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 Grace》这部剧竟然又回归了,撒花! S09E14这一集的其中一条故事线讲了一个gay wedding cake的变形故事。蛋糕店拒绝了Karen要订购做一个MAGA蛋糕的要求,Grace一开始听到这件事还以为是gay wedding cake的翻版所以自告奋勇要去帮Karen说服蛋糕店,后来得知是MAGA蛋糕,下意识的反应是拒绝的,但是又觉得自己为gay wedding cake义愤填膺而为MAGA蛋糕不为所动有点伪君子,于是她还是去蛋糕店理论了。其他的在店里的顾客听到了这么一回事,一个拉丁裔阿姨来声援蛋糕店,一个残疾人顾客也来声援蛋糕店,接着又走过来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人也来声援蛋糕店。Grace说拉丁裔阿姨和残疾人这么帮着蛋糕店说话她能理解,但她不能接受被一个白种男人数落。然后白种男人说自己其实是跨性别者,Grace立马又乖乖道歉。最后在Grace的威胁下,蛋糕店还是做了蛋糕,但是在MAGA的字样前面加了一个I后面加了一个Y。 首先,不能找到一个比“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更贴切的“复兴中国梦”的翻译了,从字面意思到背后的逻辑以后因此对它的评价都是。 然后,回到政治正确的话题。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仿佛在美国越来越明显:不是少数异族说话就没分量了;没有抹黑白直男就不能通关;没有少数族群做正面角色的影视作品就被人骂。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不以符合国家领导人精神为开头的一切报告就无法继续;没有一带一路或者中国梦的科研就批不下来,就算科研的主题是与之完全无关的。两者都很荒唐,都不值得支持,但是不能因为反对中国式的政治正确而去反对美国式的政治正确。两者看似逻辑结构类似,但是人家是比我们文明进步很多的不同的层次,所以不能用同样的反应来对待。这种看似逻辑结构一样,但是内容的层次不同而导致应对的态度也不该一样的情形,可能也能运用在上面的MAGA蛋糕的例子上吧。 gay wedding cake的元故事可以参考《好老婆》的某一集 https://yanntardis.com/?p=2160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2018.3.24 天山电影院 一个很认真讲吸血鬼故事的电影,从前期的铺垫到终结的小反转,总的来说在痴迷化吸血鬼年代的几十年前看来是蛮完整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电影的风格的缘故,我总觉得演员们的演技太拙劣了,或者说表演太刻意了。唯一的亮点是女主真的很显眼,简直是吸血鬼完美的猎物。 另外让我比较在意的一点是,电影里一直在强调吸血鬼是一种迷信,一直在强调要科学地看待问题,不能相信迷信。我觉得还真蛮好玩的,有时候人们会眼睁睁地反对迷信宣扬科学的同时会用宗教来面对人生。而且在电影的结尾,还把这位强调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物彻底打倒,说原来他一直错怪了女主,真的是有这种奇幻的东西的存在,此时的迷信因为一本书一个案例成为了一种科学的存在。 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2018.3.25 天山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一群侏儒在反抗一个类似于收容所地方的权威,为此他们想找所长谈判、各种破坏、虐待家畜、开空车啥的,最后简直像是末日似的发疯了一般。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所有演员全部都是侏儒,包括那些反抗的、收容所的领导、还有偶尔路过的过客。那些这些全部是侏儒的设定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改成不是侏儒出演,是不是结果是一样的?如果从电影的标题来理解的话,说明主体不是(至少不仅仅是)针对侏儒来的。而且这个标题让我觉得很费解,首先光看英文的话并没有一个成长的意思,只是说侏儒始于小,但是中文翻译却感觉多了一种从小变到大的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其次,如果是要强调万事始于小的话,为什么要用侏儒来举例呢(侏儒本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矮小的呀),用even了,应该是even the giant started small才更通吧。 我可以get到这部电影的point,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蛮明显的,是在暗示/反思反抗运动。我也可以理解导演想通过侏儒这样的比较极端的形象来凸显反抗运动中的各个立场的人的样子。但是电影里的这些与其说是侏儒的形象,其实明明是智障啊,一般的侏儒只是身体上的问题脑子都没有坏掉吧。为什么要弄出那么多让人觉得不舒适的东西呢,根本没必要啊,特别是主角们的那些笑声,太disturbing了。感觉这些演员被导演一直逼着,必须长时间不间断地发出那种笑声,真的太反人类了(太心疼演员了),反而觉得不自然了。这样一来,感觉是导演把自己对侏儒的定义强行植入了这些演员身上,虽然号称是让他们自由发挥。 亮点是结局的反转,唯一一个让人觉得还有一点理智和合理的人,最后出来和一棵树干上了,说明原来大家都是疯狂的,这个寓意蛮好的。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2018.3.25 天山电影院 扫了一眼简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突破各种艰难苦行的励志故事,看了电影才明白原来是在借用一个类似《黑暗的心》的设定讲述人类的愚蠢、初级和贪婪。男主实在太讨人厌了,还把自己的原始粗暴戴上上帝的愤怒的帽子,其实他的所谓的领导力明明只是很急躁地没方向地推搡士兵而已。但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会给这样的主角套上主角光环? 虽然这次影展我只看了三部,现在觉得也够了。我发觉把赫尔佐格的这三部电影的剧情总结出来的时候好像都蛮好看的,但是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却是相反的,一方面节奏很慢,另一方面画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包括导演很喜欢用很多很多小动物的镜头(有时还有虐待动物的嫌疑)。
秋裤 2018.3.1 上海文化广场 故事讲的是有舞蹈梦想的女主去北京打拼,遭遇了大都市的现实和来自妈妈的双重压力。这是一个很“北方”的故事,剧中人物的北方口音加上音响效果,反而让人觉得唱歌的时候能比正常讲话听得更清楚明白。另外就是对南方人有一种默认的既定印象,可以安稳赚钱有投资理念但是没有人生梦想,还专门用一种口音,让人觉得有点反感。 从歌曲的编排来看,有一种杂乱的感觉,歌曲风格不统一,但是回想一下我在看欧美音乐剧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杂乱的感觉,有一种所有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一首特制的唯一属于ta的主题歌,所以觉得还算合理。 演员们唱的很好,舞蹈也很好,对于经历了去年的华语音乐剧展演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但是两层感觉是一致的,很好的人才却用在了很烂很初级的地方,一个是骗人的野人谷、一个是剧情道理很浅却不合理的环境内容(那个妈妈就是有病啊,不能因为普遍而变得合理化啊)。这和我感受到的现在国内的大环境是一样的,中国从来不乏聪明的人有才华的人,但是却没有可以配得上他们的聪明和才华的工作内容,就好像买了一台性能很高的电脑只是玩玩五子棋一样。 最后的大圆满太不合理了,那样思考的妈妈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关于擀面杖的回忆而变化?如果真的是因为擀面杖,那就太假;如果是因为本来已经帮忙找到的“稳定”的工作落空了,那也人设不统一。这样的妈妈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就让我自己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罪恶也要让孩子呆在家里”。作者自己也觉得有欠缺,所以取这个名字为的是强调两者的联系和重要性。但是这样的标题又很奇怪,标题暗示女主是妈妈了,但真的讲的是这个吗?女主的观感才是第一主题不是吗?认真讨论这种关于家庭、亲情、两代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的结论,只有悲剧才是合理的,请见所有话剧音乐剧作品。 高手 2018.3.10 上海文化广场 第一次看到那么不要脸的华语音乐剧,全程全部都是抄的。抄的最大的就是《Book of Mormon》,人物设定、剧情发展、甚至起承转合的点全部都是抄的。唯一没抄的,是那些歌曲(也可能是我见识不够广听不出来)。但是有一首抄的特别明显,就是唱起来中医的发展历史的那首的时候,简直就是直接把《All American Prophet》的主旋律照搬过来嘛。另外没抄的就是词,毕竟语言不一样,词好歹应该是原创的吧,但是这个原创的词怎么书面化怎么拗口怎么来,根本达不到作为音乐剧的词的最基本的水准。 来看看怎么抄法。摩门教变成中医,摩门的开宗人物变成神农李时珍啥的,男主梦想的去处奥兰多变成香港,乌干达变成郊区小中医院,非洲苦难咒骂上帝变成大妈跳广场舞,baptize别人变成当医生给人看病,所对抗的warlord和艾滋病变成SARS等等。有那么一秒,我还在想这个抄法还挺妙的,两者都是一部分死忠相信、一部分人认为是骗人的,两者又都有一段历史,却没什么科学逻辑可以支持。但是因为是纯抄袭的,所以后面的故事根本讲不下去了,而且完全走歪了。 原来对摩门教的嘲讽和怀疑,变成了对中医的无脑支持和宣传;原来让人感动的点,包括对信仰的质疑和追求、对友情的忠诚和珍惜,全都变味了;最后变成了对反SARS的一首赞歌。太恶心了!而且还是三层恶心前赴后继汹涌而来,第一层是儿女情长舍不得家里人和爱人去追求梦想,第二层是自以为是的献身和伟大,第三层是这些行为全是缘由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来推理世界和得出药方。
像你我一样的男孩和女孩 Boys and Girls Like You and Me 艾琳•凯尔 Aryn Kyle 冷枞(译) 9787532151790 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喜欢这么一本全是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短篇小说集,事后反思总结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来觉得作者写的很好。她笔下的这些主人公们其实都是小孩的年龄,但是他们又并不完全是小孩,反而是很模糊的大人的样子。我的意思是,有几篇我在读的时候,特别是人物刚刚出现的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ta是一个十几岁年龄的主人公,根本就是一个成年人,做着成年人做的事情、讲着成年人讲的话、连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只有成年人会拥有的;接着慢慢有更多内容,才看出来青少年的本质。这和中国的青少年截然相反,在中国的不要说青少年了,中老年人还是巨婴的心态。而作者笔下的这么青少年主人公们,小小年纪却在经历只有大人才会经历的人生的心态。与此同时,他们当然也逃脱不了中二的体质,但是种种中二的表现之下却透漏着一切最真的东西,这种最真的东西很打动我。 二来有几篇就是念念不忘,感觉有点放不下。我一般对这种好像很细腻到有点矫情的视角是很有抵触感的,其实包括对这本短篇集的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同名短篇《像你我一样的男孩和女孩》,我就是觉得看不懂呀,而且是那种作者故意在说一些我作为作者不能理解的不知所云却又很暧昧的内容,这些内容好像就是有些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但是就是和我无缘啊。但是有好几篇我都觉得回味无穷啊,比如第一篇《新娘》一上来就看得我目瞪口呆,刚刚还是在勾心斗角生闷气像扮家家一样很幼稚的女孩们之间特有的社交游戏中的主人公下一秒就在和老师野战发生关系。我最喜欢的是《船长的俱乐部》,可能是因为这是全书唯一一篇以男孩为主人公的小说我比较容易代入和理解吧,讲的是处于社交链底端的男孩很偶然地被邀请和朋友一家去欧洲邮轮玩,故事的结尾男孩独立看着月亮的醍醐灌顶的场景太让我难忘了。 另外,这本书的翻译太烂了,我实在不能不吐槽,举两个例子。有一个故事里面讲某小孩去女主家做客,没事情做嘛,就问女主家里有没有cable,结合上下文很容易理解这里是指有线电视,结果翻译直接翻成网线。根本不通也就算了,关键这个词前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就直接翻译成“网线”,第二次还是翻译成“网线”然后紧跟着后面加了个括号里面写英文“cable”,这是译者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所以要留一个原文提个醒然后忘记去查了就这么直接刊印出来了吗?而且为什么偏偏只在第二次出现这个词的时候这么留个括号呢?还有一处作者列举了很多女孩的英语名,其中一个是Cat,这个明显是Catherine名字的简写嘛,译者还特意在这里加了一个注释“Cat,猫之意”,让我一度误解这一篇其实是以猫的视角写的,来回前后看了好几遍才发觉根本不是的,太误导了,还“猫之意”呢,我要吐了。
The Nimrod Flipout Etgar Keret Miriam Shlesinger (translator) Sondra Silverston (translator) 9780374222437 年前才看了繁体中文版,过年的时候在LA的二手书店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英文翻译版,好在本来就因为出版社不一样,其中的选篇也很不一样,里面差不多有2/3是我以前没读过的故事。 说Keret是短篇小说大师,我发觉只要是他的中篇、甚至只是比较长的短篇,我就欣赏不大来,包括这本书的同名小说《The Nimrod Flipout》以及最后一篇《Himme》。这种感觉和我在读他的另一个比较长的短篇小说《奈勒的快樂營隊》是一样的,就是好像有蛮多转折的也比较怪诞或者出人意料,但是又觉得没有那种一口气的快感,反而在比较长的叙述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期待而不够惊喜。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篇。第一篇《Fatso》从一开始就一下子又把我征服了,这次美国买了好几本书还是因此就决定先读这一本,女友说自己的隐藏身份是抠脚胖大汉,本来还以为是一种测试考验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而且男主还这么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种双重角色。《Surprise Egg》意外身亡的女主其实身患连自己和丈夫都不知情的绝症,那到底要不要把这一信息透露给处于悲痛绝望中的鳏夫呢?《For Only 9.99 (Inc. Tax Postage)》里只要十块不到就可以邮购买到各种可以解决眼下疑惑问题的方案,而且这些方案不仅实际操作性极高(不是骗钱的),而且还正好都是一环扣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