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5

The Good Wife S06E14-S06E16

这一季的剧情走向有点让人难以预测,我从来没有想到我最喜欢的讲法律/律所/法庭的律政剧里的女主角居然真的放弃法律,打算去从政了。在本季里的《The Good Wife》,作为律政剧,真的把侧重点从“律”到“政”了。特别是冬歇以来的最近三集,简直可以是选举三部曲。从Alicia一开始决定要参选SA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吃惊,甚至反感。然后这三集里,明明是我最不喜欢的关于选举的情节,但是我竟然发现这几集还挺好看的,因为其中好多观点我相当反对。 首先要问Alicia为什么要参选,其实她的反应一开始的时候是不愿意踏入政坛这滩浑水的,转折点在于她遇到了著名女权主义者Gloria Steinem,然后她意识到自己可以真正为社会作出她的贡献。但是从这种角度出发的决心,兼备女权主义和“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的原动力,我无法认可。 然后就是进入一系列丑恶的互掐竞选环节,在这里此剧算是设定了一个相当清新的桥段,就是Alicia和她的竞争对手达成私下的协议不去攻击对方和选举无关的内容,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也都尽力做到了这一点。然后在S06E14的时候,Alicia挣扎了整整一集要不要在采访的时候说谎,说自己不知情一个毒品大佬在投钱支持自己选举。来来回回在她的脑海中走了好多遍各种情景,最后他的竞选经理Jon给她洗脑,然后Alicia自己脑补和对手Prady的对话。 J: It doesn’t make any sense to tell them what you know about Bishop. A: Even if it’s the truth? J: Well, here’s the thing. The truth isn’t “this happened” or “that happened”, the truth to me is about doing good. And the only way to put yourself in […]

到此為止吧!風太郎

到此為止吧!風太郎 とっぴんぱらりの風太郎 萬城目學 涂愫芸(译) 9789573331322 萬城目學的书我必追,最新一本译本是厚的像两块砖头一样还要分成上下两本的《到此為止吧!風太郎》。他的之前的一本小说还是《偉大的咻啦啦砰》,感觉他的小说有越来越厚的趋势。但是也能明显感受到萬城目學对于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比《偉大的咻啦啦砰》的时候进步了很多很多。而正是有这样的长篇的铺垫,最后每一个场景都会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我最喜欢的萬城目學的作品是《豐臣公主》,因为我觉得里面的人物个个都太美好了。而这本《到此為止吧!風太郎》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讲的是一个年轻忍者风太郎的故事,甚至有点成长小说的意思。不管做什么时候,总感觉风太郎哪里做得有点不妥,不够让人能够很痛快地拍手叫好或者喜欢他,所以书名的“到此为止吧”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感觉。但是一直看到最后,风太郎的确蜕变了,不能说他达到了新的完人的高度,但是一路这么看他这么走来,也为他感到欣慰,所以看到最后很虐心。 如果说上半本还算是萬城目學的轻松搞笑的历史小说的风格,下半本则完全体现了萬城目學讲故事的质的变化,因为下半本几乎没什么笑料,反而多处看得很沉重。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发觉我随手记下的几点笔记也全部是集中在下半本的内容引发的一些想法。所以说上半本铺垫得很好,这本书可以说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实打实的以丰臣家易主德川家的历史为背景讲作为最后一代忍者参与其中的事情,另一条是幻想题材的葫芦拜托主人公风太郎的事情,然后两条线慢慢融合在一起,最后揭露出一系列的各种意料不到的关系。最厉害的是最后能把《豐臣公主》里面的最大的梗深深埋在这本小说的里面,这带来的熟悉感让人恍然大悟又交口称赞。而因心居士和果心居士虽然一直以葫芦的面目示人,但最后原来他们俩是金银葫芦的梗,有种西游记里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穿越葫芦娃的感觉。 下半本看得最沉重的就是战争的部分,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了,就算是忍者被卷入战争也是如此的无力,并且会制造出那么多的苦难。到了战场上,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正常reasoning的逻辑了。那些很弱的士兵为了自保而做逃兵,被捉住即被杀,但他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做出这种心甘情愿卖身的选择的呢?而那些很强的士兵,有信心幸存下来并且立功,自然没有当逃兵的心思。所以等于是造成了不合理的平衡,弱小的人已经处于弱势走投无路还要被杀。我很跳跃地想到,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有保护弱势群体的机制,因为弱者本身无力、强者本身无心,所以需要一个机制。回到战争的话题,书中我看到的一个泪点是,主人公风太郎拒绝芥下一同卖葫芦的邀请,那就是因为在芥下自小因此失去双亲并极其厌恨的战争中,风太郎做了同样的事情。然后作者再把这一羁绊再往下推了一层,说是芥下觉得这是又救赎的方法的,那就是再去救一个人,所以后来风太郎会去救丰臣公主,这个铺垫也做得相当的好。所以我一直以为风太郎的真爱应该是芥下来着,没想到他最后死前聊以安慰的叫的名字是百市。这又是一个泪点,因为主人公从小失去双亲,所以在战场上看到伙伴受难前大声喊娘的场景感到无法感同身受,而最后轮到他自己的时候,虽然最后的结局很虐,但我太喜欢萬城目學最后的这几句描写了。 我又叫了一次她的名字“百市”,但我不知道小百会如何回应我的叫唤。我只觉得,最后有个名字可以叫,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对了,结果我一次都没看过大海——我现在才想起来。这时,一股暖意从体内深处缓缓涌上来,我心想原来是这种感觉啊,心情豁然开朗,在没人会观察的状态下,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关于风太郎的成长,其实成长的不仅仅是他,也包括他的诸多小伙伴们。从一开始的谁也不会死命效忠的忍者精神,到像臣子(棋子)一样对主子的忠诚,到最后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变化真的是靠逆境磨练和感悟出来的。为什么这篇读后写着写着,我觉得这本《到此為止吧!風太郎》要比《豐臣公主》还更得我心了呢?待会去把评价从四星改成五星去。

The Job Lot S2

第二季比第一季好笑。第一季的时候,太着重于把每一个角色都介绍并且突出每一个角色的笑点,显得有点杂乱。而这一季,虽然增加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但是感觉还是大家一起服务于剧情的笑点,笑起来比较舒服。在上一季中我还觉得“要我肯定不去”的工作环境,在这一季中感觉也变得有爱起来,到底大俗套的办公室纯爱还是有暖人心怀的作用的。Russell Tovey的半正装的扮相几乎和《Looking》里面的一样,但是简直就是两个人,骚男渣男萌男暖男都能胜任,Russell Tovey的演技爆发了。 回看去年写第一季的观感的时候,混杂着不少我个人对职场的体会和想法。时刻一年多,又恰逢PA的时节,我自己对职场的想法也些许的变化。但我也不愿意多花笔墨把它写出来,最小化工作占用我的时间的这一个想法还是没变,关于工作的想法还是留待工作时间有闲暇的话再议。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4-12

2014年度雨果奖获奖作品专辑 Charles Stross 查尔斯•斯特罗斯 Equoid 魔魇独角兽 有点像是Torchwood设定的机构中的主人公受命去探究一场关于独角兽的谜案,其中穿插了历史的遗留信息和现代正在发生的事情。被调查的独角兽,也非人们想象中的虚拟的温顺美丽的动物,而是一种通过控制人类来寻求更多食物资源和繁衍的很恶心的生物。 这个故事的开头我读了两三遍才终于读进去,因为一开始的信息量好大,又要交待主人公的身份性格以及他的工作的内容背景,而且这些交待都不是一本正经地平铺直叙,而是以一种刻意很不经意之间随口流露的方式。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写作的风格,是想以自嘲和幽默取胜,但是不确定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我并没有很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相反,我有点迷茫于这个独角兽的来龙去脉,特别是独角兽和蜗牛的关系我至今没看懂。然后到了中后半段故事,越来越恐怖,独角兽的设定不仅邪恶而且很血腥,让我想到了Torchwood里面对小精灵的描写。里面的授权卡的设定(默认谁看到的都是他的上级官员)也和Doctor的psychic paper很类似。果然是从幽默语气到幻想内容设定都是很英式的。 同一主角的系列叫做The Laundry Files,H. P. Lovecraft此人不仅真实存在,作者Charles Stross笔下的风格也属于Lovecraftian horror。同系列中的《The Concrete Jungle》以及这篇《Equoid》都拿下了雨果奖。 Dan Wells 丹•威尔斯 The Butcher of Khardov 卡铎的屠夫 身形巨大的主人公擅长打斗愚钝一根筋,丧妻后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继续杀戮。 为什么这样烂俗的作品会入围雨果奖?所有的梗都非常老套,愚蠢的男人仅有肉体力量上的优势和对妻子的爱,同时他还背着妻子继续打打杀杀为的是让妻子过上好生活。看得我都要吐了。硬要说哪里比较特别的,就是叙事结构非常散乱,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时间排序。 Brad R. Torgerse 布拉德•R•托格森 The Chaplain’s Assistant 星舰牧师的助手 The Chaplain’s Legacy 星舰牧师的遗产 这期《科幻世界译文版》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The Chaplain’s Legacy》是雨果奖最佳长中篇的候选,可能是为了说明故事的背景情况,所以还加了一篇较短的《The Chaplain’s Assistant》。故事的设定是,人类星球被外貌类似螳螂的外星人攻击,显然螳螂在军事方面都比人类要发达,打算直接把人类灭掉。但它们却很惊异地发现人类的宗教信仰,而开始止步想要对人类有进一步的了解。主人公身处一座教堂中,这座教堂接纳各种不同信仰的教徒,而主人公却并非某个教的信徒,只不过是这座教堂曾经的牧师的一个助手,在牧师去世后接手管理这座教堂。 我虽然没什么信仰,但一直觉得信仰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的作用并不是在改变什么,光光因为宗教的存在并不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更多的知识或者是更广阔的了解,但是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看待处理外部事物的眼光和方法。等于是人类自己创造出了一个改变自己的工具,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咀嚼的。 而文中的螳螂自己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它们停止对人类灭绝性的屠杀,是因为它们觉得人类这种有宗教的生物太低级了(人类至今还要靠莫明的宗教来支撑自己的生活),还是因为它们只是想进一步探究对于它们来说某种无法理解、也从未经历过的事物?这篇作品文本里对信仰的解释为感受加顿悟,这又是两样很玄的东西,特别是顿悟。正因为螳螂没有顿悟的能力,所以它们也无法感受到神的存在。 另一个此文有揭示的地方,在于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一种残酷而低级化的。如果没有那些偶然事件的发生,比如第一个故事里的教授、第二个故事里女王的被困,历史大河是会很顺利地朝着文明灭亡的方向行进的。这是一个让我很惊讶却又觉得惋惜的世界的设定,略感无力。 Mary Robinette Kowal 玛丽•R•科瓦尔 The Lady Astronaut […]

目击者

目击者 Accomplice 2015.3.15 人民大舞台 这又是一部让我开眼的话剧。 本来只是抱着看经典悬疑剧的心情去看的,以前看过《维罗尼卡的房间》感到很恐怖(现在回想起来《维罗尼卡的房间》也是多重反转的),还特意做完整心理建设不要害怕。没想到这部话剧一点也不恐怖,显然它不是已惊悚取胜;但是它的笑点也没那么赞,所以它也不是以搞笑取胜。 它让我感到好看的点有两个,一个是看这部话剧的时候脑海中会不时穿越到别的话剧里,上半场的时候像极了《死亡陷阱》,预计的谋杀加上同性的反转,而下半场又像《糊涂戏班》,搞不清状况的演员,特别是那个女二号,我简直以为她和《糊涂戏班》里的女二号是同一个人。我看的话剧并不多,相信别的观众肯定还能看出来阿加莎的剧的影子,Aileen说她还看出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方法”。把那么多大师的风格融合在一起,虽然并没有超越他们,但是能够在一出剧里有那么多不同的风格和层次,这是这部剧第二个让我惊喜的地方。我一直对嵌套情有独钟,小说里有嵌套的情节我已经很喜欢了,我没有想到连话剧都可以有嵌套,而且是不止一层的。 话剧的原名直译是“共犯”,看完整部话剧后,我还是觉得“共犯”要比“目击者”贴切的多。剧中的几场案子,未必都有目击者,却都有共犯。所以还是用“共犯”的概念来整理情节比较清楚。(以下有剧透)演员一共就只有两对夫妇,男一女一是一对,男二女二是一对。第一次是预演的谋杀案,女一杀男一,男二是共犯;第二次是完成的谋杀案,女一杀男一,女二是真正的共犯;按照剧情继续的话,第三次的谋杀案,女二杀女一,男二是共犯,反转其实是男二女二灭掉男一女一。但是就在幕间休息之后发生了神转折,忽然之间演员们往上跳出一层,原来之前的只是他们在排一出话剧。男一想要通过道具调包杀掉女一,因为男一男二有一腿,他们是共犯。不料排演失误,男二被绑在椅子上被杀。接着幕布拉起并打开,演员谢幕,又往上跳出一层。男一女一女二一齐说这场话剧是为了纪念他们一个共同的朋友,这位朋友不久前因被虐待而自杀,而虐待她的就是台上这位男二,于是他们把他骗来,临时换角让他来演。男二恼羞成怒,误踩到带电道具而死。男一宣布在场的观众都是共犯。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诸多不够完美的地方,好多梗很低俗,好多小情节的走向也太容易猜。看悬疑剧本来就是要给观众猜答案的,但是我想谁也猜不到这部话剧的答案,因为题目本身就是假的。后来我看到wikipedia,这部剧写于1990年,25年前就有如此超前的作品真的太厉害了。这部话剧的作者Rupert Holmes,写话剧只是他的副业,人家出名主要还是写歌和写音乐剧,太让人崇拜了。

犹太警察工会

犹太警察工会 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 Michael Chabon 陈震(译) 9787546143361 近期以以色列为主题读了好几本书,到此告一段落。从圣经的故事、到以色列当代知名作家笔下的犹太人的传统故事、再到发生在建国后的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故事、再到贯串几千年的耶路撒冷的历史,最后到这一本架空历史的小说,每一本书都是不同时候的犹太人,但又似乎都是同样的犹太人。我太佩服犹太人的生存能力了,如何做到历经几千年的颠沛流离,还有一个生生不息的复国梦。当我设身处地地假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怎么也不可能是慕容复的,我甚至觉得唯有打破民族间的差异和壁垒才是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犹太人好歹就是存有这份“以色列梦”,这个梦一脉相承,从古代就自称上帝的选民到现代的复国,在我眼中都是很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惜可气可笑的是,想要做梦的不仅仅是犹太人,现在还有人在争着做梦。 本书的背景是架空历史的美国,以色列复国没有成功,有一群犹太人生活在阿拉斯加,而他们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即将被收回主权。故事从一场谋杀案开始,主人公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被吊销了资格,于是他靠着他犹太警察的工会证继续调查,于是书名。最终这位犹太警察牵扯出来的真相小到这位死者的真实身份和经历、大到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政治阴谋。死者是借主人公叔叔之手自杀的;而他原本是复国计划的一颗重要棋子,犹太组织收集各种复国证据并在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引爆炸弹制造复国机会。(剧透反白)书中的一个设定是,这位被谋杀的人其实是很特殊的一个人,是一个柴迪克。犹太人的传说,最后会有一个弥赛亚救世主出现,但在此之前每一代的犹太人都会有一个很厉害的领袖,这个才华出众的领袖就是柴迪克。 在上帝赐佑的姻缘与彩棚下的现实之间,在法令与遵守、天堂与凡尘、丈夫与妻子、以色列地与犹太人之间,凡事总有缺陷,不是吗?他们将这个缺陷称之为“世界”,唯有弥赛亚的到来,缺陷之门才会关上,所有差异、分离和距离才会消失不见。那些跨越了两个电极的火花,尽管稍纵即逝,我们也必须心存感激。 我觉得弥赛亚的存在本身好像就是一个悖论:一种可以使世界变得美好的东西的实际动作是消灭一切,包括美好。同样的,这本在讲犹太人和那些做着复国梦的事情的小说中,也充满着冲突感。主人公警察自己身为犹太人,却在做着与犹太梦相抵触的事情;被害人柴迪克有着治愈别人的超能力的同时却无法拯救自己。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历史足够悠久)的时候,作为个人则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大家老是说生在现在的中国已经是hard模式了,但是和生在复国失败的犹太家庭中比,我们……应该依然还算是hard模式吧。 这本除了架空历史没有任何科幻点的小说,竟然还是星云雨果双奖得主。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一心在想接下来会不会出现什么真正的科幻的设定来反转整个剧情,结果还真的一点也没有。我看到评论不少人说读不下去,我一开始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一个简单的开头读了两三遍才进入角色,不过一旦进入角色后接下来还蛮容易往下读的。这种带有背景宗教历史知识搭配谋杀探案的设定,都有点像《达芬奇密码》了,所以不会很难读。而且读到最后的时候,真相慢慢水落石出,也有一种越来越好看的感觉。我也很有兴趣读读看Michael Chabon的另一部也是赞誉有加的普利策获奖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Philip K. Dick Scott Brick (narrator) 9780345404473 这本小说已经久闻大名,而且书名也起的很有意思“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又是机器人又做梦啥的是我也很想知道答案的一个问题。故事讲的是在不久的未来(书里的设定是1992年,此书写于1968年),世界处于尘霾中,大多数的生物都已经绝种了,人们以养动物作为最高的生活品质的象征,养的动物越稀有越厉害,而且还有机器冒充的动物来充数。主人公Rick Deckard是一名赏金猎人,专门去捕杀逃逸的机器人,这一天这位主人公一举追灭了多位机器人并与其发生互动。 乍看之下,似乎是阿西莫夫的内容,在已经有了机器人的设定之下再加上人类侦探的故事,从而来探寻机器人对于人类的意义。但这部小说其实更多的讲的是另外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类和机器人的区别,如何来区别机器人和人类;第二个层面是人类如何来看待机器人和人类的差别。第一个层面,文本中的这位赏金猎人必须要判断对方是机器人才会“杀死”它,他的方法是一套Voigt-Kampff test,他通过询问对方一系列的问题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具有仅人类才拥有的同情心。这样的设定瞬间暴露了作者的机器人观,要么是同情心这样的情感是不能编入程序内嵌在机器人里的,要么是在制造机器人的时候必须严格禁止嵌入同情心这样的情感,但这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了。讲到关于人与机器人的区别,自然会想到图灵测试,我觉得图灵测试最伟大的地方并不是说提供一条如何分辨人与人工智能的手段,而是传达了一种豁达宽阔的理念:当你无法区分的时候,也是无需区分的时候。 我记得以前读过阿西莫夫的一则短篇小说《机器人之梦》,说是机器人一旦开始做梦就被消灭了。我读后的感觉是很震惊,人类为啥如此无情,但是和小伙伴交流的时候大家却都很不以为然的感觉,就好像报废一台电脑一样为啥要有好恶的感觉呢。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PKD要高于阿西莫夫一筹的地方,至少在讲到关于人与机器人的地方。我喜欢PKD笔下的这位主人公的那份不确定,那份执着完成任务背后的怀疑。小说的结局主人公的内心是混沌的,而且几乎是没有完成感的。当一个人可以像例行公事一样、不用动脑筋的做一些事情,但是不管是当下还是事后他可以转念想一下这一切的背后的逻辑、可以去质疑自己的判断,哪怕没有改变什么现实,那也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