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 Kosmos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532153916 |
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横渡大西洋》、《色》一直读到这本《宇宙》,说实话感觉有点腻了。觉得他的长篇小说远没有那本短篇小说集好看,短篇小说每一篇方向都不一样而且里面的点子点到为止,故事简洁却让人意犹未尽。就算是同样的一个主人公,一旦他存在于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中,他的行为依旧但是他的各种思想推理、斗争过程则被更详细地记录下来。本来能让我秒懂的怪胎如此翻来覆去地解释他自己,反而让我觉得有点烦了。
这本《宇宙》讲的是主人公来到一家人家,被一系列琐碎的事情吸引主意,一只被吊在电线上的麻雀、一根被吊在细绳上的木棍、女主的嘴巴等等;接着他便沉溺于这些符号的关系和意向之中;然后他自己把一只猫掐死吊在电线上,这样继续圆满了这些符号;下半本话锋一转,男主和那家人家以及另外两对新婚夫妇外出,男主继续念念不忘那些符号,并把那些符号升级到各种情感关系上;最后又有一起吊死的事件,引得男主疯狂地想要寻找下一个符号。全书止于一句”今天晚餐我们吃了炸鸡块。”
可以说,主人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因为那些他如此看重的东西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便哪个人都不会怎么放在心上的,但是这位主人公他把这些小事情小东西转换成为种种符号,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符号本身所代表的构成了他的世界(也就是他的宇宙)。同时,因为这些东西和符号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宇宙(虽然衍生的过程仅存在于主人公脑海中)是共享于所有人的。这一层推理显得有点突兀,但是只要外部有那么一个人来确认了一丝一毫的同样的观点,那么整个推理便似乎有了底气。所以,在《宇宙》里面有福克斯这位好基友,《色》里面也有同行的那位长者。而好基友的确认,其实并非在于推理本身,而仅仅在于最初期的那几个符号的重要性。我理解这就好像是数学推理,之后的推算本身并没有什么好挑战的,重点是那些最初期的不证自明的前提是不是被确认了。数学/逻辑的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脑中的世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能动性。这本小说里的主人公的那些前提,一开始的麻雀和木棍都是他观察到的,而猫是他自己促成的。一旦推理的过程里有人造的东西,并且是推理者自己添加进去的(虽然是根据前面的元素顺序添加的),那这样构造出来的宇宙还是原本应有的样子吗?再退一步说,不去考虑主人公自己添加的符号,主人公在后期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最原始的符号很有可能也必然是另外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创造出来的,那么这样构造出来的宇宙的样子还有意义吗?如果把这样的想法再一次类比到数学/逻辑系统,如果我们说那些不证自明的前提(那些规则)是被某种造物神(或者某些造物神)创造出来的话,那接着去研究各种定理什么的还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的话,那么贡布罗维奇笔下的这些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的行为也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