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档案 波兰当代戏剧家剧作选 978-7-104-04918-0 这本一共包含了四部当代波兰剧作家的作品,故事各有风格,但又好像有一些共同之处,一种用戏剧表达出来的对疯狂怪异世界的解读。读到后面的,就好像是前面的故事的批注,有时候又好像是同一个大故事的几个篇章。 我以前读贡布洛维奇的小说,觉得他的故事都又一种怪异的风格。到了经历过上海封城之后,我才明白这些并不是怪异的风格,而是对怪异世界的表达。 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四个剧本的情节,就算没有白读了吧。 母亲斯塔尼斯瓦夫•维特凯维奇黄珊(译) 第一幕的母子关系,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啃老的儿子。第二幕里面儿子在外面的事业起飞了,成了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但是他本质没有任何变化,终于把母亲榨干气死了。第三幕,工人们起来了。 可你干吗要用这么大的牺牲来鄉架我?你最好想一想,要是你不是我的母亲,要是你不用总是做这些毛线活儿,要是你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话,你会做些什么?还不是整天做一样的事情,一样地投入与付出? 饭菜总归是够的。我觉得,我就是有责任吸榨我的妈妈——就好像,我所吸榨的一切最终都会写进历史。 婚礼维托尔德•贡布洛维奇赵祯(译) 全剧是主人公自己的一个想象、一个梦境,他自己似乎也是知道的。第一幕,在客栈偶遇父母,酒鬼来袭,主人公把父亲碰上了不可触碰的国王的地位,并让父亲主持自己的婚礼。第二幕,主人公被教唆,废了父亲的国王地位,打算自己给自己办婚礼。第三幕,出于政治压力,主人公成了暴君,还害死了自己的好友。 主人公自己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这一切却都是主人公自己的梦境,梦境里的人物都可以单方面编故事编身份给别人定罪;别人的动作其实是做梦人本人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了故事的继续、有一种逻辑的存在,就好像为了戏剧的发展总有一条情节的发展。手指一碰,权威就消失,或者说立人之本就消失了,就好像科幻小说一样。 又或者 这不是梦,而是现实,只不过我疯了 或者我根本就没有站在这里,我也没有说话,只不过在现实中我躺在某个医院里,而在那里我手舞足蹈,幻想自己站在这里……谁能知道,我身上发生了什么? 可能有子弹打坏了我的脑袋? 或者爆炸? 或者我被抓了,被折磨,又或者 我撞上了什么,又或者有东西撞上了我 可能无聊了……想不出更多能做的事了…… 可能我被勒令——被派遣——被强迫——去做我自己坚持不下去的事。不,没有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东西——所有甚至超越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我们还是假设我不在医院,没有不正常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好吧……只是……我到底参与了多少疯狂之事?噢…… 不!这里没有我的责任! 我不明白我自己所说的话! 我自己的举动不受我的控制! 我什么,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我什么都不明白! 你们之中要是有谁说他明白,那他肯定在撒谎! 你们什么也不知道 跟我半斤八两! 我们只是两两之问联系在了一起,但总是在形成不同的形状 而这些形状自下而攻击上。奇怪的烟雾! 难以理解的节奏!疯狂的舞蹈!不明确的游行! 和人间的凡人教堂, 而我就是它的神父! 人生档案塔代乌什•鲁热维奇黄珊(译) 啊,一个礼拜之前读的,情节现在真的全忘了。就算我现在重新迅速扫一遍,也记不起来了。惭愧了。 探戈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赵祯(译) 两代人之间,上一辈的人热衷于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革命与运动,下一辈的人在寻找和守护保守的价值观。这部剧的两代的关系有点像《母亲》,婚嫁的情节又有点像《婚礼》,让我不禁怀疑这些是不是都是同一个人写的。
宇宙 Kosmos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532153916 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横渡大西洋》、《色》一直读到这本《宇宙》,说实话感觉有点腻了。觉得他的长篇小说远没有那本短篇小说集好看,短篇小说每一篇方向都不一样而且里面的点子点到为止,故事简洁却让人意犹未尽。就算是同样的一个主人公,一旦他存在于贡布罗维奇的长篇小说中,他的行为依旧但是他的各种思想推理、斗争过程则被更详细地记录下来。本来能让我秒懂的怪胎如此翻来覆去地解释他自己,反而让我觉得有点烦了。 这本《宇宙》讲的是主人公来到一家人家,被一系列琐碎的事情吸引主意,一只被吊在电线上的麻雀、一根被吊在细绳上的木棍、女主的嘴巴等等;接着他便沉溺于这些符号的关系和意向之中;然后他自己把一只猫掐死吊在电线上,这样继续圆满了这些符号;下半本话锋一转,男主和那家人家以及另外两对新婚夫妇外出,男主继续念念不忘那些符号,并把那些符号升级到各种情感关系上;最后又有一起吊死的事件,引得男主疯狂地想要寻找下一个符号。全书止于一句”今天晚餐我们吃了炸鸡块。” 可以说,主人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因为那些他如此看重的东西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便哪个人都不会怎么放在心上的,但是这位主人公他把这些小事情小东西转换成为种种符号,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符号本身所代表的构成了他的世界(也就是他的宇宙)。同时,因为这些东西和符号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宇宙(虽然衍生的过程仅存在于主人公脑海中)是共享于所有人的。这一层推理显得有点突兀,但是只要外部有那么一个人来确认了一丝一毫的同样的观点,那么整个推理便似乎有了底气。所以,在《宇宙》里面有福克斯这位好基友,《色》里面也有同行的那位长者。而好基友的确认,其实并非在于推理本身,而仅仅在于最初期的那几个符号的重要性。我理解这就好像是数学推理,之后的推算本身并没有什么好挑战的,重点是那些最初期的不证自明的前提是不是被确认了。数学/逻辑的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脑中的世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能动性。这本小说里的主人公的那些前提,一开始的麻雀和木棍都是他观察到的,而猫是他自己促成的。一旦推理的过程里有人造的东西,并且是推理者自己添加进去的(虽然是根据前面的元素顺序添加的),那这样构造出来的宇宙还是原本应有的样子吗?再退一步说,不去考虑主人公自己添加的符号,主人公在后期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最原始的符号很有可能也必然是另外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创造出来的,那么这样构造出来的宇宙的样子还有意义吗?如果把这样的想法再一次类比到数学/逻辑系统,如果我们说那些不证自明的前提(那些规则)是被某种造物神(或者某些造物神)创造出来的话,那接着去研究各种定理什么的还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的话,那么贡布罗维奇笔下的这些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的行为也都是有意义的。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色 PORNOGRAFIA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020095025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贡布罗维奇作品系列第二本,讲的是两位年长的知识分子到乡间一户人家,看到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脑补他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后想尽办法来证明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于是他们联合起来运用大胆又离奇的方法来使少年少女陷入谋杀案的中心位置,企图用罪孽来成就这段关系。 从基本情节看来,这本小说最接近《巴卡卡伊大街》里的《一件臆想杀人案》,局外人来到乡下的环境,全凭主人公自己脑中的幻想与判定,决定了原来生活在那里的人的命运,即使主人公的臆想与被设想的那些人的真实想法无关。我觉得这样的情况太有趣了,颠倒黑白的能力仅仅存在于脑海中的一种perception就够了,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那些被臆想的人就会乖乖听话按照别人的想法走呢?就这个问题,在《色》这本小说里,提供了一种比《一件臆想杀人案》更清晰的解释。 首先,可以从臆想者的角度来看,作者设计的巧妙在于《色》里有两位年长的臆想者,他们其实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并且这两个人之间的想法还会有冲突、交流、汇合,而其中一位就是整个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于是我们就可以从这一位叙述者的口中得知这两位臆想者的逻辑,毕竟他们也是延续着他们自有的逻辑行事的,他们本身即使作为我们眼中的疯子也是有逻辑的。 然后,一旦读者接受了这些臆想者的逻辑,那么自然而然地按照这些逻辑而设计出来地行径也在最大功效下影响着被臆想的少年少女,即使他们原本并没有任何相同的意向(并且在事件终结之后也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有了被臆想的相同的意向),可怕的是似乎有一种这些臆想者的行径多多少少起了效果的感觉。 以上这些仅仅是在meta的层面来探索臆想这件事情的可行性,而这本《色》肯定不止这些,因为它本身是有内容有情节的。臆想发生的时代背景(战时)、臆想发生的对象(少年少女之间的情色)、臆想发生最后导致的结局(两具连环的谋杀案)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可以思考的东西。但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没觉得这些东西有比meta层面的领悟更有意思。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横渡大西洋 Trans-Atlantyk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532149001 贡布罗维奇的怪异在读他的短篇小说集《巴卡卡伊大街》的时候就可见一斑,在这一本号称半自传体的小说里竟然还可以玩得那么疯,作者真的是有够大胆的。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讲在海外的波兰人的形形色色,时间点还是最敏感的战争时期。面临自己的祖国被纳粹入侵,主人公选择滞留在阿根廷,然后在阿根廷认识各种各样的波兰人和奇怪的当地人。主人公先是认识了一批大使馆的人,然后受雇于几个波兰生意合伙人,再是参加晚宴遇到一个当地的同性恋富豪和他成为朋友。同性恋富豪看上一个波兰小伙,波兰小伙他爸感觉受到了侮辱要求决斗,主人公和波兰生意老板一起造假避免决斗的惨案。波兰小伙父子受邀去富豪家作客,波兰小伙他爸觉悟真相后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富豪则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小伙伴和波兰小伙绑定来杀死波兰小伙他爸。主人公都知道两边情况,很痛苦到底应该怎么办,事发之际之前所有出现过的人物再一同进来搅和。 整本书的情节被我总结的非常混乱,但其实它本来就很混乱。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贡布罗维奇的短篇小说,这本《横渡大西洋》很难说是以离奇的情节取胜,虽然这篇故事的情节也足够离奇。《巴卡卡伊大街》中的那些故事在离奇的情节背后,不需要作者明说,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情绪和思路;在《横渡大西洋》中作者则会在每一个看上去奇异的情节发展之前会有一长段的很详尽细致的原因说明(同时也是作为介入事件之中的主人公的反思),但是厉害的地方是这些原因说明会有两种情况:要么这些说明和反思指向都是A方向的,然后后面的情节必然是B方向前进的;要么这写说明和反思会覆盖所有的正面和反面的论证,这些说明同时指向A方向也同时指向B方向,然后后面的情节倒是任意A方向或者B方向甚至C方向的。 这种事前说明和事后情节发展的脱节,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它可以有两种解读,首先很明显地它是一种讽刺,其次当所有正方和反正的论证都被完整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发觉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是没那么有逻辑的,那么留给读者去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 本书最明显的一个主题也就是全书的一开始的背景设定,这是一群在国家陷入战争的时候离开的人。附在书后面的一篇评论文章讲到“浪漫爱国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受到终极威胁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有权利索取我们的一切,包括生命,因为个人是民族的财产。这不仅是波兰十九世纪文化的教条,而且本质上也是后浪漫时期整个爱国主义的欧洲的教条……这样理解同一性的生物学-神秘主义强制性质,在贡布罗维奇看来,明显就是一种奴役的传统。”后面还提到,书中涉及的同性恋富豪的情节,也是在展示波兰人的意识形态。 其实说到这对被同性恋富豪挑拨的父亲与儿子,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感慨。因为我之前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时候,总是会想要用家庭里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类比,(比如爱国是不是和爱父母是相通的),但我总觉类比不当,因为父子亲情的关系不可逆转地必然要超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贡布罗维奇在本书中则是直截了当地介入了一场父子相杀的案件,在主人公的脑海中出现了“儿国”这个词,而且不止一次地我发觉主人公是在偏向着要把祖国推翻的“儿国”来着。我才发觉我以前觉得的类比不当,只是我对亲情太心软了。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巴卡卡伊大街 Bakakaj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常文祺/李尧/袁洪庚/赵刚/文美惠(译) 9787532152353 这本10篇,我只有一篇没有看懂,觉得自己进步啦。这本短篇小说集充满了惊喜/惊吓,前几篇就能读出很独特的风格,是那种荒诞几近变态的情节,再读下去最后几篇口味越来越重,甚至读到毛骨悚然。我不得不承认,作者那种执拗变态的叙事口吻非常符合我的偏好,我很喜欢这种把一种思想情感扩大到最大然后可以像是火箭一样穿透一切阻碍最终全白灭亡一了百了的感觉。因为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负能量的力量,另一方面等于是借力推翻打倒了那些名义上的很多正面的东西,非常过瘾。 就具体篇目而言,我很难取舍最喜欢哪一篇,上半本我最喜欢《一件臆想杀人案》,下半本我最喜欢《宴会》。但我想简单地概括一下每一篇的内容,以防我又痴呆忘记,所以以下有剧透请注意。 ---------------recap分界线(始)--------------- 检察官克拉伊科夫斯基的舞伴 从很小的一次插队冲突开始,主人公突然很莫名得变成了检察官的“脑残粉”,各种跟踪、介入检察官的私生活,甚至使出了全力。读者却很难判断他的意图究竟是真心崇拜还是想要另类报复。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的回忆 第一人称的自白,身为波兰人又是雅利安人和犹太人的后代,有一种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平主义的混乱。 一件臆想杀人案 这篇应该是上半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了吧,脑洞大开。一位预审法官来到一家人家,却正巧碰到男主人心脏病发死于床上。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预审法官坚持认为这是一场谋杀案,然后不管提出可能的谋杀方案并质问他心中的犯人,即死者的儿子。那个死者的儿子竟然最后认罪了,为了使罪行符合证据,他竟然在那位预审法官的偷窥下去伪造了杀人的证据。 科特乌巴伊伯爵夫人府上的会饮 高级人物的宴会上大谈特谈各种爱、怜悯、同情穷人什么的高尚情感,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尚还吃全素餐;而这道花椰菜其实是一个名叫花椰菜的穷人小男孩。 清纯少女 最清纯的少女的典范,却爱偷东西和吃垃圾。这篇是最明显的一篇讨论打倒名义正面的东西,而它的主题“纯真”又是一个很tricky的概念,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永远是正面的概念。在本该拥有纯真的时候拥有它,就算是各种龌龊也是纯真的一部分,那还要拥有他吗? 遭遇 主人公被某位船长各种极尽创意得虐杀,终于逃离魔爪后,自己也爱上了不可自拔的冒险。 班伯里号双桅船上的奇异事件 主人公误搭上一艘船后,在船上的各种诡异经历和见闻。这篇就是我没看懂的那篇。 在厨房楼梯上 主人公就爱小腿粗壮的女佣人,却出于社会压力娶了细脚踝的贵妇,粗腿女佣和贵妇各种争风吃醋(夺权)。 老鼠 退休法官想要惩治江湖大佬,发现大佬的唯一弱点是怕老鼠,并利用这一点折磨了他很多年。大佬逃脱退休法官的囚禁后回到老家要和妻子重逢,没想到老鼠也随之而来。老鼠还在大佬妻子身边游荡,让大佬根本不敢靠近自己的妻子,妻子半梦半醒之间咬下了老鼠的头。这篇最后的结尾还蛮恐怖的,是那种恶心的恐怖。 宴会 国王举行婚宴迎娶邻国公主来换取财力上的支持。赴宴的大臣全部copy国王的一切动作,国王起身所有人像镜面一样起身,国王打碎盘子所有人像镜面一样打碎盘子。国王恼羞成怒,把身边的公主恰死,所有人像镜面一样把所有身边的女伴恰死。国王跑着冲出宴会厅,所有人像镜面一样跟着跑出宴会厅。这篇故事的结尾太震撼了,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描写大臣们反对国王的行为全部是用沉默来对待,而在宴会上虽然依旧是无声的抗议,但是行动上本来没有意义的重复变成了强有力的发声,而这新的发声却似乎马上变成了另一种东西。文本里还用重点符号标出了一句话:“因为国王可耻的逃跑变成了某种进攻,没有人知道,国王究竟是在逃跑,还是在率领众宾客向前冲锋!” ---------------recap分界线(终)--------------- 这本书一开始我打算打四星的,全部读完实在赞佩作者的想象力和魄力,所以还是想要打五星。作者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是一位20世纪的波兰作家,出生于波兰,之后流离于华沙、法国、南美、德国,最后定居南法,却一直用母语创作。这本是他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自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诸国的一条街道的名字。我看到他的其他作品的中译文,有一套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贡布罗维奇小说系列,一套三本小说,封面风格统一简约荒诞,打算买来也读一读。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