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30, 2014
2014.11.29 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这是我第三刷《Q大道》,真的超棒!我第一次看是去年冬天的时候,我是抱着想看看胜过《Wikcked》而拿到当年的Tony最佳音乐剧的到底有什么真本事的心情去观看的。老实说,当时看完以后除了觉得演员唱功很好和本土化做得很不错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惊喜的感觉。反倒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拿来《Anevue Q》的原声碟来听,慢慢回想这部音乐剧,然后突然发觉在搞笑的同时这还是一部充满能量的音乐剧,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音乐剧。 基本来说,在Q大道的住客们正如开场曲唱的那样就是一群卢瑟,这么一群人如何从苦难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目标),这其实是这部音乐剧在插科打诨背后想要讨论的问题。最终的结局看似有点太congvenient,但是其实钱能解决的问题是最小的问题,如果说帮助毛毛妹圆满的是毛毛锤投资毛片获利的那几千万,Q大道上的居民们所获得的东西,要比那几千万的价值要多得多。所以我觉得这还是一部有哲理的音乐剧,每一首歌看似都是身边的小事,但是仔细一想貌似荒谬的解读似乎还真戳到了事件的真相。最后唯一没有找到目标的男主,被化解的方式竟然是整个否定目标存在的意义。我很喜欢最后结尾的这首《For Now》,一方面觉得有点消极,但有一方面觉得正是这种消极的态度可以把我们带到当下的现实之中、敢于面对当下的现实,然后才可能继续人生。
Sunday, November 23, 2014
逃避自由 Escape from Freedom 埃里希·弗罗姆 Erich Fromm 刘林海(译) 9787801058300 读完《论自愿为奴》之后大家普遍觉得并没有解答心中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在强调自愿为奴的危害性和热情唤醒大家,而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愿为奴的事情发生却并没有多说什么。于是小青同学推荐了这本弗罗姆的《逃避自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由对于人来说是什么,又是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逃避自由。 这不是一本非常渐显易懂的书,好多部分我看不懂就迅速翻过了,特别是一些病例的分析。但是厉害的是,它描述得有理有据,的确有道理。我简单总结一下我理解的部分。很远古的年代,每个人的出生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但是同时他们的命运本身是强大而稳定的社会组成一部分,所以会有一种很让人“安心”的稳定感和安全感。书中举的例子包括古代农耕时期和中世纪。我把它称之为A状态。然后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有自由的权限,但是随着自由的滋长,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孤独感,因为不再有什么稳定的组织架构可依靠,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便是孤独无助。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称之为B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这种自由,或者说大部分人难以承受,人们便开始“逃避自由”。逃避机制有三种: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破坏欲(Destructiveness)和机械趋同(Conformity)。权威主义就是主动放弃自由而投身于一种权威机构而寻求一种稳定的安全感,比如成为军队的一份子或者是某种宗教的虔诚信徒。破坏欲是指施虐/受虐倾向,因为自由的无助感带来的渺小感,人们试图通过破坏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不渺小。机械趋同就是不采用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一味地和大众一致。其实这三种逃避机制,都是在通过人为地(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减少自由的量去增加安全感,我觉得是一种从B状态到A状态的退化现象。最后弗罗姆说到了积极的自由,如何拥有自由却可以不激发引用逃避机制,那就是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不压抑自我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自我一清二楚、生命的不同方面实现了根本的有机统一。生命只有一种意义,即生存活动本身。这种觉醒,我称之为C状态。 我觉得这本书把自由的这三种状态,以及造成这三种状态的来龙去脉说得非常清楚,完全是五颗星的水平。我之前从没有想到过自由和孤独的这层关系,现在看到弗罗姆的理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太有道理了。但是对于这本书我唯一不满的一点在于,弗罗姆的描述似乎有一点点前后脱节。在说A状态和B状态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尽可能地抑制自己对于某种状态的评价,而是愿意更加专业地专注于这两种状态和三种逃避机制的原理阐述。但是在讲到C状态的时候,弗罗姆突然变得情感色彩强烈了一起,描绘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目标状态,而非从逻辑的角度去阐述缘由。可能这只是我个人在阅读时候的一种偏见,毕竟这只是一本篇幅不长的书,弗罗姆在他的其他著作里有更专业的关于C状态的说明。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觉得有点困惑的一点在于,如果说A状态和B状态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人的心理状态,那两者是不是真的有高低之分呢? 在看明白了在那三种逃避自由的机制之后,读者就会很自觉地往自己身上套,我有没有也运用过类似的举动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当我又将习惯性地运用某种逃避机制来让自己好过一点的时候,也就是说我有意识地明白自己是在运用某种逃避机制的时候,我究竟会是觉得“这是心理学家整理出来的人类的正常的甚至是机械性的心理反应”所以我的逃避举动更合理化了;还是说我会觉得自己在看清楚了这套逃避机制后还在运用它,随之而来会是一波更强烈的负罪感?似乎不管是那一种情况,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前者让人更加麻痹了,后者让人更加痛苦了。 出路在哪,弗罗姆口中是那个C状态,积极的自由。但是B状态和C状态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唯一的区别在于C状态的那个人更有力量,不需要启动B状态的逃避机制来对抗孤独。这种力量又是从哪里来呢?C状态的人,到底是强大到不再感到孤独了呢,还是说强大到可以忍受孤独呢?昨天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大家提到梵高,梵高从哪个方面看都是C状态的了吧,但他似乎还是孤独的。 正巧昨天晚上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关于人人影视和射手网的关闭,忽然之间又把我带到了当初想要阅读关于自由的书籍的初心。为什么会有封锁网络的这种事情的存在?我想试着把弗罗姆的理论往上面套,可以从上下两个层面去分析,上层是发布这种网络封锁指示的人,下层是执行这一指示的人。上面那一层的初衷,我以前一直理解为是一种愚民政策,现在看来似乎更接近那种破坏欲的逃避机制,通过毁坏大众接触外界更多信息的渠道,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来体现自己领导实力。下面那一层的动机,我很难去揣测,我愿意善良地相信他们是迫于机械趋同的逃避机制来寻求一种安稳,但我恐怕其中也不乏一些真正相信网络封锁存在意义的人,那他们采取的应该就是权威主义的逃避机制了。 最后我还是想为人人影视和射手网说几句。最冠冕堂皇冠冕堂皇的理由逼迫这些网站的关闭,是保护知识产权。我想分三步来驳倒它。第一,如果真的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为啥连民间对此事的评论甚至感想也不允许存在呢?显然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第二,那些有正版版权的视频网站却也播放不了好多内容,也就是说在遵守知识产权的地方播放内容也在受到阉割和审查。第三,退一万步讲,这的确牵扯到侵权了。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特例的国家里,应该对知识产权有不同的定义。就好像在好多非洲国家是允许仿制抗艾滋病药物的。在文化渠道被政府阉割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也应如此。
Tuesday, November 18, 2014
Nora Webster Colm Tóibín 9780670918157 托宾的最近的新作《Nora Webster》讲的就是女主Nora Webster在丧夫之后如何调整自我和家庭的故事。作为托宾的脑残粉,我再次折服在他笔下,我觉得他写小说写得太好了。而且很神奇的是,我还发现一股简直是类似预知的熟悉感。我记得故事一开始,还没开始交代人物谁是谁的时候,我就能明显感觉到对其中一个人物的敌意,然后没翻几页果然是女主感到反感的一个时刻。还有就是写到女主开车去到一片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感觉那是Blackwater来着的,没想到过了几行还真的说这是Blackwater。后者可能是因为我刚重温过《The Blackwater Lightship》碰上托宾喜欢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他的故乡,前者则肯定要归功于托宾细致入微的笔力,把一种思想情感在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植入了你的印象中,从而很容易就有了共鸣。太厉害了!我也非常喜欢这种对托宾笔触的熟悉的感觉。 然后我发觉随着托宾年岁的增长,他笔下的故事也越来越“冷”。一个寡妇奋发图强的故事,其实可以写得很轰轰烈烈的,放到中国来都可以上三八红旗手的典范节目大肆宣扬了,但是托宾笔下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一点儿也不煽情,一丁点煽情的水分也没有。这种去煽情版的文本,更显得故事的真,也更凸显了女主真正的本性。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女主透出来的那种“冷”简直到了一种励志的程度。这时我就会想,使这个人物如此有魅力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就是因为她的性格呢?似乎也很难找到其他的答案来。我喜欢这样的性格,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喜好,可能在别人眼中这种性格就很讨人厌也平常不过。但是我觉得女主的优秀是恒定的,并不是在你我眼中会不同的,那么她的优秀到底和她的性格挂钩多少呢? 丧夫之后的生活,女主要重新扛起全家的生计,两个年长的女儿就快要出社会了,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子需要细心照顾。接下来,女主做了好多事情,把房子卖掉、工作、和上司吵架、参加工会、开房车度假、学唱歌、为儿子换班而去闹、整修房间等等。我喜欢她不是那种一心围绕孩子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的人,我也喜欢她可以做到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个问题而不被打到,我最喜欢她那稍微有点固执地永远坚持自己的选择。当然这位女主也不是什么完美的圣人,我看到那段她为了把小儿子弄回高段班而施展出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也被shock到了,这是典型的我不会觉得佩服的一种行为。但是人家就是这样,才是完整真实的一个人物。 这本和托宾之前大名鼎鼎的《布鲁克林》的很大的一个差别在于几乎没有爱情戏码。一部没有爱情戏码的虚构类小说的存在,简直难以让人相信。在书的前90%,女主的已故丈夫几乎还没怎么正面出场过,认识他全靠周边的人的评价,到了快尾声的时候距离去世已经两三年后这位人物的形象才稍微露一下脸,而且还是在女主的幻梦中稍微对话了一下。虽然只是这么一个短暂的出现,却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他在女主心中的地位。快餐式的文化里最会教人如何“move on”,大家都在期待守寡少妇的新欢出现。但是托宾笔下的这位女主,不但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心思,到最后还是真爱已故丈夫。不是说这种old-fashioned的爱情就一定胜过新的爱情,但是这种一辈子的感情还是总让人觉得比较珍贵。 最后感谢小冷同学非常早鸟地从老远的莎士比亚书店帮我买书带回来给我。
Monday, November 17, 2014
变貌记 La Belle image 马塞尔·埃梅 Marcel Aymé 黄新成(译) 9787532759989 六年前第一次在叶沙的节目里认识埃梅,是他的那篇短篇小说《最后一名》,非常喜欢。之后也曾陆陆续续地找来他的其他短篇来读,却没有完整地读完哪一本。去年中译本重新出版了他的《变貌记》,用的封面还用的是Magritte的戴帽子的男人的变体,非常切题。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埃梅一向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娓娓道来,读起来没有一点障碍。基本设定和他的其他小说一样,多少有一点奇幻的元素,就是一个男人的脸突然之间长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然后他慢慢在他的工作、朋友、家庭、情人之间以新的面貌出现与交互。比较特别的一点是,书中(包括原文标题)一直强调,这个主人公是变年轻变好看了。变好看了的人生还变难看的人生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吧?还是说光是长得不一样了其实会引起最大的烦恼了? 读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一部法国电影《La Moustache》。男主刮掉了蓄了多年的络腮胡,周边人却说他原本就从未留过胡子,于是男主迷失了,然后他一人跑到香港通过来回坐天星小轮来寻找自我。这部电影的主题是loss of identity,最突出的体现便是面部的变化。一个人的面部长相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这样问问题,好像有点面相学的倾向。但是我从小也很困惑,比如一个人的脸部比起身体来说是面积是很小的,但是人们却往往可以很容易辨识人与人不同的脸部的区别,而比较容易忽略其他部位的区别,是什么使得人类练就了仅仅对脸部这块面积的髙辨识度呢? 书中还有一点我觉得是非常令人回味的。在男主变貌之后,他试图袒露真相,结果他的朋友不相信他,而只有他的舅舅相信他。而最后他的面貌变换回来之后,他却决定继续向之前不相信他的朋友再度袒露自己的一切,而对之前相信他的舅舅,男主却编造了一个谎言让舅舅认为当初是受骗了。我发觉人们有时候是非常执着自己的观点,而很轻易地忽略外部的反馈。我记得以前听到过这么一种说法,当你落泊的时候会去帮助你的人,并不会是你之前帮助过的人,而依然会是之前帮助过你的人。我一直对这样的断言不是很理解,现在结合起这个故事一起看的话,我感觉我多少能理解一些其中的人之本性。
Sunday, November 16, 2014
今年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简单来说,它符合一切我对一部好看的科幻电影的期待。它是一部可以说得圆的故事,有宏大的冒险精神,有微小却感人的人文精神,也有人类黑暗面的体现。 关于这个故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bug,至少没有我忍受不了的bug。相反我相当喜欢这个故事的科幻的点,又是一个自我圆满的故事,我一直对这种故事心仪有佳。一开始上半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Robert Charles Wilson的《时间回旋》。人类需要突破地球去寻找另一片生机,但是地球上的时间和外部的时间行走的速度不一样,并且拯救地球的时间非常宝贵,被留在地球上的后代分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几条全部戳中Spin三部曲的第一本的情节,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甚至在想这电影最后的结局会不会也朝Spin三部曲的方向走。电影的结局是出乎我意料的,但竟然和Spin三部曲的结尾还真的有那么一点点的类似。然后我又突然意识到,这同时是一个相当Doctor Who的故事,而且是一个很浪漫的一个。比如关于小孩房间里的遭遇其实是一切的重点,再比如苦苦等待一辈子的那个小女孩等等。区别在于,这部电影的故事的科幻解释要比Doctor Who所做的努力站得住脚太多了。 我喜欢这部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点,在于它没有琼瑶式的男欢女爱的滥俗情节。真正优秀的一部科幻作品不需要这样的滥情戏,我觉得是槽糕的感情戏毁掉了《三体》第二本,也是糟糕的感情戏毁掉了《The Newsroom》第二季,我非常高兴可以有这么一部科幻电影证明不需要爱情这个戏码也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好。 必然是五颗星满分的电影,还是有些许的瑕疵,但是是我完全愿意忽略的瑕疵。太煽情了。一方面是参加探险的队员们没有必要全都死光光来最后凸显男主主角呀,几位队员的死看上去都太刻意了,特别是在海洋星球的那位,完全没道理这么容易就结束的呀。另一方面是关于这部电影的主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根本没有看出来这是一部科幻片,因为它非常强调这是关于父女亲情的。然后在电影中,也多次强调这份亲情,不仅是男主和女儿的,还有女主和父亲的等等。太赚人眼泪了,我个人觉得煽情部分可以下调到50%。还有瑕疵就是翻译太糟糕了,一般而言我对电影字幕翻译还算比较宽容的,但是这次字幕翻译糟糕程度太明显,简直影响到了观影感受。最直接的例子是广为传播的引领全片的那首诗的翻译,简直是一种亵渎。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g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看完第八季finale,火气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发起,我的表情参见上图中的Master。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I blame it all on Moffat!!! Clara从这一季开始被魔法特描绘为一个control freak,但魔法特又想把她写成一个可爱的control freak,结果搭配粉红先生,Clara成了一个人格不健全的freak。粉红先生也烂透了,我实在受不了魔法特极尽所能的把粉红先生高大化,什么道理都是他对的,各种世界都是他拯救的。为了把粉红先生的形象太高,魔法特把Doctor写成了一心只想拯救世界而完全不顾别人感受的功利主义者。我只想给这对夫妻一人一个耳光。在看最后一集之前,还有朋友非常善良地猜测这一季Clara那么恶心全是由Master操控的,还可以有个台阶下。但是魔法特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们:Clara不是被洗脑操控的,她是货真价实的碧池。 我要为12说说好话,我觉得他是一个相当称职的Doctor,只不过魔法特不deserve他罢了。Doctor怎么可能会为了Clara去杀Master,先别说Doctor怎么可能去动杀人的念头了,Clara怎么配拿来作为衡量Doctor和Master感情的筹码? 最后的镜头,Doctor和Clara琼瑶式地互相欺骗来成全对方,这种伎俩low到极限了。但求Clara真的退出Doctor Who的舞台,走得干净。不,是但求魔法特真的退出Doctor Who的舞台,编你的三级片去吧!
Monday, November 10, 2014
That is all you need to know: the untold story of Bletchley Park Idle Motion 2014.11.9 兰心大戏院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Idle Motion的戏,从某一种层面来说,这部《揭秘》和《我和博尔赫斯》有着类似的叙事手法。《我和博尔赫斯》分了两个时空平行讲故事,一个是研究、喜欢博尔赫斯的少女身边的一群人的故事,另一个是引用各种历史信息的关于博尔赫斯的故事,这两个层面并没有哪个是主哪个是次的区分。而这部《揭秘》更厉害,围绕着Bletchley Park,有三个层面的故事穿插着在舞台上发生。一个是二战期间图灵工作的Bletchley Park,一个是和图灵一同经历过战时破译密码工作的Gordon Welchman想要写的关于Bletchley Park的回忆录,最后一个是现代一群朋友想要保护Bletchley Park免遭开发的故事。 说实话,我是冲着图灵去的。对于Bletchley Park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虽然说这段在战争时代的工作的确是比较重要的一段,但我却也从未把Bletchley Park看做是图灵的一个标志,反之亦然。在读图灵传记的时候,我最印象深刻的点是我在图灵身上看到的一种”冷燃烧”。他并非是那种一般意义的会让人感到很鼓舞很鼓动的楷模型人物,我反而觉得他在人生中所有的成就完全仅仅处于他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追求,和那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谈着目标理想的追求完全不一样,但是同时却能让人感到一种由衷地佩服。关于这种”冷燃烧”,我在看这部戏的时候又一次得到了确认,这一点我很喜欢。 但是这部戏说到底,其实未必是关于图灵的,而是关于Bletchley Park的,以及关于那些和Bletchley Park相关的人的。而且这部戏有意地把三个时空场景放在一起,我觉得很巧妙,也很引发我的思考。单纯的看这三个层面,我似乎并不觉得任何一个是值得一提的。战时的爱国,战后的回忆,现代的遗产保护,这三个层面里面所提到的主题,直到昨天我还一直觉得它们都太overrated。但是看了昨天的戏,同一个事件可以有在不同时代的解读,而且是这么同一个事件引发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让我有点开始怀疑自己对这三种主题的鄙夷有点太轻易了。 我稍微讲讲我是如何被各个击破的。二战层面的故事,从英国宣布和德国进入对战状态开始,并不是因为德国已经入侵到了英国,而是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德国撤军波兰无果后,英国主动提出来对战的。随即便是所有壮年男子被应召,全国上下进入战争状态。作为老百姓,忽然被卷到战争里面,而且还不是切身的威胁而是政府主动的介入战争,如果是这样设想场景的话,我有点难以接受。政府凭什么就这样擅自把全部国民拉进这样的局面呢?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去哪里了?但是我又回过头想,如果人人都坚守自己的自由的话,那没有英国参战的二战岂不是正义无法胜利了嘛。我一直觉得什么也无法justify战争的存在,但是我又觉得那些真心去参战想要守护家人的战士愚蠢同时又很勇敢善良,他们是乌漆麻黑的战争天空里的星星。回忆录层面的事故,我一直对这种政治历史类的回忆录有偏见,总觉得是老兵偏执的自我安慰加对外炫耀的产物。但是这位Gordon Welchman写回忆录被禁以及自己本人还受到迫害的故事,让我又对他敬佩。敢于突破封锁,把(至少是对他而言的)真相存留下来,这本身就很值得赞扬。如果说真相是否值得留存还是一个问号,那么建筑保护那个层面的故事,在我看来更没什么意义了。我一直觉得真相需要留下的是以史为鉴的这一份精神,建筑的变迁自然会给下一代的人带来别的意义,没有必要这么抠字眼似的把所有的东西保留下来啊。但是昨晚看到最后他们有人来访的时候,我却也有感动到。不过可能我觉得珍贵的是他们千辛万苦为一件事情努力付出,而不是Bletchley Park的存留吧。 最后说说舞台和翻译。这部和《我和博尔赫斯》一样,充分利用了各种投影技术,还穿插了一些舞蹈动作,把本来已经很沉闷的剧情稍微加亮了一些。但是翻译字幕真的太烂,我记得的错误有把”拍照片”翻成”拿照片”,把”patronize”翻成”爱国教育”。
2014.11.8 Mercedes-Benz Arena, Shanghai 据我上一次看陈绮贞的演唱会已经三年了,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还默认我自己每年都会看一场她的演唱会呢。今年的这场依旧还是在世博会里面,主要唱的是新专辑里面的歌,稍许带了一些经典老歌。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几点。 舞台效果太赞了,特别是因为这次的主题和“时间”有关系,所以整个背景弄得很有宇宙科幻探险的techno的感觉,再加上两圈灯带好像星球周边的光环一样,非常好看。新专辑里我本来最喜欢的就是那首《序曲:时间的歌》,这首歌的确很难被视作一首正统的主打歌,因为它有着非正统的近似虚幻曲风的存在,我还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歌词“再给我一点时间重新去定义时间”。对这种最基本却最神秘的元素的自指,很让人着迷。 这次特别有弦乐队来伴奏,虽然不是每一首歌都用到,但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其中有一首专门配合弦乐做了改编,我很喜欢,但是已经记不得是哪一首了。 从第一首歌开始,就能感到今晚陈绮贞的演唱部分并不是非常完美,有相当明显的瑕疵。一开始我以为是没有热身起来,唱到后面却依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状态。但是我以前看她的演唱会,完全没有过这方面的顾虑呀。要么是我太久没听她现场了,默认她的唱功比实际的更好了,要么就是可能是我自己在这几年里默默把要求提高了。 新专辑里面我最讨厌的一首《Peace and Revolution》,虽然鼓点节奏不错,但是我实在受不了像机关枪一样一个一个字母/单词发射出来的感觉。现场听,一样是很不喜欢,听的时候我的内心独白是“最难听的一首歌熬过去后,后面应该就只有好听的了”。万万没想到,这首难听的歌之后紧接着另一首我很讨厌的歌《Sentimental Kills》。烂歌果然可以搭在一起。 我对这首《别送我回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是一首情歌来着。今晚陈绮贞讲了一个故事,原来是关于亲情的。有了这样的解读,这首歌从原来的只是好听的旋律瞬间升级了。突然让我想起来有一年陈绮贞的演唱会的时候说了一个她写《下个星期去英国》的故事,也让我对那首歌有很大的改观。 满心期望可以有大人中来做嘉宾的,残念。
第8季的最后一个故事分为上下两集。上集的上半集,看得我火很大的,很想抽Clara耳光。Clara和粉红先生的关系进展神速却又极度不健康,然后她还来威胁Doctor,实在很欠揍。接着,怎么忽然之间,Doctor从科幻视角要变成去探求超自然的牛鬼蛇神的世界了?这样的走向我非常不能接受。 但是看到后面关键情节的出现,有一种看到老朋友的喜悦之情,让人忽略了Clara和粉红先生恶心人的存在。有几点我感觉真的挺不错的,简直让我觉得这一集的精彩快要赶上全季第一名了。说实话,不管是cyberman还是Master的回归,我之前一点也没有猜到。杜绝自己于剧透之外,是原因之一。但是把cyberman和Master如此完美地伪装起来,我不得不说这一点做得很聪明也很完美。我喜欢这些老敌人的回归,也喜欢这种被惊喜到的感觉。 关于Mistress创造的世界的设定,所谓的upload the soul & upgrade the body,这样的概念我尚可以接受。但是如果真的是那些灵魂可以感受到死去的肉体的环境,大声尖叫不要火化的话,那有点太毁三观了。我情愿把这个设定解释成为promised land里面的管理员想要骗死灵魂签署放弃情感变成cyberman的谎言。但求下一集Clara和粉红先生有一个彻底的退场,至少没有让我白白忍受了整整一季,那么第8季我也觉得算是及格的一季了。 另,我刚意识到Mistress手下的那个小哥是Chris Addison,和Peter Capaldi一起演《The Thick of It》的那位,根本没有看出来。
Saturday, November 1, 2014
论自愿为奴 La servitude volontaire 艾蒂安·德·拉·波埃西 Étienne de La Boétie 潘培庆(译) 9787532763993 在读之前,我先记下我自己对这个主题的一些想法,我觉得首先需要对这两个词做一个定义,什么叫做“自愿”,什么叫做“为奴”。“为奴”就是指自己不是独立自主的个人,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受命于外界的。以前的奴隶都是商品,是被奴役利用的工具,都不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而存在的。“自愿”是指并非被强迫的,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或者说并不冲突自己意愿的行为。这两个词的定义本身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那就称不上是受命于外界;如果是由别人控制的奴隶,那和自不自愿有什么关系?所以我觉得可能这里需要修正一下所谓“自愿”的定义。 第一个层面,“自愿”不是自发性的,而这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妥协地愿意。我在想《饥饿游戏》里面,为了救妹妹而提出去战斗的女主人公的行为,就是这里“自愿”的定义,她是在环境之下做出的无奈的选择。那么这里要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外界环境在什么程度之下限制了个人的选择,应该如何去offset它或者消除它。 第二个层面,存不存在真正的“自愿为奴”呢,就是知道自己要成为奴隶了,不管外界因素,还主动选择如此?就是这个人觉得奴隶存在的必要性和好处,从而自己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比如说政治或者国家机器,的确是有参政参军的人是真心相信某些东西的,而TA也是真心愿意成为其工具的。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能有两个缘由,要么是被洗脑了,要么是真心笃信。 第三个层面,可能是最大多数的情况,这种行为是不自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事实行为。因为老百姓个体所关心的,往往是最接近自己和家庭的东西。但是这种平凡心最容易被利用,然后转移重点,进行洗脑。我小时候读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时候根本无法理解,因为我没有对于“自由”的概念。但是与此同时,不管是国歌还是国际歌,第一句都是教大家不要再做奴隶了,但是对“奴隶”这一词的解读,全部停留在美国黑奴的概念上,而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什么意义上是奴隶。 接下来是我读完之后的一些总结。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其实它是一篇不长的论文。刨去作者引用的众多例子,我试图归纳他的观点。首先,自由是天生的。使人沦落为奴,要么是被迫,要么是被欺骗。第一代的奴隶,他们的第二代则会因为习惯而继续为奴。自愿为奴的第一大原因就是这种习惯。同时当局所做的,就是给予奴隶各种distraction让他们不再去试图了解自由。暴政的基础和支撑,是权利的金字塔网络。 读完整篇之后才发觉,原来作者对于这个主题的描述,也只不过讨论了我之前所说的第三个层面。不过我很能理解为何作者把重点都只放在这个层面,毕竟他是生活在四五百年前的一位少年,他对于压迫的理解和我们当代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篇论文的少年气还体现在于口吻的片面化,特别是在对暴政的描述上非常片面,太极端,为什么根本没有提到可能存在好暴君呢?一味的把暴君和坏暴君等同在一起,其实模糊了重点。重点并不是统治者本人是好是坏,重点应该是就算统治者本人是大圣人,这样的统治制度也是反人道的。另外一点让我备感意外的是,作者在通篇都在像革命宣传员似地呼吁大家不要做奴隶,但是在论文的最后却是向上帝求助铲除暴君。我只能把它理解为一种比喻,即在上帝的精神支持下,老百姓们会醒悟。 最后稍微跳开一些,讲两点我最近特别有感触的相关想法。第一,民主不够完美不是理由。至少这个理由不是我们有资格说得出口的。这就好像是升级,人家已经到2.0了,自然在分析2.0的不足之处,看看如何才能到3.0。而还处在1.0的阶段的,却在不断摘录引用宣传2.0的不好,连2.0都不要去升级了,这不是很可笑嘛。同理,用不上google但狂宣传google的不足之处,用不上facebook但狂宣传facebook给人带来的弊端,国内新闻没有一点羞耻心。第二,决定制度的元制度是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