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5

夏日远飏

2015.6.28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三年以来的第三次来上海开演唱会,而且每一次都在同一个场地,多少有点来吸金的感觉,所以上一次我索性就没有去。但是最近我又怀念起中孝介的歌声来了,有的时候就想听一遍《夏夕空》整个心都静下来了,所以今晚又去了一场他的演唱会。以下记录若干槽点。 整场中孝介都用中文来跟大家交流,虽然有时候有点让人听不懂,但是能听出来他不是死记硬背的,好像真的有在学习中文,不是背不出来的感觉而是真的是在回忆如何组织语言的样子。反倒是他开场紧接着一句上海话的“夜饭吃过了伐”完全零口音,果然是比起普通话,日本人更容易讲上海话啊。 中孝介这个月刚发行了新专辑《ベストカバーズ ~夏目友人帳~》,收录了所有《夏目友人帳》里本来就是他唱的和不是他唱的歌,非常让人惊喜。今晚他也专门说到这件事,唱了三首最经典的《愛してる》、《夏夕空》和《君ノカケラ》。我还是觉得他的气质和《夏目友人帳》太搭了,在现场听他唱《愛してる》我还是立即全身汗毛竖起。另,他今晚演唱会的唯一服装貌似和最新专辑封面的一模一样,包括鞋子。看来是穿着打歌服来开演唱会了。 其实我最期待的是一位嘉宾的出现,霍尊为什么不来啊?!中孝介在唱《茉莉花》的时候,我感觉每一句后面都可以直接让霍尊插进来接着唱,这样的效果肯定很赞。中日岛歌王子同场登台无望,太残念了。

横渡大西洋

横渡大西洋 Trans-Atlantyk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Witold Gombrowicz 杨德友(译) 9787532149001 贡布罗维奇的怪异在读他的短篇小说集《巴卡卡伊大街》的时候就可见一斑,在这一本号称半自传体的小说里竟然还可以玩得那么疯,作者真的是有够大胆的。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讲在海外的波兰人的形形色色,时间点还是最敏感的战争时期。面临自己的祖国被纳粹入侵,主人公选择滞留在阿根廷,然后在阿根廷认识各种各样的波兰人和奇怪的当地人。主人公先是认识了一批大使馆的人,然后受雇于几个波兰生意合伙人,再是参加晚宴遇到一个当地的同性恋富豪和他成为朋友。同性恋富豪看上一个波兰小伙,波兰小伙他爸感觉受到了侮辱要求决斗,主人公和波兰生意老板一起造假避免决斗的惨案。波兰小伙父子受邀去富豪家作客,波兰小伙他爸觉悟真相后要杀死自己的儿子,富豪则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小伙伴和波兰小伙绑定来杀死波兰小伙他爸。主人公都知道两边情况,很痛苦到底应该怎么办,事发之际之前所有出现过的人物再一同进来搅和。 整本书的情节被我总结的非常混乱,但其实它本来就很混乱。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贡布罗维奇的短篇小说,这本《横渡大西洋》很难说是以离奇的情节取胜,虽然这篇故事的情节也足够离奇。《巴卡卡伊大街》中的那些故事在离奇的情节背后,不需要作者明说,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情绪和思路;在《横渡大西洋》中作者则会在每一个看上去奇异的情节发展之前会有一长段的很详尽细致的原因说明(同时也是作为介入事件之中的主人公的反思),但是厉害的地方是这些原因说明会有两种情况:要么这些说明和反思指向都是A方向的,然后后面的情节必然是B方向前进的;要么这写说明和反思会覆盖所有的正面和反面的论证,这些说明同时指向A方向也同时指向B方向,然后后面的情节倒是任意A方向或者B方向甚至C方向的。 这种事前说明和事后情节发展的脱节,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它可以有两种解读,首先很明显地它是一种讽刺,其次当所有正方和反正的论证都被完整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发觉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是没那么有逻辑的,那么留给读者去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 本书最明显的一个主题也就是全书的一开始的背景设定,这是一群在国家陷入战争的时候离开的人。附在书后面的一篇评论文章讲到“浪漫爱国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受到终极威胁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有权利索取我们的一切,包括生命,因为个人是民族的财产。这不仅是波兰十九世纪文化的教条,而且本质上也是后浪漫时期整个爱国主义的欧洲的教条……这样理解同一性的生物学-神秘主义强制性质,在贡布罗维奇看来,明显就是一种奴役的传统。”后面还提到,书中涉及的同性恋富豪的情节,也是在展示波兰人的意识形态。 其实说到这对被同性恋富豪挑拨的父亲与儿子,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感慨。因为我之前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时候,总是会想要用家庭里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类比,(比如爱国是不是和爱父母是相通的),但我总觉类比不当,因为父子亲情的关系不可逆转地必然要超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贡布罗维奇在本书中则是直截了当地介入了一场父子相杀的案件,在主人公的脑海中出现了“儿国”这个词,而且不止一次地我发觉主人公是在偏向着要把祖国推翻的“儿国”来着。我才发觉我以前觉得的类比不当,只是我对亲情太心软了。

Rie fu China Tour 2015

2015.6.20 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 从没有想到过竟然可以看到Rie fu的现场,而且这次竟然是直接在上海开演唱会,幸福来得太意外了。而且票价相当的亲民,只有200和300两档,300就直接是类似内场的地方并且全部都是按到场顺序入场的站票。我还是有点纳闷,Rie fu的歌不是那种摇滚high歌,为啥要设定为站票呢。提前一个半小时去排队排到的位子已经是离舞台三四层人的距离,而且正前方有个大高个死死地挡住了一些和Rie fu对望的视角,同时我也能很同理心地感受到后面观众的杀气。不大的场子几乎全部站满了,我还挺惊讶的,而且其中男性观众有超过一半,可能都是因为动漫的功劳吧。我很脸红地一部Rie fu唱主题曲的动漫都没看过,我是纯听她的歌就喜欢来着的,但我也很欣慰地发现今晚的歌单里竟然有超过7成我都听过。凡是Rie fu唱到做过动漫曲的几首,大家反应都还挺激烈的,比如《ツキアカリ》、《I Wanna Go To A Place…》等等。作为压轴的《Life is Like a Boat》更是全场从头到尾大合唱,我只能跟唱英文部分的歌词而从没研究过日文部分的歌词感到很惭愧。 关于Rie fu本人,我脑海中的印象一直以为她比我还年长的,看上去也是如此(但我后来一查她实际年龄竟然比我年轻我没想到)。非常有礼貌,英文说得很溜,让人惊讶的是说起一长段一长段的中文也有板有眼。原来她现在已经旅居新加坡,经常遇到华人。看演唱会的观众的语言天赋也让我折服,最后encore的部分从“安可安可”喊着喊着变成了“アンコール”,然后Rie fu再出场,一切显得再自然不过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Rie fu经常会在演唱过程中默默浮现灿烂的笑容,很温暖的感觉。 最后提一句神曲《Life is Like a Boat》,我以前就觉得好听而且隐隐觉得有一种超然的哲学思态,可以把它作为单曲循环的喜欢。(所以我会以为Rie fu是超越她的年纪的成熟与智慧。)今天小青也点拨我这首歌是关于人生旅途的,我慢慢品味这种从“没人懂我”到“你在我身边”再到“我在你身边”的转变。在人生长路中,有些事情是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想通或者找到解决方法的,再多一个也并不能帮助找到解决方法的人在身边其实也没有改变什么现实,但或许又都不一样了。我不懂这是如何做到的,但我愿意相信这种美好的存在。 Nobody knows who I really am I never felt this empty before And if I ever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Who’s gonna comfort me, and keep me […]

Game of Thrones S5

一季一季过得好快,就算一季看完了也全都是问号。据说这一季很多情节已经和书里面很不一样了,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本来就一直号称此剧里已经没有任何一个我喜欢的角色了,所以我也觉得无所谓。只不过有一些很明显的很突兀的情节发展,就算是拍出来也觉得很不合理,就很失败了。再怎么说,Jon Snow的死让我很满意,下一季终于不用看到他了。求下一季红衣女人和圣母快死! 看前几季的时候,看得出来世界很混乱很黑暗,很多正义无法伸张,但多少总感觉留有一丝希望,因为狼家的大多数的后代都存留下来的。但是到了这一季,我反而觉得越来越黑暗,因为即使是存活下来的狼家们,一个个都已经扭曲到不是人类了。就算是将来会有很精彩的复仇,我觉得我也不会站在他们那一边惺惺相惜了。就比如本季Arya的成功复仇第一步,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看。 前两天忽然想到本剧的一个很值得称赞却很少被人想起的地方,那就是没有任何的关于死人回忆的闪回,干净不留水分。恐怕是因为本来自己连活着的人的情节都来不及讲吧。

哥本哈根(复旦剧社)

哥本哈根 复旦剧社 2015.6.18 复旦东区艺术教育中心 第一部让我看得弹眼落睛的话剧就是《哥本哈根》了吧,当初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看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多看肯定会有更多的感受。然后安利身边所有人这部话剧,还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全文分角色读了一遍(台词多到读到吐血)。自从看了同一位剧作家的《糊涂戏班》,我更是对Michael Frayn佩服到飞起来。 这本是一部不需要很多布景道具的话剧,角色也一共只有三个人,所以演出的实力至关重要。作为非专业的演出,几位演员的台词功力已经很令人赞叹了,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层次感。Michael Frayn最厉害的地方应该就是一遍一遍地讲故事,每一次讲同一个故事都能讲出不同的东西新的味道。而在这场演出中,所有的平行的故事都有一种混捏在一起的感觉,虽然中间会有暗灯的穿插,但是缺乏了分割明确的一遍遍的对事件的解释,不仅让故事的情节显得杂乱,也失去了此剧最大的看点。我现在还能记得好几年前看那场《哥本哈根》的时候,可以很明确地看懂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开始。 另外就是观众笑点多少破坏了一些此剧的严肃性。按说这部话剧应该是零笑点的,但是每当海森堡和玻尔讲到互相的爱意或者林间散步的桥段的时候,真的笑声不断。 今晚去看的是复旦剧社出品的,在复旦校园里演出,全由学生自导自演的。工作人员貌似都是大一新生,叫卖周边商品也是各种年轻。而三位主角都是大四学生,据说三位从大一开始就一直在合作搭档,特别是两位男主还是同专业同寝室的。一转眼,这些眼前的校园里的快要毕业的学生都已经比我要小上十岁了,但他们看上去却有一种很老成(气)的样子。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15-05

2014年度星云奖入围作品专辑 此辑是2014年星云奖入围作品选集,出版于最终得奖名单公布之前,等我读完正好得奖名单放出。三篇novella全部落选,获奖的是Nancy Kress的《Yesterday’s Kin》;两篇novelette倒是中了一篇《A Guide to the Fruits of Hawai’i》。就《科幻世界》选编的这一册来看,我最大的感受是女权势力风头很重,一共5篇里面4篇全部都是女性作者加女性视角的女性主角,伪反沙文主义。 雷切尔·斯维尔斯基 Rachel Swirsky 大跳 Grand Jeté (The Great Leap) 爱跳芭蕾的少女身患绝症奄奄一息,父亲制作了一个和女儿外表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并把女儿所有的脑部信息复制进去。一个很老套的科幻故事,融入一些芭蕾的元素,觉得很一般。 玛丽·雷科尔特 Mary Rickert 乌尔黑斯维尔的母亲们 The Mothers of Voorhisville 一座小镇上的女性纷纷在同一时段同时怀孕,并产下健康男婴,而这些男婴全部长有翅膀。原来这些男婴全部是同一个男人的后代,他只是过客般地经过了这个小镇。这些男婴的母亲们后来通过相互的沟通知道了这件事情,同时她们也开始誓死捍卫男婴们的生存的机会。 我非常喜欢这篇。前面有一部分分别讲述不同的女性与那位男性的经历,一会儿第三人称、一会儿第一人称单数、又一会儿第一人称复数,看得有一点烦,不过正好也符合这些母亲们七嘴八舌给人带来的感觉。故事的主题神秘又黑暗,又是一个美国孤僻小镇发生的事件的典型例子,与其说是科幻其实更有灵异的味道。后来的逆转让所有的母亲们全都聚集到一起,想办法来拯救这些男婴们,又有一种乌托邦的感觉。 卡门·玛利亚·玛卡多 Carmen Maria Machado 与君相缝 The Husband Stitch 女主与丈夫从相识到婚姻的幸福生活,唯一的禁忌是领口的蝴蝶结,不能触碰。我不喜欢这种基本设定不清的故事。 达里尔·格雷戈里 Daryl Gregory 安然无恙 We Are All Completely Fine 新组建的一群心理治疗小组,参加的人都是经历过人生重大灾难的,要么是被食人魔囚禁过、要么是能眼见恶灵的、要么是被人做骨头刺青的、要么是入邪教终经灭门的等等。随着每周的小组见面,各位的身世一一解开,最后发现连组建这个小组的心理医生也有类似的经历。而最诡异的是,其中一位在几十年前经历的被人骨头刺青的内容就是现在这个小组里面的成员,甚至包含着将要加入这个族群的成员。故事的高潮结尾是大家一起对付邪教和邪教的终极大boss恶灵。 故事的一开头,就开始摆弄一个很老套但却一直吸引我的噱头:人对自我(命运)的掌控。男主在故事中的观点是,“人们有能力改变自身”这个观点是自圆其说的谬论,人是自己命运之舟的船长,但是遇难的时候每个船长注定要和沉船同归于尽。然后故事里面提到的一些骨头刺青的未来预言,多少也点这个意思,你会不会把它认作是真实的预言呢(同时你就成就了这个预言的内容)? 阿莱拉·多恩·约翰森 Alaya Dawn Johnson 夏威夷水果指南 […]

去年是个好年吧

去年是个好年吧 去年はいい年になるだろう 山本弘 程兰艳(译) 9787513307123 这本勉强可以算作是修改历史的科幻小说,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因为一些基本历史背景设定变化后所带来的影响,而主要在于改变历史的这批机器人本身所带来的变化。设定是有一批来自未来的机器人,会回到过去的某一年X年,进行为期十年的协助人类和平发展的工作,然后再次穿越到X-1年,再做十年的工作,以此类推。而每一次的穿越,便会引发一条新的平行世界。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未来机器人的到来正值避免了911的惨案,而未来机器人给作家个人带来的则是之前多个平行世界里的自己捎来的信息和将要发表的作品。 读后我还是略失望了。我觉得最大的硬伤是每过十年再往前多穿越一年的设定,如果是未来机器人的目的真的是如同它们所说的修正重大灾害的话,那它们就应该每过十年往后多穿越一年。因为它们穿越本身带来的影响是在之后才显现出来的,并且是无法预知的,所以需要在发生后再去补救。另一点不满是,作者明显的直男癌的倾向,和主人公我接触的必然是梦中情人的少女模样,并且这样的高颜值的少女就是死心塌地真心情愿地要和主人公交往。本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思路更宽广又缜密的思考(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时间的关系等等都只是点到即止),或者是阴谋更为深入更有反转效果的情节(如何利用这个游戏规则来玩游戏真的可以扩展出很多),结果两者皆无。而最后的悲剧收场,反倒有点一了百了的感觉。

Throne and Games

Throne and Games 2015.5.30 The Improv Centre, Granville Island, Vancouver 这完全是一场意外看到的搞笑剧,就是旅游的时候路过这个小岛上的小剧场,看到海报上有这个正好在演就直接看了。是基于冰火改编的搞笑版的内容,就冲着这个我就买票了。其实它就是现场互动随机应变的搞笑秀。 第一幕一开始出场的是小指头Baelish,他等于起着主持人的作用,然后他一一介绍接下来出场的三组人马:Cersei Lannister和Tywin Lannister;Jon Snow和Samwell Tarly;The Hound和The Mountain。这三组人马来打算争夺Iron Throne,而争夺的方式就是由小指头伙同观众随机地出一些题目或者主题,让参赛组员现场表演并与观众互动,然后再让观众来决定哪一组获胜。其实这种玩法是完全可以跳脱于冰火存在的,和冰火相关的仅仅是这几个人物角色的打扮,已经他们尽力会在表演中提到的一些reference。第一幕最后获胜的是Sam,当他坐上Iron Throne的时候,瞬间就被小指头杀死了,然后小指头说冰火就是要kill your favrate character。在第一幕死掉的Samwell Tarly和Tywin Lannister的演员,在第二幕又扮演Tyrion Lannister和Brienne of Tarth来踢馆。 布景其实很简单,就是舞台中央有一个做的还算精致的Iron Throne。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还有工作人员来帮助大家一个一个上去合影。而剧场很小,前面一排还是可以喝饮料的圆桌位,所以互动起来非常方便。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类似很业余的小品能够引发很多的笑声。好像在现实生活发生的事情所引发的笑点也比艺术作品里的低得多。我看的这一场的人物和海报上的很不一样,我后来上了一下官网发现似乎每一场的出场角色都有变化,这样的小品秀才不会有重复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