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人 The Pillowman 2015.5.20 上海人民大舞台 时隔半年多,《枕头人》又在上海上演,还是同班人马和同一个剧场。这次去二刷之前,还和小伙伴们一起自己读过一遍(一半)剧本,所以更加期待了。整体的观剧感想和第一次差不多,总觉得第二幕没有第一幕好看,一方面是把各种潜在的可能性给说绝了,另一方面我实在无法接受作者要把文学作品地位放到过高的位置。然后我和一起观剧的小伙伴们讨论的时候,发觉是我太过认真于故事的内容,我输了。我总想着要去讨论故事里的选择,枕头人的选择,最后枕头人故事延伸给哥哥的选择,但是其实所谓枕头人的选择本身就是虚构的,不可能发生的。重点并不在于置身于故事中去模拟回答那个虚构的选择,而应该是站在meta的角度看到作者给出这么一个虚构的选择的动作背后想要传达的一种意味。还是局限于剧情的我,好初级啊。
一个自杀者的传说 Legend of a Suicide 大卫•范恩 David Vann 潘爱娟(译) 9787532152827 这本书由5个短篇小说和1个中篇小说组成,全部是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的虚构创作。作者年幼的时候经历父母离异,父亲和母亲有各自经历多次不同的情感,然后作者的父亲在作者13岁的时候自杀身亡。这些情节在中篇小说《苏宽岛》之前的那几篇短篇小说《鱼类学》、《罗达》和《好男人的传说》里都交待得很清楚。这几篇短篇小说独立成文,同时又在为中篇小说《苏宽岛》某种程度上是在铺垫,某种程度上是在做镜像的比较。 第一篇《鱼类学》我就很喜欢,说到了小男孩的成长经历。里面讲到一段主人公小男孩在观察鱼缸,突然之间察觉到了自我意识,懂得了自己和鱼的差别。乍看之下有点像我前不久读的Michael Chabon的《大千世界》的下本部分《The Lost World》,但其实要成人化得多、硬冷得多。而之后情节的发展,就能看出来其实《The Lost World》和《Boyhood》和这本小说集比起来简直就是小清新了。很多事情,我简直无法置信会是很个十二三岁能够做的出来的。 中篇小说《苏宽岛》看得我太震撼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整理读后的思绪。 首先光从文本的故事来理解。13岁的小男孩和自己的父亲一同到阿拉斯加的一座无人岛计划共同生活一年,遇到各种自然阻碍,而父亲却缺乏野外生存的技能且没有整体观;同时在小男孩与自己父亲的相处中,又暴露出父亲种种抑郁的症状,甚至有父亲几乎极端的表现。故事的上半部分的结尾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的小男孩的自杀。下半部分是父亲带着小男孩的尸体想要寻求帮助,而最后回到文明世界后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孩子,父亲一开始想要远走高飞,后来又想要供认自己杀了孩子,最后死于非命。读下半部分的时候,我仍然还处于看到小男孩自杀的惊吓之中,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故事中确实发生的事情,我还一度以为是某种误会或是恶作剧,小男孩最终会醒过来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父亲太渣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渣,从不珍惜美好的家庭开始、饱暖思淫欲去外面乱搞、逼迫孩子和自己在无人岛生活、把自己的孩子置身于无尽的危险之中等等。但是我的第二反应是:这个父亲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最日常的人。从来就不是说为人父母就是神坛上的完美,相信每个小孩都有发现自己的父母不是原本以为的完美的一天。而这个父亲所做的,其实也真的是追随自己内心,不管是感情上还是事业上,还是对人生的思考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乎每晚父亲都在入睡的时候哭泣然后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像没事儿人一样。这和《Please Like Me》里面男主陪抑郁的母亲出去野营的情节一模一样啊,我很难想象东方人父母可能在孩子面前这样的表现,而站在子女的角度,又怎么可能再去对这样的父母提更多的要求呢? 我发现这篇中篇和其他几篇短篇最显著的一个不同,是叙述故事的人称不同了,其他的短篇都是以小男孩的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而这篇则是以第三人称来的。现在看来这个转变还是有缘由的,一个是要是用第一人称,第二部分的故事就继续不下去了;还有一个是重点转变了,当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时候感觉还是“我”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而第三人称的时候很明显父亲的戏份变重了,这简直是一篇父亲是主人公的小说了。 第二步可以对应着“现实”来看,更有力量。在此书最后附有一篇作者的访谈,里面讲到在现实生活里,作者并没有答应父亲让他去阿拉斯加陪他生活一年的邀请,然后不久父亲就自杀了。而在小说里其实正好相反,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男孩去陪父亲其实就是为了防止父亲自杀。把父亲的自杀写成小孩的自杀,我最开始的解读是作者的一种报复。正如第二部分情节所发展的,以及作者读者会油然产生的对父亲的负面情绪,父亲在小说里虽然存活下来了,却依然是万夫所指的对象。第二种解读可以理解成为作者的一种自我救赎,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没有去陪父亲作者觉得多多少少和父亲的自杀有关,于是在虚拟的小说中去描绘一种alternate reality,用自己的死来拯救父亲。然后作者再通过第二部分对父亲的转变的描写,也给了虚构中的父亲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 之后,当然还可以把这篇小说和另外几篇基于现实生活的虚构短篇小说一起对照着看,又是另一番对应的感觉。当然,一个男孩的自杀永远总比一个中年男人的自杀更具震撼力,同时更强烈地引发了读者对于亲子关系的思考。但是在思考亲子关系之前,必须先考虑一个人的存在的问题,这又陷入了一种死循环。这又一次验证了作者在《苏宽岛》一开始的时候引用的父亲的世界观。
又一季好老婆,必须打五颗星。虽然这一季的剧情走向 略有不同,加入了更多了政治的元素,主要是Alicia参选SA的情节。对于政治选举的一些思考和讨论,我从来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但是至少通过这部剧让我看到了一些美国政治的观念。好在本季最后的大方向还是走回到了Alicia回来做律师,这一点我很满意,我还是喜欢看Alicia在法庭上厮杀。 关于政治戏,我觉得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地方,政治让人厌恶,但是Eli这个人物照道理是最懂政治的尔虞我诈的,但是这个角色却让人讨厌不起来。我发现Eli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忠于自我”与尊重别人的“忠于自我”,只不过他本身真心信仰的人生观就很政治化。真坏人总比伪君子可爱。 本季Cary和Diane酱油打得较多,难道是专门为了给Matthew Goode制造条件?可惜明眼人都看出来了,Matthew Goode实在是很难fit in好老婆的世界,总有点尴里尴尬的感觉。好在看季终的时候他也走得漂亮了,花瓶在好老婆里很难生存。而最后季终Kalinda再出现和Alicia喝酒的桥段,真的看得要泪奔了,六年以来的种种,我都为Alicia感到唏嘘。 最后还想回到剧情里面,不是Alicia的故事线(从纠结的感情线来来回回于老公和Will,到纠结的事业线来来回回于政坛和各种合伙公司,也是够了),而是法律上的思考。第六季我最喜欢的是S06E18,这一集分两条故事线,一条讲Alicia考虑如何向大众坦白自己的过去,一条讲Diane被某大款邀请去参加一个模拟法庭辩论。这个模拟法庭辩论一直是我最想看到的东西,关于自由的冲突,然后一点一点的修改每一个参数来寻求最基本最原始的边界,太赞了。我来尝试总结一下整个过程。 事件:某烘培师以宗教信仰为由拒绝为一对同性婚姻顾客提供做婚礼蛋糕,她因此被起诉。 被告:因为这个蛋糕会被用于一场她认为玷污了她的宗教信仰的仪式。 原告:她向公众宣传她制作婚礼蛋糕,并愿意将这些蛋糕卖给任何人,除了同性恋。 被告:宪法赋予了她宗教信仰的自由。 原告:而加州的民权法案禁止针对LGBT群体的歧视。 被告:商业行为可以拒绝向他人提供服务。 原告:但这种拒绝不能基于种族、肤色、信仰或者性取向。 被告:被告的行为和出于良心而拒绝服役没有什么不同。宗教自由恢复法案(Religious Freedom Restoration Act)豁免了一些在反歧视法中禁止的情况。[Among the most inestimable of our blessings is that of liberty to worship our Creator in a way we think would be agreeable to him. – Thomas Jefferson] 原告:这名烘焙师拒绝卖给他们婚礼蛋糕,因为他们是同性恋。这就是歧视。 变体:如果这名烘培师不愿意卖给他们婚礼蛋糕,但是愿意卖熊掌面包或者纸杯蛋糕给他们呢? 被告:她并不是拒绝卖东西给同性恋,她就是不做那件她的宗教信仰视作罪孽的事情。 原告:卖给他们不想要的东西和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是一样的。一对素食情侣去市场,卖家拒绝卖给他们蔬菜,但愿意卖给他们除了蔬菜以外的东西,这就是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 变体:如果这名烘培师拒绝提供服务的对象是印度教徒或者穆斯林? 被告:这不能相提并论。拒绝印度教徒或者穆斯林,是拒绝了一个群体。 原告:正如同性恋群体。 被告:不是,那只是拒绝一种行为(同性婚姻的行为)。 原告:这只是歧视的借口。 […]
Paludes André Gide 978-2070364367 我原本是看这本小书很薄才读的,没想到它那么难懂。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主人公是一名作家,正在写一本同样叫做《Paludes》的小说,然后围绕着这本小说和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发生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又有很多观点的交换与碰撞。纪德的中心思想其实在最开头的算是前言的部分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几乎有点量子力学的感觉了,到今天我才好像有一点点懂得纪德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没想到之后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观点,会引申出那么多层面的真正关乎人生的内容。再加上纪德一贯使用的在书里套书的手法,又把整个道理镜面折射了一遍,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到底《Paludes》里的《Paludes》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文本里作出过多次解释,而且大多数都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解答的,但是每次的回答又似乎都不一样。这些骨架很容易可以看出来,但是我还是没有看懂里面的各种思想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的之间的关系。 Avant d’expliquer aux autres mon livre, j’attends que d’autres me l’expliquent. Vouloir l’expliquer d’abord c’est en restreindre aussitôt le sens ; car si nous savons ce que nous voulions dire, nous ne savons pas ce que nous disions que cela. – On dit toujours plus que CELA. – Et ce qui […]
水银虫 水銀虫 朱川湊人 詹慕如(译) 9787532150076 朱川湊人的作品,以前只看过《花草便当》,亲情味太重不是很合我胃口。再读这本短篇小说,却读得非常有感。我觉得这本书和可以和贡布罗维奇的《巴卡卡伊大街》一起对比着来看,因为两本的故事都是在看似普通平凡的故事开头中带有一丝恐怖,这种恐怖不是直接拿出来吓人的恐怖,而是默默潜藏在故事后面的想一想会觉得越来越揪心的恐怖。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巴卡卡伊大街》的恐怖很西式,大大咧咧、很动作化的、身心统一;《水银虫》的恐怖是很明显的日式的,它起源于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有时再借助于民间的传说或者传统。我几乎和《巴卡卡伊大街》一样喜欢这本《水银虫》,所以也想一样把这七个故事大概记录一下,这七个故事的名字都是统一的格式“XX之日”,文艺气息很重,对比里面的故事的重口回味无穷。 ---------------recap分界线--------------- 枯叶之日 刚把外遇的妻子杀死的男主偶遇陌生女子,看陌生女子身边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小孩,而陌生女子告诉男主她知道他杀了人,因为她看到被杀的妻子的灵魂也缠绕负在男主身上。那些被杀的人的灵魂会跟随着杀人凶手,要杀人凶手心像枯叶一样不断道歉下去,直到被杀的人原谅为止。 这第一篇就把我震到了。关于杀人的包袱其实在文本中是很后面才抖出来的,我前面是一点也没有猜到,所以看到突然之间陌生女子爆男主料非常意外。接下来的走向几乎就像是鬼片的设定了。我还喜欢到故事结尾的时候,说是男主忽然想通了陌生女子来找他说话的真正原因。然后也没有明说究竟是什么真正原因,难道男主和陌生女子之间也才存在着某种杀与被杀的关系所以需要某一方的原谅?如果又多了这一层关系的话,整个故事又上了一个档次,只是已经被杀的人如何再杀的别人呢? 时雨之日 下雨天没带雨具的少年得到一对年轻夫妇的进屋躲雨的邀请,然后成为了好朋友。但是每一次他去年轻夫妇家做客,都有听到一种哭声,而年轻的妻子则试图掩饰。最后发现原来是这对夫妇其实是兄妹相亲生下一畸形儿,而这畸形儿的名字正和这位少年一样。少年看到畸形儿恐怖的模样,仓皇而逃。 斑雪之日 这篇是第一人称自白式的。主人公的姐姐花季自杀,全家陷入悲伤中。此时出现了一位姐姐生前的好友,她与主人公的母亲越走越近。而主人公却发现姐姐的自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这位好友的影响,这位好友专营一个网站探讨自杀的各种相关。久而久之,母亲也越来越抑郁,终于某天也上吊自杀了(未遂)。主人公觉得不管是姐姐还是母亲的自杀行为都是因为那位“好友”的洗脑,而最令他愤怒的是,那位“好友”是纯粹出于“实验”的心情来对待她们的。于是主人公把水果刀一刀刀刺进了她的胸口。 这篇算是点题的一篇,所谓的“水银虫”就是那位“好友”网站的标题,水银虫是一种会进入人的灵魂里四处爬行,最后挖出无数个洞孔的昆虫。而主人公在起杀念的时候,就是脑中出现了无数条水银虫,在脑中同时不断蠢动。这种虚拟的生物,代表了一种念头滋生的状况,这本书里面各种关于死亡/冲动的故事,也似乎都可以解释成为这种生物在作用。 虎落之日 女主带着孙子去看望老友,老友的孙子和自己的孙子本就是玩伴,但老友的孙子最近刚刚因为意外而死。路上,女主在思考老友的孙子会不会在天堂上遇到老友早年去世的老伴,但总觉得都得是无邪无错的两人才能在死后去到同样的地方。见到面后,老友热情亲切地为女主的孙子准备了小孩最爱吃的汉堡,女主看到孙子吃得有滋有味却又有异样。逼问之下,原来老友把老友的孙子的肉做了成汉堡肉,因为她相信自己孙子的灵魂可以继续存活在吃掉他肉的人的身上。女主带着孙子愤然离场,但转念一想又回去找老友讨是否还有剩肉,因为她不想让吃了人肉的孙子自己一人面对死后的世界。 薄冰之日 在圣诞夜,女主期待男友的求婚。男友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IT新贵,有才有钱又低调,女主等这一天等很久了。但是每个圣诞夜,女主总是能远远朋友一个疯女人在表演自贬的舞蹈。其实是女主在学生时代和自己的好友曾经一起欺负另一个女生,逼她在闹市区表演自贬的舞蹈,最终把她逼疯,而女主和她的好友却也死不承认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些事情女主也从来没有跟男友坦白过。高级晚餐后,男友并没有向女主求婚,而是出人意料地向女主摊牌关于被逼疯的女生的事情,女主继续否认。最后男友提及一同实施校园暴力的女主的好友,说是她也一味否认,而最终得到了下场,女主继续否认。男友带着女主走近那个正在表演自贬的舞蹈的疯女人,女主仔细一看,那个人根本不是之前被自己逼疯的女生,而竟然是和她伙同校园暴力的好友。 这篇是我全书第二喜欢的,恐怖的惊喜和回味安排得太巧妙了。唯一有点突兀的是那位男友的身份,好像有一点超越普通人的感觉,把整个故事带到了奇幻的方向(总感觉像《世界奇妙物语》)。要是能把这个男友处理得更平民化一点的话,那这个故事会更恐怖。 微热之日 三个少年上山偷偷抽烟,其中一位拿出了从哥哥私藏的地方拿到的一支烟。抽完烟后,他们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怪物。其中两位开始慢慢地想把它吓走,然后对战起来,最后残忍地杀害了它;而另一位则拿着相机记录了这一切。一切过后,那两位清醒了过来,拿相机的少年不见了。 无知少年的行径很恐怖,而最抓人的点就是那个相机,都不敢去想那个相机回放的会是什么内容。 病猫之日 男主的妻子越来越抑郁,一直到辞职在家什么都干不了。男主自己的单位里遇到了想要投怀送抱的后辈,却一直犹豫要不要离开自己的妻子。同时,男主还一直碰到一位打扮复古的黑衣男子很诡异地出现,来问他要不要抛弃自己的妻子。真相是,这位黑衣男子是男主妻子原来的旧爱,他早已自杀,但他通过双重人格的形式存活在另一个男主单位的同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