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我要讲一个真实、曲折又感人的我购买iphone 4的经历。(预告:这篇非常流水账) 我是昨天决定买iphone 4的,于是趁着午休时间我就去了一趟浦东的苹果店,当时被告知没有货,但是会在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来货。当时苹果的工作人员说,发放的方法就是从早上八点开门的时候发放预约券这样。那个时候我还在挣扎,要不要为了买个iphone,还要提早一个小时起床去买。后来终于还是下定决心早点就早点起床去买吧,那时我完全没有预计今天早晨可能发生的状况,我还在一心想着八点买好手机还有时间在去移动营业厅办卡然后再去上班的。 今天早上八点,我准点到了浦东苹果店,那时候已经有很多人了。队伍就是绕着那个圆柱形的门排队,顺时针一圈逆时针一圈。我到的时候,正好开始放人进去,然后已经排到快满第三圈了。我想想,虽然人比我预期的要多,但是还是挺有信心拿到预约券的。谁知道,根本没有在发预约券,或者说预约券只发给排在最前面的几个人。然后每次放进去五六个人,等有一波人出来后才再放五六个人进去(好像LV一样)。队伍的前进速度超级缓慢,我排了一个小时才前进了三分之一圈。关键就是,在长长的队伍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乡下人(其实就是黄牛)。而且这些乡下人的人数不断增加,新来的乡下人要么直接插到一起的之前来的乡下人那里,要么就一个劲地偷偷插队。从九点到九点半,我几乎没有前进一点点,全都是这些乡下人搞的。排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我还在第三圈,我意识到我是没有希望了,只好乖乖回公司上班。 回到公司,正好一个老板级的人物来我们这里开会。前两天我就看到他在用iphone 4了,而且似乎用的也是国内的行货。我跟他说了说我去上班之前的经历,对他可以在上周末苹果刚上的时候就买到非常佩服。他说他其实有人在苹果,然后非常好心地给了我一个里面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说我可以打电话试试看。拿到号码我非常矛盾,一方面我没走过这种后门,怕自己搞不定;另一方面,我自己一早还在鄙视那些不公平排队的人,一会会我自已也要做这种事情?于是,我就决定接受老天的意愿,既然老天不让我今天买到,那我就过完节再说吧,那个手机号码我也就没有打。 这么空的场景分明只是假想么 中午吃完饭,反正也是瞎走,我就又朝着苹果店走去。其实我心里已经不抱希望了,只是随便去看看,看看早上排在我后面的人是不是还是在那里排队呢。刚到门口,就看到两块牌子说“今天iphone 4已经断货”了。走进去再看,里面还是有人在付款处排队买iphone 4,但是都是手里有预约券的。说什么早上八点开始发放预约券,我从八点到九点半,连预约券长什么样也没看到过呀。我走到一个工作人员的旁边,想问一下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有货。那个工作人员就跟我说,本来是想明天和今天一样搞八点开始放预约券的。但是今天早上情况相当不理想,黄牛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明天也不会出售iphone 4了。我对她深表同感,然后跟她分享了我今天早上的悲惨故事,然后问她如何才能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发货。那个工作人员的表情先是稍微为难了一下,然后她让我在旁边稍微等等。我和她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有顾客插进来问相似的问题,问问题都要插队,我实在是无语了。过了一会会,她竟然偷偷塞给我一张预约券!哇,我实在是太意外了!这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太感谢你了!这完全是我没有想到的情节突变啊,简直就是RP爆发了。多谢这位的帮助,我最后终于买到了iphone 4。(在付款处,还是有好几个黄牛插队,而且他们买都还是用一整叠的现钞买的!)这样的公司不仅能设计出好的产品,里面的员工还如此有人情味(还慧眼识别真正的顾客),苹果我会继续好好支持你的。不知名的工作人员MM,你最棒! 😮
Monday, September 27, 2010
螺丝在拧紧 The Turn of the Screw [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袁德成(译) 9787220069635 自从读了托宾的《大师》以后,我对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产生了兴趣,前天去图书馆里找他的书,结果只有一本《螺丝在拧紧》(The Turn of the Screw)。这本《螺丝在拧紧》是一本短篇小说集,而且还不是专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集。《螺丝在拧紧》占了大半部份的篇幅,里面还收录了王尔德的《坎特维尔鬼魂》、狄更斯的《信号员》等。我到现在只读了《螺丝在拧紧》,发觉跟我预期的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阅读之前,我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迎接亨利·詹姆斯极为细腻的文学世界。然后看到封面上把这一系列小说都归纳为“哥特小说”,心中便有一丝疑惑。然后开始读下去,这竟然是一篇鬼故事一刚。不是恐怖的鬼故事,也不是温馨的鬼故事,而是很纠结的鬼故事。女主人公作为整个鬼故事的见证人加叙述者,在备受惊吓的同时,还能保持一百分的礼仪和自制。所以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以为其实真正的鬼就是这位女主人公吧。对于出现的鬼,亨利·詹姆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百分比的空白余地,我们不知道鬼的咒怨到底是什么,鬼和两个小孩子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的,鬼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于是读者可以有极大的空间去想象,自己去把这个故事填满。 PS:这封面还能更丑吗?另,这标题和内容到底有何联系,我到现在还是不懂,求解释。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昨日之旅 [奥地利]斯台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张玉书(译) 9787532749461 《昨日之旅》是茨威格的遗作,一篇很短的小说,短到我从头到尾一直在惊讶它竟然可以独立成为一本书。篇幅很短,故事也很短,借用豆瓣的简介: 这是一个感伤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路德维希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由于出色的才干,在老板病重之时,应邀住进老板家里,担起了私人秘书。老板的太太美丽优 雅,二人渐生情愫。路德维希奉命去墨西哥公干。一战爆发,九年后,路德维希才回到故里。爱情依旧,却抵挡不住时间和战争的威力。相爱的两个人,依然无法结合。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一个爱情故事,一眨眼就看完了,看完后觉得这一点也不是爱情故事,分明是一篇反战小说。短虽短,但是还是很有力的。今天早上我在上班的路上看,看到两个主人公第一次被战火隔断,来得非常突然。让我一下子觉得好多没办法消化,然后合上书继续赶路。凡夫俗子的我那时一直在考虑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基础是否道德,直到第一次战争爆发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两位主人公的感情似乎只是配角,茨威格想说的是别的东西。后来中午把书读完以后,坚定了我对这本小说意图的看法,与其说这是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不如说这其实是写《象棋的故事》的茨威格。
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GOLD》的今年夏季的新剧,由野島伸司编剧,天海祐希、長澤まさみ和反町隆史主演,讲的是一个成功女性带领她的孩子向奥运金牌冲刺的故事,是本季唯一一部我追看到底的日剧。这部剧完全是为了女王天海祐希度身定制的么。剧情有够用心,但是所传达的讯息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女主人公在剧中是一个“成功女性”,不仅四处宣传自己的育儿之道,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不断地大段大段地发表人生看法和感言。但是内容都是满口胡言毫无道理的,但是编剧就是有本事把这些谬论讲得一套套的,所谓的诡辩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此吧。照平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我肯定就马上关掉了。唯一支撑我的就是,天海祐希就是有决高的演技贯彻演说,同时不让人觉得一眼就能识破其破绽。所以在看剧的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反复,有点不明白编剧的意图,到底是要让我们看清这是一个伪君子呢,还是想要借天海祐希之口给我们洗脑。 最后的情节走向还是大团圆的结局,一方面我觉得给这种伪君子母亲这样完美的结局真是便宜她了,另一方面我又想“好吧好吧,她也挺不容易的”。要说为什么这最后是好的结局,我觉得原因不在于女主人公是个多好的母亲,而在于她的孩子们倒真的是她口中的B-Child。我以前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亲子关系之间,父母一方占很大的优势。因为不管父母做出怎样的事情,或者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方都是继续爱父母的。设想两种情况,一个是父母对孩子从小无微不至的,另一个是父母对小孩从小是暴力相对的,后面那个小孩却没有道理对待其父母不同于前面的那个小孩的态度。所以,即使女主人公为了金牌都丧失心志了,她的孩子们最终还是回到她的身边为她圆梦。这归结到底的话,正如女主人公自己所说的,全靠“运气”,有这样的好孩子真是她的福气了。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伪币制造者 Les Faux-monnayeurs [法]André Gide 盛澄华(译) 9787532749713 至此,读完了四本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再版的纪德系列作品,我把期待最大的留到最后,就是这本《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回顾我三年前读这本《伪币制造者》的时候,似乎读得懵懵懂懂的,还在豆瓣上只给了四颗星。不知道是这三年来我成长了,还是这种书就是需要一读再读的,我觉得我读的这遍还比上一遍理解多好多噢。这次的中译本用的是盛澄华的版本,是老一代的翻译家,而且是纪德同时代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果然还是相当有距离感的,但是好歹故事情节还是可以通畅理解的。译名仍是亮点:Olivier叫俄理维、Bernard叫裴奈尔(我们公司专门负责帮外国人取中文名的HR快点好好学学人家!) 我觉得要是我妄自菲薄地写一篇《伪币制造者》的读后感对于这本书觉得是一种辜负,而且我还有藉口说写此书的读后感也完全不符合这本书或者说纪德所倡导的精神,所以我就不写了。重点其实当年叶沙在做节目的时候都讲到了,下面直接搬我当年的旧文。 有假 Yann @ 2007-12-06 22:20 要不是有叶沙的两期关于纪德的《伪币制造者》解读的节目,我真的没怎么读懂这本小说。纪德和普鲁斯特被称为20世纪法国文学的双峰,后者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七大卷的《A la cherche du temps perdu》,而纪德一辈子就写了这么一本不厚的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les faux-monnayeurs》)。这篇小说的复杂之处不仅是情节关系设置和行文结构,更像叶沙说的那样接是个“镜面效应”。下来不说什么我得到的想 法,只摘录两段叶沙的分析和我关于这两段的联想。 1. 纪德参与出版了《新法兰西杂志》,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新法兰西杂志》这份杂志的出版人名单里没有他。这也是他一直有的一个观点,他说:“人生有诸多的可能 性,但是行动却会迫使诸多可能性变成唯一,所以我们要慎于行动。而当你不行动的时候,这些可能性就能保持了。”所以他与其自己行动,使自己的可能性减损, 不如他使别人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这么重要的杂志社扮演一个“使别人行动”的这么一个幕后的角色。 关于这一点以前我一直没有特别意识到,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这么做的实例。比如每次旅行回来以后,心里想把这段快乐的时光和路上的见闻记录下来,但是迟迟不愿意真 正动笔写游记,天天盼着有同行的人写。其中原因我想除了懒惰占一定的因素之外,“因自己的行动而丧失可能性”的潜意识也是有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 (或者说没人有能力)把整个旅行过程中的所有值得记录的记录下来,或者说我觉得不管我写出怎样的游记,都不可能把关于这个旅行的游记的作用发挥穷尽。相反的,若是我写出一篇游记,即使记录得很周全或是把感觉都记录下来了,但是在这篇游记尘埃落定的时候等于灭杀了所有这篇游记没有包含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期待同行人的游记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是同行的,这次旅行多少是共有的,别人的行程也是我的行程,另一方面也是重点是别人的游记记录的是别人眼中的旅行,不会 把我自己的关于旅行的收获想法盖馆定论。(都把自己这种懒于写游记的行为如此合理化了,估计以后不写游记更理直气壮了。) 2. 我们常常讲到“反省”。在作品当中也有很多人反省,特别是由于埃德瓦这个人物是一个收集材料的小说家,所以他在回顾这些人物的过去或者现在,他在写日记的时候,总是除了情节推进之外,或多或少地会做一些评点或者做一些比较。这种评点或者比较也是一种反省。可是反省又不同层次的。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某一个具体的不足或者一个具体的错误,而很高兴地修正它,并且觉得自己完成的时候,他是快乐的。但是这只是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因为一件事情如此容易被完结,那肯定是被简单化了。 还有一种就是你会发现更多(因为你追求完美),通常人们会这样稍带贬义地说:“这是一个过分的追求完美。”当你抓出了一大推问题或可修整的地方以后,你发现 自己不能把这个漏洞补足,但你尽力了。但你尽力以后还是记得有那么一些漏洞存在着,可是怎么办呢,日子要过下去。所以你一边记得,一边又让生活比较顺畅地 进行下去。这也是一种,这样的人所做的这件回顾补漏的事情也可能称作反省。这是一个层面,但是这还不是尽头,还可以往上走。 再往上走你会 发现有的人可能什么都不写,但在写日记的时候永远只记下自己做错了什么。那是否我们就可以简单得出结论说:“你看这个卑鄙小人,他在人前好像很光鲜,原来心底有那么多的阴影。”?当一个人能够只着眼自己的阴影、只着眼事物的让人很遗憾的不完美处的时候,我以为这是要有很大的力量的。因为我们,更多的人,为什么要“制造伪币”啊?其实仅仅是为了安慰我们的内心,我们不愿意生活在阴影中,我们希望一件事情可以“顺畅一点吧、上天帮我一下吧”,都是为了不但这种重压。但是当一个人更多的去看到不能解决的难题、不能弥补的遗憾、不能消除的阴影的时候,他内心所要抵制的或者说他扛着的这个分量非常之重。我想到的纪德到此为止。我不认为这是反省的最高阶段,我觉得还可以往上走,但是我不知道再往上走具体是什么样子。我看到的纪德,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有一束纯真之光已 经指引他有一个明确方向,而在于他扛下了所有这阴影。解决之道,如果有光,这光必定要照到的地方,就是这片阴影。现在有没有光?不知道。 关于反省能做出如此高深的分析的,也就只有叶沙可以吧。我本身没到这么高的境界,就先把这段好好收着。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说到森見登美彦,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虽然还没有读过,但是借着本屋大赏的光环我对他的作品还是蛮有兴趣的。这本最有名的《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尚未引进国内,但是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了他早期的两本作品,分别是《四叠半神话大系》和《太阳之塔》。森見登美彦似乎成了近期比较热门的日本作家,为了一探其独特的风格,在这个大家都上班我休息的周日,我一口气看完了由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动画《四畳半神話大系》。好看。 故事梗概的话,就是讲京都大学三年级的男同学“我”总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之前想像中的华丽丽。于是我们跟随着主人公一次一次地回到大学入学的起点,随着选择不同的社团,经历不同的大学生活,但最后却都发展到同样的境地。 刚看第一集的时候,鸭川、奇幻、校园,很容易想到另一位日本作家萬城目學。在wiki里看到他们果然有交集,竟然还是京都大学的同窗好友。有种说法是:两人并称“京大双璧”,据说在日本书店买书,只要你买了其中一人的作品,马上店员就会同时推荐另一人的作品给你。两人的笔法风格非常接近,都以狂放的幻想 著称,只不过万城目的笔法多以日本历史为主轴,架构离奇诡异的幻想世界;而森见登美彦则多围绕“四畳半”宿舍这一狭小空间,抒写光怪陆离的幻想,充分发挥宅男的特长。 再回过来说森見登美彦,最初吸引我的是他把握在大学期间的主人公的性格情绪之精准到位。因为是第一人称讲故事,所以主人公有大段大段的独白和介绍。这时候如果看书的话还不一定能掌握好正确的节奏,但是动画里的配音真的太棒了,絮絮叨叨超快的语速把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得超棒。故事的构造也是很有意思的,有点奇幻有点软科幻的平行世界。因为我是一口气连着看的,看第一第二集的时候还一直被其kuso幽默的台词和剧情逗乐,但是再看下去看到后来还是觉得有点压抑。因为无论主人公做出如何的选择,他的结果永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虽然有无数个选择的可能性、有无数个平行世界,一个人可以有不一样的追求,但是什么也改变不了宿命的终点。在看最后两集大结局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样无尽的穿梭可能性的平行世界固然有意思,但是作者要是就停留在这个水平面讲故事,那下面的故事还有什么看头呢?但是最后森見登美彦还是让我惊喜了一把,不但把这个故事完美的结尾了,还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看待事物和自我的眼光。或者说,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要是没有新的看待事物和自我的眼光,那么主人公也将永远徘徊于各种平行世界之间而无法前进。 小津君真的很搞笑 最后讲讲画风,我实在太喜欢了。工作室非常用心,而且配音也很好,wiki上看到坂本真綾也有参与呢。唯一的缺陷就是,可能是因为动画剧集有一共11集的原因,我个人觉得故事略显唠叨。据说小说原著里面一共只有四个故事,按照推断应该只有四个平行世界吧。11集的动画显然对于四个平行世界有点多,于是按照一集一个平行世界的密度安排了差不多六七个平行世界。虽然说这个作品的看点之一就在平行世界,但是六七个有点太多了,有好几个我觉得可以索性省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要是这个拍成两个小时的动画电影,那肯定超棒的。
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我昨天去看了第二遍《Inception》,在正大看IMAX,好清晰啊,这种电影太适合看IMAX了。言归正传,看完以后解开了一些我看第一遍时留下的疑惑,另外却引发了我的另一些。下面我的总结反白。 我自认为我懂了: 做梦的主人公可以先于分享梦境的人离开梦境。也就是说,这是你的梦境,在你的梦境中有人来想要窥探或窃取什么东西。就算是你醒了,但是你的梦境依旧存在,来偷东西的人还可以继续在你的梦境中行为。例子就是日本人先于Leo离开最一开始的日式宫殿,Leo还可以在里面偷看秘密。这样一来的话,也就是说,就算主梦人离开了,他的记忆和潜意识还是可以犹存于梦境的。其实这个似乎电影主线故事无关,我只不过想到盗梦者还可以这样利用机会。 一个人在梦境中,然后他醒了,回到上一层。那么在这层梦境中他的肉身还存在吗?根据我的研究,这分两种情况。如果回到上一层的原因来自梦境本层,那么肉身犹存,但是意识肯定已经不存在这一层了。比如,最开始Leo为了救JGL而把他一枪杀死,JGL是回到上一层了,但是还有显示他脑门中弹的镜头。反之,如果原因来自上一层,比如预计时间到了(或是药效消了),人自然就醒来了,那么在梦境中的肉身就会平白消失。比如,在日本新干线上,由于药效JGL先醒了过来,此时在暴乱梦境层的JGL就突然消失了。 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在limbo中日本人比Leo老那么多。我一直以为Leo要比日本人先进去limbo,其实不然。我现在的理解是:他去救富二代的时候并不是在limbo,而是在他自己的梦中。在他救富二代的时候,日本人死了,进入了limbo。然后其他的人kickback回面包车入水的层次,Leo就死于那层,他是在那个时候才进入的limbo。而limbo只有一个,这也应证了Leo救富二代并不是在limbo中。 却发现有更多的问题: 为什么催眠师没有在面包车第一次kick坠离大桥的时候回到飞机层面?还是除了日本人和Leo的大家是如何回到飞机层面的?他们明显还是没有通过面包车接触水面的那个kick回去呀? 如果我上面的关于肉身是否犹存的理论成立的话,那么药剂师肯定没有在面包车第一次kick坠离大桥的时候回到飞机层面,因为之后他还从水里游出来呢。除了日本人和Leo的大家也都是在面包车落水且各自游到岸边后想办法回去的。除非人的意识可以同时存在在两个或多个层面?也就是说,这些人一方面通过面包车kick回到了飞机上,另一方面他们的意识还存在并活动于面包车层面。那在面包车层面的人的意识不就永远被困在那里了? 富二代到底是怎么活蹦乱跳地活过来的?我到现在还是没有想明白! 附:俺看第一遍时的想法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布鲁克林 Brooklyn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 柏栎(译) 9787020079650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 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 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 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 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读完托宾(Colm Tóibín)的《大师》后,非常喜欢,于是紧接着直接读他另一本被引进翻译的小说《布鲁克林》。《大师》说的是亨利·詹姆斯晚年从美国到爱尔兰的故事,而《布鲁克林》说的是爱尔兰少女到美国的故事,背井离乡是托宾写作的一大主题。个人觉得,在《布鲁克林里》,还是能很清楚地感觉到托宾一贯的风格,叙事很简单、语言很纯净,在平实中有一种很吸引人的境界。但是相较于《大师》,我还是觉得这本有点略显不足,可能是因为我读书还很初级老是把对一本书的喜好和对这本书里面主人公的喜好挂钩。是的,的确《布鲁克林》里的女主人公是个让人喜欢的人物,她只身一人漂洋过海,还是表现出了无比的坚韧和对生活的向往。但是要是拿这个艾丽丝去和托宾笔下的亨利·詹姆斯比,怎么也是比不过他的呀。好在托宾的书肯定不只是关于主人公一个人的性格观念,而是关系到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的起伏。总的来说,《布鲁克林》是个忧伤的故事,但是我喜欢这样的不煽情的忧伤。艾丽丝的经历行为有我觉得可惜的地方,但我还是愿意希望能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在她和她身边的人身上。读着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本书就很棒了。 上周末的时候,托宾其实有来上海做小型交流会,主题是“托宾对话苏童”。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师》,想着一定要去的。但是到了最后关头,又被懒惰之神召唤去了。后来,主办方有在网上放出交流会的录音,于是我就下载下来听了。听到托宾的讲话,突然发觉他和我想像中的好不一样啊。我想像中的,应该是一个很严肃很阴郁的学究型老头,唯有这样他才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书房里慢慢揣测他笔下的人物最细腻的心思。但是录音里的托宾给我感觉完全不一样,他说话的语气和语速,根本就是一个思路很活又爱开玩笑的活泼型的人物。在交流会上,托宾和苏童谈到作家运用自己的记忆加想象来创造。托宾说,想象还分好几个层次,他更愿意用第二层甚至第三层的想象来付诸笔端。比如说,《布鲁克林》是如此忧伤的一个故事,但是他却不让他里面的主人公整天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再比如,《大师》中,亨利·詹姆斯晚年独自生活在欧洲寂寞潦倒,这样的亨利·詹姆斯,托宾觉得反而应该是每天孜孜不倦继续创作的。这些都不是我们第一印象处于那种情景的人物会做的,但是要是再想一想,的确就变成了一个更有深意的情节。我特别喜欢托宾这样的创作方式。 另,这本中译本的封面好丑啊。中译本们就不能直接买原版的封面吗?又美观又省事又有系列连续性。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好吧,虽然这篇网志归类到“英剧更加灵”这个栏目,但是我得承认我觉得《Coupling》的确没有《Friends》好看。看第一第二季的时候我还在不断称赞编剧文采很好点子很多,到了第三季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到了巅峰,再加上已有的熟悉感,我个人觉得最好看的就是第三季。但是第四季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已经知道是最后一季了呢,还是因为其中Jeff这个角色彻底人间消失,第四季简直跌到了最低观赏乐趣。代替Jeff组队的那位新角色显然成全了Steven Moffat对Doctor Who的喜爱,身为科幻书店的老板,Dalek什么的出现就更顺理成章了。但是,还是真的没有《Friends》好看呀,笑点太深了呀。
Sunday, September 5, 2010
我好久没有一周一集地追剧了,但是这部迷你剧《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是我每周都老老实实追看的。这部迷你剧改编自Ken Follett非常有名的同名小说,讲的是十二世纪中叶动乱的英国,一个关于皇室、郡主和教廷之间的故事。在去年上海书展的时候,上海译文就拿这本书作为主打,推出了超厚的上下两本翻译成中文的《圣殿春秋》。那时我动过心想要买了看,但是上海译文在推销的时候卖点之一就是说美国正在拍摄基于此书的电视连续剧,于是我就想这种题材应该还是看电视比较轻松。于是现在我把这部八集的迷你剧看完了。没有看过书,不敢不电视剧和书作比较,但是光谈电视剧的话,我觉得很好看。 一方面,我是活生生地被那个年代的民风给吓到了。怎么感觉几乎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啊?这让我一下子领悟为什么在欧美国家宗教要比中国普及,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没有宗教的支持真的很难安心地活下去。在剧情中,什么法令公平简直不堪一击,人家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小生意随随便便就被野蛮人用武力给消掉了。看完这种片段,我就会很庆幸我生活在已经开化了的现代。但是有一天在上班路上我偶然看到一帮城管去抢路边小摊贩的电子秤,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剧中的情节,几百年下来,这种令人不齿的暴力情节怎么还在不断上演啊。 另一方面,我感觉我是在看一部非常浓缩的肥皂剧。短短的八集里面人物超多,而且人物的经历起伏超大的,好几次差点死了又活。而且里面的人物性格非常一贯,好人从头到尾都是好人,坏人从头到尾都是坏人。里面的坏人都是怀到极致,做的恶劣卑鄙的事情让我看得咬牙切齿。可能正是这种老派的剧情跌宕起伏一直把我的瘾给抓着,每周都去看,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剧情。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是Ken Follett在1989年的作品,之后他还写了续集《World Without End》,不知道以后会不会也被搬上萤幕,至少我觉得这部迷你剧是相当成功好看的。PS:此剧集结了好多脸熟的英国演员,比如Ian McShane、Matthew Macfadyen(达西先生)、Tony Curran(梵高先生)还有Eddie Redmayne(天使先生)等等。
Saturday, September 4, 2010
大师 The Master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 柏栎(译) 9787020067114 这是由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写的一本主角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类传记小说。对于托宾我几乎一无所知,对于亨利·詹姆斯,我只记得以前尝试读David Lodge的《Author, Author》(也是一本主角是亨利·詹姆斯的类传记小说),那本书我读了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但是这本托宾的《大师》,我是饶有兴致地从头看到尾而且还看得回味无穷。下面引用豆瓣的简介(我觉得这个简介归纳得很不好,但是我也懒得重新归纳): 一八九五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 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 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真是他零落他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说是说只是四年的故事,其实书中穿插了很大一部分亨利·詹姆斯年轻时后的事情,包括很多他家人的故事、表妹明妮的故事、康斯坦斯的故事等等。在书的最后有译后记,第一句话就是“小说中的亨利·詹姆斯是托宾的亨利,不是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享誉欧美的大文豪詹姆斯,读者必须调动强大的自制力,才能不将两者混淆。”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亨利·詹姆斯到底是什么样的,反正我就是很喜欢这个托宾笔下的亨利·詹姆斯。托宾写亨利·詹姆斯的笔法,犹如传闻中的亨利·詹姆斯细腻、敏感的笔法一样。书中有好多个片段都超棒的,能够让读者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亨利·詹姆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一段写道亨利·詹姆斯去前线,看到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伤员。 他知道,虽然他很想帮助、安慰那个士兵,他也很想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入夜之时,身边有书籍、纸笔和知识,门始终是关着的,早晨之前不会有人来打扰。这两种欲望之间的鸿沟使他对自我的神秘充满悲哀和敬畏,拥有个体意识是多么神秘,仅仅知道自身的情感,仅仅体验自身的痛苦、恐惧、欢愉、满足。(p.162) 最让我觉得难得和敬佩的,就是书中亨利·詹姆斯的高贵,这种高贵不是随着血缘相传的贵族气息,而是用叶沙的语言总结“极度的骄傲所以极度的谦恭”。现代社会对于个人而言好像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因为没什么规则。一个人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因为这是他自由的权利。这当然不是什么坏事,自由是本应属于每一个人的。但是拥有这样的自由之后,有的人选择无谓地挥霍,比如某些靠炒作扭曲的价值观而出风头的芙蓉姐姐、马诺之类的;也有像亨利·詹姆斯这样自制的。这种自制不是对自由的辜负,而是对自由最好的敬礼。虽然在这敬礼的过程中,亨利·詹姆斯也不免遭到外界的干扰以致他不得不在负面的情绪中接受自制的结果,但这种干扰反而让我更佩服亨利·詹姆斯。 另外,叶沙还在节目中提到一个我在看书的时候没有想到的问题,她说亨利·詹姆斯不愿“标签化”。我想,不是亨利·詹姆斯愿不愿意“标签化”的问题,而是可能在亨利·詹姆斯眼中根本没有“标签化”这个概念。所以他才可能写成那么多的作品,而每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那么不同,同时又都是那么细腻和真实。前一阵看的《刺猬的优雅》里面那个自以为是的小女孩,自认已经看透人世的虚伪和空虚,随便看到一个人(小孩),就决定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走向。我想,亨利·詹姆斯就是最有力的反证了吧。
Thursday, September 2, 2010
专辑类 清水翔太 – Journey 自从上个月听了清水翔太的单曲《GOODBYE》,我就对这位歌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 来又在 youku上看他那首《桜》的MV,觉得好好听啊,那首MV我重复有放了不下十遍。于是就索性把他以前的专辑翻出来听,先听的是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 《Journey》。我不得不说,这张专辑是我今年夏天最最推荐的一张专辑,整体质量都很高,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歌曲。而且有的歌一开始的时候听觉得一 般,后来越听越有味道,反正从现在开始我要很忠实地追听清水翔太了。这张专辑好歌密集程度真的很高,以至于最有噱头的清水翔太和加藤ミリヤ合唱的 《FOREVER LOVE》都排不上前面的名次。按照我的喜好程度推荐《桜》、《Close to you》、《DAYS》、《さよならはいつも側に》、《Starlight》还有《CREAM》。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4432/ 清水翔太 – Umbrella 他的第二张专辑听得我那么喜欢,于是我又去听了他的第一张专辑《Umbrella》。的确很明显地感受到清水翔太 的进步的,因为我觉得第一张《Umbrella》和第二张相比还是弱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只有《My Treasure》和《「アイシテル」》两首。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3064/ GARNET CROW – All Lovers GARNET CROW的专辑当然没话说咯,肯定没有清水翔太的那么琅琅上口和抓人,但是水准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前一段时间,GARNET CROW还刚刚出过纪念出道十周年的精选集,而这张新专辑里面也有不少经典老歌的收录。我怎么觉得里面每一首都有做《名侦探柯南》的主题曲或片尾曲的潜质 啊。专辑中每首歌的水平都差不多,所以不做哪首歌具体的推荐,把专辑作为整体推荐。另外,这张专辑的封面一反常态地好看。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40278/ ARASHI – 僕の見ている風景 说实话,我对ARASHI的期待程度不是很高的,所以以前每次听他们的单曲,一开 始听听觉得吵,在听下去还都会觉得挺不错的。于是这次我满怀期待地看到天团出专辑了,自然要求提高了,结果听下来有点小失望。为什么没有收录 《Beautiful days》?!说到推荐的话,我比较喜欢《Troublemaker》、《Everything》、《マイガール》、《Monster》和二狗子独唱的《1992*4##111》。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39480/ 一青窈 – ハナミズキ ~君と好きな人が 百年続きますように~ 这是一青窈的一张精选集,一青窈自然有她非常独树一帜的风格,我还是蛮喜欢的。这张精选集也很值,收录了不少好歌,整体质量也很不错。同样也是不做哪首歌具体的推荐,把专辑作为整体推荐。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42252/ 单曲类 Perfume – Voice 上个月月尾单曲还没发行的时候,MV已经泄露出来了。好听是好听,但是本月其他竞争对手都好强,似乎Perfume有点被比下去咯。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41090/ FUNKY MONKEY BABYS […]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10
左等右等,终于等到《Inception》今天中国上映。Christopher Nolan加Leonardo DiCaprio加Joseph Gordon-Levitt加Ellen Page加如此完美的科幻题材,能不看吗?!从昨天订票就激动万分,今天晚上到了影院竟惊奇地发现上座率只有三分之一,难道就我赶上了“大家都以为第一天上映人会非常多而情愿等两天再去”的绝好时机? 这部片非常好看!我最喜欢这种片子了,介绍一种完全新的游戏规则,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几乎没什么漏洞的游戏规则。光是凭这个游戏规则,我就愿意给这部电影打五颗星。剧情说起来的确有点小复杂,但是也没有到需要看个两三遍才能看懂的地步。相信网上细致分析此片的文章已经够多了,我就谈两点我的最直接的看法,以下涉及剧透反白。 个人觉得本片最大的败笔在于DiCaprio的动机。这家伙可以组织一帮天才般的人物精心策划深入布如此复杂的一个局,甚至可以将莫须有的主意植入别人的脑海。动那么大的功夫,只是为了最终能回到美国?!DiCaprio一开始在讲“我要回去,我要回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指他觉得自己正在的生活是梦境,他想要回到上一级的现实生活。但是显然我错了,DiCaprio的终极目标竟然只是“回到美国”这么寒酸,让我有点小莫名其妙。 另外,就是关于影片最后的结局的解读。第一,要是DiCaprio口中的现实世界的确就是如他所说的现实世界:那么也就是说,DiCaprio没有回到那里,他只不过到了另一个完美的梦境。第二,DiCaprio的确是回到了他口中的现实世界,但是其实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实际上还是只是梦境罢了。当然也有可能是第三,那就是陀螺最终是倒下的(我们只是没有看到而已),那就没什么大意思,反正DiCaprio就是如愿回到他的现实世界了。导演趁着陀螺要倒下的最后一秒把镜头给切走了,这个结局要比前面三个选项任一一个都要好。(这一点上要是那部电影《Moon》能够做到,那它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