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兔秋戏剧挑战月 一些俄文学改编音乐剧

卡拉马佐夫2023.10.16 俄版音乐剧,比较传统的音乐剧,没有花哨的舞台灯光设计,歌曲也中规中矩。 Tag: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2023.10.17 制作明显有钱了很多,舞台搭建,还可以溜冰。 一个角度是男女的对比,如果是一个男的婚外情,第一他也不一定那么勇敢真的抛弃放弃那么多,第二他似乎也不会被如此鄙视,而如果是女性的话就被社会排挤了。这么说来,是因为对第三者太刻薄,还是对女性太刻薄了呢?丈夫宣布安娜死亡这件事情,男女倒换的话,可行吗?可能吗?如果可行可能说明什么? 安娜大女主,可怜的地方不是爱上渣男,爱上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上渣男以后社会对这种行为的零容忍,是社会的封建落后。 Tag: 托尔斯泰, 大师与玛格丽特2023.10.18 我完全不记得小说的情节了。 大师和耶稣是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洞察真相的人。 玛格丽特选择的是让弗里达得愿(为什呢首先唯一不是大师?弗里达那么痛苦自责说明她是好人)。 懦弱是人类最大的缺陷。 撒旦扮相很飒,舞台设计很用心,舞台动作也有深意,最后大师和玛格丽特手牵手无数人从他们中间走过冲散他们的牵手,直到撒旦最后走来,这个撒旦的心思到底是啥呀? Tag: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卡拉马佐夫兄弟(音乐剧)

2023.4.16 上海大剧院 为了陪最近迷恋刘令飞的朋友去看的,这是本轮演出的最后一场,刘令飞昨天还在武汉演《人间失格》,今天就回来演伊万了。 知道是韩国音乐剧引进的,我真的有点不敢看啊,这些韩国音乐剧使用IP的套路是有噱头但是我觉得还是差口气啊。两个小时的内容想要呈现那么厚的小说的内容太不容易了,难怪整场剧情变成了悬疑探案——是谁杀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爸爸?虽然结尾的时候不断地重复强调,重要的不是谁杀的人,是谁/为什么有这个杀心,但是情节导向安排根本不是这个出发点啊。《宗教大法官》在开始的20分钟就出现了,我惊呆了,而且太虎头蛇尾了。 歌也不是没有一首好听的,只是歌词根本听不清听不懂啊。有两首感觉比较好听动人的,其中的情愫也是很小气的,一点没有战斗民族的风格。

牛春戏剧挑战月 Lessingtage 2021 Digital

延续去年的挑战,今年元月也要每天看一部戏。从Thalia Theater的Lessingtage 2021 Digital开始,今年一月下旬的时候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上戏剧的播出,也是每天一部,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阵容相当强大,而且全部有英文字幕。要是在那个时候每天熬夜看播出太辛苦了,而且网络也不一定通畅,在这里特别感谢b站上的好心人patiny的资源分享。一共11部作品,柏林布莱希剧团版本的《高加索灰阑记》2019年我在乌镇戏剧节看过现场,还有一部很短的《Una》我没看,其他九部我都看了。最喜欢皮兰德娄的《Right You Are》和开幕大戏Christopher Rüping的《Paradise》,最难看的是《The Sky is not a Backdrop》和俄罗斯版本的《The Idiot》强烈建议避雷。 Paradise2021.2.12年初一 好像只有这一部是现场直播的,其他都是以前的演出影像播出。直播开头的时候,有导演导言,Christopher Rüping说疫情期间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直播,但是这种直播取决于他现场实时的镜头切换,只是“one version of the show”,肯定和观众现场自主选择看戏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而且这部戏好像在坐一辆慢轨火车,请观众给予它一定的时间慢慢观看。 车站工作人员好像主持人一样,欢迎看戏的人。有两个演员站在车厢的外面,自言自语不敢进去,然后开始慢慢读火车车厢上的字来讲故事。现场比较特殊的一个表现方式是读文字,把文字打在火车车厢上,或是打到身体上。 第一站河南郑州,讲的是郑州的小村庄已经被外来的资本家剥削到污染很严重了,机缘巧合这对夫妻可以移民到意大利,却发现在意大利他们所面临的是一样的生活。 我的第一想法是,能移民已经是蛋糕上的奶油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点老式。好看的地方是,主人公夫妻两个人,两个人的态度还不一样,一个时觉得有希望一步一步来但同时又困惑迟疑似乎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另一个一直抱怨否定。还有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从哪个角度反思,这部欧洲人制作欧洲人演出的戏肯定是从资本家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人来看就很容易代入被剥削者,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值得我们的获得。 第二站被困巴格达酒店的战地记者,发飙到底是因为不能报道,还是对想看战地报道猎奇的读者生气?还是导致战争的就是这些猎奇的人? 第三站巴西,对着空白的ppt讲土著、自然在被开发时候的样子,最后停在了一张真正有画面的一页,是土著被当奴隶的照片,讲述者仓皇而逃,另外有一个好像堂吉诃德的宇航员来。 第四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普通家庭也是资本主义的受害者?绝望自焚。最后的故事首尾呼应,不敢进去。 Tag: Thomas Köck, Christopher Rüping, Antigone in Molenbeek / Tiresias2021.2.13年初二 买一送一,一台戏两个故事,都是改编自传说故事。一部蛮好看的,一部非常难看。 第一个是安提戈涅,故事的设定变成了生活在比利时Molenbeek小镇的女主Nouria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她的一个哥哥参加了ISIS死在了恐怖袭击的行动,然后国家不让她去认领尸体,Nouria不得不非法闯入停尸房偷尸体。 我觉得这一部的改编超好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安提戈涅的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这样的情节只存在古代,现在不会发生。看古典的作品就好像是在看外星科幻,是和我们现代完全不同的设定而已。而这个Nouria的故事竟然可以如此和安提戈涅的相似,改编到现在还合理,意义是我们人类有一些恒定的价值吧。舅舅Creon的角色变成了代表国家意志处处拒绝安提戈涅的警察,再加入了脸书上的骚扰辱骂的信息,女主带进停尸房的自拍杆的现代的元素。女主在讲故事的时候,手势很多,像在跳孔雀舞一样。 第二个Tiresias改编自神话故事,少年上学路上看到两条蛇搞,就变成女人了。又做男人又做女人,后面的这些故事和现代改编有什么关系? Tag: Sophocles, Stefan Hertmans, Kate Tempest, Guy Cassiers, The IdiotIdioten2021.2.14年初三 这次有两个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演出,这个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剧院的,另一个是俄罗斯本土的。 这个瑞典版本的比后面俄罗斯的好看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胜在把故事讲的比较清楚。多年前我曾经尝试读过《白痴》的小说,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放弃了,现在什么情节也想不起来了。现在再看,至少多少看明白一些情节,白痴掺乎到了一个有比较复杂的关系的家庭中,和一个关键女性结婚了。白痴的各种老实付出,结果却被人欺负。 记下一些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拿着塑料袋走来走去的白痴;轮流说自己做的最糟糕的事情,白痴来说了一个感人的事情;女主循环好几遍说了自己被家暴的事情,我以为视频卡带了;白痴送钱给一个人,旁边所有人来问他讨钱,他把衣服都脱光了,最后癫痫了;最后突然由移民的口吻讲了很多关于现代的政治化的问题,原卡家族人员除了白痴全都隐去了,这样的现代化改编的意义凸显有点突然和粗糙。 Tag: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19现代戏剧谷

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还是很精彩的,我一连看了8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去年持平(但是今年看剧的心情和去年比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有什么戏剧节看个三四部里总有一部甚至更多是莎士比亚或者改编莎士比亚的,今年看的现代戏剧谷八部没有一个是和莎士比亚相关的。反而八部里面有一半以上是战斗民族的作品,其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3;如果再算上同一时间段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话,真的是俄罗斯大年了。今年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安提戈涅>安魂曲>零祈祷。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019.4.27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戏的票子是最早买的,过年的时候就买了。我对这部戏的期待特别高,因为它是去年我最喜欢的那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带来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去年第四季度我集中读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的作品,所以很有兴趣再看现场的演绎,这次来的又是原汁原味的希腊的剧团。之前我还去听了一个现代戏剧谷办的关于古希腊戏剧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讲到特佐普罗斯去年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正中我的点,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厌恶却依赖因而循环的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老师还举例房价上涨,如此现代和现实我倒是没想到过。 期待之高,失望之深啊。散场的时候,每个人互相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睡了吗”,因为听不懂外语,字幕又很偏很暗看不清,画面动作又不知所云,讲话的语气又相对比较平实,所以太好睡了。 之前讲座盛赞的特佐普罗斯的身体戏剧的演员表演方法,也是扑街啊。整个舞台是一个园圃的圆形,演员们在里面翻滚,身体几乎无法离开地面,真心没看懂想表达什么。间歇播放的防空警报和枪弹雨林的声音什么意思,最后撒纸什么意思,看得太累了也没看出一个所以然来。 Tag: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Aeschylus 零祈祷 2019.4.27 大宁剧院 去年现代戏剧谷,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演了两部作品,一部是特佐普罗斯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另一部是福金的《哈姆雷特》。两部都好看,其中《哈姆雷特》改编得非常特殊有意思。今年福金带着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带来的是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赌徒》的作品。 我以前在乌镇看过一个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的《赌徒》,超长的四个半小时。这次看觉得好像终于看明白了,比德国柏林人民剧院的版本明白多了,好看多了。这次的男主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奶奶和女主比较抢戏。奶奶一开始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赌博来玩弄想要她遗产的人(输光一切),结果情绪也是不受控制地全部由赌博控制。女主太作了,好像很骄傲有尊严其实是作,又要男主去赌拿钱,又觉得拿来男主的钱是在出卖自己。故事好像可以离开赌博讲,但是赌博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类那么强大,万物之灵,可以掌握那么多知识创造懂得那么多道理生活在那么文明的现代,却发明出来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赌博、毒品等等。可以归结为人类太弱,赌博/毒瘾是病,何时可以进化出来免疫抗体呢?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之外,舞台效果也超赞的。轮盘状的舞台很厉害,人物在转盘上分不用的轨道来回,创意度和去年《哈姆雷特》背面的舞台有的一拼。中间有一段光影印在周边的舞台墙上,特别好看。还有现场的乐队,总之完成度很高。 Tag: 福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龙”的忧郁 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 2019.5.4 大宁剧院 抛锚在路边的一组年轻人,搭起了一个演出游乐园。演员们现场讲话的方式真的像是在法语教学,动作也很慢,反应也很慢,语言都是很教科书式的正面。没见过正常的法国人这么讲话的,我几乎以为女主是直接从观众席现场抓来的了,也可以解读为开公园的一帮年轻人和女主都是有智力缺陷的。 最后讲的到底是什么?忧郁没看出来,反倒是有一点像是女主的老年人生的尽头,大家像是要哄着他,最后的parade是到了终点的感觉。 那么难看,结果散场的时候还有豆瓣上的评论,还有人在硬掰各种给它脑补出来的好。果然艺术评论与艺术本身无关啊,戏剧能不能不要皇帝的新衣啊。 安魂曲 2019.5.4 美琪大戏院 以色列戏剧大师Hanoch Levin的遗作,用了三个契诃夫的短篇故事串起来一部戏。分别是一个死了老婆的老翁、一个死了婴儿孩子的少女和一个死了儿子的车夫。 三个故事有三重意义,等于是有九个地方引人思考。三重意义正好对应三个人物各有侧重,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老翁),一是十字路口的选择(少女)(她为什么不哭是因为不要别人觉得有出口有解脱),一是倾诉的对象(车夫)。要是光是讲他们的亲人死去,病死穷死等等都还好并没有那么苦,但是讲到死去以后他们三个人的行径反而觉得更苦了。而且前者的苦是可以通过社会的发展物资的完善来解决的,现在就好像很少有这样饿死穷死累死的案例了,但是后者死者的亲人的痛苦是就算温饱问题解决也是无法解决的。痛苦的不仅仅是死去的人,而是周边的人,不一样的痛苦。所以安魂曲这个标题用的特别好,是对三个死去的人,也是对三个在世的人的安魂。可以把三个零散的故事,用“安魂曲”这样的主题一下子有机地串在了一起,很厉害。 这部戏用的是战斗民族的故事,但是现场看来其也很有以色列的特色。比如老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直是以金钱为出发点的,这就很犹太人的感觉。还有音乐也特别动人好,从最开始的那一幕拉开幕布的音乐,就直接牵引心弦。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开头的片段,光是那简单的旋律,就把我带回了现场的感觉。 最后那样东西是什么?奶油蘑菇意面?什么意思? Tag: 契诃夫, Hanoch Levin 安提戈涅 2019.5.7 上戏端钧剧场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首次来华演出,据说这是在拉脱维亚拿过奖的《安提戈涅》。真的太惊喜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安提戈涅》!如此成功,源于它对原作的改编,讲出了一个忠于原著但是又有新的解读侧重的内容。 舞台是极简的,连桌子椅子也没有,只有两面墙和灯光的明暗变化。一开始就很醒目的最大的特色是一人饰保姆/歌队/旁白三角的一个老阿姨,她一直在用非常非常冷淡甚至有点点厌世嘲讽的口气读剧本/台词/解说。她讲话没有一点情绪,但是效果却意外地非常不错,因为她的口气如此若即若离可近可远,瞬间让人对那么古代的剧本的包袱荡然无存。她还穿插各种效果,比如用普通话说的“中场休息”,还有第二场开幕的时候对悲剧和情景剧的解读(悲剧是注定的,所以里面的凶手和被害者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间离,反正我很喜欢。 故事内容上,改编的地方有好几处,也是每一处都讲出了新的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首先就是把故事人物搬到了现代,大家穿的都是现代的服饰衣着。还把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姐妹年长身份倒换了,还特意说伊斯墨涅长的很好看,安提戈涅并没有。把现代对于外貌的评判和现代社交的活力注入了这么古老的一部剧中。所以,这是我看到最不“怨”的安提戈涅,也是我最有好感的安提戈涅。 其次,克瑞翁的戏特别多,第二幕几乎都是他和安提戈涅的对峙。克瑞翁和安提戈涅的对话虽然有点长,但也算是你来我往层层叠进蛮精彩的,有点累人还能接受。有很多是克瑞翁在寻求安提戈涅对他的决定的理解和肯定,这是剧本里没那么突出的部分。这样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因为如果单纯的把克瑞翁作为安提戈涅的对立面直接打倒就没意思了。就好像保姆在第二幕开头说的那样,如果悲剧之伟大大家都只是演员而已,那唯有对立的双方都相当程度的有理有据才合理。 第三,添加了克瑞翁对安提戈涅哥哥的爆料。照理说爆不爆料本该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安提戈涅去安葬哥哥并不是因为她的亲人有多好,但是这里的安提戈涅却受到了很大很大的影响,整个人崩溃了。这样的反应更像是应证了她的另一种特性:原本看上去明明可以被作为强韧的女人强人的典范供世人瞻仰的,其实她可能只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社会洗脑的受害者。 第四,安提戈涅听到爆料三观崩塌以后,才顿悟出如果对世界妥协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好像把她的决心做实延后了,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她一直是很清醒地站在道德高地的。她的决心有了更合理的心路历程。 最后安提戈涅和守卫的戏,好像也是加出来的?记不太清了,但我倒觉得这段可以减掉。前面的节奏已经控制得不错了,第一幕也很紧凑中间穿插业余的乐器演奏调节也不错,第二幕有很多东西要讲对话特别多特别长也能接受,但是最后的守卫戏真的可以删掉。 另,字幕延迟太严重。 Tag: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

白夜

白夜 陀思妥耶夫斯基 荣如德(译) 9787532760596 LP推荐俄罗斯文学的时候说,如果怕《罪与罚》太厚太长,那可以读《白夜》来代替。我就是这样做的。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中篇故事,一事无成的爱幻想的男主半夜偶遇女神,女神却心有所属,得知女神喜欢的人没反应了以后女神瞬间就投入了男主的怀抱,才过没多久路上碰到了女神的男神,于是女神和男神就幸福地在一起了,以上。这部中篇故事,给我和之前读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的长篇故事太不一样了,我简直不能接受这是出自于同一位作家手笔这一事实。这个故事里的人很把自己当一回事,但是却仅仅关注自己很小的那一部分内容,于是他们幻想很多,结果还是现实的绿茶婊和废柴男。可惜没有给我那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对于人性的清晰挖掘的震撼感觉。

巴登夏日

巴登夏日 列昂尼德•茨普金 万丽娜(译) 9787544248389 这本书是作者作为主人公在一路追寻陀思妥耶夫斯基走过的那些地方,其中再穿插了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第二任夫人安娜在巴登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作者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这是一种比较新的传记的写法,号称当初出版的时候默默无闻,是偶然间被苏珊•桑塔格发现继而捧红的。 我还是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他真的是一位写作天才,但是对他的私生活我真的了解不多,所以看了简介我对这本书是很期待的。可是读完之后我却不那么喜欢,因为这本书里有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行为的不连贯性。这种不连贯性可能是因为我太笨、可能是因为作者没写好交代不清、可能是因为作者有意为之还默认这种不连贯性表现了主人公的复杂性还顺带体现了作者的厉害。但我觉得默认这种不连贯性为合理的优越感很低级。 另外,书中提到了种种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偶像崩塌的特性,比如嗜赌和反犹。总之,虽然是那么薄的一本小说,读得我蛮不耐烦的。记得子夜书社好几年前就推荐过这本书,于是我又找回以前的节目录音来取取经看我到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优点。 节目里,刘先生总结这本书的三个优点。首先,写作手法新颖;其次,复调和多重转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及他书里面人物-安娜-安娜的日记-作者我-作者我的这本传记书);最后,是淡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黑色生平。叶沙的切入点是从内容上聚焦作者“我”,她举了一个很好的小提琴的例子。说有一次不怎么能get到小提琴的好的point的叶沙去听一个小提琴的音乐会,依然无感,但是看到身边坐着一位很激动很享受的小提琴的爱好者在全神贯注手舞足蹈地感受音乐会。用热爱者的眼光来感受,开启了另一条道路,就像读这本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茨普金写的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一样。

2016乌镇戏剧节

第一次去乌镇戏剧节,给我的感觉很不错。有戏剧节的氛围,还有很多路边的各式各样的现场小型表演,乌镇的景色也比我料想的要美很多。要是游客稍微再少一点就完美了。另外,看戏真的是体力活。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德万尼茨(Dietrich Schwanitz)的作品,讲的是在某精神病院里由戈多医生带领五个自以为是著名剧作家的人的对话,他们分别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和贝克特(Samuel Beckett)。这部剧厉害的地方是它到处都是梗,到处都是相互引用,到处都是上一层的meta。 整场剧是以排练对词的形式表现的 每一个自以为是剧作家的人都在以那个剧作家的口吻讲话 最后每个人都自白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剧作家,其实是在假装那个假装剧作家的精神病人的研究人员 戏剧知识匮乏的我,对于剧情的掌握由于全部停留在最表面的程度,所以反而比较顺畅。但是如果真的要看懂这部戏,需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然后再看明白它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评价,肯定会更过瘾。而且因为一共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可以用自己所扮演的剧作家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别人的角度和技法,也可以用别人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自己的角度和技法。这也是点题的地方,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故事是说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父亲17只骆驼的1/2、1/3、1/9,只有找到第18只骆驼并最终把这第18只骆驼还回去他们的分配才能圆满。在那么多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则属于我们自己的,而当我们找到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时候会有新的境界。 赌徒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舞台设计得很赞,四个不同的场景来回切换,其中一个是剧院模式的,会实时播放在第五个场景或者在其他地方现场拍摄的镜头。全程都是德语对白,节奏却又是非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带人生道理分析的话痨式的。演员们都超级厉害,那么长的演出,却非常流畅。 活久见,第一次看了一场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话剧。 我其实并没有理解为什么需要演那么长,的确是有一些大戏冲突性很强需要花一点时间,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都可以很简略地带过的。 我应该只睡了上半场大概半小时的时间,中场休息喝了一罐可乐后下半场还都挺过来了。 堂吉诃德 2016.10.16 沈家戏园 很小的一个场地,超级简单的布景,是由两个来自西班牙的老外演出的木偶剧。全程没有语言对话,只有一些咿咿呀呀的用语气表达意思的对话。非常老实地讲《堂吉诃德》的故事。 这是这次乌镇戏剧节我看的最失望的一部戏。首先,它的场地太昏暗,剧情又演得太中规中矩很无聊,我这次真的是昏睡到靠平衡不稳的时候惊醒。然后,我心中的神作《堂吉诃德》被演绎成这样毫无新意的故事,感觉简直是在嘲讽堂吉诃德了。 说个和这场演出无关的话题,我最近想到一个支持我喜欢堂吉诃德的脑洞理论,叫做没有来龙去脉的厉害。每一本小说、每一个故事或者每一段历史,当我们得知背景介绍和历史介绍以后(有时我们会主动地去了解这些),主人公的行为会显得更合情合理(因为这样这样的背景于是ta作出了那样那样的行为),但是从反面却凸显了主人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弱化。有因有果的水到渠成的成功,值得称赞的点在哪呢?但是做事没有逻辑的人,也不厉害。只有真正看清机械结果的道路而主动选择了另一条的才厉害,所以堂吉柯德厉害。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耿济之(译) 上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但是这次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却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还顺带着把改编的连续剧看了一遍。经过两遍故事情节的熏陶,我现在想想,这本书真的是很优秀的。人物关系设定比较简单,主角就是那几个卡拉马佐夫兄弟,但是几个兄弟性格和三观完全不同,共同演绎了俄罗斯民族的一番面貌。 我知道有很多地方值得说的,但是我在这里就提几点我个人比较在意的地方。首先是,我必须承认,三兄弟里面对我来说最突出的角色是Ivan。同时,我最理解Ivan,所以也就最同情他最后的不幸的遭遇。我的意思是,我常常发现我自己也处于这样的境地: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推理(reasoning)所得出的结论与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冲突。Ivan是有一套自己的哲学思路,并且看起来这套思路不仅是逻辑推理准确的,并且是能让人由衷地赞同的。但是这样的哲学推导出来的结论却是看似与常识背道而驰的,那就是人可以做任何事情,其中包含了那句著名的“Who doesn’t desire his father’s death?”;但是这样的结论却与大家从小接触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相抵触。这个时候,是推理错了呢,还是那最本身赋予我们的伦理错了呢? 关于书中的Alyosha,自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所有人都喜欢的人物。我有段时间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书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互相对立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把Alyosha当作是最可爱的人呢。有的人说,是因为Alyosha是无条件地爱身边一切的人的,Alyosha是会包容一切身边人的缺点的。于是,我突然想到,要是Alyosha长大以后,不就是《白痴》里面的那个男主角了么?这样的话,还是少年时代的Alyosha比较可爱。对了,差点忘了提一句,Alyosha倾心的对象不是一点点恶心,作劲真的有跟《白痴》里面的女主角一拼。 这本书里我唯一觉得比较奇怪的地方,就是Smerdyakov。如果硬说的话,这本书的题目“卡拉马佐夫兄弟”除了那三位“正统”的兄弟们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包含这位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的。但是我明显能够感受到作者为了凸显三兄弟的形象,把所有的不合理行为附加给了Smerdyakov。因为我也没有明白,Smerdyakov到底为什么杀父、交钱、自杀。特别是看到有一段的时候,我觉得有点火大。就是在法庭上,Alyosha为Dmitri辩护,说他肯定不是Dmitri杀的人,因为Dmitri是他的兄弟是肯定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但是Alyosha又为何如此肯定同样作为他的兄弟的Smerdyakov是杀人凶手呢? 最后再吐槽两句电视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谢谢小冷的资源)。总体来说还是挺忠于原著的,毕竟有长度问题,12集的内容还是无法涵盖那么厚的一本书的所有情节。不少精彩的对话都被精简了,最可惜的是,连“宗教大法官”那一段也拍得比较短。我个人都觉得单独是“宗教大法官”都可以拍成整整一集。对于几位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选角,一开始还是不怎么习惯的,和我想象中的有落差。Dmitri应该更魁梧的呀,Ivan应该头发更多点的呀,Alyosha应该更年少的呀,等等。但是看到后面也就习惯了,似乎他们的形象也渐渐符合剧情了。值得一提的是Alyosha,在寺院里面和离开寺院后的造型简直判若两人,但是都是明星脸,前面像Brad Pitt,后面像Chris Egan。 Brad Pitt有木有!!!!! Chris Egan有木有!!!!!

白痴

 白痴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荣如德(译) 9787532733491 我看了前两卷,下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果然有连载骗稿费而废话连篇的嫌疑,要是真的可以就精华在那几场大戏倒还可以。觉得真的像是琼瑶戏,主人公个个都把自己非常当回事,然后遇事都敏感得不行,不管别人是什么行为只要有一点点不顺意了就要死要活了。 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理解这本书的标题《白痴》,我觉得要是把白痴的头衔加在主人公公爵的头上实在有点牵强。但是后来我看完了前两卷,再跳脱出来想一想,这个标题真的非常恰当。什么是白痴?不是说白痴没有情感(正相反,白痴拥有最多的就是情感),也不是说白痴没有对错判断,而是指白痴做事情不经过脑子。我觉得这几点对白痴的定义百分百地符合公爵,公爵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丝毫不遮掩自己的情感,而且是不顾一切毫不考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值得称赞的是,和所有白痴一样,公爵不是一个坏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有想要主动帮助别人的心。 我不愿意跟这样的白痴搭上任何关系。并不是因为白痴是一个不设防的好人,而是我无法接受的是白痴不动脑筋光凭着自己一腔自以为正义的热情去行动的这种行为。我觉得对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怎么可能到“白痴”这一步就截止了呢?然后有一种说法是,把公爵比作耶稣,他带着最纯净的心灵来拯救世间的人们,与此同时承担所有的苦难。于是我终于明白我一直以来为什么难以对耶稣这个形象有好感,因为我无法接受这种自以为是想要拯救大家的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