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3

我打电话的地方

我打电话的地方 Where I Am Calling From Raymond Carver 汤伟(译) 9787020091522 2009年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过一本《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几乎是同样一本厚的像砖一样的短篇小说集,去年的时候摇身一变换个封面换个ISBN号就作为短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再一次出版了。新的版本似乎没有上一版那么精装,但是全黑的封面气场相当的强大。我非常羞耻地承认,这两本内容一模一样的书我都买了。2009年的版本当年我是我放在办公室午休的时候读的,死活没有读完。2012年的版本我是纯粹为了收集全短经典系列而买的,也完全是为了把短经典读遍才去重新开始读的,因为一点也想不起来之前那本哪些读过哪些未读了。但是场景又一次重现了,这本书有一种怎么也读不完的趋势,阅读战线拖的长得一塌糊涂。今天好不容易终于读完了,怎么总有一种解脱得感觉,因为我实在搞不明白现在市面上把卡佛夸得天花乱坠的好我为啥怎么也感受不到呢? 这本那么厚的短篇小说集里,我感到起码有一半我是连故事都没有看懂的,看明白了某某人物做了某某事情,但是怎么的也没办法想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我理解能力太差了呢,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了呢?我总感觉这些故事根本不是写给我看的呢?就这样,好多故事我没看懂,就觉得很生自己的气,渐渐地又觉得生卡佛的气,好几次都想把书甩手一扔打入冷宫了。但一想到这样又重复了上一版的历史,又为短经典的阅读画上阴影,于是继续硬着头皮读下去。现代美国的故事,生活丑陋的程度有点让我想到了《耶稣之子》,没有Denis Johnson那么的市井流氓,却同样的残酷和让人看着心生凉意。但是好歹在重多篇幅中,还总会出现几篇看着非常过瘾好看的篇章。我印象最深的有《距离》、《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差事》。求高手指点该怎么读卡佛啊?但我近期也不会再去读他的作品了吧。

最高の離婚

每季日剧总有一部让我看得特别喜欢欲罢不能的,2013年的冬季就是这部《最高の離婚》。光看这部剧的名字的时候,我差一点点就把它忽略掉了。因为我本身对婚姻生活没什么经验,而且这还是关于离婚的,我最受不了反反覆覆的结婚离婚的戏码了。但是看了第一集,才发觉原来这是一部正宗的搞笑片,正是其搞笑的桥段把我深深地套牢了,每周周末的时候都想着可以看一集《最高の離婚》欢乐一下。隐藏在搞笑之后的,自然是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两者各自都有着极大的冲突,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一集中的前半集我还笑得前翻后仰,突然之间气氛一变,后半集变成了揭露了情感话题的严肃分析和反思。所以我觉得,与其说这部日剧是把“离婚”这个概念拿出来重新定义了一下,还不如说它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拿出来摆在大家面前让大家自己选择定义。这部日剧从第1集到第9集都是五颗星没话说的,但是我个人非常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结局过于草率和正面,感觉跟前面的诸多铺垫根本联系不起来。因为这个过于正面的结局,把前面那些犀利的分析的价值给带低了,我只好给它整体一个四星。 这部剧里最最出彩的,不用说,就是瑛太。这个人物被瑛太刻划得太真实了,一颦一笑都接近完美的真实。太赞了!光是为了看瑛太扮演的这个角色,这部剧也值得一看。而且最近瑛太的作品层出不穷好多啊,奶粉钱赚得好带劲。

天才雷普利

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Ripley Patricia Highsmith 傅玉安(译) 9787532758722 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在第一时间把这本小说的原著和电影版作比较。因为以前看过Matt Damon饰演Ripley的那部电影,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小说中里的每一个主角我都自动搭配上了电影中演员的那张脸。我个人觉得,那部电影拍的特别棒,整个比这本原著小说要高一个档次。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Tom Ripley在一开始的时候的设定,在电影中的Ripley是很普通平常的人,然而在书里面的Ripley从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黑暗面被挖掘出来的混迹社会的小骗子了。所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在读小说的时候无法体会到的一种看主人公人格渐渐发展成型的过程,也正因如此我发觉电影中的Ripley有很大的可以做人物代入的潜力。看似稀松平常的人生,可能就差这个一个念头,整个生命的轨迹就全部交替了。而这种变化不但是让人提心吊胆的,关键在于它是永远不可逆转的,是要一辈子背着这种轨迹往下走的。另一个电影和书的重大区别在于,我觉得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改编之处之一,那就是由Jack Davenport扮演的那个角色的存在。在书里面,我几乎看不到Ripley对任何人物抱有任何真挚的感情,感觉就是这个人物似乎从本质上就是缺乏爱的能力的。但是在电影里通过Jack Davenport的那个角色很容易看出来Ripley内心拥有的追求美好的一面,同时通过角色的死更反衬出来Ripley腹黑之深。 虽说我不觉得这部小说比电影改编好,但是在电影是五颗星的前提下,这本书还是可以有四颗星。我还是喜欢这本小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Tom Ripley这个人物的创造实在是太绝妙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读者得知他的诸多恶行和各种龌龊的心理活动(并且这些行为背后根本没有正义伦理支撑)之后,并不会那么地在意呢?我的意思是,至少我从读者的角度看完这个故事,心里心心念念的不会是从道德伦理的层面去批判他,至少这不会是我第一个想做的事情。这肯定不是因为Ripley是talented有才华的人,他擅于模仿、脑子转的快等等是优点,但有才华的人得到的同情也没有这么多。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容在Ripley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Ripley的种种想法,还有他碰到挫折和打击时候的思路,往往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我很可能不会那么做,但却很有可能也会这么想。”读这本书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一种阅读体验。每一次都好像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穿帮了,每一次都好像面前的人已经把我看透,每一次都好像是引我上钩的陷阱。这种心惊胆颤的阅读体验,我是第一次这样明显地感受到。我有一次做了一个非常莫名的梦,梦里面我杀人毁尸,接下来的感觉就和读这本书差不多。 Patricia Highsmith笔下这系列小说的另一个厉害之处,就是里面的主角都是Tom Ripley,Tom Ripley作为犯罪小说中的那个罪犯,确是永远可以幸运逃过一切的。这个纯反面角色是永胜的。我好像还没有接触到过这样的作品。 手工做相关链接,是我过去看电影时的一点想法 Ripliad (09/01/2009) 两个天才,两个杀手 (20/12/2007)

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不是一只烟斗 Ceci n’est pas une pipe Michel Foucault 邢克超(译) 9787540758998 我就直接引用DWBC minutes了。 René Magritte说过这么一句话“I dread knowing precisely where my limits are.”我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很疑惑的,至少在我看来,难道一个人的毕生目标不是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为什么知道自己的极限所在不会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呢?Magritte作画的时候是用一种最纯真的小孩第一次接触外部世界的眼光,这种眼光可能在大人们的眼中并不是合理的,但却是最fresh的。而且Magritte一直追求的是他的画给人带来的冲击,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画本身,而是画给观看它的人的心灵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Magritte的画会让人禁不住去想,另一方面Magritte的画始终给人一种disturbing的感觉。我觉得这条原则和他一开始说的那句不愿知道自己极限是相符合的,他追求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因为他永远不会知道别人在看他的画时会有怎样的想法。从某个层面上来说,Magritte的画传达的不是情感,而是思想,他所做的就是render thought visible。 我们可以在Magritte的画中看到多种重复出现的物件。比如说棋子和热气球,这就是他作为孩子的时候最热衷最感兴趣的东西;还有被遮住的脸部,可能于他幼年时母亲在河里自杀时的影像有关;还有各种女体,在Magritte眼中都是他的妻子Georgette。 《这不是一只烟斗》是法国思想家Michel Foucault针对Magritte的作品写下的几篇小文章的集合。(经过大家的提醒,我才知道原来Michel Foucault的名气根本不亚于Magritte。)总的来说,他的出发点都是关于《The Treachery of Images》和《The Two Mysteries》这两幅画。 The Treachery of Images 关于《The Treachery of Images》的解读,我们可以借用Magritte自己的解释:“The famous pipe. How people reproached me for it! And yet, could you stuff my pipe? […]

狼厅

狼厅 Wolf Hall Hilary Mantel 刘国枝(译) 9787532751969 一直想读这本《狼厅》,却一直没读。中间甚至有一次从图书馆借回来了,到了时候又一页也没有翻过地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又是历史题材的,怕我自己看不下去;另一方面是看评论说这本书的第三人称指代混乱到让读者根本搞不清楚状况,我怕我自己也看得云里雾里。直到Hilary Mantel又凭《狼厅》的续集《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在去年连续获得Man Booker Prize和Costa Book of the Year两大文学大奖(这两年我都有在追看这两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才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看这本《狼厅》。 我首先必须承认,之前一直阻碍我读这本书的两个原因的确是我多虑了。虽说是历史小说,但是故事背景是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年代的那段最跌宕起伏的历史,其情节还是很多变抓人的。而且我脑海中还依稀记得点当年看Jonathan Rhys Meyers主演的电视剧《The Tudors》的情节,所以整本书的情节不会拉太多,也不会看不下去。关于第二个顾虑,其实只要牢记“只要是人称代词他,指代的永远优先是Thomas Cromwell”就好。 看是看完了,说实话,我却没看出个什么所以然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从Thomas Cromwell的视角来讲故事的。书里面的各种风起云涌、斗争、感情纠纷,全部是从Thomas Cromwell的眼中看出去的。这样写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也说不上来。总之那么厚的一本书看完,有点看了等于没看的感觉,可能是我太木讷了吧。话虽这么说,《提堂》我还是打算看的,读者就是这么贱。

温泉疗养客

温泉疗养客 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谢莹莹/欧凡(译)  9787208108387 这本书一共包含三部分内容,《温泉疗养客》、《漫游记》和《秋日人生》,算是黑塞的散文集。据说《温泉疗养客》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讲的是黑塞去巴登疗养坐骨神经痛的本人的经历和记录。刚开始看第一段的时候,我几乎都要放弃了。因为散文从来不是我的菜,说天道地我不大会抓散文的重点,所以常常看不懂。而在我心目中,黑塞从来就应该是从第一句话就把我征服的。所以我看了《温泉疗养客》的第一篇,有点摸不着头脑他到底想要讲什么,心里便开始有点打退堂鼓。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看下去了,看完整本书后我发现我最爱的就是这第一部分《温泉疗养客》,《漫游记》是有点散文配诗的意境很好的一篇篇很短的短篇,《秋日人生》更多是黑塞的一些点滴回忆穿插了不少和他的作品创作相关的地点人物。 读《温泉疗养客》的时候,我有一种错觉,虽然叙事手法和写作风格完全不一样,但是我好像在读《魔山》。同样是一位本觉得病情不重的德国人来到疗养胜地,接着在疗养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然后发生的是他自己内心的变化。我最喜欢的是《荷兰佬》这一篇,谁能够想到黑塞降服他口中的令人厌恶的死对头的方法竟然是喜欢上这位荷兰佬做邻居呢?不过再一想,这样的解决方法不仅是最完美的方法,而且是最最符合黑塞的、完全可以想象出是黑塞能做出来的方法。还有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是,黑塞还在《恶劣的情绪》中,为赌博和自己对赌博的兴趣做了各种详尽的分析。正如《温泉疗养客》的前言里提到的,关于温泉疗养之旅,表面上是一种疼痛的治疗过程,其实更讲的是这些疼痛伴随而来的因年纪上升而有的老年智慧。在温泉疗养之旅临近尾声的时候,黑塞似乎也在为自己此行的感悟之旅画上一个结论。 救赎的道路有两条:义人通过正义之途,罪人通过恩赐之途。我这个罪人又一次犯错,试图通过正义的道路达到目的。这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义人的甜奶对我们罪人是毒药,它使我们起邪念。命中注定,我总是一再做错误的尝试,走错误的道路,在精神上,我也注定身为诗人,却一再想以思想而不以艺术处理世事。我一而再、再而三走上这条遥远、艰难而孤单的歧路,不断试着借用理智,结果总是陷入痛苦和迷惘之中。不过,在这种死亡之后,接着而来的总是新生,恩典总是没有弃我而去。于是痛苦和迷惘就不再那么糟、歧途也不那么坏、惨败的经历反而可贵,它们把我送回母亲的怀抱,使我能够重新体验恩典的降临。所以我现在要停止向自己进行道德教育,我不要责备我那些理智和心理学的尝试、疗养的尝试,不要责备失败和灰心,我不后悔,我也不再怨天尤人。一切都好起来了。我又听到神的声音了,一切都好了。(p.94) 这关于“二律背反”的老年智慧,似乎也充斥在黑塞的其他小说中。在《温泉疗养客》的最后一篇《回顾》中,黑塞这么解释他的想法: 如果我是个音乐家,那么我就能毫不困难地写出一首双音乐曲,他有两条线路,有两系列调子和音符,它们相互对应、相互补充、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它们无时无刻不是紧密而活泼地相互作用着。每一个懂得乐谱的人都可以在这双音乐曲的每个音符中读到、看到、听到它的反调,那是它的弟兄、它的敌人、它的反极。我试图用语言表达的正是这种双音性,这种永不休止的对偶性、这种双线,我工作得精疲力竭而徒劳无获。我不断重新尝试,如果有什么使我的工作得到张力和压力的话,那就是这种力图做到不可做到之事的强烈愿望和努力,这种为着达不到的目标所做的疯狂的努力。我想为二重性找一种表达形式,我想写出曲调和反曲调永远同时出现的章句,多样性旁边永远伴随着一体性,玩笑永远伴随着严肃。因为对我而言生命只存在于两极的上下涨落中、存在于世界两根基本支柱的来回变动中。我不断想指出世界的多彩多姿,同时告诉人们,这多彩以一体为基础,我不断想指出,美与丑,亮与暗、罪愆与神性的对立永远只是暂时的,它们永远会相互转化。在我看来,人类能够说出的至高真谛就是几句以魔符表达这一双重性的话,几句显示出世上的大对立既是必要又是虚幻的奥秘格言和比喻。中国的老子有好些这样的格言,在这些格言中生命中的两极似在一刹那间碰撞在一起。耶稣的许多话以更为简洁更为热情的方式表达了这种奇迹。我认为,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事莫过于此:一种宗教、一种教条、一种灵魂教育,经过几千年时间不断地培养,把善与恶、义与不义的理论总结得那么紧凑,让人知道,在神得面前,九十九个义人的分量并不比当一个罪人认罪时的分量多。 不过,我自认为应该致力于宣扬这样至高的感觉,恐怕是个很大的错误,说不定还是一种罪孽。当今我们世界的种种不幸或许正在于,人们到处在兜售这种至理,每一个国家教会会除了谆谆告诫人们信任官厅、钱包、民族虚荣心之外,还宣讲耶稣的奇迹,装着最珍贵也最危险的智慧的《新约》,每一家店都可买到,传教士还免费奉送。也许,耶稣宣讲的这些闻所未闻、胆大包天、令人吃惊的感觉和洞见,应该好好藏起来,森严壁垒保护起来。一个人为了得悉一句那些强有力的话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或陪上生命,或许那样真的更好。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在某些时候我相信事情是这样),那么再差的消遣作家也比一个想法设法为永恒事物寻找表达辞令的人要强。 我处于进退维谷之中,我有我的问题。对于这种状态有许多可谈论的,解决的办法却没有。我永远无法把生命的两极弯得靠近、无法写出生命乐曲的二重性。然而,我会听从我内心模糊的命令,不断试着去写。这就是我的钟表赖以发动的发条。(p.103) 另外,这本书的封面装桢我很喜欢。封面使纯白的直至上用绿色的笔简单勾画出的黑塞戴着副眼睛,然后内页则是全草绿色的页面上简单的一幅白色笔画的眼睛。看着又简约又舒服又合题。赞!

大誘拐

大誘拐 天藤真 李彥樺(译) 9789866562693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日本推理大师经典”,而且号称此书还于1979年取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我看不同的书吗?!这本书-哪-里-推-理-了?!因为这本书明明从头到尾都是把读者作为第一服务对象事无巨细地写得明明白白啊。从人物的身世背景交待,绑架的各种手段过程,以及要求赎金的种种真相和手段,全部是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的。所以我说我在看这本书前半段的时候,恍惚好像在看《冷血》一样,作者似乎是在以一种纪实的口吻在讲这个故事。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是,我怎么也没有猜到它的结局,它的结局简直是在抽有关部门的耳光。原来书中描绘得如此崇高、做事如此有分寸、头脑如此好使的主人公千辛万苦设下漫天大局的目的,竟然是想偷税漏税报复政府!(剧透反白)我本来还对这位主人公有点腻烦的呢,以为她真的是只有有钱到疯狂程度才会这样,看到最后为了这个目的我全力支持她。这样的书真的是太高招了。

雨后

雨后 After Rain 威廉·特雷弗 William Trevor 管舒宁(译) 9787020095247 短经典系列的读到现在,这本《雨后》可能是我读得最“神兹乌兹”的一本了,而且阅读战线拖得很长,中间还夹了一个春节,所以读完了也几乎不知道自己读了点什么。不是那种特别深奥得看不懂,也不是那种玄乎得看不懂,这本《雨后》读下来我发觉里面的故事我都是要比较集中精力才能看明白不过好歹还是看明白了,但是到底这些故事除了故事的plot外还讲了点什么我似乎都没有多余的力气去解读。应该是我辜负了这本书吧,以后有机会重读。

J-Playlist 2013-02

专辑类 DEEP – DEEP BEST EXILE那一卦的我比较无感,但是从EXILE引出来的大叔团体DEEP的歌我有时也听。听着张DEEP的精选集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听过其中大部分地歌曲。原来我也是在默默地支持着大叔团体啊。DEEP的歌没有EXILE的那个华丽(可能因为经费预算不同八),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悦耳的。在我看来,他们比较擅长深情吟唱的那种。精选集整体的水准都还不错,但是因为曲风比较单一,而且都是那种慢情歌,所以多听比较容易腻。 单曲类 m-flo – LOVER 这张单曲说起来不应该只挂m-flo的名字,还有加藤ミリヤ的重磅参与。三首歌曲分别是一首m-flo和加藤ミリヤ合作的新歌《LOVER》,一首当年m-flo ♥ 加藤ミリヤ时代的《ONE DAY》的remix版本,还有另一首VERBAL和加藤ミリヤ合作的老歌《BABY I SEE YOU》。虽说是因为有这首《LOVER》才会有m-flo的新单曲出现,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BABY I SEE YOU》。 Monkey Majik – If 新单曲里面有两首《If》和《The Apprentice》,我感觉都比较一般诶。其实听他们的歌曲的时候,总会有点分神以为是欧美系的歌曲。但是其实2月份听的时候,我的歌单里面还有一首Justin Timberlake的新歌《Mirrors》。跟JT的正宗欧美派系PK,Monkey Majik的这两首完败啊。 Perfume – 未来のミュージアム 这封面,这首同名单曲《未来のミュージアム》,这首单曲的PV,我统统无法接受啊!这首新歌作为机器猫新的电影的主题曲,的确是有包袱的,但是怎么有种智商被强行拉低的感觉啊。相比之下,还是单曲碟的第二首《だいじょばない》多少还保留了Perfume擅长的电音的风格,我还是偏爱电音的Perf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