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5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A Model World 迈克尔•夏邦 Michael Chabon 李尧 (译) 9787532153503 自从读完《犹太警察工会》,我对Michael Chabon就很感兴趣,正巧短经典里也有一本他的作品。这本短篇小说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互相没什么关系的独立短篇小说,取名《A Model World》;第二部分是同一系列主人公的系列短篇小说集,取名《The Lost World》。 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真心只能打三星半,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堂姐的婚礼》和同名短篇《大千世界》。我觉得《大千世界》是很精彩的一篇,短小精悍,结尾的时候草草几句却很简练地把所有人的将来命运都交待了一下,有一种“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之前那个夜晚发生的主要事件却立马知道了一切所有的结局”的感觉,应接不暇。其他的几篇,可以说人物的差异性很大,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不一样,有一点“众生相”的意味。 但是第二部分的我觉得太赞了,肯定属于五星之作。这个系列围绕着主人公男孩内森的成长,从小时候父母离异到后来少年时的青葱爱恋经历,共五篇。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去年大片《Boyhood》,也是讲一个小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也是片断式地讲他人生每一个阶段的一个场景,凑巧的是同样也是从离异的家庭讲起、男孩是跟随母亲生活。我觉得这本小说比电影还要好,在于每一篇故事都很打动我,每一篇所蕴含的情感都很充沛。要是电影里的每一个阶段也都如此饱和的话,那就太多了;而短篇小说集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包含那么多浓厚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品味。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整个系列都是以这个小男孩作为线索人物,我一度以为男主是男孩的爸爸,因为前两篇的视角都是集中在男孩的爸爸的身上的,还有很多是男孩与爸爸的互动。第一篇《小刀》的结尾,用小孩最纯真的决心揭露了为人父母对小孩的伤害。第二篇《超人类》爸爸写下的决心书太戳泪点了。然后我才慢慢明白,原来真正的主角是这个小男孩,是关于这个小男孩的成长。书封介绍说是“一个小男孩的痛苦成长”,我觉得太片面了,因为这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的成长,不能用“痛苦”这个词来框定它。 另外,这些夏邦的短篇小说里还到处隐藏着犹太人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都是不经意地那么一提,要不是之前读过他的《犹太警察工会》和知道他的写作主题,都不会注意到。最后摘录书封背后的一段作者文。 世界这么大,这么复杂,充满奇迹和惊喜,大部分人要花数年才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是碎的,且这破碎不可避免。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童年”。接下来是一番新的探索,常常是自发的,探索自然,追问死亡、混乱、心碎、暴力、失败、懦弱、欺诈、残忍和悲痛的意义。探索者根据记忆,从过往中汲取苦涩的教训。由此,他或她会发现世界已经破碎这么久而没有人能记得多久,于是试图调和心中升起的强烈怀旧感和这一残酷事实。一次又一次,回荡在心头的是消失的荣誉、失落的完整和对从前完整世界的记忆,并感到阵阵痛苦。我们把第一次产生这种痛苦的时刻叫做“青春期”。这种感觉将伴随人们一生。

The Caves of Androzani

这是第5任Doctor的最后一个故事,是一个无间道crossover歌剧魅影的故事。无间道是指在某个外星球有各方势力想要控制一种能让人延年益寿的资源,包括军队、商人、总统、雇佣军、机器人和它们的创造者、怪兽等等,这些方队中的人物互相欺骗利用渗透反转。歌剧魅影是指机器人的创造者是一个脸部被烧伤戴面具的人,迷恋Peri(Doctor的companion)的美貌,各种掠夺她、救她、爱她、保护她。虽然好看,节奏抓得也很紧凑,我很难想象这集会在2009年在DWM的all-time best episode评比中获得第一名(《Blink》紧随其后),会不会是因为这一个故事的时政讽刺意味相当浓重。而其实不管是Doctor还是Peri,他们俩在这个故事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因为他们全部在忙着逃命或者寻找解约自救,根本无暇去管任何一方势力的斗争。这一点在新版Doctor Who里面很难看到,就算Doctor或者companion扮演的比重较少,但是很少有Doctor不最后出现一下来确认对整件事情定性的。

巴卡卡伊大街

巴卡卡伊大街 Bakakaj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常文祺/李尧/袁洪庚/赵刚/文美惠(译) 9787532152353 这本10篇,我只有一篇没有看懂,觉得自己进步啦。这本短篇小说集充满了惊喜/惊吓,前几篇就能读出很独特的风格,是那种荒诞几近变态的情节,再读下去最后几篇口味越来越重,甚至读到毛骨悚然。我不得不承认,作者那种执拗变态的叙事口吻非常符合我的偏好,我很喜欢这种把一种思想情感扩大到最大然后可以像是火箭一样穿透一切阻碍最终全白灭亡一了百了的感觉。因为这样的过程中,一方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负能量的力量,另一方面等于是借力推翻打倒了那些名义上的很多正面的东西,非常过瘾。 就具体篇目而言,我很难取舍最喜欢哪一篇,上半本我最喜欢《一件臆想杀人案》,下半本我最喜欢《宴会》。但我想简单地概括一下每一篇的内容,以防我又痴呆忘记,所以以下有剧透请注意。 ---------------recap分界线(始)--------------- 检察官克拉伊科夫斯基的舞伴 从很小的一次插队冲突开始,主人公突然很莫名得变成了检察官的“脑残粉”,各种跟踪、介入检察官的私生活,甚至使出了全力。读者却很难判断他的意图究竟是真心崇拜还是想要另类报复。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的回忆 第一人称的自白,身为波兰人又是雅利安人和犹太人的后代,有一种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平主义的混乱。 一件臆想杀人案 这篇应该是上半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了吧,脑洞大开。一位预审法官来到一家人家,却正巧碰到男主人心脏病发死于床上。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预审法官坚持认为这是一场谋杀案,然后不管提出可能的谋杀方案并质问他心中的犯人,即死者的儿子。那个死者的儿子竟然最后认罪了,为了使罪行符合证据,他竟然在那位预审法官的偷窥下去伪造了杀人的证据。 科特乌巴伊伯爵夫人府上的会饮 高级人物的宴会上大谈特谈各种爱、怜悯、同情穷人什么的高尚情感,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尚还吃全素餐;而这道花椰菜其实是一个名叫花椰菜的穷人小男孩。 清纯少女 最清纯的少女的典范,却爱偷东西和吃垃圾。这篇是最明显的一篇讨论打倒名义正面的东西,而它的主题“纯真”又是一个很tricky的概念,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永远是正面的概念。在本该拥有纯真的时候拥有它,就算是各种龌龊也是纯真的一部分,那还要拥有他吗? 遭遇 主人公被某位船长各种极尽创意得虐杀,终于逃离魔爪后,自己也爱上了不可自拔的冒险。 班伯里号双桅船上的奇异事件 主人公误搭上一艘船后,在船上的各种诡异经历和见闻。这篇就是我没看懂的那篇。 在厨房楼梯上 主人公就爱小腿粗壮的女佣人,却出于社会压力娶了细脚踝的贵妇,粗腿女佣和贵妇各种争风吃醋(夺权)。 老鼠 退休法官想要惩治江湖大佬,发现大佬的唯一弱点是怕老鼠,并利用这一点折磨了他很多年。大佬逃脱退休法官的囚禁后回到老家要和妻子重逢,没想到老鼠也随之而来。老鼠还在大佬妻子身边游荡,让大佬根本不敢靠近自己的妻子,妻子半梦半醒之间咬下了老鼠的头。这篇最后的结尾还蛮恐怖的,是那种恶心的恐怖。 宴会 国王举行婚宴迎娶邻国公主来换取财力上的支持。赴宴的大臣全部copy国王的一切动作,国王起身所有人像镜面一样起身,国王打碎盘子所有人像镜面一样打碎盘子。国王恼羞成怒,把身边的公主恰死,所有人像镜面一样把所有身边的女伴恰死。国王跑着冲出宴会厅,所有人像镜面一样跟着跑出宴会厅。这篇故事的结尾太震撼了,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描写大臣们反对国王的行为全部是用沉默来对待,而在宴会上虽然依旧是无声的抗议,但是行动上本来没有意义的重复变成了强有力的发声,而这新的发声却似乎马上变成了另一种东西。文本里还用重点符号标出了一句话:“因为国王可耻的逃跑变成了某种进攻,没有人知道,国王究竟是在逃跑,还是在率领众宾客向前冲锋!” ---------------recap分界线(终)--------------- 这本书一开始我打算打四星的,全部读完实在赞佩作者的想象力和魄力,所以还是想要打五星。作者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是一位20世纪的波兰作家,出生于波兰,之后流离于华沙、法国、南美、德国,最后定居南法,却一直用母语创作。这本是他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自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诸国的一条街道的名字。我看到他的其他作品的中译文,有一套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贡布罗维奇小说系列,一套三本小说,封面风格统一简约荒诞,打算买来也读一读。

时光匆匆老去

时光匆匆老去 Il Tempo Invecchia in Fretta 安东尼奥·塔布齐 Antonio Tabucchi 沈萼梅(译) 9787532150090 这本短篇小说集有9个故事,其中一半我没看懂。 算是看得懂的那几篇《云彩》、《将军之间》、《电影节》和《布加勒斯特依然如故》都是同一个反战主题。这几篇的主旨和立意还挺明显的,所以让我反过来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其他几篇我看不懂,因为感觉作者不是那种故弄玄虚把立意藏得很深的那种。 最后那篇《意想不到的事》一开始还是恨中规中矩的故事,到后面竟然变得魔幻起来,我来回看了几遍那个结局,但是我也没有完全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杰作

杰作 L’Œuvre 左拉 Émile Zola 冷杉/冷枞(译) 9787515511450 这部小说以塞尚(Paul Cézanne)和作者左拉(Émile Zola)本人为原型,讲的是一位天才画家在巴黎闯荡失意的故事。本来塞尚和左拉小时候就是好基友,也是小时候在外省后来又去巴黎拼搏自己的艺术事业,从人物设定上几乎和小说中的一模一样,只不过据说小说出版后两人就决裂了。我想暂时忽略两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牵绊,谈谈对这本小说里面人物命运的看法。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恍惚读到一种《Jean-Christophe》的感觉,同样是着重于一位天才艺术家(作曲家/画家)坎坷的人生,一方面是很现实具体的艺术家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另一方面还能感受到艺术家很强大的能量(励志宝典)。后来一查,Romain Rolland和Émile Zola果然差不多可以算是同一时代的人。我对这部作品好感倍增,还有一个原因是里面的感情非常真挚。有两个片段我印象特别深刻,整个鸡皮疙瘩狂起。一个是女主人公知道男主人公以她为模特的那幅画送展倍遭批评和嘲笑后,虽然自己受辱,但是立马想到的是要去安慰男主;还有一个是男二,也就是左拉的对应人物,在去看男主同样是失败的第二次展览的画的时候,由衷地想到的那些和男主幼时的场景以及为男主忿忿不平的东西。还有当然就是最后的结局,我本来其实没有做好心理建设,因为之前男主已经多次面临人生崩溃的边缘了,一下子看到突如其来的男主的结局,给我了很大的打击。这个结局里又好像融入了一些梵高的样子,只不过这部小说著于1886年,早于梵高之死,所以反倒是可以说预言了梵高命运的结局。 印象派是对腐朽的学院派的革命,这一点在这本小说里也讲的很清楚,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高超的技巧,而是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是纯粹根据自己观察和感受而表达出来的再现。而天才的可悲,在于他先于世人更早地领悟到这些,他把这些先进地观念传达给大众却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大众只能在几十年后迟钝地懂得后再去膜拜已逝去的天才。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厉害的是,年轻的一代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可以如此团结在一起,意气奋发地去挑战旧世界。不管是男主本身自我的不断追求,还是男主和男二之间的友情与战友之情,都太美好了。 最后说一句小说的封面,用的是塞尚画的一幅左拉的画像,但是怎么可以是作为背景全部淡化成黑白的呢?塞尚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对于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啊。Folio的法文版的封面,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嫌,用的是马奈(Édouard Manet)的《Le déjeuner sur l’herbe》,倒是正好匹配了小说中描写的那幅杰作的一些内容。最后附塞尚那幅画的彩色原图。

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 2015.4.18 人民大舞台 先说说它的好,因为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部轻松好玩的音乐剧。因为出场人物很多,所以各种舞蹈动作很丰富眩目。之前引进《Q大道》的团队引进的这部《一步登天》,所以在本土化方面做的一如既往的好。其中引入了不少非常本土化的笑料,也融入了很多方言口音部分的笑点。最搞笑的角色,根本不是男主角,而是收发室的胖子和HR的秘书小姑娘,因此收发室的胖子绝对是抢尽了主角的风头。 而这部音乐剧的两大硬伤,一是歌没那么好听,二是剧本太老了。也有可能两者是相关链的,因为这部音乐剧最早是1961年的作品,1995年和2011年才有Broadway Revival。1995年是Matthew Broderick主演,我在卡司名单里还看到有Megan Mullally;2011年的版本的演员大家更熟悉,Daniel Radcliffe、Darren Criss、Nick Jonas,还有Michael Urie。我想说的是,可能因为60年代的音乐风格品味本来就和现在的不太一样了吧。同样看着怪怪的是它的情节,太明显是老一代的职场的风情了(也并不是说这些风情在现在已经完全杜绝了),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当下可能发生的故事,不管是傻女爱渣男还是心机上位的桥段。奇怪的是,被我总结成“傻女爱渣男”和“心机上位”之后,我又发现这些事情仍然在发生,只是换一种形式更微妙地发生而已。我感到不安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音乐剧的时候,演职人员、宣传、观众似乎没有把剧情当作一种讽刺,而是一种娱乐。 因为买票买的很早,所以这次的位子就在第二排,离舞台很近,但是看字幕的时候要转头看两边很累。还因为是半年前就买的票,主办方还赠送了福袋,里面其实是一些《一步登天》的周边,名片夹和明信片,还有一些《Q大道》遗留下来的“少儿不宜”的一些周边。我应该还是会愿意把二刷《一步登天》的钱去买看第四遍《Q大道》的票:P

Cucumber-Banana-Tofu S1

RTD的新剧,分为三个系列同期播出,分别是有主线故事的《Cucumber》、一集一个相对独立故事的《Banana》和真人采访节目《Tofu》,然后三部剧之间还有各种穿插。很赞! 看的时候我颇有感想,本来打算好好分析一下《Cucumber》和《Banana》里面的主人公们到底差别在哪里,是什么是一些人成为了这一部剧的主角而只是另一部的配角,反之亦然。最简单的解读是《Banana》的主人公们各种年轻穷苦,生活不顺,但简单直率,却给人温暖和有希望的感觉;《Cucumber》的主人公顶着Cucumber的名字其实是Tofu,特别是看到他们两口子的悲惨遭遇之后,越发觉得他们很可怜。但是转念一想,今天的banana就是明天的cucumber,banana还可以年轻挥霍,那以后呢?这些看剧引发的思考,没有继续下去,因为《Cucumber》的结尾的调子定得太高招了: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不管是cucumber、banana还是tofu,人生真的需要时间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所以,或许与其我把时间花在继续解读这部剧上,还不如用它来思考一下。

Einstein’s Dreams

Einstein’s Dreams Alan Lightman 978-1400077809 这本小册子虚拟了30个爱因斯坦的梦,讲的是30个不同的时间规则的世界。 不可否认,能够用简单的言语构造出30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是很有想象力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我看来在作者的基本设定之下发展出来的世界并非一定是他所写出来的那样的。而正是这其中的差别,体现出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和对人类的看法。这本书里面有好几个故事,我觉得我有充分的底气去驳倒作者他的推理是有漏洞或者缺陷的。 我本来想要把这30个世界的设定一个一个写下来的,但是现在又懒虫上身不高兴费力了。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作者没有做到的是忽略了一些人类的多样性和能动性。在不同的世界里,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想象,举的例子都是正好可以说明他的理论的。但最能说明作者推理是否合理的方法是,把某一个世界的例子随意放到另一个世界里看看会是什么样子的。时间本身是什么,人们是如何认识它的,认识它之后人们是如何对应的,你知道别人是如何对应之后你自己如何对应,你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应对之后会不会做出改变。这些都是连锁的不同层面的内容,每一个层面都要顾及到,这个世界里的故事才会合理。 世界之不同,我觉得就像城市之不同一样。我小时候想,为什么有的城市就是大城市、有的城市就是小城市,有的城市是首都、有的城市不是首都,我的结论是这个城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方而最终决定了它是它现在这个样子。那么世界也是一样,我们所处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因为它受制于这样的(物理)规则。是这些原始的规则条件的不同,而引发了不同的世界。而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物理)规则的存在,比如为什么有引力、为什么引力就是那么大,这又是一个终极问题。我们现在的科学所解答的是引力是什么、引力的计算方式是什么等等的阐述what的内容,却没有也不可能有解答why的内容。我那天脑洞大开,忽然想到这些(物理)规则的存在是为了防止改变历史的可能性的存在。比如说,因为这些(物理)规则,发明不了时间穿梭,或者即使发明了时间穿梭,你也做不到改变历史这一动作。

La nuit sacrée

La nuit sacrée Tahar Ben Jelloun 9782757847947 上来就直接剧透,当心。这本很薄的小说讲的是,在一个“神圣的夜晚”(斋戒月的第27天),一位从小被父亲要求伪装成男性的女孩,在父亲死去的那个夜晚被告知自己可以活回女性的身份。然后她离开家乡遇到了一对姐弟l’Assise和Le Consul,并与他俩产生了种种的交集,一直到她杀死被l’Assise召唤来想要阻止她和Le Consul恋情的她的叔叔。在狱中,女主人公遭遇不幸、慢慢适应、甚至成为了别人膜拜的对象,同时那对姐弟也离开了她的人生。最后女主人公又一次获得了自由身,又一次偶遇这一对姐弟,故事到此嘎然而止。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龚古尔奖的获奖作品,感觉作者很厉害的是可以在那么薄的一本小说里融合那么多的情节的变化、心境的跌宕。同时作品里充满了如梦如幻的场景,我知道可以很直白地把文本理解为一切实际发生的事情,但是似乎也可以把其中的一些甚至全部场景都想做是女主人公的一场“梦游仙境”。因为那些事情真实得残酷,我愿意把它看作是女主人公的想象中的对世界的一种尝试,如果真相真的就是这样了,似乎也已经足够好了,但我却总觉得有点不忍的感觉,总希望世界可以更美好。 有这种游荡于真实和幻想之间的感觉,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总觉得自己好像没有看明白情节。浅的情节很好归纳,主线索很好抓,所以整本小说得节奏也很紧凑,不会让人看不下去。但是我老觉得我错过了或者误读了其中一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也只是我想多了。 从最基本的人物设定上来看,这是一个讲身份认定的故事。主人公从男装恢复女装最后又又游走于男性队伍和女性队伍之间、从健康的人到每天模拟盲人生活;而对于自己身份的模糊感,不仅仅是这位女主人公如此,那对无名的姐弟也是如此。这种对于身份的迷茫,再加上最老掉牙的爱情故事,让人开始对老套的爱情也产生了种种疑惑。 在读到女主人公和这对姐弟之间打交道的那些章节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种非自主的反感,有一种不纯净的感觉。但是同时,我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感到非自主的不舒服而理所应当地去评判/歧视/鄙视这样的关系的存在。然后我在想问题出在哪里,是不能让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受到自己潜意识的影响呢,还是我们的潜意识本身是从小已经被洗脑了?而这本小说的作用,应该也是再次给读者的潜意识里掀起一番波澜,而让读者自己去修正自己的潜意识吧。

Ulysses

Ulysses Tron Theatre 2015.3.31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半场的时候,根本看不懂在讲些什么内容,而且也并不是很愉快轻松的内容。本来剧情我已经云里雾里了,再加上中间不是穿插不知所云的舞蹈动作或者是齐声吟唱的桥段,我看得简直坐不住了。就想着什么时候快点结束好回家了,一个小时之后亮灯竟然只是中场休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犹豫了好久蔡最终没有走掉决定继续看下半场。 下半场的气氛没有上半场那么压抑,再加上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好好研读了一下宣传册子上的评论和解读,我觉得下半场的情节我看懂了一些。上半场落幕的时候掌声持续,我好惊讶,难道大家都那么聪明都看懂了?还是说大家原来不是读过《奥德赛》要么读过《尤利西斯》,里面的故事清楚之后,再来看这部剧的诠释会觉得很赞?我觉得通过下半场的表演,至少我看明白了一些它想要表达的一些感觉(而不是情节),对我来说我已经知足了。 看完后我有两个小疑问,因为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都是从这部剧来的理解。原著里面有那么强调主人公犹太人的身份吗?我还无法理解的另一个地方是,从前面80%的淫乱堕落可笑重口的各种内容,到最后女主人公怎么就那么突兀并且迅速地转到天真甜美风了呢?这个转变有点没头没脑的。 在上海的这场是Tron Theatre原版人马出演,口音重得还是得看字幕才可以。但是人家明明是苏格兰的,门票上还特意要在Tron Theatre旁边括号写爱尔兰。还有在宣传册里介绍演员,英文部分还在说人家是来自Dublin的,然后中文直接写他是柏林人。这也太粗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