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3

雷普利游戏

雷普利游戏 Ripley’s Game Patricia Highsmith 宋伟航(译) 9787532758739 看到第三本,我发觉Ripley系列厉害的一个地方,在于主人公犯事的形式是一种渐进变化的。第一本的故事是Ripley自己因为冲动和私欲杀了人,然后发挥到了极致他自己模仿的才华;第二本里面Ripley继续发挥他的模仿才华,但同时还出现了另一位模仿天才,只不过这位模仿家仅局限于画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位模仿天才的互动;到了第三本Ripley的角色又上了一个层次,他成为了一桩阴谋的策划者,他亲手幕后操控造就了一个新的因为冲动和私欲的杀手,只不过这个杀手再怎么也无法达到他自己的水准。 Ripley惹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危险也越来越大,暴露的马脚也越来越多,这样的写法我估计是为了增加那种Patricia Highsmith最擅长的紧张感。即使是为了那个罪犯,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一直会为了担忧,生怕他被戳穿。但是这一本一直搞到了黑手党的程度,感觉是最难甩掉的麻烦,我却似乎有一点麻木了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好像有点迷失这位主角的动机了,前两本里他杀人多少好歹是为了自保,但是在这一本里我有点捉摸不出他到底为什么去给Jonathan Trevanny设这个局,然后为什么还去帮他。或许可以很简单地总结说Ripley这么做全部只不过是为了搞基,貌似解决了所有的疑问,但是从书里面Ripley的表现这说不通啊。 还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会不断把书里面的人物和当年看电影时候的演员的脸挂上钩。Dougray Scott扮演Jonathan其实还是挺搭的,而且最近还看到他在《Doctor Who》闹鬼那一集的演出,还挺巧的。John Malkovich虽然一看就是老戏骨,但是他扮演Ripley是不是年龄不大对啊,书里面写这时候的Ripley最多三十出头啊。

可操作的民主

可操作的民主 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纪录 寇延丁/袁天鹏 9787308097871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将领Henry Martyn Robert在1876年写的一个一百多页的小册子,其目的是以参考美国众议院的议事规则,来规范民间团体。本世纪重版到第10版、第11版,内容逐渐完善完备,冲到了六七百页的厚度。当年孙中山也试图把它引入中国未果,本世纪又有一位叫做袁天鹏的人翻译第10版出版,而这位袁天鹏也致力于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中国的推广。这本书是记录一帮“专家”(包括袁天鹏和本书作者寇延丁)去给阜阳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普及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事。我个人觉得他们是在打着民主的旗帜,在普及民主形式。这本身也没啥可鄙视的,但是感觉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我实在受不了作者寇延丁写这本书的语气!她试图表现出她是在真实还原实际发生的整个过程,不断强调自己是站在第三方旁观的角度;但同时她还总是要很得瑟地提醒读者她也是其中的参与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她提醒读者的方法要么就是在关键时刻把自己的能动作用放进去,要么就是时常加入自己对事件的总结和评价。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词汇来说就是,她又想做主持人又想做领导,把她自己的可信度和可爱度降到了最低。其实我刚开始看第一节的时候还是很投入很感动的,讲的是杨云标回农村的故事。而后面的内容感觉明显和这第一节的语气完全不一样,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后面称呼人名的时候一律不带姓只用名,我都怀疑前后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撇开我对这位作者写作风格的厌恶,我还是想谈谈对罗伯特议事规则本身,以及它下乡过程的一些看法。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规则的时候,我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把罗伯特议事规则和民主划上等到,一想就觉得这种说法站不住脚。自从学了哥德尔定理,我很习惯地用它来从最高的层面来驳倒罗伯特议事规则。都不用去进一步详细讨论罗伯特议事规则其中具体的内容,就算它的内容再全、考虑得太周到,我相信它就是不完备的。我们说权利的赋予是由选举决定的,选举的结果是由选举制度决定的,选举制度是由议事规则得出的,那这议事规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真正的元规则在哪呢?用什么样的规则来决定使用罗伯特议事规则才是合理的呢?很遗憾,在这本《可操作的民主》里丝毫没有提到这个最终极的问题。 然后我还对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设定有一些疑问。 所谓的动议(motion),我发觉它的wording的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对一个motion的判断,只有“通过”和“不通过”,但问题是对各个动议而言,它们的“通过”和“不通过”其实存在着三种情况:可能是相交的、可能是正好拼凑成一个整体,可能加在一起还有空缺。比如说,很有可能“今晚不出去吃饭”和“今晚出去吃麦当劳”这两个动议都通过了,那不是很矛盾的吗? 第二个问题是动议被提出的时机。假设大家的愿意程度分别是“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今晚不出去吃饭”>“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之外的餐厅”,那么如果“今晚出去吃麦当劳”先被提出的话,很可能马上被通过;而如果“今晚不出去吃饭”最先被提出的话,也很有可能马上被通过,那么大家不就吃不上最想吃的麦当劳了吗? 第三个问题是因为每个动议只有两种情况,是非题,等于是每次只能两两选择。这就好像是选举一样,两两选举出的最后冠军,未必是大家满意度最高的。(这不也是拿来攻击人家美国选举的角度之一嘛?)假设同样的三个动议,参加投票的一共有三个人,在这三个人心目中的偏好依次分别如下,而他们偏好差别,也就是每一项给他们带来的满意度,分别是20>10>0。 甲觉得“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今晚不出去吃饭”>“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之外的餐厅”; 乙觉得“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之外的餐厅”>“今晚不出去吃饭”>“今晚出去吃麦当劳”; 丙觉得“今晚不出去吃饭”>“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之外的餐厅”。 那么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得出“今晚出去吃麦当劳”的群众满意度是20+0+10=30;“今晚不出去吃饭”的群众满意度是10+10+20=40;“今晚出去吃麦当劳之外的餐厅”的群众满意度是0+20+0=20。但是显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顺序来提出动议,以至于得到的最终答案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就算通过这样民主的投票,我们也未必能得到实际上大家最为满意的结果。 第四个问题就算是没有一板一眼地使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我们现在也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少数派的弱势。比如说,现在有人提出“随机抽选一个人,这个人要给其他人每人一百块”,这个动议不怎么可能通过;但是如果有人提出“指定张三,张三要给其他人每人一百块,并且这些其他人以后都全部免疫于类似的掠夺”,这个动议却有可能被张三外的所有人通过,赞成票大于反对票,张三就苦逼了。老实说,现在的规则制订者不就是这么操作的吗?在投票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似乎只有一票否定权,而什么时候应该适用一票否定权,至少在这本《可操作的民主》中没有提到。 最后我还有一点想不通的地方,书里面一直强调会议的主持人和领导是两码事,其实它想说的是在一个会议中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所有参与者的民主的力量。但是我不明白的地方就是,那领导是干嘛的?如果说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决定都是民主的选择的话,那么领导就没有责任了吗?这不就变成了领导在民主环境下的托辞了嘛?就算是在民庄环境下的外国,出了什么事情后该部门领导必定带头引咎辞职,那他为什么要为民主投票作出的选择承担个人的责任呢?

Being Human S5

这一季的《Being Human》的三位主角已经完全换血了。Aidan Turner三季演完就跳槽去演霍比特人大红大紫了,Russell Tovey在上一季出来一集就功成身退了,Lenora Crichlow撑完上一季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就上一季的情况看来,我对新的三人组还是挺有好感的,主要是因为我觉得Damien Molony在上一季的表现真的可圈可点,所以一开始我对新季还是非常充满期待的。 可惜的是,第5季真的不怎么好看。每一季总归需要一个大boss和一些穿插在每一集里的线索人物,我觉得这一季的最大的败笔就是这个大boss和这些线索人物的设定都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方面感觉就是硬生生加上去的,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人物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三个人的关系有点奇怪,明明没有之前的三人组那样感情深厚,但是又必须显得非常相依相偎的感觉。两位养家糊口的工作环境的设定也没有上一季的餐厅那么有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唯一出彩的,我觉得只有最后一集囚徒困境的设定。三人已经决定牺牲自己合力断金了,但是devil分别把他们各自带到他们自己的世界,给他们最想要的幻境来做交换。情比金坚的三人当然都不愿意,抵制住了devil的诱惑,最后把devil给干掉了(干掉的过程极度弱智)。但是最后一个镜头和配乐特别诡异,暗示其实这并不是完美的真是结局,而只是devil给Tom的那个幻境而已。凭借这一点恐怖片惯用的要把观众折磨到底带着不安心情看完片子的计谋,我愿意把这一季的打分从2.5星提高到3星。《Being Human》应该算是正式剧终了吧,从这第5季回顾第1季,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剧了呢,的确可以告一段落了。

地下雷普利

地下雷普利 Ripley Under Ground Patricia Highsmith 尤傅莉(译) 9787532758098 本来我以为雷普利系列一套五本,真正好看的只有第一本《天才雷普利》,正如电影改编的好看程度对比。但是我发现我错了,因为现在对我而言读雷普利有一种guilty pleasure的感觉。明明清楚地意识到主人公Ripley是头号罪犯,并且此罪犯已经从冲动因为情感杀人升级到了冷静理性杀人,冷眼旁观的话,这位Ripley没什么好同情的地方,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仍然会站在Ripley的立场惊心动魄地看他每一步的应对。这种惊险的阅读感觉,算是一种不一样的调剂吧。 在这一本《地下雷普利》里,Ripley已经成功傍上一个法国富商的千金,但却依然活在投机倒把以至于惹出新的命案的模式下。这个故事里好玩的一个点是贝纳德这个人物,他与Ripley构成了一种新的映照。Ripley最大的才华是模仿别人、假冒别人;贝纳德做的则是伪造别人的画,他伪造画的心路历程几乎就和Ripley当年假冒Dick一模一样。书中有一段说到贝纳德画的伪作比自己的画作更多,那么伪作不是应该变得更自然、更真实,甚至比他自己的画更算是真迹吗?这样看来的话,似乎贝纳德的造价要比Ripley的假冒层次纯洁那么一点点啊。是不是因此贝纳德之后的转变则和Ripley的完全不一样了,以致于他的结局也与Ripley的相差很多呢?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惊呆了。讲到Ripley即将带着警察去事发现场,后面怎么继续和警察周璇和说服警察是关键啊,怎么就这样结束了呢?我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这样结束呢,然后我赶快去翻另外还没看的三本,里面一本也没有一点紧接着这本讲下去的样子。这个悬念也设计得太大了吧?我隐约记得电影改编的版本里,Ripley的老婆起着重大的作用的呀。是漏印了吗,还是被删减了?

每况愈下

每况愈下 Hurry On Down John Wain 吴宣豪(译) 9787544708784 “愤怒的青年”是指John Wain这样的一批作者,而不是指他们笔下的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们。看完这本书才明白,因为在这本书里的这位主人公,我并没有看出来他有什么愤怒的表现,反倒是能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作者在那边鸣不平的心声。虽然相隔了60年,我还是可以在这位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一些现代青年的际遇。面对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最基本的反应自然是愤怒。我非常羞耻的承认,我发觉近两年我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随便看个什么国家政策啥的越看越火。但是其实我觉得应该存在着比愤怒更为高明的应对态度。从这一点来看,我倒觉得好像《每况愈下》这本书里面的书人公的态度好像要比作者本身还要高那么一点点。至少这位主人公韧性够好,再怎么三观崩溃,还是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去。究竟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到底谁是其中的推动力,我不愿意站在愤怒的青年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J-Playlist 2013-03

专辑类 m-flo – NEVEN 这个封面还能再丑一点吗?穿插其中的过渡桥段这次用的比较多的是情景对话,科幻感没有以前的那么强了,有点弱掉了。里面的歌的话,倒还都算不错,我比较喜欢《NO WAY》、《Butterfly》和《FNKY ALGORTHM》。最让我吃惊的是,原来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m-flo在三月初的时候发行了这张新专辑,他们竟然紧接着在月末的时候又瞬间发行了一张精选集《m-flo inside -WORKS BEST V-》。出到5了呀,吸金大法啊。 capsule – rewind BEST-1 2012→2006 明显是capsule的封面设计的比较优秀嘛,用的是最简单却又是最切题的元素,搭配纯粹的色彩和字体。冲着封面,都感觉有收藏的价值。这套capsule的精选集,分两张,以时间为单位区分。我明显是偏爱这张比较近代的精选集很多,有可能是因为我是近几年才开始接触他们的吧。我大爱《Step on The Floor》、《WORLD OF FANTASY》、《Stay with You》、《JUMPER》,其他的也超棒,总之这一张是典藏级的。 capsule – rewind BEST-2 2005→2001 这一张很明显是比较久远的,配乐啥的跟当代的不能比啊。电音什么的或许跟科技发展联系比较紧密,差个几年就差好多。特别是专辑后面几首,我相当怀疑刚出道时候的capsule走的是不是并不是电音风格啊? GARNET CROW – Terminus GARNET CROW的专辑不评论,听GARNET CROW的歌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 单曲类 テゴマス – サヨナラにさよなら 两年前偶然听到テゴマス的《青いベンチ》,觉得超好听。现在他们终于出新单曲了,我的感受就是失望,觉得好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