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大西洋
Trans-Atlantyk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532149001 |
贡布罗维奇的怪异在读他的短篇小说集《巴卡卡伊大街》的时候就可见一斑,在这一本号称半自传体的小说里竟然还可以玩得那么疯,作者真的是有够大胆的。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讲在海外的波兰人的形形色色,时间点还是最敏感的战争时期。面临自己的祖国被纳粹入侵,主人公选择滞留在阿根廷,然后在阿根廷认识各种各样的波兰人和奇怪的当地人。主人公先是认识了一批大使馆的人,然后受雇于几个波兰生意合伙人,再是参加晚宴遇到一个当地的同性恋富豪和他成为朋友。同性恋富豪看上一个波兰小伙,波兰小伙他爸感觉受到了侮辱要求决斗,主人公和波兰生意老板一起造假避免决斗的惨案。波兰小伙父子受邀去富豪家作客,波兰小伙他爸觉悟真相后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富豪则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小伙伴和波兰小伙绑定来杀死波兰小伙他爸。主人公都知道两边情况,很痛苦到底应该怎么办,事发之际之前所有出现过的人物再一同进来搅和。
整本书的情节被我总结的非常混乱,但其实它本来就很混乱。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贡布罗维奇的短篇小说,这本《横渡大西洋》很难说是以离奇的情节取胜,虽然这篇故事的情节也足够离奇。《巴卡卡伊大街》中的那些故事在离奇的情节背后,不需要作者明说,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情绪和思路;在《横渡大西洋》中作者则会在每一个看上去奇异的情节发展之前会有一长段的很详尽细致的原因说明(同时也是作为介入事件之中的主人公的反思),但是厉害的地方是这些原因说明会有两种情况:要么这些说明和反思指向都是A方向的,然后后面的情节必然是B方向前进的;要么这写说明和反思会覆盖所有的正面和反面的论证,这些说明同时指向A方向也同时指向B方向,然后后面的情节倒是任意A方向或者B方向甚至C方向的。
这种事前说明和事后情节发展的脱节,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它可以有两种解读,首先很明显地它是一种讽刺,其次当所有正方和反正的论证都被完整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发觉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是没那么有逻辑的,那么留给读者去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
本书最明显的一个主题也就是全书的一开始的背景设定,这是一群在国家陷入战争的时候离开的人。附在书后面的一篇评论文章讲到“浪漫爱国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受到终极威胁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有权利索取我们的一切,包括生命,因为个人是民族的财产。这不仅是波兰十九世纪文化的教条,而且本质上也是后浪漫时期整个爱国主义的欧洲的教条……这样理解同一性的生物学-神秘主义强制性质,在贡布罗维奇看来,明显就是一种奴役的传统。”后面还提到,书中涉及的同性恋富豪的情节,也是在展示波兰人的意识形态。
其实说到这对被同性恋富豪挑拨的父亲与儿子,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感慨。因为我之前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时候,总是会想要用家庭里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类比,(比如爱国是不是和爱父母是相通的),但我总觉类比不当,因为父子亲情的关系不可逆转地必然要超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贡布罗维奇在本书中则是直截了当地介入了一场父子相杀的案件,在主人公的脑海中出现了“儿国”这个词,而且不止一次地我发觉主人公是在偏向着要把祖国推翻的“儿国”来着。我才发觉我以前觉得的类比不当,只是我对亲情太心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