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 Arkady Martine B07QPJHNSM 今年雨果的获奖作品是Arkady Martine的Teixcalaan系列的第二本《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两年前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一本,同时在积极找工作,今年的国庆我在读该系列的第二本,同时也在积极找工作。这两本都得了雨果奖,我找工作的路程怎么那么艰辛。同样艰辛的是我今年读者第二本书,感觉没有第一本好看了呢,真的是看了我整整一个月督促自己在10月最后一天读完,好歹也算是国庆读雨果的习惯达成。 故事是接着第一本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大帝国的国王驾崩,和主人公的imago有亲密关系的贵族Nineteen Adze继任,国王的克隆小孩Eight Antidote被作为继位者留在朝中。外星人来访,可以杀人于无形。主人公Mahit和帝国联络人Three Seagrass一起到了和外星人打交道的帝国舰队上,共续前缘的同时试图和外星人交流。但是有各方政治势力的胶着,还有想要挑起星际战争的,最后被Eight Antidote成功阻截。一切回归和平。 之所以这本没有上一本让我那么喜欢,可能是它的情节相比之下更多宫斗和言情了吧,虽然还是有名副其实的科幻的元素,但是从太空歌剧的记忆移植到太空歌剧的外星初接触,这个主题的变化也太仓促了吧。上一本还有一个主题是关于帝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这一本直接加入了外星的元素,好像是把这个主题做了一些升级。但令我不够满意的地方是,关于外星的事情讲的太少太浅了太表面了,感觉还是在为宫斗让路。 昨天我看了一部关于《尤利西斯》出版百年的纪录片,里面讲到James Joyce虽然身为爱尔兰人但是长年在国外居住,还被爱尔兰的爱国人士指责本人和其作品都不够爱国。我看下来的感觉其实是James Joyce和政治不怎么挂钩,但是纪录片后面又说其实James Joyce的这种行为和作品是很政治的,是一种超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由此,我顿悟了两件事情。首先,评论家可以把一个人一部作品翻来覆去地没东西讲出东西来,结果和这个人这个作品本身是什么都没关系了。其次,反政治也是一种政治态度,真善美是可以相互转换的。Joyce在他的作品中描述的是一些他眼中的最普通最典型的都柏林的一天,同时也可以成为预言整个欧洲的导向。 同样的这两点顿悟也可以运用到《A Desolation Called Peace》这本书上。帝国对Lsel这个边境小国的统治也好,帝国和外星的外交也好,帝国本身的迂腐的历史,都透着一种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心胸很狭隘的感觉。即便如此,包括第一本和第二本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和平。就算国家不能变得更好,好希望这个能成为某种最低限度的共识。
Sunday, September 18, 2022
青年艺术家画像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朱世达(译) B00A4SBZ2A 托宾讲到的三位爱尔兰作家里面,我读下来最喜欢的是James Joyce。这本《青年艺术家画像》就算是拿到现在来看,这部小说也是很特别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被预设的“意识流小说”给框住思维,很害怕自己看不懂。读了之后,发觉乔伊斯的意识流真的蛮厉害的,什么都没说可以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层出不穷写得还很好。所以意识流根本不是什么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反过来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不能用意识流来开脱,正是和人的思维一样、让人感觉不到跳转和分叉却又很自然地随思路而行才是厉害的意识流吧。 小说的篇幅的构成也很神奇,前两章是主人公小时候和少年时代的事,故事性还是很强的;然后第三第四章几乎整个变成了宗教思辨和宣扬,一下子变成了灵魂的救赎的议论文和演讲刚;最后第五章主人公才真正变成了一个青年艺术家,他的烦恼在于人生/艺术/宗教之间的追求的定义和挣扎,这里有长篇的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的对话讨论,有蛮多我感觉自己没有看懂的地方,但是不妨碍这本小说的好。 一些摘抄 虽然他们路经一座座为圣诞节而热热闹闹装饰起来的灯火通明的商店,那种郁郁寡欢的情绪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有诸多的原因使他感到痛苦,有遥远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原因。他为自己太年轻、成为躁动不安的愚蠢的冲动的俘虏而感到愤愤然,他也因为命运的剧变,改变了他周围的世界,使他面临一个污秽与奸诈的前景而感到愤懑。然而,生气并不能改变这一前景。他极有耐心地记叙下他所见的一切,竭力使自己客观公允,暗中玩味那令人羞辱不堪的感受。 泥泞的街巷充满了欢乐。他往家走回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神明的力量充溢了他的全身,使他的脚步迈得轻松而自如。不管他犯了多少罪孽,他已经忏悔了。他忏悔了,上帝已经宽宥了他。他的灵魂再一次变得美好而圣洁,圣洁而幸福。 要是上帝希望他去死,那死亡该是多么美丽。要是上帝希望他活下去,那生活又该是多么美丽,在上帝的福荫下过一种和平宁静的、循规蹈矩的、宽容的生活。 谈论这些问题,竭力去理解它们的本质,理解了它们的本质之后,从原始的大地或从大地生长的万物,从作为我们灵魂的牢狱之门的声响、形状和色彩中,竭力渐渐地、谦恭地、恒久不变地去表述,演绎出我们所理解的美的形象来——那就是艺术。 艺术,斯蒂芬说,是人为了审美目的对可觉察的或可理解的事物的处置。 我不想伺候我不再信仰的东西,不管那称之为我的家,我的祖国或者我的教会:我将在一种生活或艺术方式中尽量自由自在地、尽量完整地表达我自己,我将使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惟一的武器来自卫——那就是沉默,流放和狡黠。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22
Mad, Bad, Dangerous to Know: The Fathers of Wilde, Yeats and Joyce Colm Tóibín B07CMP158X Just as Oscar Wilde began to become himself in the very year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nd John B. Yeats managed, figuratively, to kill his son by going into exile, so too James Joyce managed to kill his father by […]
Saturday, September 3, 2022
都柏林人 Dubliners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王逢振(译) B07N79JPTG 托宾的《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里的第三位爱尔兰作家是乔伊斯,这是我第一次读乔伊斯的作品,真的是惊艳到了,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本《都柏林人》是短篇小说集,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合起来是一个众生相。乔伊斯对于每一个人物的描写,心路历程的推进虽然没有那么多心理描写,却每一步都精准到位,真的太厉害了。虽然明明是上个世纪的作品,故事里的背景也都是那个年代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里面的人物却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现代感。要么就是他们活得都很超前,要么就是乔伊斯精准地抓出了人性跨越时间的核心。我记忆中已经好久没有读到让我那么佩服和喜欢的小说/小说家了。越是好的作品,我越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读后感(去分析它),所以就此打住。 读完这本《都柏林人》,让我对《尤利西斯》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但是还是不敢去读,太长怕读不下去读不懂。今天早上我在读《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里面托宾讲到《尤利西斯》里面有不少提到《都柏林人》里面人物的地方,把整个都柏林这个背景给串起来了,好像大家都是同时存在的生活在这么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但是同时都柏林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人们对它又很难有统一固有特性的认识,所以变成了作家们每个人自己对这个地方的设想成就了这个地方和一部作品。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Ulysses Tron Theatre 2015.3.31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半场的时候,根本看不懂在讲些什么内容,而且也并不是很愉快轻松的内容。本来剧情我已经云里雾里了,再加上中间不是穿插不知所云的舞蹈动作或者是齐声吟唱的桥段,我看得简直坐不住了。就想着什么时候快点结束好回家了,一个小时之后亮灯竟然只是中场休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犹豫了好久蔡最终没有走掉决定继续看下半场。 下半场的气氛没有上半场那么压抑,再加上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好好研读了一下宣传册子上的评论和解读,我觉得下半场的情节我看懂了一些。上半场落幕的时候掌声持续,我好惊讶,难道大家都那么聪明都看懂了?还是说大家原来不是读过《奥德赛》要么读过《尤利西斯》,里面的故事清楚之后,再来看这部剧的诠释会觉得很赞?我觉得通过下半场的表演,至少我看明白了一些它想要表达的一些感觉(而不是情节),对我来说我已经知足了。 看完后我有两个小疑问,因为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都是从这部剧来的理解。原著里面有那么强调主人公犹太人的身份吗?我还无法理解的另一个地方是,从前面80%的淫乱堕落可笑重口的各种内容,到最后女主人公怎么就那么突兀并且迅速地转到天真甜美风了呢?这个转变有点没头没脑的。 在上海的这场是Tron Theatre原版人马出演,口音重得还是得看字幕才可以。但是人家明明是苏格兰的,门票上还特意要在Tron Theatre旁边括号写爱尔兰。还有在宣传册里介绍演员,英文部分还在说人家是来自Dublin的,然后中文直接写他是柏林人。这也太粗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