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4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Robert J. Shiller B00C791JJI 前不久我第一次完整地跟看完coursera的一个课程,就是耶鲁大学开设的《Financial Markets》。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相当紧缩和高度浓缩的,它看问题的角度相对比较宏观。其中比较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是讲到behavioral finance,所谓的经济社会我们经常用各种数学模型来阐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很不一样。可惜在这门课程里真正讲到behavioral finance的地方不多。然后我发觉原来这门课的主讲老师Robert J. Shiller是去年诺贝尔经济奖的得主,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奖由这位Robert J. Shiller和另外两位Eugene Fama、Lars Peter Hansen分享的,评语是“for their empirical analysis of asset prices”。有意思的是另两位是很明显基于数学模型的(数学模型的一大假设是有效市场),而这位Robert J. Shiller则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所谓的行为经济学,几乎是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出发点了,感觉似乎是有效市场的纯对立面的了。于是我去读了作为推荐教材之一的Robert J. Shiller的一本书《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有中文翻译版本叫做《金融与好的社会》。 这是第一本我看序能看到如此燃的一本书!“好社会”感觉是那么遥远的一个词汇,好像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在思考的问题,但是其实在我们当今的社会,这一概念依然重要。那么金融和好社会又能扯上什么关系呢?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说起,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家们控制着,穷人永远不可能翻身。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这是资本主义的问题吗?这其实是民主化(democratising)和人性化(humanising)的问题,所谓的democratisation of finance是指application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for everyone;所谓的humanisation of finance是指taking account of human nature in financial plans and design of financial […]

我的學生亞歷山大

我的學生亞歷山大 The Golden Mean Annabel Lyon 李淑珺(译) 9789866158179 因为最近在读《西方哲学史》读到古希腊哲学家,正好读到亚里士多德,于是参杂着把这本《我的學生亞歷山大》看了。首先,我强烈抗议把原来《The Golden Mean》的书名翻译成《我的學生亞歷山大》。Golden Mean其实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种哲学观点,他认为事物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好的,而美德则在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处。比如勇气是好的,但是过多的勇气=鲁莽,和过少的勇气=懦弱,都是不好的。如果要很生硬的把Golden Mean翻译成中文,有一个现成的词“中庸”,但是显然中国人所说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Golden Mean”又是两个很不同的概念。这可能是书名没有直译的原因之一吧。我对这个书名翻译抗议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把主角给转移了。看到这个书名,感觉就是某个名人身边的小卒在写这个名人的回忆录似的,好像这本书的中心是亚历山大。虽然亚历山大的确有这个范儿可以所到之处都是主角,但是这本书其实真正的主角是Golden Mean的原创者亚里士多德。 这本书其实分两条线交叉着写,一条写亚里士多德携妻原本只是路过马其顿给腓利(亚里士多德他爸)带口信,却被腓利拉住在做亚历山大的老师,在马其顿一待就是六年;另一条线回忆亚里士多德小时候跟着父母和父母双亡后初初去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的事情。两条线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第一人称叙述的。世人想到亚里士多德当亚历山大老师的时候,总意淫是两大巨星天雷勾地火擦出巨大火花。但实际上,正如罗素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大小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他只是亚里山大众多老师之一;其次,亚历山大怎么也没有表现出来一点点是亚里士多德教出来的样子呀?而在这本基于历史的虚构小说里,虽然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教导是有限的,但似乎存在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投意合。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是很不同的两个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未必放之四海皆准,至少在少年亚历山大身上就走不通,这一点亚历山大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但是到书的最后,亚历山大竟向亚里士多德坦白是这位老师把亚历山大内心变成了亚里士多德。不知道这个作为第一人称叙述的亚里士多德的感受,还是作者对人物走向的美好投射,反正我没有被说服相信。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少年时代的那条线,我觉得好像相对更清新一点。少年时代的连父母过世都不哭,到成年后动不动瞬间流泪,我看着都惊呆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中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白发的,而亚里士多德应该是黑发的。所以半老的亚里士多德对于亚历山大的教导似乎没那么真实,反倒是他少年时跟着父亲行医和跟着落魄的柏拉图学霸老师学习的经历看着更合理。再到后面讲到亚里士多德进入柏拉图学院三年后才第一次见到从国外回来的柏拉图,有一种时时刻刻亚里士多德可以要把柏拉图替代的感觉。整本书有涉及亚里士多德的各种哲学观,主要是对世界的理解,而且比较偏重于从科学(生物)的角度出发。不知道是因为被罗素对古希腊哲学大师的看法洗脑了的缘故,还是因为我是在用现代的眼光在看几千年前的哲学家的眼界,我总感觉这位亚里士多德有点黔驴技穷的样子。还是让我端正态度,继续认真学习亚里士多德和他之后的哲学家的能耐。

狂野之夜!

狂野之夜! Wild Nights!: Stories About the Last Days of Poe, Dickinson, Twain, James, and Hemingway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Joyce Carol Oates 樊维娜(译) 9787020084913 这本虽然在短经典系列第1辑就出了,但是我以前一直没有勇气去看。因为这本短篇小说集很特别,是欧茨用五位文学大师的写法和口吻来虚构讲述这五位文学大师的故事。再反观这五位:爱伦坡、狄金森、马克吐温、詹姆斯和海明威,虽然出了狄金森我不认识其他几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但是我非常惭愧地对他们了解少之又少,更不要提熟悉他们的写作口吻了。我怕我读不懂糟蹋了这本书,于是一直没读。直到现在,短经典系列已经停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转战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就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短经典系列的近30本已经全部出完。而这本《狂野之夜!》成了这个纯色五彩版封面短经典里唯一一本我还没读的时候,我感到不读似乎就没有完整感了。读完以后我发掘,原来有的好作品,就是连像我这样没有文学积淀的读者也是可以欣赏起来的。 五篇故事都是关于主人公人生最后时光的故事,但是关于马克吐温、詹姆斯和海明威这三位的临死故事又是和年老密切相关的。所以我觉得爱伦坡和狄金森的故事可以单独拿出来讲,而马克吐温、詹姆斯和海明威又有一点相互映照的可能性。爱伦坡的故事感觉有一点像走歪了的鲁滨逊,区别是他自己自愿参加的一个独自生存的试验,后面情节走向竟然逐渐惊悚,有点科幻小说的感觉。如果说这个爱伦坡的故事偏软科幻,狄金森的这个故事则更偏硬科幻。因为这里诗人狄金森的出现,背景在不久的未来科技已经可以制造仿真人、植入历史名人的设定。 而更触动到我的是后面三篇,关于马克吐温、詹姆斯和海明威年老的故事。而且在这三篇里我很明显地感受到了三位作家写作手法的不同,每一篇都有属于主人公自己的一种叙事节奏和口气。我感受到的是马克吐温亲民却多少有点肤浅的俗气、亨利詹姆斯的绵密、敏感、慢节奏却充满冲突的内心追求(读这篇的时候几乎可以穿越到托宾的《大师》了)、还有海明威的刚烈和倔强的男子气概。最有意思的是,马克吐温和詹姆斯的故事几乎有那么一点点想象。前者讲的是到了年老的马克吐温偏爱十六岁以下的少女,但一旦得知少女年满十六便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地马上远离隔绝她;后者讲的是到了年老的亨利詹姆斯去医院做志愿者照顾战场上回来的伤员,却越来越真心对他照顾的年轻士兵产生了感情。简单地看起来,好像就是两个饥渴老人对鲜肉的淫念,但是为什么马克吐温就给人一种龌龊的感觉而詹姆斯就给人一种美好却想要同情他的感觉呢?

抛锚

抛锚 迪伦马特 Friedrich Dürrenmatt 郭金荣 (译) 9787020096664 这位作者迪伦马特是瑞士人,从书名的标题来看似乎是用德语写作的。读了他这本短篇小说集,我发现和我脑海中的德语写作的作品印象很不一样。我总感觉德语作品里多少总会很稀松平常地加入很多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很认真思考,但是迪伦马特的短篇小说太有特色了,几乎像是一些试验性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故事情节的编织:要么有的是很荒诞的,这些看似不可能或者很无厘头的情节最终引向的竟然是近似恐怖的结局(比如《隧道》、《抛锚》);要么是很世俗的几乎是写实的,但是读这种写实故事体现在我身上的反应是让我惊醒现实世界中人们觉得麻木的事情其实是很不正常的(比如《坠亡》)。还有就是我最惊叹迪伦马特的功力的是他信手拈来历史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把这些故事捏一捏,就成了一个崭新的又有另一番寓言意味的故事(比如《女预言家之死》和《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这种写法让我差一点联想到了博尔赫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那篇《隧道》,平时一直乘坐的火车进入隧道,却怎么也开不出来了,发现这一情况的似乎只有主人公我自己,太带感了!

J-Playlist 2014-03

清水翔太 – ENCORE 好久没写这个单元了,但是每年3月份正好是我喜欢的歌手集中发片的时候,这个月不得不写。清水翔太终于又发片了,而且是新歌的碟,不是什么翻唱或者现场版的仅仅用来安抚歌迷情绪的玩意。之前的那张单曲《DREAM》,已经为清水翔太铺好了非常好的一条红毯,新专辑里面也有不少好听的歌。我超级喜欢《Shower》,然后《Impossible》、《DREAM》、《ナツノオワリ》、《WOMAN DON’T CRY》和《ENCORE》也很不错。今年的奢望是能去听他的演唱会。另,清水翔太好像真的瘦下来了。 加藤ミリヤ – LOVELAND 有清水翔太,怎么能少他的好基友加藤ミリヤ。加藤ミリヤ依旧是女王气质,这张专辑好听的也不少,但是可能少了一些搭配的记忆点,总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 加藤ミリヤ × 清水翔太 – THE BEST 有了清水翔太,有了加藤ミリヤ,真的没想到会被我等到他们合力出专辑的一天!以前出道的时候,他们相辅相成,我都有点记不清先有《FOREVER LOVE》还是先有《Love Forever》了,好像是《FOREVER LOVE》先。总之这两位有一起合出过单曲,但是真的到合出专辑还是都一回。只不过说是新专辑,其实里面大概超过一半是把他们以前合作的单曲放进来。新歌里面我意外地喜欢《I’M YOUR ANGEL》。我一般不怎么看得上日本歌手翻唱欧美经典老歌,就算是清水翔太之前翻唱的我也嫌他没那种气质。不过这次的《I’M YOUR ANGEL》,我却觉得能够感受到这两位的日式新生代对欧美文化的传承。就好像这张专辑的封面一样,我第一眼看到觉得好奇怪,虽然色彩鲜艳很搭这两位,但是为什么要把这种外国的有宗教氛围的地方当背景呢?或许这才真是他们的identity吧。我看到网上大家笑称这两位是“母子档”,至少从专辑封面来看还真的有点这个味道呢。这次三张专辑集中轰炸,我个人的偏好是ENCORE>THE BEST>LOVELAND,还是偏爱清水翔太,他的嗓音太棒了,可活泼动感也可深情。 スキマスイッチ – 10th Anniversary Arena Tour 2013 “POPMAN’S WORLD” スキマスイッチ又来一张,又是演唱会专辑,这是欺负我机会没去听吗?好听不多做评价。 BUMP OF CHICKEN – RAY 好赞!我以前就盛赞过BUMP OF CHICKEN主唱的歌喉,总感觉他的这种嗓音是不老的,明明已经是那么老牌的乐队了,但还是很有朝气的感觉。新专辑没有那一首特别推荐的,都好听,如果硬要选一首的话,我推荐无人声开场曲《WILL》:P    

亞愛一郎的狼狽

亞愛一郎的狼狽 泡坂妻夫 王華懋(译) 9789866562433 再给亞愛一郎一次机会,之前看过那边最出名的《11張撲克牌》感觉很一般,这次从泡坂妻夫的出道作开始看起。这本《亞愛一郎的狼狽》包括8个短篇故事,看似每个故事里亞愛一郎都是一个偶然到场的过客,结果是亞愛一郎每到之处必有杀人案件,也必是亞愛一郎在不经意之间把案件侦破。不同的8个场景,比较有意思的是每一次三角脸妇人必然毫无贡献地出场一次,然后还有亞愛一郎每一次都不相同的自我介绍。本来亞愛一郎(A Aiichiro)的名号就是特别取的,好让不管是名还是姓都可以成为侦探家字典里的第一个。最搞笑的一次自我介绍是“我姓亚/呀?/写作稀硫酸的亚/等一下,稀硫酸哪来的亚字?”感觉亞愛一郎这个角色的设计,明显是为了影视化来的,相貌身材赶得上明星,处事和性格却没那么世故。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亞愛一郎的荧幕形象,是因为有点太老旧了吗? 就推理的好看程度而言,其实真的比较一般,而且亞愛一郎的推理方法几乎是我最不待见的那种没有任何实在推断只有合理假设猜测。最出彩的肯定还是第一篇,这篇涉及了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学思维方式,这种方式一旦发展起来,竟然可以成为如此独特的杀人动机。如果连续投掷两次骰子,两次数字一样的概率肯定比两字数字不一样小。如果第1次掷出来的是数字6,那第2次掷出来的还是数字6的概率还是1/6吗?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我,直觉总是应该是小于1/6的,但是理论上却似乎应该还是等于1/6的。这就好像去买彩票,明明每一次都是独立的摇号,但是知道上一期的中奖号码到底是不是增加了中奖几率呢?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亞愛一郎第一次出场的案件主人公身上:搬到刚刚经历过大地震的地方,接下来马上再地震的概率就减小了;每走一步故意绊倒一次,接下来就不会跌个狗吃屎了;威胁自己坐的航班有爆炸物,其实就不会真的有爆炸物了;杀掉身边的人,谋杀案就不大会再次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