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8

Electric Dreams S1

攒到这部剧完结再去看,长假里马拉松式地看剧的感觉太好了。这部剧全部是根据Philip K. Dick的短篇小说改编的,一集一个故事。虽然有一点点粗制滥造的嫌疑,特别是那个片头太low了,但是只要点子足够好足够可以引人思考,我愿意忽略这些,毕竟很多科幻作品本来就不是很讲究这些。再说其实已经拍得很好了,而且每一集还总有几个蛮有名的主演,跟片头感觉根本不是同一部剧。有人说这部剧有一点像低配版的《Black Mirror》,有一点道理,都是用科技(科幻)的点子来呈现另一个世界,但是厉害的地方是这些故事都是PKD几十年前写出来的。当然毕竟我看的是现在新拍的,不确定多少是PKD的原创多少是现在的编剧改编的了。10集里面大多数我都挺喜欢的,最喜欢的按照顺序是Autofac,Human Is和The Hood Maker。这部剧Channel 4和Amazon都有播,播放顺序还不一样,我按照我自己看的顺序排一下,简单记录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S01E01 The Hood Maker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世界上出现了有心灵感应的读心人,他们却处在社会的最低端被人们讨厌唾弃。其中一个读心人女主被指派和警察男主合作来调查一宗案子,案子里有人制造传播一种可以抵挡被读心的面具。与此同时,被压迫的读心人联合起来,开始反抗与革命。最后女主发现男主是拥有不戴面具也可以抵制被读心的能力的新人类,她徘徊在回归读心人革命群体和再度信任男主之间。 剧中的科幻点是心灵感应,而且这些有心灵感应的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样的设定好像互联网啊,读取人心好像收集用户信息。所以会有人制造面具,面具就像一种保护隐私的防护工具。但同时,面具/保护隐私工具的背后,那些制造面具的人却又是把面具当作一种政治武器(用面具来收集的信息也是一种政治意识)。 结果剧情果然走向和我想的不谋而合,原来关于互联网的设定已经是旧世界,互联网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并且已经没落,故事的大环境已经是类似银翼杀手的末世。之后,才进化出来读心的人,又进化出来防止读心的人。 开放的结尾也很好,画面经过玛格丽特的画,在烽火夜色中结束。不足之处是,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很无聊也很碍事,而且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警察们都那么义正言辞地觉得面具是反社会稳定的,而且好歹也是标题的面具制造者怎么那么快那么容易就被消耗了呢? S01E02 Impossible Planet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导游男主接受女主老太太的要求去访问早已消亡的地球,女主一直灌输给男主她奶奶小时候在地球上快乐生活的片段,男主很惊讶地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记忆,并且男主和女主的爷爷长得一模一样。最后到达伪地球后,女主坚持要到地球地面上,伪地球是一片了无生机的危险的环境,而男主女主突然之间幻化到了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地球上的样子。 男主演员我一下子没认出来,总觉得眼熟又觉得像星爵Chris Pratt,看了wiki才知道原来演员Jack Reynor演过《Sing Street》里的哥哥。 总的来说是一个很正能量的故事,也很符合PKD的现实和幻想之间交错的主题。但是我不大喜欢这个故事的主旨,关于地球的一个梦,是信念成就了幻觉/现实吗?我也没看懂机器人做了什么。 S01E03 The Commuter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男主是一个列车售票员,工作窘迫,家里得孩子有精神疾病,生活得挺痛苦的。有一天,突然车站有个女人告诉他有一列车可以到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小镇。男主试着坐车到了那个小镇,发现那里的人生活得很平静幸福,再回到家的时候发觉自己好像到了平行世界一样自己的家一切如常但是孩子却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生活突然没有了压力很舒适安逸幸福。但是男主却渐渐想起孩子小的时候带给他过的快乐,于是回到那个小镇千方百计想要回到原本的痛苦但是还孩子的生活,最后他如愿了。 同样的,这个故事也有一种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PKD的迷幻感。从故事的一开头,把泡过的茶包从垃圾桶里拿出来再泡一次,如此朴实窘迫的男主,经历的几次反转他都以为是自己的脑子坏了(儿子的精神病是遗传的),然后发觉是那个神奇的小镇是可以把人生的痛苦带走。 最后男主的苦苦追求,就算接下来自己痛苦也要,我还能理解;就算接下来他的儿子痛苦,男主也要,我就不怎么能理解了。难道他追求的并不是幸福与痛苦,而是他原本的家庭老婆和孩子的那种真实?但是其实剧里一直暗示他们夫妻俩是被某个车站女人撮合的,也就是说殊不知有孩子的人生其实也是被掌控小镇的人创造出来的。 S01E04 Crazy Diamond 改编自PKD的短篇小说《Sales Pitch》。 这篇相当无聊,我都不高兴总结剧情了。反正就是有一个很懦弱的男主,用猪的基因开发的人工智能可以使机器人拥有意识,科技被强大的公司/自私的老板/监视控制着一切的政府控制着等等。我不喜欢的地方是,与其把笔墨花在那么多值得挖掘的点上,这个故事最终只是一个打打杀杀偷偷摸摸背叛私奔的内容。 S01E05 Real Life 改编自PKD的短篇小说《Exhibit Piece》。两个世界都有一种幻想机器,主角通过这个机器在两个世界里穿越,却渐渐搞不清楚到底哪个世界是真实的,哪个只是幻想机器制造的幻想。 相互循环的世界,是个蛮有意思的点子,我本来还在期待什么出乎意料的神发展,很可惜并没有。我没想通的一点是,黑人男世界的那个医生怎么知道主角在另一个世界是女的?最后不是开放结局,倒也是可以,但是女主的选择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值得思考一下。主角拿来判断哪个世界是真哪个世界是假的标准是,一切如意完美幸福的世界肯定是假的,真实的世界里的人生是支离破碎的痛苦绝望的才对。这样的标准,简直无懈可击啊,没毛病啊。但是用这样的标准找到的世界却是假的,主角就这样被困在了痛苦的假世界里,这种结局太让人唏嘘了。 S01E06 Human Is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讲一个被军事控制的军舰,丈夫在出完侵略任务回来以后性情大变,对妻子从原来的粗暴冷淡到现在的无微不至。当局怀疑丈夫已经被敌方星球的没到任何道德观念十恶不赦的外星人附体,并进一步怀疑妻子在包庇这个外星人。在法庭上,丈夫为了帮妻子脱罪,承认自己是外星人,妻子说丈夫自我牺牲来救别人的行径是人类独有的,于是洗白了丈夫是外星人的身份。 片子里一开始男主就说到军事传统,我就觉得很很刺耳,原来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就是在一个这样的一切都是基于军事逻辑来决策的环境。之后的去无辜的星球上抢资源的决定、召回飞船的方法、以及后面揭露的男女制定结婚和普遍的对外星人的无脑式的敌对的设定,明显全部都是军事逻辑的产物。好在妻子最后利用了这种军事逻辑,挽救了一个好外星人。 我试着思考,军事逻辑到底差别在哪里呢?我的意思是,如果说军事逻辑可以在战争中军队中实施运用的话,为什么不能推广到全世界推广到全部的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呢?男主被附身之前,一直强调战场上的绑定和荣誉感,好像听起来有道理,但这是自相矛盾的。(这句话是我当时看片子的时候记下来的,但是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是如何推导出来是自相矛盾的了,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军事政府以为的人类的优点反而正是人类军人的缺点/外星人的优点,人类又何以自豪呢? S01E07 The Father Thing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小男孩发现外星人吃掉并伪装成为自己的爸爸,于是联合小伙伴把外星人都干掉了。 […]

Childhood’s End

Childhood’s End Arthur C. Clarke Eric Michael Summerer (narrator) 0-345-34795-1 继续这一季读书会的主题,最后一个科幻三巨头Arthur C. Clarke,他的书我之前只读过《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和《Rendezvous with Rama》,感觉都很硬很多技术操作的层面,所以兴趣程度并不大。反倒是看库布里克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2001: A Space Odyssey》觉得很赞视野很宏大还有对人类的嘲讽,却也分不清楚到底是库布里克的厉害还是克拉克的厉害。这本《Childhood’s End》我有看过Syfy频道改编的同名连续剧,当初觉得非常一般,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整部电视剧我只能回想起来小说1/3的剧情,难道当初我没看全只看了第一集? 我记得电视剧把很多笔墨放在了Ricky Stormgren的身份背景过往的故事上面,所以当我发现原著非常单刀直入的切入事件的第一个核心的时候,我就觉得小说肯定比电视剧更好看。第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Overlord,它为什么一直不愿意以真面目示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服的,我觉得作者没有想到东方的宗教啊,因为我记得我在看电视剧里Karellen第一次以真面目出现的时候,我都理解大家为什么都很惊慌的样子,因为我都没意识到它是魔鬼的样子。关于这个点,在小说接近最后面的地方还有一个解释,Karellen回答为什么它会是魔鬼的样子。它说并不是因为它们之前就来过地球,给早期的人类造成了某种伤害并且留下了魔鬼原型的模样,而是因为人类作为整个种族有一种对人类的终结的恐怖的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就是看到Overlord对人类命运的毁灭,而这种记忆又是独立于时间的。为什么东方宗教里的魔鬼不是长这个样子的先不管,这样的记忆可以独立于时间的点子好赞啊,有一点像《你一生的故事》里的科幻逻辑。 总体而言,这本书让我觉得很厉害很喜欢的一点是它的大气,可以感受到作者所站的位子的高度以及他旷阔深渊的视角和心灵。可以写到人类的局限与渺小,并且承认人类的弱点和不足,而不是去争辩人类的伟大、人类的潜力、人类的重要性,这是第一步。这一步是因为Overlord的出现来揭示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看到有比人类更厉害的Overlord就结束了那视角还不够高。所以有第二步,在Overlord之上还有Overmind,Overlord是那些连Overmind的想法都无法揣测而心甘情愿作为工具的比人类厉害一百倍的存在。如果说第二步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递归的创建,那么第三步正如书名所展示的一样形成了一种循环的结构。童年的终结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是指整个人类作为物种的发展,在这个物种发展的童年转大人的时候遇到了外星人就此灭绝;还指所有的人类的个人,在那个年代刚刚出生长大的那些小孩,还在他们的童年阶段结束了,却都再也不是人类了。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Robert A. Heinlein Lloyd James (narrator) 9780786117635 这一季读书会的主题是科幻三巨头,所以这本是海因莱因的。我原本对海因莱因期待度很高的,他的短篇《All You Zombies–》在我心目中简直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反倒是我读的另外几本他的长篇《异乡异客》和《穿墙猫》让我觉得有点混乱喜欢程度很一般。这次选读这本《严厉的月亮》,真心怀疑自己是不是读错了书还是读的是盗版,因为不管是哪里的书评都是把这本书捧到很高很高的位置,而我读下来的感受却很不舒服没什么喜欢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最初的不适来自于口音,我听的是有声书,有声书读的时候把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讲的话带了一种口音(我以为是印度口音,后来看资料设定貌似是俄罗斯口音)。这种口音加上主人公用词遣句的方式,让人感受到他背后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大概就是“我要告诉读者我很了不起,但是我要通过和别人的互动来让别人显得我很了不起来告诉读者我很了不起”。这种思维模式传达给作为读者的我的直接感受是,主人公很low,这个结论又是和这个思维模式内涵相矛盾的,基于整本书的故事全部是由主人公一个人自白式的描述的,所以读书的感受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讨厌这个主人公,也越来越对整个故事没有兴趣。 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是由在月球上生活的主人公构成的反抗组织搭配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计算机想要追求月球独立于地球人的统治。月球人的来源、月球的优势、地球人的态度,这些都让人想到美国独立的感觉。而这个反抗组织则是一种很low很low的存在,为什么他们的视野那么窄,为什么对两性默认的固有思维那么原始,为什么革命的伎俩那么下三滥(又是散播谣言又是欺骗民众啥的),真的是再怎么low的人都能当总统。 我看到有评论说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它对dirt-level politics的完美呈现,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本书的目的是在通过“自黑”唤醒大家对dirt-level politics的接受还是反感?如果大家看清了书中的政治套路,那就不会喜欢这本书;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那就不会去对书中的政治套路有敌意有警觉。我心目中的政治应该是找到了一种真理再寻求一种出路,而不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有了出路再套一个真理。这本书里的政治,什么都不是啊。 本书的科幻点,一个在于月球殖民的设定,另一个在于有意识的计算机。其实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的这个有意识的计算机还蛮有意思的,它会故意给一个人多发工资,来寻求探讨幽默的存在。但是接触到抵抗组织之后,它存在的意义完全扭转了,它变成了无脑忠于主人公和主人公组织的机器。那么这有意识的计算机的科幻点,从自我意识/幽默的探究,变成了人和有意识的计算机一起工作的情境。这样的科幻点瞬间又变low了,而且到了后面,与其说是和有意识的计算机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和人工智能合作,因为书里面的这个计算机的自我意识仅仅局限于对组织的忠诚上面了。

Hurts Desire Tour

2018.1.31 万代南梦宫 前两年Hurts很火的时候我并没怎么特别去听,这次他们来上海开演唱会,我才借着机会把老歌新歌都听了。听歌的时候我是把新歌老歌打散着听的,好几次听到特别顺耳的,再仔细一看都是最新专辑里面的歌。让我心动的好几首都是《Desire》新专里面的,但是再到豆瓣页面看,越是近期的作品越是恶评如潮评分超低。可能是因为我是把所有专辑摆在同一起跑点来听的,而豆瓣的评分者都是根据他们第一张专辑的固有印象和期待度来评的,就好像股价的涨跌取决于一个新闻点与之前预期值的差异高低而不是这个新闻点本身的好与坏。 Hurts是两个人能的组合,一个唱,另一个编曲啥的。负责唱的那位现场唱功太好,首首都像开挂一样高音不断;还会跳一些自我投入的舞蹈,为什么他穿衬衫西装跳舞一点也不会乱?不唱歌的另一个人非常低调,连给他的灯光都很少,但是简简单单的在控制器前带动也很可爱,而且他胡子很厉害。还好他胡子很多,否则两个人我根本分不出来,之前看专辑的封面就已经很晕了,辨认还要靠发型。 我又一次感受到,现场比专辑有感觉太多了。这次Hurts的现场演出特别明显,很多我在之前听歌的时候觉得很平淡很一般性的歌,到现场唱起来每一首都突然变得超级好听,歌曲整个就活了起来,变得有灵魂、有故事。当然一部分也要归功于现场的氛围,万代南梦宫这种可以站着近距离欣赏的场地真的很好。Hurts一直会把麦直接指向观众让大家大合唱,大家也超级配合。虽然这次人不是很多,二楼没开放,一楼也没那么挤。 虽然标题是Desire Tour,但貌似新专辑的歌唱得并不是很全。我最爱的《Walk Away》唱了,我很开心,但是其他几首我收藏的和一些慢歌都没唱,没听到《Wherever You Go》和《Magnificent》稍微有点遗憾。但是通过这个晚上,发掘原来无感的那些歌那么好听,也超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