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火 Fire from Heaven Mary Renault 郑远涛(译) 9787208128637 亚历山大三部曲的第一本,从亚历山大很小的时候讲起,慢慢讲他成年、立业的故事,时间点一直到他爸的死。 那么厉害的人物,主角光环太强大了。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怀疑,到底是历史上真的有那么一个气场如此强大的真实人物存在,还是作者把她对于英雄的概念完美地投射在了她最爱的这个亚历山大的身上。之前在读《波斯少年》的时候,我很不喜欢巴勾鄂斯的叙述角度,完全是一个哈巴狗崇拜者的视角看出去亚历山大一切都是好的。没想到在读这本已经完全脱离巴勾鄂斯视角的时候,还是有这样那样崇拜者的即视感。历史小说中当然要穿插历史情节,但是这本《天堂之火》里,我有一种历史背景和亚历山大的故事脱节的感觉。因为当作者在描写历史背景、各个城邦之间的战略博弈的时候是在用一种很平淡很抽离的口吻,站的很高;然而在描写亚历山大和他周边的人的时候,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很人性化很动情的一面,此时的作者则离得很近。 从内容上来说,亚历山大小时候比较重要的几个人物写得都挺鲜明的:他爸腓力、他妈奥林匹娅斯、他老师亚里士多德、他基友赫菲斯提昂等等。最让我觉得震惊的是他妈,在这样的母亲的抚养之下,竟然可以成长出如此的儿子,说明很多东西都是天生的 : P
波斯少年 The Persian Boy Mary Renault 郑远涛(译) 9787208090170 按照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进度来补历史,读到亚里士多德和他之后的时代,于是读了《我的学生亚历山大》,然后紧接着读这本《波斯少年》。其实《我的学生亚历山大》主要是在讲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虽然戏份不少但是只能算是第二主角。这本《波斯少年》是以巴勾鄂斯(Bagoas)为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但是这里的亚历山大可以算是第一男主角,而巴勾鄂斯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罢了。 波斯少年巴勾鄂斯家族遭到灭门灾难,被人掳去做奴隶,辗转成为波斯国王大流士的男宠,然后被作为求和的礼物送给攻打到波斯的亚历山大。因为这本书全部是以巴勾鄂斯的口吻在写,所以看到的亚历山大其实是巴勾鄂斯眼中的亚历山大。说实话,我几乎有点看不下去巴勾鄂斯仰望亚历山大的心情。首先,巴勾鄂斯等于是把亚历山大作为一个神在崇拜,他不管做什么在巴勾鄂斯看来都是正确的,而把自己看作一个依附于亚历山大的仆人;其次,再加入巴勾鄂斯各种小媳妇不争风只吃醋的桥段,这种几乎病态的爱恋和崇拜看得我很光火。但是神奇的地方是,就算是通过这副我瞧不上的变光镜的眼镜去观察到的亚历山大,我竟然还是能够感受到亚历山大的厉害和感染力。亚历山大以前给我的印象,一直就是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占领更多疆域的战士国王。但是忽略巴勾鄂斯的变光镜,看到的是一位有追求、有担当、重情义的伟大的领袖。 书中快要临近结尾的地方,有一段巴勾鄂斯问亚历山大快乐吗?(怎么忽然有种央视问幸福的即视感)然后亚历山大说“实现自己的渴望,那是快乐。除此之外,当人把整个心智和身体伸展到极限,当人把思虑全部用在下一个瞬间要做的事,这样的时候,回想起来就是快乐。……安顿?我有那么多要做,怎么可能。”这种对人生的追求态度和对自己的要求,先不去讨论他追求的内容,我好佩服。 另,这本书最后看下来,其实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昂(Hephaestion)才是真爱嘛。 然后我去看了BBC关于此书作者Mary Renault的纪录片,记下几则八卦。Mary Renault当年在牛津读书的时候,J. R. R. Tolkien做过她的老师。她原来一直是写腐文小说的,也是靠着腐文小说打响国际的,一直到她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写以古希腊为背景的小说。古希腊背景的小说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写了8本,最著名的就是亚历山大三部曲:《Fire from Heaven》讲的是亚历山大从4岁一直到他爸死;《The Persian Boy》从占领波斯讲到他死;《Funeral Games》讲的是亚历山大继任者们的事情。而古希腊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则成为了她最标志性最为人所知也评价最高的作品。在她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不管是叙述还是对话,都有一种fusion的感觉。因为不可能全用古代的词汇或者语气,这样的话现代人根本看不懂;也不可能全用现代的词汇和语气,因为就没有历史感了。Mary Renault可以掌握很好地兼达历史感和现代感。这么一说,我倒是有点想读读看《Fire from Heaven》了,只要不是巴勾鄂斯的POV就好。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我的學生亞歷山大 The Golden Mean Annabel Lyon 李淑珺(译) 9789866158179 因为最近在读《西方哲学史》读到古希腊哲学家,正好读到亚里士多德,于是参杂着把这本《我的學生亞歷山大》看了。首先,我强烈抗议把原来《The Golden Mean》的书名翻译成《我的學生亞歷山大》。Golden Mean其实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种哲学观点,他认为事物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好的,而美德则在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处。比如勇气是好的,但是过多的勇气=鲁莽,和过少的勇气=懦弱,都是不好的。如果要很生硬的把Golden Mean翻译成中文,有一个现成的词“中庸”,但是显然中国人所说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Golden Mean”又是两个很不同的概念。这可能是书名没有直译的原因之一吧。我对这个书名翻译抗议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把主角给转移了。看到这个书名,感觉就是某个名人身边的小卒在写这个名人的回忆录似的,好像这本书的中心是亚历山大。虽然亚历山大的确有这个范儿可以所到之处都是主角,但是这本书其实真正的主角是Golden Mean的原创者亚里士多德。 这本书其实分两条线交叉着写,一条写亚里士多德携妻原本只是路过马其顿给腓利(亚里士多德他爸)带口信,却被腓利拉住在做亚历山大的老师,在马其顿一待就是六年;另一条线回忆亚里士多德小时候跟着父母和父母双亡后初初去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的事情。两条线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第一人称叙述的。世人想到亚里士多德当亚历山大老师的时候,总意淫是两大巨星天雷勾地火擦出巨大火花。但实际上,正如罗素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大小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他只是亚里山大众多老师之一;其次,亚历山大怎么也没有表现出来一点点是亚里士多德教出来的样子呀?而在这本基于历史的虚构小说里,虽然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教导是有限的,但似乎存在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投意合。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是很不同的两个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未必放之四海皆准,至少在少年亚历山大身上就走不通,这一点亚历山大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但是到书的最后,亚历山大竟向亚里士多德坦白是这位老师把亚历山大内心变成了亚里士多德。不知道这个作为第一人称叙述的亚里士多德的感受,还是作者对人物走向的美好投射,反正我没有被说服相信。而关于亚里士多德少年时代的那条线,我觉得好像相对更清新一点。少年时代的连父母过世都不哭,到成年后动不动瞬间流泪,我看着都惊呆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中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白发的,而亚里士多德应该是黑发的。所以半老的亚里士多德对于亚历山大的教导似乎没那么真实,反倒是他少年时跟着父亲行医和跟着落魄的柏拉图学霸老师学习的经历看着更合理。再到后面讲到亚里士多德进入柏拉图学院三年后才第一次见到从国外回来的柏拉图,有一种时时刻刻亚里士多德可以要把柏拉图替代的感觉。整本书有涉及亚里士多德的各种哲学观,主要是对世界的理解,而且比较偏重于从科学(生物)的角度出发。不知道是因为被罗素对古希腊哲学大师的看法洗脑了的缘故,还是因为我是在用现代的眼光在看几千年前的哲学家的眼界,我总感觉这位亚里士多德有点黔驴技穷的样子。还是让我端正态度,继续认真学习亚里士多德和他之后的哲学家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