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
Brooklyn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
柏栎(译)
9787020079650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 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 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 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 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读完托宾(Colm Tóibín)的《大师》后,非常喜欢,于是紧接着直接读他另一本被引进翻译的小说《布鲁克林》。《大师》说的是亨利·詹姆斯晚年从美国到爱尔兰的故事,而《布鲁克林》说的是爱尔兰少女到美国的故事,背井离乡是托宾写作的一大主题。个人觉得,在《布鲁克林里》,还是能很清楚地感觉到托宾一贯的风格,叙事很简单、语言很纯净,在平实中有一种很吸引人的境界。但是相较于《大师》,我还是觉得这本有点略显不足,可能是因为我读书还很初级老是把对一本书的喜好和对这本书里面主人公的喜好挂钩。是的,的确《布鲁克林》里的女主人公是个让人喜欢的人物,她只身一人漂洋过海,还是表现出了无比的坚韧和对生活的向往。但是要是拿这个艾丽丝去和托宾笔下的亨利·詹姆斯比,怎么也是比不过他的呀。好在托宾的书肯定不只是关于主人公一个人的性格观念,而是关系到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的起伏。总的来说,《布鲁克林》是个忧伤的故事,但是我喜欢这样的不煽情的忧伤。艾丽丝的经历行为有我觉得可惜的地方,但我还是愿意希望能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在她和她身边的人身上。读着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本书就很棒了。

上周末的时候,托宾其实有来上海做小型交流会,主题是“托宾对话苏童”。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师》,想着一定要去的。但是到了最后关头,又被懒惰之神召唤去了。后来,主办方有在网上放出交流会的录音,于是我就下载下来听了。听到托宾的讲话,突然发觉他和我想像中的好不一样啊。我想像中的,应该是一个很严肃很阴郁的学究型老头,唯有这样他才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书房里慢慢揣测他笔下的人物最细腻的心思。但是录音里的托宾给我感觉完全不一样,他说话的语气和语速,根本就是一个思路很活又爱开玩笑的活泼型的人物。在交流会上,托宾和苏童谈到作家运用自己的记忆加想象来创造。托宾说,想象还分好几个层次,他更愿意用第二层甚至第三层的想象来付诸笔端。比如说,《布鲁克林》是如此忧伤的一个故事,但是他却不让他里面的主人公整天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再比如,《大师》中,亨利·詹姆斯晚年独自生活在欧洲寂寞潦倒,这样的亨利·詹姆斯,托宾觉得反而应该是每天孜孜不倦继续创作的。这些都不是我们第一印象处于那种情景的人物会做的,但是要是再想一想,的确就变成了一个更有深意的情节。我特别喜欢托宾这样的创作方式。

另,这本中译本的封面好丑啊。中译本们就不能直接买原版的封面吗?又美观又省事又有系列连续性。

2 Trackbacks/Pingbacks

  1. Yann | Tardis › The Empty Family: Stories on Thursday, December 2, 2010 at 23:19

    […] 在读完《大师》和《布鲁克林》之后,我对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的喜爱之情骤增,但是苦于这是国内仅有的两本被翻译引进进来托宾的作品。于是我拜托朋友从国外带回来另两本托宾的作品,其实就包括托宾今年10月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The Empty Family》。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啊,《The Empty Family》里一共收录了托宾的9篇小说,其实绝大多数我都喜欢的,还有几篇特别喜欢。 […]

  2. Yann | Tardis › The South on Thursday, December 15, 2011 at 21:12

    […] 我沿着倒数的顺序,一本一本地往前看托宾的小说,终于看到这本他的第一本小说《The South》。这本里面我觉得有一点《布鲁克林》雏形的样子,又结合了托宾自己青年时代在巴塞罗纳的经历。故事讲的是女主人公从爱尔兰富裕的生活毅然决然独自出走去到西班牙,由此开启了她另一条人生,在年老的时候当她重返爱尔兰面对自己离开的城市(小镇)又有别样的感觉。我只能说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托宾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我心里暗示这是托宾的第一部小说,反正我总觉得有点稚嫩的痕迹。女主人公的大起大落不够细腻,我知道其实托宾笔下的这位女性角色是很独立的很有主见的形象,但是我却老是隐隐觉得好像起主导作用的是一股娇小姐耍性子的感觉。反正看了一半的时候我几乎快要看不下去了,还好从三分之二的地方开始,女主角回到爱尔兰,这一段是我全书最喜欢的部份,最后那部分真的有赚回来我的好感。 […]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is never published nor sh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