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udes André Gide 978-2070364367 我原本是看这本小书很薄才读的,没想到它那么难懂。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主人公是一名作家,正在写一本同样叫做《Paludes》的小说,然后围绕着这本小说和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发生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又有很多观点的交换与碰撞。纪德的中心思想其实在最开头的算是前言的部分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几乎有点量子力学的感觉了,到今天我才好像有一点点懂得纪德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没想到之后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观点,会引申出那么多层面的真正关乎人生的内容。再加上纪德一贯使用的在书里套书的手法,又把整个道理镜面折射了一遍,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到底《Paludes》里的《Paludes》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文本里作出过多次解释,而且大多数都是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解答的,但是每次的回答又似乎都不一样。这些骨架很容易可以看出来,但是我还是没有看懂里面的各种思想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的之间的关系。 Avant d’expliquer aux autres mon livre, j’attends que d’autres me l’expliquent. Vouloir l’expliquer d’abord c’est en restreindre aussitôt le sens ; car si nous savons ce que nous voulions dire, nous ne savons pas ce que nous disions que cela. – On dit toujours plus que CELA. – Et ce qui […]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伪币制造者 Les Faux-monnayeurs [法]André Gide 盛澄华(译) 9787532749713 至此,读完了四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再版的纪德系列作品,我把期待最大的留到最后,就是这本《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回顾我三年前读这本《伪币制造者》的时候,似乎读得懵懵懂懂的,还在豆瓣上只给了四颗星。不知道是这三年来我成长了,还是这种书就是需要一读再读的,我觉得我读的这遍还比上一遍理解多好多噢。这次的中译本用的是盛澄华的版本,是老一代的翻译家,而且是纪德同时代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果然还是相当有距离感的,但是好歹故事情节还是可以通畅理解的。译名仍是亮点:Olivier叫俄理维、Bernard叫裴奈尔(我们公司专门负责帮外国人取中文名的HR快点好好学学人家!) 我觉得要是我妄自菲薄地写一篇《伪币制造者》的读后感对于这本书觉得是一种辜负,而且我还有藉口说写此书的读后感也完全不符合这本书或者说纪德所倡导的精神,所以我就不写了。重点其实当年叶沙在做节目的时候都讲到了,下面直接搬我当年的旧文。 有假 Yann @ 2007-12-06 22:20 要不是有叶沙的两期关于纪德的《伪币制造者》解读的节目,我真的没怎么读懂这本小说。纪德和普鲁斯特被称为20世纪法国文学的双峰,后者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七大卷的《A la cherche du temps perdu》,而纪德一辈子就写了这么一本不厚的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这篇小说的复杂之处不仅是情节关系设置和行文结构,更像叶沙说的那样接是个“镜面效应”。下来不说什么我得到的想 法,只摘录两段叶沙的分析和我关于这两段的联想。 1. 纪德参与出版了《新法兰西杂志》,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新法兰西杂志》这份杂志的出版人名单里没有他。这也是他一直有的一个观点,他说:“人生有诸多的可能 性,但是行动却会迫使诸多可能性变成唯一,所以我们要慎于行动。而当你不行动的时候,这些可能性就能保持了。”所以他与其自己行动,使自己的可能性减损, 不如他使别人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这么重要的杂志社扮演一个“使别人行动”的这么一个幕后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一直没有特别意识到,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这么做的实例。比如每次旅行回来以后,心里想把这段快乐的时光和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但是迟迟不愿意真 正动笔写游记,天天盼着有同行的人写。其中原因我想除了懒惰占一定的因素之外,“因自己的行动而丧失可能性”的潜意识也是有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 (或者说没人有能力)把整个旅行过程中的所有值得记录的记录下来,或者说我觉得不管我写出怎样的游记,都不可能把关于这个旅行的游记的作用发挥穷尽。相反的,若是我写出一篇游记,即使记录得很周全或是把感觉都记录下来了,但是在这篇游记尘埃落定的时候等于灭杀了所有这篇游记没有包含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期待同行人的游记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是同行的,这次旅行多少是共有的,别人的行程也是我的行程,另一方面也是重点是别人的游记记录的是别人眼中的旅行,不会 把我自己的关于旅行的收获想法盖馆定论。(都把自己这种懒于写游记的行为如此合理化了,估计以后不写游记更理直气壮了。) 2. 我们常常讲到“反省”。在作品当中也有很多人反省,特别是由于埃德瓦这个人物是一个收集材料的小说家,所以他在回顾这些人物的过去或者现在,他在写日记的时候,总是除了情节推进之外,或多或少地会做一些评点或者做一些比较。这种评点或者比较也是一种反省。可是反省又不同层次的。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某一个具体的不足或者一个具体的错误,而很高兴地修正它,并且觉得自己完成的时候,他是快乐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因为一件事情如此容易被完结,那肯定是被简单化了。 还有一种就是你会发现更多(因为你追求完美),通常人们会这样稍带贬义地说:“这是一个过分的追求完美。”当你抓出了一大推问题或可修整的地方以后,你发现 自己不能把这个漏洞补足,但你尽力了。但你尽力以后还是记得有那么一些漏洞存在着,可是怎么办呢,日子要过下去。所以你一边记得,一边又让生活比较顺畅地 进行下去。这也是一种,这样的人所做的这件回顾补漏的事情也可能称作反省。这是一个层面,但是这还不是尽头,还可以往上走。 再往上走你会 发现有的人可能什么都不写,但在写日记的时候永远只记下自己做错了什么。那是否我们就可以简单得出结论说:“你看这个卑鄙小人,他在人前好像很光鲜,原来心底有那么多的阴影。”?当一个人能够只着眼自己的阴影、只着眼事物的让人很遗憾的不完美处的时候,我以为这是要有很大的力量的。因为我们,更多的人,为什么要“制造伪币”啊?其实仅仅是为了安慰我们的内心,我们不愿意生活在阴影中,我们希望一件事情可以“顺畅一点吧、上天帮我一下吧”,都是为了不但这种重压。但是当一个人更多的去看到不能解决的难题、不能弥补的遗憾、不能消除的阴影的时候,他内心所要抵制的或者说他扛着的这个分量非常之重。我想到的纪德到此为止。我不认为这是反省的最高阶段,我觉得还可以往上走,但是我不知道再往上走具体是什么样子。我看到的纪德,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有一束纯真之光已 经指引他有一个明确方向,而在于他扛下了所有这阴影。解决之道,如果有光,这光必定要照到的地方,就是这片阴影。现在有没有光?不知道。 关于反省能做出如此高深的分析的,也就只有叶沙可以吧。我本身没到这么高的境界,就先把这段好好收着。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加斯东·伽利玛 Gaston Gallimard [法]皮埃尔·阿苏里 Pierre Assouline 胡小跃(译) 9787020078202 我在办公室里放了这本《加斯东·伽利玛》,专门用中午休息多余的时间加上老板不在的时候偶尔看。从四月中旬开始一直看到现在才看完,其间同事数次嘲 笑我看了老半天还在看同一本书。这的确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本传记里面事无巨细地细数了几乎所有和伽利玛出版社或者和nrf有关系的人物,出场人物之多恐 怕快要赶上《红楼梦》了。但是我还是喜欢看这本书,正如我对伽利玛出版社以及它的folio系列有着执着的偏爱。这是一本关于伽利玛出版社创始人加斯东· 伽利玛(Gaston Gallimard)的传记,正如此书的副标题,这位加斯东·伽利玛的人生就是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我最喜欢的桥段还是加斯东·伽利玛刚开始的时候跟普 鲁斯特和纪德等人打交道的故事。其实本来这本书最多打个三颗星的,但是鉴于国内难得有这样的实实在在的出版业界名人传记,而且书里内容未必生动但好歹也算 是非常详尽的法国文坛一代写实,所以可以额外多加一颗星的加分。
地粮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 [法]André Gide 盛澄华(译) 9787532749690 这本书的语言很美,描写也是天马行空,可是我就是木有看懂啊。把Nathanaël翻译成“奈带奈蔼”就把我雷住了。一看译序才知道,这位译者盛澄华竟然是和纪德同一时代并且和他有过交往的人物。接下来就要看他翻译的《伪币制造者》,半期待半担忧。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梵蒂冈地窖 Les Caves du Vatican [法]André Gide 桂裕芳(译) 9787532749706 重温纪德,看的第二本书是《梵蒂冈地窖》(Les Caves du Vatican)。这本我以前没读过,这次是第一次读。但是我想说:这本书实在是太好看了!如果说像《背德者》和《窄门》都是比较严肃的主题。看起来多少有点沉重的话,看这本《梵蒂冈地窖》的感觉就是很好玩。纪德自己把这本书归类为“sotie”(傻剧),看似情节东一块西一块,而且似乎让人有点啼笑皆非,但最后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虽说是“傻剧”,但是可以用严肃正统小说的眼光去读它,也可以用不经意的讽刺的眼光去读它。不管怎么读,都是有滋有味的。这本书从故事的内容而言,有点像在看《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发展似乎变化多端又出人意料。从故事手法而言,又有点像博尔赫斯,玄机重重。而且纪德到底是大师级的人物,写出的故事不仅给人猎奇的快感,而且还把这个故事铺陈得十分到位。更让我喜欢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结局好像新的开头,留下一切可能性。 唉,挤牙膏一样挤出上面这一段,却觉得不知所云。每次我特别喜欢某部作品,一腔热血想要写篇网志推荐给大家,结果总是写得一塌糊涂。我真怕有人因为我这么低劣水平的推荐,反而对这本《梵蒂冈地窖》留下了负面的印象。最后还是摘录douban上的简介,总之这本书比下面的简介和我的推荐好看一万倍。 故事发生在一八九一年。伪装成神父、哲学家的意 大利骗子普罗托斯轻易地使圣普里伯爵夫人相信:罗马天主教皇被人绑架,关在梵蒂冈地窖里已达三年之久。而坐在教皇位置上的,是一位几个共济会会友推举的、 长相貌似教皇的冒牌家伙。受了他的欺骗,在捐助建立十字军,拯救教皇的名义下,伯爵夫人开出了支票。支票后来被交给她的一位朋友,这朋友的丈夫是阿梅代· 弗勒里苏瓦尔。阿梅代是虔诚的教徒,他四处打探消息,企图营救教皇。在经历了一系列吵吵闹闹的倒霉遭遇之后,他偶然在罗马与那不勒斯间的一趟急列车上,遇 到一位同车厢的年轻人——长相俊美的拉夫卡迪奥。拉夫卡迪奥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把阿梅代推下火车。阿梅代不幸身亡,而拉夫卡迪奥则成了“无动机行 为”的英雄。拉夫卡迪奥这个新型的小丑和罪犯是个年仅十九岁的冒险者,还是是个私生子。贵族生父提供给他生活费却不肯承认他,自由无拘的生活使他成为善恶 不分之人。他的放荡和他的活力成正比,他总是让机会去决定他的行动,他成了无动机行为的化身。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窄门 La Porte Étroite [法]André Gide 桂裕芳(译) 9787532749744 2007年底的时候,叶沙在节目里介绍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的《伪币制造者》,当初看得懵懵懂懂的,但是在听了叶沙和刘先生的细心分析后发觉纪德的书很对我胃口。于是我那个阶段先后看了他的《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窄门》(La Porte Étroite)和《背德者》(L’immoraliste),觉得非常喜欢。对纪德的作品喜欢,也对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有这样的想法的纪德这个人很有兴趣,于是后来还在图书馆找来了Claude Martin写的纪德的传记《Gide》看。法文原著小说我看得最多的也就算是纪德了。 最近看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一个纪德作品系列,里面包含刚出版的《窄门》和《梵蒂冈地窖》,还有即将出版的《地粮》和《伪币制造者》。想到我当初读纪德的时候肯定由于语言能力问题,有点地方可能还是没有看懂,或者把某些重点的东西看漏了。另外,我最近在蜗牛速度地利用中午时间看《加斯东·伽利玛》(btw,这本传记好看的),里面每每提到nfr和纪德,我都会不自觉地细细地看,给我一股很想重温纪德作品的动力。于是我下定主意要把这个系列都看一遍。 看的第一本就是《窄门》(La Porte Étroite)。两年后重读这部作品,果然有点不一样的感受。当年我第一次读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我的评语是:“Alissa这个女人实在是太作了!”后来读纪德的传记,里面有写到《窄门》里面两位主人公的原型,即纪德自己和他的表姐Madeleine。我的评语变成:“原来男主角的作功也不是菜鸟级别的,所以作为Madeleine化身的Alissa的你啊,或许你做了正确的选择呢。”而今天我再重读这本《窄门》,却一点也不觉得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作了。虽然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两个人都让我很喜欢。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窄门是什么,我引述点题的那一段。Alissa选择了宗教的道路想要进入窄门。她发觉爱情不是最重要的,幸福也不是最重要的,还有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为了进入那扇窄门,必须丢弃爱情和幸福,因为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在进入窄门的路上,容不下Alissa深深爱着的人,那是她一个人的道路。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一直在为这一对情人惋惜,好好相爱的两个人怎么就这样生死相隔了呢。但是现在我看的时候,却觉得这样已经很好了,虽然这可能不是最佳的结局,但是这一直以来都是很美的一个状态。因为结局是不能控制的,但是我们有对于现行事物的看法和基本态度。我就特别喜欢男女主人公分别对于这件事的淡定的态度,两者明明都热情如火,但是都还能很有自制的保持淡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于对方的尊重和对于自己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我觉得很可贵。 接下来的问题,可能也是纪德自问的一个问题:要不要进入窄门?且不说进入窄门有多难,先问为什么要进窄门。Alissa似乎是成功了,男主人公Jérôme似乎也在窄门里面,或者更确切的说他是“被”窄门。要是为了进窄门而放弃追求幸福的念头,我总觉得有点过于残忍;要是说索性就走阳关大道了,就这样无所谓地坠落下去了吗?我还要好好想一想。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