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Domenico Starnone

米兰女孩

米兰女孩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Domenico Starnone 狄佳(译) 9787532794782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小时候喜欢一个很posh的女孩,几乎是远远地欣赏,但是女孩意外死了。同时还讲了很多小时候和外婆的互动,外婆超级溺爱这个主人公。长大以后,也没有特别大,大概是大学生的年纪,主人公学的是语言类的,也交了女朋友但是偶尔也会想起米兰女孩。主人公从外婆身上学当地的方言(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然后突然发现那个小时候的米兰女孩是那不勒斯当地人,以前以为她是米兰女孩只是她出身读书人家讲话没有当地口音方言而已。 米兰女孩的回声,我可以通过研究、通过练习把它们有序排列起来,给它们一种适当的、持久的形式,对于寻求试炼的人来说,那些回声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但我外婆那些拥挤的声音却无法被还原成任何美丽整洁的书页,文学退缩了,字母退缩了,标音法也退缩了。我觉得,有那么一刻,说话的不只是她,还有她的母亲、她的外祖母、曾外祖母,她们的那些词语,似乎来自巴别塔以前,那是关于大地、植物、体液、血液、工作的词语,是她曾经劳作的词汇,是关于儿童和成人严重疾病的词汇。 没有当地方言口音就觉得女孩很posh,就觉得她是时尚之都米兰来的。这样的设定蛮巧妙的,一方面印证了《我的天才少女》里面的描述(不成为庶民从不讲当地方言开始),怪不得有传闻说小说的作者Domenico Starnone就是Elena Ferrante本人。另一方面,把文字和语言的意义表达了出来。书里面有一段写到要寻找正确的文字语言来记录。 就在我最后一次长身体的发烧中,是外婆再一次帮了我一把,通过生病和死亡帮了我一把。她离开人世之后,我就彻底失去了任何成大事的动力,即使几十年后,当我重新开始写写画画的时候,我也只有激情,不剩期待。我已经知道了,我们活着时产生的那一点点鲜活的东西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符号们先天不足,在评论和沮丧之间摇摆不定,其实这样也好。不过,我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小小的托辞,直到今天还在用:找到贴切的词能够带来快乐,即使只是当下看起来贴切,过后并非如此;写字本身能够带来令人震撼的快乐,即使只是夏天在石头上用水写字,而且,谁会去在乎什么共识、真实、虚假、散布是非或播撒希望的义务、持续时间、记忆、永垂不朽等等。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这种快乐是脆弱的,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尽管滑下去了,也挣扎着想要重新上来。几十年来,我一直告诉自己:现在,我要去写莱洛、尼娜、曼努埃拉·保奇洛,尤其要写外婆,但之后我又放弃了,转而选择那些在我看来更有深度的东西。当然,比如马塞尔·普鲁斯特,他就在《追忆似水年华·所多玛和蛾摩拉》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外婆。可我的外婆,连曼努埃拉·保奇洛的奶奶都敌不过,更不要说普鲁斯特的外婆了。我在纸上写,还没写几行就心灰意冷,重新收起来了。 这次之所以决定再次尝试,是因为我最近在确凿的幻觉间又看到了她——驼着背,长着菜椒般的鼻子,身材非常矮小,在一本已经细心写好的小册子里瞥见了她,那本小册子薄薄的,就像她本人:我心说,只要在字与字之间加上空格,在这里和那里回车,再给章节编上号,就足够了,这样就完成了。于是我就开始打草稿,一天又一天,直到今天早晨,起点就是她留在我记忆里的那两三件事,在人物心理、故事、优美语言方面完全没有任何价值。 最后的反转,书名是米兰女孩,真正的主角其实是外婆。从这两者之间的切换,的确把一篇小男孩单相思的很浅的故事升华了。其中交织了主人公成长和认知转变的过程,也把内容放到了更广泛的范畴。虽然我可以relate,甚至阅读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外婆奶奶(以及她们讲上海话的样子),甚至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也已经老去),但是还是觉得小说的结尾过于煽情了。

玩笑

玩笑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Domenico Starnone 陈英(译) 9787532789252 故事讲的是一个艺术家外公到自己的女儿家帮忙带了几天四岁的人小鬼大的外孙,其间目睹了自己女儿家庭的现状、感悟了一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的选择。书名的玩笑是指外公为了和外孙相处,说一些过火的话或者行为,然后戏称为玩笑,可以逗得外孙一起疯。结果因为这些玩笑,外孙被反关在阳台上,差点被冻死。 这个故事是以外公第一人称来讲的,奇怪的是这个故事讲完以后,书后面还有一篇比较短的也是以外公第一视角写的一段重复的故事,再配一些插画。后面这个短篇的标题有一个注脚,主人公死于2016年。我再翻一下这本书的出版年份也是2016年,说明这个主人公在这个故事发生后不久就死了? 我自己不是对这样的老少配的设定很感兴趣,特别找一个年纪那么小的小孩做一些好像很治愈大人的奇奇怪怪的事情,根本就很恶心。我情愿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外公自己的心路历程之上,因为自己的女儿家原本是外公从小长大的屋子,所以有一种回归故里和小时候的自己和解的感觉。 有时候,我表面上唯唯诺诺,遵守社会上的规矩,其实内心却非常抵触。当这种心态占了上风时,我脸上会浮现一个满不在乎的表情,会表现得很顺从,但很犯贱。我有自己的方法:我不说话是为了避免冲突,为了不冒犯别人;我说话也是为了获得认可,想讨人喜爱,拍马屁,成为所有人的朋友。我谁也不得罪,我是所有人的朋友,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我表现得很无辜,很容易相处,但同时我内心对任何人都很鄙夷。我是一个矛盾集合体。后来,我偶然拿起了画笔和颜料,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乐趣。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斗争,我排挤身体里的其他“精神”,不再滋养它们。我内心一遍遍地响起这些话:你他妈以为自己是谁?你装什么蒜!你就是一根毛!不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决心压制这些声音。可能一次小小的挫折,学校里考试不及格或是别人贬低我的爱好,那些犀利的玩笑和话语,都会一下击中我,我也可能会放弃。这些挫折可能会让我产生不自信、绝望和痛苦的情绪,可能会淹没那个我想成为的人:讲话文雅,情感细腻,充满责任感,与人为善,拥有正常的性生活,整个生命都投身于唯一的追求,绘制一个系列又一个系列的画作,大大小小的作品,不在乎其他事情。我最后终于做到了,我顽强地填补了一个又一个挫折带来的裂缝。我成了真实的存在,其他都是幽灵。现在,这些幽灵都聚集在这里,在我童年住过的房子客厅里。这套房子已经成了贝塔、萨维里奥和马里奥的房子。这些幽灵现在聚在一起,都说着方言,行为举止很粗俗。他们内心邪恶,欲望肆无忌悼,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爆发。他们不会原谅我,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最不可能的路,我一直在捍卫我的选择,寸步不让。 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和自己、和他人较量,好像这样就能得知真相似的。等我们老了以后才发现,那些真相只不过是一时的信念,随时会被其他信念所取代,重要的是要相信当时可靠的信念。

鞋带

鞋带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Domenico Starnone 陈英(译) B088654YW6 故事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女子给出轨离家弃子的丈夫的一连串的怨恨的信件;第二部分是一对老夫妇外出旅行,遇到各种糟心的事,回家后发现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却似乎什么也没丢。整理的时候,原来这对老夫妇就是第一部分里的原生夫妇,丈夫开始回忆当时出轨的那段记忆以及对待孩子们的情境。第三部分讲的是这对夫妇的孩子是两兄妹,他们本来是要在父母外出的时候来照顾家里的猫,结果变成了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然后带猫离开。 这是一本没那么厚的小说,我的最直观的读后感有两条。一个是故事的叙述的角度安排得很用心,怨妇妻子-年老的出轨丈夫-被父母亏待的孩子们。一开始读第二部分的时候,我默认是第一部分的延续,只是换一个主人公视角;看了没多久发现好像并不是同一对夫妇,然后再发现原来是同一对夫妇只是时间变更了。原来这种家庭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同时存在很多,并且在不同的婚姻时期都存在。第二是读完第三部分的时候,有一种有点解气的感觉。 点题的地方,关于鞋带,就是丈夫老了之后回忆起来在出轨阶段探望子女有点无心,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儿子系鞋带的方式与众不同却和自己一模一样,自己却也怎么记不起曾经教过他。还有就是女儿长大以后,对父亲(和儿子)的评价就是他们会“提出任意一个细节,然后在上面大做文章”,结果还在社会上混得很不错。 子夜书社最近做了一期这本书的节目。叶沙说这是难得的小说中全员反面人物的作品。实在有点受不了舒趾高气扬地夺命逼问嘉宾为什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讲渣男的简单的小说,你有答案你就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