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20
Island Alistair MacLeod 9789915088532 这本是Alistair MacLeod的短篇小说全集,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列,包括了前7篇收录在《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以及后9篇收录在《As Birds Bring Forth the Sun》。这本书是去年春节的时候在Strand买的二手书,一直不舍得读,前面几篇虽然以前读过中文译本但也读得很慢,后面的趁这个月差不多一天一篇地读完了。 还是五颗星的喜欢!只不过觉得好像没那么苦了,不知道是自己的心境的变化,还是这同一位作者的作品读多了。对我来说,只要慢慢地读他写的故事就可以了,甚至是一种享受了。至于从这种享受之中,感悟到一些什么,感动到一些什么,可以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品味。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初写的《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的读后,我都没想到自己当初对每一篇都说了一些什么。这次读了全集,我反而是觉得逐篇想说的似乎并不多,有啥说啥吧。 The Golden Gift of Grey 在重读的部分里,对比了一些几年前写下的读后感,只有这一篇我想多说几句。故事里那个大人的好,不仅是能懂主人公小孩,能够温柔对待他,还可以想到并实施一个他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在逆境和黑暗中,我想要做那个大人一样的人,至少能够给别人带来一丝的慰藉,而不是顾影自怜或者像咸鱼那样麻木被宰割。回看我以前读的时候的笔记,在美好的闪光点和苦日子之间,我把重点更偏向于后者,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现在才愈发懂得美好的闪光点的珍贵。看清生活的真相去热爱它,这种英雄主义,不是指存在即合理地改变自己的三观去跪舔无论是什么的现实,而是一种求索凭借某种即便微小但至少美好的闪光点的求生。 The Closing Down of Summer 作者笔下的生活在布雷顿角的人们可以赖以生存的职业就那么几种,矿工、渔夫,都是干死干活还孤独寂寞到死的。这样的职业,到底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无奈?已知有很多不同的轻松的安全的工作,却好像并没有那么诚实,诚实的工作却要人命。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类发展机制会造就这样的社会?还是是因为这些人的不灵活而注定活该受苦并且被淘汰? 读这篇的时候我正好看了《小妇人》的电影。我一直在想小妇人会做什么,结果有点失望(不是说不要结婚的吗,不是说忠于自己的故事的吗,不是说不靠有钱的阿姨的吗)。小时候就好像有一个保护伞一样,可以尽情发展自己,但是长大了就要面临生计的问题。有了钱以后追求的东西,和没有钱的时候好像又一样了,恢复初心了。这样的结论,就是做好人还是要靠中彩票啊。 The Turning of Perfection 这篇讲的是一个独居老头会唱盖尔语的老歌,然后他和他的家庭被挖掘要去外地上电视台唱歌。中间还穿插了这个老头自己过往的历史。独居老头自己生活在山上路的尽头,而他的亲戚和后代都在往山下以及城市迁移。 我觉得这篇简直可以改编成一部电影了,是那种叙事节奏很慢,但是又有悬疑又有戏剧冲突,然后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同一个小镇的文艺片。这是作者少有着笔还挺丰富殷实地把故事浓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 As Birds Bring Forth the Sun 我的天,这篇真的让我长见识了。 在后半部分的短篇故事里,好像涉及到动物的地方更多了,还有比如《Winter Dog》整个以狗为标题讲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回忆故事。 而这篇更是以狗为主线:超级大型的狗被主人好心收养照顾拯救,她喜欢往主人身上扑。野性使然她出走,多年未归,有一次在海边偶遇主人,于是一下子扑上去,主人受到冲力一下子摔倒了。那只狗的后代,凶猛未经驯化,把这个动作误会成了捕猎的讯号,竟然就上去把主人咬死了。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这么一个情节走向!就像我没想到小说的标题不是诗意的而是指迷信贬义的。但是后面的感觉是,这种死神的形象影响了整个后代、世世代代,每个人死的时候都这样或者那样地想到了那条大狗。这个小说变成了关于死亡的小说,因为每个人死法都不一样,肯定不是在说遗留下来的死神狗的传说,而是在说我们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 Island 谁能受得了作者写的灯塔的主题。我的意思是,光是灯塔这么一个物件所蕴含暗藏的种种已经让人浮想联翩了,再加上这么会写的MacLeod,难怪这本全集是以这部短篇小说为标题。 故事讲的是独自生活在岛上当灯塔看守人的女主,年轻的时候偶遇来岛上的男青年私定终身,结果却收到了男青年去世的消失。遗腹子的出生,却没办法给女主带来任何清白,因为她根本说不出父亲的具体身份(除了知道他是红发的)。接下来她把孩子送到在大陆的亲戚家,回到岛上。多年以来,女主和孩子日渐疏离,甚至后知后觉孩子已经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女主被告知不需要灯塔看守人了,然后来了一个红发的男青年说是按照承诺来接她了。恍惚中,女主看到了自己的爱人,结果他竟然是自己的外孙。 […]
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屠孟超(译) 9787532768189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Evaristo Carriego)是差不多和博尔赫斯同时代的一名阿根廷诗人,他在世时间不长,给世界留下的遗产是他的一些诗作以及对探戈的影响。在这本以主人公本人的名字为标题的小册子里,理应是一些博尔赫斯为他写下的传记以及与主人公相关的一些文章。而实际上,它还私夹了几篇无关的小文章至于直接关系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的,博尔赫斯也直接在序言里宣称“它资料性的成分少于想象的成分。” 既然我对主人公一无所知,也知道这本册子里参杂着事实和想象,也不从所知到底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也就是说我可以完全按照我自己的心情和喜好来读它,随心地由我来决定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这种阅读的自由,变成了从零了解一个人的最舒适的方法。 卡列戈是个喜欢聊天和闲逛的人,我认为替他编一份年谱是行不通的。按时间次序排出他逐日的大事记似乎是不可能的;不如寻找那些永恒的重复的东西。只有满怀深情的不受时间限制的描述才能让我们重见他的风采。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生平 我本来对诗歌是一个门外汉,总觉得诗歌有点矫揉造作又觉得自己看不懂诗歌的好。但是这本里面由博尔赫斯解说的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的诗,我好像都看懂get到了呢,蛮好看的。 卡列戈写的是爱交谈的穷苦人。他们的贫穷不是欧洲穷人的无望或者与生俱来的贫穷(至少不是俄罗斯自然主义小说里描写的欧洲人),而是那些把希望寄托在彩票、选举委员会、势力的影响、自有奥妙的纸牌戏、赢钱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体育赌博、有权人提携的人的贫穷,假如没有更具体和卑鄙的理由,便是那些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人的贫穷。 市郊之歌 郊区创造了卡列戈,而卡列戈又创造了郊区。真实的郊区、特雷霍著作和米隆加舞曲反映的郊区影响了卡列戈;卡列戈描写了郊区在他心目中的形象;那一形象又改变了现实(很久以后,探戈和独幕喜剧也改变了现实)。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诗歌全集》出版前言
Monday, September 28, 2020
蜜 造花の蜜 連城三紀彦 林新生(译) 老柯(读) 9787513308311 連城三紀彦也会翻车啊。我脑海中一直以为連城三紀彦是一个古代人,查了一下才发觉这本《造花の蜜》是2008年出版的,是作者2013年去世之前的最后一本长篇小说。听的是喜马拉雅上老柯的有声书,老柯的播讲依然非常专业,但是这本小说本身我觉得几乎不像是我印象中或者期待中的連城三紀彦啊。 故事讲的是离奇的绑架案,绑匪绑架了小孩,却把赎金全数归还。然后一年以后,又发生了一起超级类似的绑架案,也是绑匪绑架了小孩,然后把赎金大部分归还。 (反白记录一下真相) 第一起案件中,有一个小伙参与了绑架,他其实是真正被绑架的。大boss用他来敲诈小伙的议员爸爸的巨额灰色收入。第二期案件中,大boss派人假冒警察,来拿走了被绑架的家庭的巨额灰色收入。 我的不满有以下几点吧。 废话很多,明明已经讲过一遍的东西,过了五分钟我又听到类似的东西,我都以为是我听错集数了。 案件很大很复杂,但是重点偏偏不讲(为什么没有赎金等等),感觉好像是作者主动营造出来的悬念。 怎么可能大boss最后把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全部主动写信告诉警察? 第二起绑架案,没必要啊。
Monday, September 28, 2020
东京百景 又吉直樹 毛丹青(译) 9787532782925 最近一段时间,豆瓣读书的评分和评论功能被禁用了,这么说来有点大逆不道,但是功能的禁用竟然给我减少了一些打分的压力。因为有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往高了打却觉得自己其实没那么喜欢,往低了打又怕是自己的原因没能够理解欣赏它,不打分又觉得辜负了读这本书的时间和精力,结果索性不能打分瞬间没有了心理负担。完整意义上的逃避自由。 《东京百景》就是这么一本让我想要享受豆瓣版逃避自由的一本书。一方面,它真的有点难看。作者把他来东京打拼的见闻经历用100个小场景小故事穿插起来,这些超级短篇有的超级无聊有的不知所云,总之感觉像是随手记下来的,我也可以写一本《上海百景》的水平。用城市作为名字的随笔,不能是一本导游笔记,因为景点介绍千篇一律,必须是一本和个人息息相关的内容。城市的景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但是偏偏就是某一个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融入了某一个城市的景色,这样一些这些景色只和作者相关了,所以大家看了这本书喜欢不喜欢也全部无所谓。 除非读者从作者特别私人的景色描写中读到了共鸣或者启发。这本书的作者是又吉直樹,因为他的《火花》我一生入坑。然后看过《火花》、看过《剧场》,再读这本《东京百景》又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几篇都可以是他的长篇小说的注解、甚至是来源的一部分,又有好几篇是把类似的心境全部重现了。每每读到这样的章节,我又觉得唏嘘不已特别喜欢。比如第23篇《那里有地沟》、第76篇《池尻大桥的小房间》这两篇特别典型,前者是作者以及《火花》中的男主对烟火的向往和执念,后者是让读者再次看到了《剧场》里的渣男原型好像又没那么渣了。 还有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他喜欢的偶像。我正好前不久听了一张Quruli的专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又吉直樹对他们的爱,也没有感受到Quruli的什么好。还有又吉直樹说他特别崇拜的中村文则,我查了一下豆瓣上他被翻译引进的作品,评分超低的啊,比这本《东京百景》还低。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20
沙之书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62927 好几本读下来,感觉这本相较而言好像是比较弱的,当然每一篇都有其很独特的点,最后的同名短篇也是非常经典,但是总体而言好像对我来说有点审美疲劳了。好几篇很短的类似一千零一夜的寓言故事,我没怎么看懂到底想说的是什么。挑几篇印象比较深的随便讲一讲。 开卷第一篇《另一个人》里博尔赫斯自己和自己跨越时间的相会。首先如何证明自己是同一个人,讲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东西。其次如何证明这不是其中的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梦境,互留纪念品。相约第二天再见,双方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事犹未了》里的主人公到访已故的亲人被人改造的故居,先是从侧面了解到很多骇人听闻又支离破碎的相关传闻,到现场后更是种种恐怖的气息融合熟悉感和陌生感,接下来似乎有什么生物来了。这个怎么有点怪谭小说的感觉,让人想到了《湮灭》。 《贿赂》里面的主人公为了得选,利用心理学反向贿赂了做决策的人。他写了一篇带有攻击决策人意味的文章,断定做决策的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公正最后会选择他。到底谁比谁聪明呢?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沙之书 《沙之书》又是一个关于无穷无尽的小故事,简直和《阿莱夫》有点像。无穷无尽是一个吸引人的概念,也是一个恐怖的概念,是一个人类无法掌握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它的渴望和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20
难言之隐 Home Truths 戴维·洛奇 David Lodge 石鸣(译) 9787513340373 这本小说是David Lodge把自己的一个话剧改编成的小说,即便改编成了小说,但是其中的话剧的对话感还是很强的。最近连续读了三本这位作者的小说,整体来说略有点失望,因为没有给我所期待的情节很欢乐写作口吻很嘲的感觉,话说回来最喜欢的竟然还就是这本。 故事讲的是有三个老朋友,两男一女,男的都是作家/剧作家,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关系特别好,之后其中的两位结了婚。年纪大了以后,剩下的那个男的转行做剧作家,然后接受了一个采访,结果记者把他写得一文不值。于是他就来找老朋友想要设计报复,计划是让这个这个记者也来采访一下老朋友,看看老朋友能不能反过来挖到记者什么瓜。结果老朋友非但没有得逞,反倒被记者从夫妇的口中窥探到了他们年轻时的一些秘密。记者对于他们新的报道的报纸发行当天,老朋友们非常紧张,觉得自己人生输了,然后突然发现新闻报道了黛安娜被媒体追车身亡的事故,不会有任何人关心他们的任何报道。 我觉得最惊喜的是最后看似和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却又改变了一切的那个新闻。一开始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在做任何思考判断,关于记者写出来这样的报道到底是不是越线还是根本不是在做新闻从业者该做的事情,还有关于被采访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可能我已经习惯于既没有任何道德操守也没有任何品质的媒体了吧。最后出现的黛安娜的事件,好像是突然给所有人当头一棒的一个警钟。大家那么勾心斗角费尽心力在做的都是一些什么事情呢,不但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还是伤害人的,却又不自知。然后一个完全是事件之外的新闻,反过来改变了一切。
Tuesday, September 22, 2020
小径分岔的花园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62897 来到了这本应该算是博尔赫斯最有名的短篇小说集了吧,仅仅包含了7个短篇故事,但是都是重量级的。我决定学习博尔赫斯的精神,这篇读后感里唯独就不说关于同名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因为这就是说了。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 作者偶然之间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文明,而且是人造的文明。一些厉害的人造出来一个区域的文明,并把它这样那样地藏在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里。这个区域里的人,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没有名词),还有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哲学观(心理学是唯一的学科、彻底的唯心)。这种文明给我的感觉有一点点像之前读的《布罗迪报告》,其隐藏的神秘色彩又多一份吸引人之处,而且更多一些科幻的色彩,几乎像是《降临》里面的外星生物文明里。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 皮埃尔·梅纳尔用自己的理解重写了一遍(一些)《吉诃德》。 我不禁想起Salman Rushdie的《Qichotte》,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这篇博尔赫斯关于重写堂吉诃德的故事的故事。 有一个地方我怀疑我是不是眼花了。里面说到把梅纳尔的《吉诃德》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照着读是很有启发的,然后举了一个例子,把两本书同一段落的一句话原文拿出来比较,然后说不同。但是我来来回回看了很多遍,两句话根本一模一样啊。原文就是如此吗?不是编辑印刷的问题吗?是博尔赫斯在睁眼说瞎话在跟读者搞玄乎吗? 环形废墟 一个人在环形废墟里做梦。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梦见一个人,用梦来打造一个人。 这篇真的又有点自指的科幻感了。所谓的环形废墟其实是废弃的剧场,在剧场里面打造一个人物。环环相扣,起因好像和结果循环了,这个人物是主人公想要打造的,还是被打造的主人公,好像分不清楚了。 巴比伦彩票 巴比伦彩票的演变:中奖赢钱,加入中负奖的内容,中负奖从罚钱变成直接坐牢,把中奖赢钱变成和坐牢相对应的非金钱类的奖励,把彩票发售变成免费普遍发行,增加奖项/惩罚的复杂性、多重性、个性化以致于变成一个人的命运等等。 这篇完全可以被Ted Chiang拿来改编成一个科幻小说,我太期待这样的作品了。一个小游戏的规则的逐步微调,变成社会的映射,再变成主导社会和生活其中的人们变化的机制,再到机制背后的永动。太赞了。 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 赫伯特·奎因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比如他的一本名为《四月三月》的小说,每一章节的继续都是倒着时间顺序的,并且每隔一章去讲述相隔一章的故事并且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再比如《秘密的镜子》这部喜剧,第一幕里的人物中规中矩但形象鲜明,然后同样这些人物在第二幕出来的时候的身份全部变了。作者受其影响,创作了《环形废墟》。 太神奇了,我还真的去搜索了一下到底这个赫伯特·奎因是不是真的存在(不存在)。要是可以尝试按照博尔赫斯所设想的赫伯特·奎因的写作方法写故事的话,我愿意看一下的。 通天塔图书馆 宇宙就是图书馆。博尔赫斯描述了一个他想象出来的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和宇宙的关系,在博尔赫斯眼中已经不言而喻了。
Tuesday, September 22, 2020
走出防空洞 Out of the Shelter 戴维·洛奇 David Lodge 刘斌(译) 9787513332330 故事从主人公记事的小时候开始,那个时候二战德国空袭英国,主人公会躲到邻居家的防空洞里。后来战争结束,主人公的一家却依旧生活在贫乏的古旧环境之中。主人公到16岁的时候,去德国拜访自己的姐姐,算是度假吧。姐姐已经离家在外很多年了,姐姐给主人公介绍了很多朋友,带他领略了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带来的优越的生活。主人公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开启了自己的种种遭遇。 我非常惊讶这本小说在豆瓣上的评分有8.6那么高,我觉得蛮难看的呢。全书的标题是《走出防空洞》,但是其实关于防空洞的情节其实只有前面特别少的一点点,后面超级多的其实是“美好的战后新世界”的内容却被冠以这样的书名的意思,好像是在暗示虽然防空洞没有用了,但是从那里走出来这个动作其实很难,就算慢慢接触了新的世界但是还是很难走出来。 这个故事可以让读者从主人公的角度代入来读,毕竟作者和译者都自己承认是代入这个主人公的,甚至还拿出各种自己的身世证据来证明相关性。我觉得其实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姐姐的角度来读这个小说,也挺有意思。因为姐姐是一个比主人公“想通”早很多的人,也是一个会抓住一切机会做改变的人,勇于改变和接受新世界的人。我非常佩服这样的人,也想做这样的人,还羡慕她的种种机遇。相伴这些“往外走”的东西,必然也要回顾处理一下“走不出去”的点,对于姐姐而言,这里很难走出去的防空洞是自己的父母家庭。姐姐出走不想回家的原因,用她自己的话讲“有两个:一是我不能再忍受了,二是害怕他们把我留下来。”
Monday, September 21, 2020
布罗迪报告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62910 这本短篇集可以有一个更符合内容的标题,叫做“决斗的N种”,里面的好多篇短篇故事都涉及决斗这个主题,而且侧重点丰富多彩出人意料。所谓的决斗可以是: 《第三者》里相亲相爱的两兄弟杀掉了同时爱上的一个女人。“如今又有一条纽带把它们捆绑在一起:惨遭杀害的女人和把她从记忆中抹去的义务。” 《罗森多·华雷斯的故事》里年少气盛因为很小的事情决斗把对方杀死,长大后却突然宁愿做窝囊废归隐安顿。 《遭遇》里两个人的决斗,其实是两把匕首多年来的恩怨在新的主人身上的觉醒。 《胡安·穆拉尼亚》里的妇人一心相信自己道上的老公会主持公道,其实是她自己在切身执行。 《决斗》里用画画相互较劲的女艺术家,因为一人的去世,另一个人永远放下了画笔。 《决斗(另篇)》里两个一辈子都在相互伤害的邻居,战败被虏后,被当作赌注看谁被砍头后能跑得更远更快。 金钱是可以用分或者比索计算的,时间却不能用日子计算,因为比索都是一样的,而每天甚至每一个小时都各个不同。 胡安·穆拉尼亚 另外几篇和决斗好像关系不大,但是也很精彩。《小人》几乎就是重新讲一遍《刀疤》的故事。《<马可福音>》讲的是主人公给不识字也不知道圣经的人讲圣经,结果当地人觉得耶稣之死是为了拯救人们,于是对他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同名短篇《布罗迪报告》被放在了最后,讲的人主人公深入文化未开化的地区接触当地的雅虎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政治、道德、宗教一系列体系,和我们现代人相差非常大。当主人公回到文化社会,恍惚间好像一下子分不清自己原来就是属于这儿的,还是从雅虎人部落出来被开化的了,最后写了这么一个描述雅虎人的报告。 雅虎人记性极差,或者几乎没有了他们谈到豹群袭击,使他们死伤惨重,但说不清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的,是他们祖先看到的,还是梦中所见。巫师们有记忆力,不过所记有限;他们下午时能记起上午的事,最多能记起昨天下午的事。他们还有预见的本领,能蛮有把握地宣布十分或十五分钟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说,他们会宣布:“有个苍蝇要叮我的后颈了。”或者:“我们马上就会听到鸟叫。”这种奇特的天赋我目睹了不下几百次,破费我思量。我们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储存在永恒的上帝的预见的记忆里;奇怪的是人能够无限期地记起过去的事情,却不能预见未来。既然我能清晰地记起四岁时从挪威来的那艘大帆船的模样,那么有人能预见马上就要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呢?从哲学观点来说,记忆和预知未来一样神奇。希伯来人通过红海是离我们很远的事,但我们记忆犹新,明天离我们要近很多,为什么不能预知呢? 布罗迪报告
Monday, September 21, 2020
一夫二主 2020.9.20 上剧场 之前看NT Live版本的录像,看了上半幕就看吐了,情节低俗还要玩弄观众。疫情期间现场演出匮乏,我竟然去看了中文版的这部戏。上剧场是赖声川在上海搞的一个剧场,就开在徐家汇美罗城上面,常年上演《暗恋桃花源》之类的台湾作品。 这次的《一夫二主》是改编意大利原著又融合了很多中国文化的作品,所谓的中国文化应该就是相声和杂技了吧,里面有一些类似相声里的捧哏逗哏,还有多人互相扔盘子接盘子的杂技。还好这个版本里面没有把观众邀请到舞台上现场羞辱。本来是想不带任何预先的批判心情,去无脑笑一笑开心一下的,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故事本身太老旧初级还是现场表演太用力,结果也不好看也不好笑。 周日下午场,整个观众席空荡荡的,看着舞台上的演员几乎要比观众的人数都多了,也蛮可怜的。
Friday, September 18, 2020
阿莱夫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62934 这本短篇集里面,有更多的关于宗教的主题,也有更多的博尔赫斯一直涉及的关于永恒的主题。和宗教相关的部分,还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犹太教、基督教、还有各种教派分支,甚至还有一些介于邪教和神秘教派之间的东西,说实话我其实能够理解的部分很少,也有点提不起兴趣。但是一旦博尔赫斯把这些神秘的元素运用到一个类似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从故事的主人公身上体现这些元素,看似宗教却几乎接近科幻了。 记录几篇我印象比较深的。 第一篇《永生》讲的就是男主在追求永生的秘密的路上,碰到了真正永生的人,那是荷马史诗的作者。类似的故事还有一篇《门槛旁边的人》,曾经统治整个城邦的人突然消失了,整座城里的人都不置可否却好像在全部联合起来隐藏什么,然后有人讲了一个由众人(包括疯子)裁决的故事,最后发现统治者已经被裁决了。博尔赫斯有好多小说是独立存在又相互佐证的。 博尔赫斯还特别喜欢借用既有的故事,从侧面或者从配角人物的角度给原来的故事赋予新的意义。我发觉已经不仅一篇,博尔赫斯似乎特别喜欢和马丁·菲耶罗的故事搭在一起。《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里面就讲了主人公和菲耶罗相遇并且转变的那一刹那。 克鲁斯在黑暗中搏斗时,他心里开始明白过来。他明白命运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人们应该遵照内心的呼唤行使。他明白臂章和制服如今对他已是束缚。他明白自己的本性应是独来独往的狼,而不是合群的狗;他明白对方就是他自己。恣肆狂放的平原上天色已亮,克鲁斯把军帽扔到地上,大喊着说他决不允许以众敌寡,杀掉一个勇敢的人,他转身和逃兵马丁·菲耶罗一起,同士兵们打了起来。 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小传 我发觉博尔赫斯还有一个写作特点就是讲故事的时候喜欢嵌套,一开始总是说某本书里这么说、某个人这么回忆、某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等等,然后真正的故事内核则嵌套在其中。这种写法很像阿拉伯那边的作品的感觉,就像《一千零一夜》或者本·杰伦的小说,故事不是作为故事本身自己独立存在,必然是有某一种起因而被创作出来或者呈现出来的。一方面,使得这个故事多了一层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嵌套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感觉,不可靠性很高,又多了一份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 在《另一次死亡》里,讲的是主人公发现一个自己知道的人,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被世人所知。这个小说不仅是这个嵌套结构的不可靠性,而是叙述者的不可靠性。然而并非推理小说的不可靠叙述是作者巧妙设计出来的,这里的不可靠性是完全内化在主人公身上的。不是说这个主人公不靠谱,他已经是最清醒如实地叙述故事里,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人类有其局限性,导致人类的观察记忆转述的内容是不可靠的。 《神学大全》里否认上帝能使过去的事没有发生,但只字不提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那种关系及其庞大隐秘,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取消一件遥远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不取消目前。改变过去并不是改变一个事实,而是取消它有无穷倾向的后果。换一句话说,是创造两种包罗万象的历史。 至于我自己,我知道我没有冒类似的危险。我猜测到人们不得而知的过程,猜测到某种悖论;但是有些情况使那种可怕的特权有点逊色。首先,我不敢肯定写的是否都是真事。我怀疑我的故事里有些虚假的回忆。 另一次死亡 《死于自己的迷宫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简直就是一篇推理故事嘛,最后的谜底揭晓也蛮合理的。 这本短篇集的重头戏应该就是放在最后的同名短篇小说《阿莱夫》了。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预示了它的厉害,阿莱夫是希伯来文中的第一个字母。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偶然之间发现了阿莱夫的存在,在那里他获得了一切的知识的机会,然后渐渐遗忘。这个故事太神奇了,阿莱夫也太神奇的,简直就是bad wolf嘛。让我不禁想到也是在这本短篇集里面的另一篇《扎伊尔》,任意一个小东西,可能蕴含着一切。如果从一片叶子可以到推出一整棵树、一整片森林,那为什么不能从一个个体的人推出整个人类、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呢? 丁尼生说过,加入我们能了解一朵花,我们就知道我们是些什么人,世界是什么了。他或许想说,事物不论多么细微,都涉及宇宙的历史及其无穷的因果关系。他或许想说,可见的世界的每一个形象都是完整的,正如叔本华所说,每个人的意志都是完整的。神秘哲学家认为人时微观宇宙,是宇宙的一面象征性的镜子;按照丁尼生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如此。一切事物,甚至那枚令人难以容忍的扎伊尔。 扎伊尔
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20
生姜头,你疯了 Ginger, You’re Barmy 戴维·洛奇 David Lodge 任丽丽(译) 9787513332811 太久没有读David Lodge的作品了,遥想在法国找工作的那段时光我在图书馆借到了学院三部曲,后来还读了正当时出版的《Deaf Sentence》。最近又是类似的阶段,前两天我去上图也借了几本新星出版社这两年出的David Lodge的书,肯定没有学院三部曲那么经典,但也还是想读一下就当调节一下心情。 这本是David Lodge比较早期的作品,好像是他的第二本小说,讲的是英国最后一批强制兵役的年代,主人公和他的朋友服兵役的故事。故事分两条线并行叙述,分别是刚刚开始服兵役的时候,和临近结束兵役的时候。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一样,是从一开始服兵役就把这件事情定义为非常糟糕的,然后尽量在反抗它或者熬过它。与主人公不同的地方是,他的朋友是一个红头发的更有脾气的人,当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他的朋友会愿意花更多的力气想更多的办法想要表达不满和追求某种正义。由此,导致这位红发朋友走上了被监禁、被起诉,甚至越狱、姿势的境地。主人公则只能默默旁观,然后和红发好友的女友好上了。 书的标题是借用了一个童谣歌曲,为什么ginger会翻译成生姜头,为什么原本是指红发,我也无法理解。总之,意思应该是指那个好像还没有长大,没有成功学会世故人生的冒失初生牛犊的红发朋友吧。 作者把整个故事的主基调定的很正,就是兵役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让我觉得蛮有趣的地方是,主人公描写自己服兵役的时候的心情、描写自己即将离开军队退伍的时候的心情、以及周边人对此的反应,和我上班、离职的心情几乎一模一样。强制兵役和当代职场怎么感觉就一样了呢? 他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看起来都一模一样,因为人只要外表相似了,他们的行为也会相似,最终思维也会相似,或者说很少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但是再细品的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并不会有一种看着很绝望的感觉。作者写的让人看的不绝望,为什么呢?作者有说到兵役军队的其中一个特质如上,同时其实暗藏着一个讯息,军队外的职业和生活并不如此。而反观现实的话,职场生涯也只不过是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离开的时候很开心,但是必然还是要再次进入。
Tuesday, September 15, 2020
杜撰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62903 这本里面包含了7个短篇小说,也都是超级好看的。选几篇我印象深刻的讲两句。 开头的《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的主人公在一次意外之后身体残废但是记忆力突然突飞猛进,可以记住一切包括在梦境中的细节,并且由此学习能力也卓越非凡。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位主人公在如此超能力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记数方法,就是把每一个数字对应一个实物。这种方法正好和哥德尔式用每一个数字对应一个词是相反的。哥德尔用他的对应法则证明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而这个主人公是通过反向的对应,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能理解的东西却不自知。 第二篇《刀疤》我以前读过的,但是就算读过,我也是读到最后才想起来自己原来读过。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全身鸡皮疙瘩起来。一来惊叹情节的反转,二来惊叹我被这个反转吓到两次。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讲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虚构的神学研究,我没有搞清楚究竟是哪三种说法,就是觉得这些说法蛮神奇的,神学家们研究一件东西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竟然还是可以如此生生不息地有新的东西可以冒出来。一说是犹太领悟到了耶稣的神性,耶稣是上帝屈尊为凡人,犹大就可以降格为告密者。又说是犹大是一个禁欲主义者,把自己贬低成为这样的罪人,为了把更大的荣耀归于上帝。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帝为了拯救人类,成为了犹大。 博尔赫斯在序言里说最后三篇《南方》、《凤凰教派》和《结局》是后面补进这本集子里的,这三篇我一篇也没有看懂。《结局》非常片段式地讲了两个男人的决斗,没有前因后果,甚至没有什么人物的描写,只是很不经意地露出其中一个男人的名字是菲耶罗。菲耶罗是谁我一无所知,查了一下好像是阿根廷民族史诗里面的主人公。紧接着在《南方》里很随意地提了一句主人公在读《马丁·菲耶罗》,这三篇好像不是关于故事内容,而是叙事的手法,简直有点像在看一部科幻电影,特别是这篇《南方》。主人公受伤、昏迷、住院、手术、出院、去南方、到酒吧、决斗,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好像是按照时间线的线性描述,但其间又穿插着好像并非如此的一些线索,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哪些是昏迷中的神游、哪些包含着哪些,真的是一部超级吸引人的科幻小说。
Monday, September 14, 2020
恶棍列传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62880 超级大砖博尔赫斯全集买回来放在家里已经好几年了,都没怎么读。现在趁我这个待业在家的特殊时期,正好拿来读一读,看我能不能在读完之前找到工作。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博尔赫斯,差不多应该把他的虚构类的都读了一遍。这次的博尔赫斯全集,每一本都超级薄,装帧也好看,字体行距都挺大的,用纸也蛮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像是一本本性价比很低的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故事很短但是它足够回味很多,能够撑得起来一本书的份量。 这本《恶棍列传》里面7个关于恶棍的故事,然后还是只有七十几页,所以后面还多加了两篇也是重量级的《玫瑰角的汉子》和《双梦记及其他》。 《恶棍列传》讲的真的就是各种恶棍的短篇传记,真的太好看了。标题就是恶棍,所以读的时候会先入为主地预设主人公的品性,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是在期待和寻找到底这个主人公怎么个恶棍法可以被列入传记的选择范畴。然而实际上,这些恶棍出奇的不仅是他们有多恶劣,而是他们的行为结合当时当地是如何和别人互动的,他们的结果又是如此的五花八门出人意料。这么奇葩的情节,简直就是只有博尔赫斯这样的有想象力的人挖空心思才想的出来的,结果博尔赫斯直白地告诉读者这些恶棍都是正经有出处的。但是这些出处是真的呢,还是博尔赫斯编出来的,我也不能确定。 7个恶棍来自世界各个地方,行径也各不相同。有倒卖黑人的,冒名顶替骗钱的,中国的女海盗,南美的黑帮,肆意杀害墨西哥人的,日本的无礼官吏,伊斯兰的蒙面骗子。我觉得最最有意思的是冒名顶替的恶棍,明明长得千差万别,但就是非常自信地去认清。不但妈妈就这样认下了,别人也很难去挑战他,因为如果真的是骗子的话不可能差别那么大还这样正大光明地顶替。最像骗子的就不是骗子因为骗子不会那么不行骗就骗到人的逻辑,和玩狼人杀好像啊,哈哈哈。 《玫瑰角的汉子》我第一次读的时候看到最后主人公把博尔赫斯的名字叫了出来感觉惊为天人。然后细读之下发觉,在全文的第一段决定了整个故事的真相,差一点就错过了呢。 《双梦记及其他》里包含了《双梦记》和好几个非常短小的故事。《双梦记》的故事其实是源自《一千零一夜》里的第351夜的故事,类似的情节被很多创作者借用过,包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还有科幻版的Ted Chiang的《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等等。原来博尔赫斯也不是这个故事的原创,而且不同的创作可以引发出如此不同的东西,故事本身是什么是一方面,如果讲一个故事也是很有潜力空间的东西呢。
Friday, September 11, 2020
2020.9.10 美琪大戏院 因为疫情关系,剧院被关闭了大半年,而且今年的静安戏剧谷啊、艺术节啊整个都取消了,更别提国外引进的舞台剧了。这是今年我线下看的第一场话剧,没有什么多的选项,是冲着贺坪的出演来看的。 故事本身不用多说,是大名鼎鼎的阿婆的巨作,算是孤岛杀人事件的始祖了吧。10个人受邀登上孤岛受困其中,然后一个一个地按照童谣的内容相继死亡,凶手必然在10个人之中。拿到现在流行的狼人杀的逻辑来看,也算是狼人杀的精彩了吧。特别是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如果其他人真的都死了,那凶手必然是对方,如果还有人没死的话,那凶手可能是那个没死的人。有一种“我觉得你是好人,但是如果死掉的也都是好人的话,那我自己是不是看错自己的底牌了”的感觉。当然这部话剧的重点并不在于用逻辑来骗人,而是在于一种情景的设计和对杀戮的自白。 话剧有两个版本的结局,我看的是舞台剧版的,另一个是小说版的。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很老的电影,貌似是小说版的结局。所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舞台剧版的结局的情节,有一点失望。 舞台剧版结局吐槽(剧透反白) 首先,最后秘书和上尉的凶杀案的洗白来的很刻意。然后,我觉得最突兀的是秘书在很远的地方枪杀了上尉之后,为什么要跑很远把枪丢在上尉身旁,就是为了等下上尉可以诈尸起来拿起枪杀死法官吗? 最后说一点现场观感。规定的50%的上座率,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座位空间舒适度有显著改善。美琪二楼是没开空调吗,真的是超级闷热,向工作人员反馈得到的回复是她会再去反馈,但是没有任何结果。现场的背景音乐太响了,有的时候根本停不清人物在说些什么。这次还有《糊涂戏班》里的吕游来演医生,搞笑的感觉好熟悉啊。
Monday, September 7, 2020
鞋带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Domenico Starnone 陈英(译) B088654YW6 故事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女子给出轨离家弃子的丈夫的一连串的怨恨的信件;第二部分是一对老夫妇外出旅行,遇到各种糟心的事,回家后发现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却似乎什么也没丢。整理的时候,原来这对老夫妇就是第一部分里的原生夫妇,丈夫开始回忆当时出轨的那段记忆以及对待孩子们的情境。第三部分讲的是这对夫妇的孩子是两兄妹,他们本来是要在父母外出的时候来照顾家里的猫,结果变成了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然后带猫离开。 这是一本没那么厚的小说,我的最直观的读后感有两条。一个是故事的叙述的角度安排得很用心,怨妇妻子-年老的出轨丈夫-被父母亏待的孩子们。一开始读第二部分的时候,我默认是第一部分的延续,只是换一个主人公视角;看了没多久发现好像并不是同一对夫妇,然后再发现原来是同一对夫妇只是时间变更了。原来这种家庭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同时存在很多,并且在不同的婚姻时期都存在。第二是读完第三部分的时候,有一种有点解气的感觉。 点题的地方,关于鞋带,就是丈夫老了之后回忆起来在出轨阶段探望子女有点无心,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儿子系鞋带的方式与众不同却和自己一模一样,自己却也怎么记不起曾经教过他。还有就是女儿长大以后,对父亲(和儿子)的评价就是他们会“提出任意一个细节,然后在上面大做文章”,结果还在社会上混得很不错。 子夜书社最近做了一期这本书的节目。叶沙说这是难得的小说中全员反面人物的作品。实在有点受不了舒趾高气扬地夺命逼问嘉宾为什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渣男的简单的小说,你有答案你就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