地是靠他自己的顿悟,而这种顿悟来得不那么明显,但是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在这一点上,卡瓦利表现得更为明显,他更像是第一男主角的样子。 一切要从卡瓦利的身世说起,我之前根本没有想过一部光鲜亮丽的美式漫画的背后的创作人竟然会是从捷克为了躲避迫害而千方百计逃来美国的一个犹太人。我脑海中的漫画,还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之外用来消遣的玩意,从没想过它是可以承载如此沉重和政治意味的表达方式。把一份几近廉价花边杂志的东西和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是作者最厉害的地方。卡瓦利发现可以通过漫画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纳粹的反击,这是第一步,也是把两位主人公推倒美式漫画神坛地位的开始。这段让人看得很热血,包括他们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画出精彩且有寓意的作品、如何在出版商的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等等。然后,卡瓦利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作品的缺陷,虽然可能只是一闪而过的那个念头,他发现自己是在以自由民主之名,美化了强人以残暴手段寻求报复。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其实没什么实质上的改变,接下来他们的漫画继续持续下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卡瓦利才又决定放弃用漫画来战斗,而是去真的亲身参与到二战里面。而当他真正成为军人之后(但其实只是一个驻扎极地的观察兵),不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依然有对纳粹最刻骨铭心的恨,以至于在有机会监测到同样在附近的极地的德国观察人员的时候,卡瓦利的想法就是过去杀死那个德国人。而就算是在实施这项举措的时候,卡瓦利竟然提前给对方发了一封信,来预告他的到来。对于纳粹的仇恨,和对于个人人性最基本的希望,卡瓦利迷茫在两者之间并选择了后者。最后卡瓦利的回归,多少有一点狗血,但是不影响我对这个人物的喜爱,看到他身上很纯粹的本质以及很了不起的成长经历。同时,我还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命运就好像是一座岛屿,而历史背景的事件就好像是海水。当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些浮在水面之上的岛屿陆地,并且为此美景而牵引;而一旦战争如海水般地汹涌并淹没了高高低低的岛屿,那么再壮丽或再精致的高峰也变得不见了。 说完卡瓦利再说克雷,似乎对克雷有一点不公平。虽然书里面笔墨的确是卡瓦利的要比克雷的稍微多一点,但我总觉得克制了自己而解放自由的卡瓦利的克雷要更伟大一些。我忽然想到这两位最佳好友的组合有一点像《Wicked》里面的Elphaba和Glinda。我们看到并为之喝彩那些最有个性和最勇敢追寻自己内心的一号主角的出发,有时候我却更偏爱那些为一号主角可以自由飞翔创造条件默默隐忍付出的二号主角。我依然觉得最后我把读后感停留在对克雷的赞扬上却没有提供更多的笔墨支持对克雷有一点亏欠,但正如书名所写的一样,这段神奇的冒险故事是卡瓦利和克雷两个人共同创造并经历的,缺一不可。

吃鸟的女孩

吃鸟的女孩 Pájaros en la boca 萨曼塔·施维伯林 Samanta Schweblin 姚云青(译) 9787532150618 这本阿根廷新锐女作家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4篇非常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每一篇就刷刷几页一会儿就看完了。读这些短篇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首先是剧情的怪异;然后是描述的时候刻意的语焉不详,你不分清楚她是在比喻式地还是描白式地在讲一些事情,于是便加剧了剧情的怪异;最后则是戛然而止的结局,在你还没有没有理解来龙去脉的时候再给你一个悬念十足或者180转弯的结尾。这种三重奏式的不断加强的怪异感,好像有一种看恐怖片的感觉,它的恐怖在于你对于未知的恐怖、对于不能理解的事物的恐怖、对于看似寻常但细思极恐的恐怖。 撇开这些奇妙的阅读感受,再去想这些故事到底在讲什么,就好像一道道开放式的思考题。这样的写作方式看似是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解读,但给我的感觉更多是这位作者并没有那么厉害到她是在创造一个个有多重解读的故事,而是她是有一个预先就存在的自己的想法的,但是她故意选择用最隐喻的手法来讲这个用来讲她的想法的这个故事,而且一定要把这个故事的一些关键情节说明给摘掉,于是造成了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出不一样的东西的这样一种假象。 所以我用最接近语句原意的方法来理解这些故事,试图来揣测作者深深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固有的那个想法。这样解读的话,每一篇故事都好像变成了恐怖小说甚至科幻小说。不能否认作者卓越的想像力以及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14篇的故事情节我现在光看标题就能完整地想起来大部分的篇目,有几个故事甚至让我想到了博尔赫斯。我比较喜欢的有《圣诞老人上门来》、《地下》和《荒原下》。但同时我也能看出来作者在结尾定调时的刻意感,这是我略为不满的地方。

宇宙

宇宙 Kosmos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532153916 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横渡大西洋》、《色》一直读到这本《宇宙》,说实话感觉有点腻了。觉得他的长篇小说远没有那本短篇小说集好看,短篇小说每一篇方向都不一样而且里面的点子点到为止,故事简洁却让人意犹未尽。就算是同样的一个主人公,一旦他存在于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中,他的行为依旧但是他的各种思想推理、斗争过程则被更详细地记录下来。本来能让我秒懂的怪胎如此翻来覆去地解释他自己,反而让我觉得有点烦了。 这本《宇宙》讲的是主人公来到一家人家,被一系列琐碎的事情吸引主意,一只被吊在电线上的麻雀、一根被吊在细绳上的木棍、女主的嘴巴等等;接着他便沉溺于这些符号的关系和意向之中;然后他自己把一只猫掐死吊在电线上,这样继续圆满了这些符号;下半本话锋一转,男主和那家人家以及另外两对新婚夫妇外出,男主继续念念不忘那些符号,并把那些符号升级到各种情感关系上;最后又有一起吊死的事件,引得男主疯狂地想要寻找下一个符号。全书止于一句”今天晚餐我们吃了炸鸡块。” 可以说,主人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因为那些他如此看重的东西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便哪个人都不会怎么放在心上的,但是这位主人公他把这些小事情小东西转换成为种种符号,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符号本身所代表的构成了他的世界(也就是他的宇宙)。同时,因为这些东西和符号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宇宙(虽然衍生的过程仅存在于主人公脑海中)是共享于所有人的。这一层推理显得有点突兀,但是只要外部有那么一个人来确认了一丝一毫的同样的观点,那么整个推理便似乎有了底气。所以,在《宇宙》里面有福克斯这位好基友,《色》里面也有同行的那位长者。而好基友的确认,其实并非在于推理本身,而仅仅在于最初期的那几个符号的重要性。我理解这就好像是数学推理,之后的推算本身并没有什么好挑战的,重点是那些最初期的不证自明的前提是不是被确认了。数学/逻辑的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脑中的世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能动性。这本小说里的主人公的那些前提,一开始的麻雀和木棍都是他观察到的,而猫是他自己促成的。一旦推理的过程里有人造的东西,并且是推理者自己添加进去的(虽然是根据前面的元素顺序添加的),那这样构造出来的宇宙还是原本应有的样子吗?再退一步说,不去考虑主人公自己添加的符号,主人公在后期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最原始的符号很有可能也必然是另外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创造出来的,那么这样构造出来的宇宙的样子还有意义吗?如果把这样的想法再一次类比到数学/逻辑系统,如果我们说那些不证自明的前提(那些规则)是被某种造物神(或者某些造物神)创造出来的话,那接着去研究各种定理什么的还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的话,那么贡布罗维奇笔下的这些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的行为也都是有意义的。

L’enfant de sable

L’enfant de sable Tahar Ben Jelloun 9782757847930 这本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神圣的夜晚》的前传,两者都有着同样的一个基本设定,即主人公都是一个被当作男性养大的女孩,甚至可以粗略地认为这两本小说是同一个主人公的不同版本的故事。《沙之子》从故事更开头的地方讲起,讲到主人公是如何在最少人知晓的情况下从出生到割礼再到结婚。一直到小说的前半部分,我还一直真心以为这本是的的确确的《神圣的夜晚》的上半部份故事,只是心里有一点疑惑的是感觉主人公其实已经在《沙之子》里面已经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不管是对性别还是社会世界都有着相对清晰的判断以及明确的想法,这种成熟的程度感觉和《神圣的夜晚》中的无知懵懂的主人公有着一定的差距,而且是不可逆的差距。 这两本书的另一个共同点,在于这个关于主人公的故事并不是由作者直接来讲述的,而是由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位”讲故事的人”像是在茶馆里说书似地娓娓道来的。在读《神圣的夜晚》的时候,还有点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勉强理解为说书者讲的故事要比作者讲的故事多那么一份自由。而在这本《沙之子》里,说书者的身份作用完全凸显了出来,因为当这个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消失了。接下来,读者可以读到下半本里各种神奇的情节,这些情节互相之间很难去分辨时间上的前后或者因果、甚至有的是相互矛盾冲突的。于是每一种主人公的故事结局都成为了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把《神圣的夜晚》看做是一种spin-off,只不过这个spin-off本身已经足够强大到可以独立成书。 最后再来讨论这本小说里面的具体情节。我之前在读的过程中,简单记下来一些点(比如主人公的姐妹告诉我们并不是身为弱势就是有意识的;主人公的表现也确认了这一点;女主终极的追求是l’oubli, la paix, la consolation…)。但是同时我读得很不顺,因为我感到要把这些情节很清楚地理顺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我落入了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我觉得去分析理解这本书中具体的情节没有从更高一层的结构上去理解它有意思,但同时我不得不承认我无力也无法去分析理解其具体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