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3

Black Mirror S02E03 “The Waldo Moment” 个人感想

看S02E02的时候太带劲了,所以S02E03一出来就赶忙看了。这一集没有上一集那么会很明显地让人惊悚,但是却正好吃准了我个人的胃口,我依然觉得十分惊悚,在我心目中这一集一点也不比上一集差。 这一集的主题是政治,是第二季里面唯一把政治/政治人物作为主题的一集。上一季中把政治人物作为主角的是S01E01,其戏谑的成分之重,反而把政治这回事儿的作用给淡化了。我对S02E03特别有感觉,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感到自身非常容易代入这位主角Jamie对政治的态度。Jamie对待政治的态度在这集里面分为下面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中我。 Jamie才一开始就非常坚定自己连碰也不要碰政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I’m not dumb or clever enough to be political”。 但是一旦是接触到关于政治的东西,Jamie又是一点也不愿意与之为伍的,所以他会直言真相,即使是用最粗俗的语言或者最不认真的态度。但是批评和抱怨政治谁不会呢?关键在于Jamie自己也并不知道所谓政治的出路在哪里。 然后眼看着自己心爱的成果将被别人作为工具利用在政治途径上,虽然自己依然是一千个不愿意搭边政治,但是与其让别人掌控,还不如自己去参与其中。 真的投入其中,还是发现自己只是被利用的工具,决定与此一刀两断,向世人公布真相。 我的意思是,要是我是Jamie,我的做法将会和Jamie的一模一样。虽然我现在作为旁观者,可以看到Jamie的每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我也明白我自己也存在着这其中的所有问题,但是我可能依然还是会和Jamie做一样的选择。 这集里面最让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Waldo的日益强大。我不得不说,这一点非常令人置信。如果有人告诉我其实这个Waldo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一点也不会怀疑告诉我的那个人在骗我。但是可信并不代表合理,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一点也站不住脚跟。站不住脚跟的事情却顺理成章的发生了,这在我看来就是非常惊悚的一件事情。政治的荒唐性决定了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Waldo第一个让我想到的就是茶党,所谓的无政治派系的草根日益壮大,其实背后支撑着的是一派政治黑手。这样的政治派系的斗争似乎在国内的日常新闻中看不大到,但我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人家已经突破第一重难关,在破后面的关卡了。我们却还在为没有到达第一道关卡的地方而洋洋得意,这好悲哀。 另外,我还觉得S02E03可以和S02E02搭配着看。我觉得两者都是想通过故事来唤醒观众的一丝意识,但是区别是在“White Bear”的故事中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而在“The Waldo Moment”中有那么一个人是清醒的,那就是Jamie,而他也就是活得最惨的那一个。在我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惊悚的点。从表面上来看,这有点像那个“到某个全是神经病的岛上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在神经病群中作为唯一的正常人是相当痛苦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是如此规则的话,那对清醒者是不是也太狠了点?所以,“White Bear”在呼唤我们要清醒,而“The Waldo Moment”告诉我们要善待那个清醒的人。

荣格与炼金术

荣格与炼金术 Jung and the Alchemical Imagination Jeffrey Raff 廖世德(译) 9787543881525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通过一件事,像《秘密》那样的书怎么就会如此全球畅销?我在读这本《荣格与炼金术》的时候才发觉,原来这样的写书的方式是由来已久的了。通俗点的道理就成就了《秘密》,高深点就有了《荣格与炼金术》。大量事件的堆积加上几乎没有逻辑的推理,背后再铺陈种种哲学基础,这么一门新的学科研究就成型啦?!我并不是想诋毁荣格或者诋毁炼金术,因为我觉得他们各自肯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而且我也承认(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唯一收获),从某些角度来说,炼金术的确是可以和一个人自我的修炼有着类比的关系。但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如何借用荣格的词汇来宣扬自己的理论。反正我是没有被作者说得心服口服的,所以这样借用荣格的名号好吗?

Yes, Prime Minister 2013

看完了今年新版的《Yes, Prime Minister》,先说结论:还是看老版的好看,就算看过老版的,把时间花在重看老版上也要比看新版的值得很多。 新版的三位中心人物都还在,只是演员变掉了,另外再新加了一位女性政客角色。看前几集的时候,我还能依稀找到一些看老版时候的感觉,毕竟那些诡辩的台词还是蛮精彩的。但是看后最后几集,我越看越不喜欢,对新版我有两大不满。一个是prime minister这个角色感觉变了好多好多,原来在我的印象中PM和Sir Humphrey是相互制衡的差不多一个level的,但是新版的PM相当没用,到后面几乎全场都是PM在莫名其妙地咆哮,除了推卸责任的话语吼出来的没一句有份量的。另一个不满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新版的特色之一是6集的故事是连贯的,差不多就是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但是关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我感觉太诡异了,就算是英国政客(就算是电视剧里的英国政客,就算是老版《Yes, Prime Minister》里的政客)也不可能这样处理事件吧?看老版的时候我会觉得,虽然这些政客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且谎话连篇,但是涉及到最基本的权利与善恶,他们的脑子还是清楚的立场还是坚定的,在搞笑的同时还是能赢得我的尊重,这样才好玩嘛;但是新版给我的感觉是,这些政客个个思维混乱,轻重不分,没有一点点的integrity,让人一点也喜欢不起来啊。所以,还是重复我的结论:去看老版的《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

Black Mirror S02E02 “White Bear” 中文recap加个人感想

刚看完这一集,觉得全程惊悚之余还有点说法,所以想简单地记录一下我的想法。谈论这集的故事,不得不把情节说清楚,以下剧透注意。 故事开头是女主人公独自惊醒在某房间的椅子上,她发觉什么都不记得,甚至想不起她自己是谁。环顾房间,电视机屏幕显示着一个白色的符号,发出刺耳的音频。在楼下的房间里,她看到自己和另一男子的合影,旁边还放着一张小女孩的照片。她对小女孩的照片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随手便把小女孩的照片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冥冥感觉照片中的小女孩应该是自己的女儿。她走出房子想要寻求帮助,却发现邻居都在屋内的窗口用手机对着自己狂拍而且没人回复她。 忽然从街边开来一部车子,从车子上走出一个持枪蒙面人,用枪指着主人公就朝她跑来。女主人公自然就狂逃,一路上她逃得越远路边的路人就越多,但这些路人一个也不帮她,全部依旧拿着手机狂拍。接着她逃到一个加油站便利店的地方,似乎终于碰上两个身穿迷彩的比较正常的路人,三人被困在便利店,外面有持枪追杀的蒙面人。在女迷彩的帮助下,女主终于逃离了蒙面人的追杀,男迷彩却不幸死于蒙面人枪下。女迷彩继续带着女主逃跑,路上除了不断拍摄的路人外,还陆续出现另外几个蒙面人试图追杀她俩。 女主完全晕了,一方面她根本记不起她自己是谁,另一方面为什么会有蒙面人想要追杀她,并且路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反而是很冷静地在用手机拍摄。女迷彩告诉她,问题就出在她之前在房间地电视频幕上见过的那个白色符号,自从出现了那个白色符号,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麻木的只顾拍摄的人,另外还出现了杀人狂也没人去在乎,而杀人狂就专门追杀那些没有被那个白色符号影响到的人(比如男女迷彩和女主)。 在逃命的过程中,她们偶遇了一个卡车男,带她们逃离了蒙面人的追杀。女主隐约觉得自己已经认识这个卡车男,却怎么也想不起究竟,而卡车男则声称他们从未谋面。接着卡车男带着她们俩来到了某森林,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他也是追杀派的。在试图用电钻从女主的脊背钻过去的时候,由于大意,他被女迷彩给毙了。在此过程中,依然是有好多路人在旁边非常冷静地用手机旁观。 女迷彩对女主说,只有把位于名为“白熊”的发射基地摧毁,才能停止白色符号信号的发射,才能挽回人们的理智。于是女迷彩邀请女主跟她一同前往白熊基地,但是女主直觉白熊基地不是什么好地方,然后女主脑海中不断闪回在她口袋照片中的小女孩的影像,一闪而过还看到小女孩随身的一只白熊的玩偶。到了白熊基地,女迷彩开始在控制室浇汽油想要把整个基地一烧了之,却突然又闯进来两个蒙面杀手。在蒙面杀手和女迷彩对打的时候,女主拿起一蒙面杀手的猎枪想要救女迷彩。女主一按下那把猎枪的扳机,射出的却是庆祝用的彩带。 瞬间整个房间的灯光变掉了,布局也变调了,房间的一堵墙全部打开,外面刺眼的舞台灯光射过来。女主整个蒙了,此时她被带到舞台中央,被绑在一个椅子上。舞台前有很多很多的观众,一如既往地拿着手机在旁观,卡车男突然又出现了,似乎他在舞台上主持着这场节目。舞台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段段画面,卡车男说这正是女主的真面目。画面上显示的是一场绑架撕票案,照片里的小女孩被女主和女主的男友绑架,在男友虐待谋杀小女孩的时候,女主在一旁全程拍摄记录了下来。男友在狱中自杀了,女主则被判处最高刑罚。 于是真相大白了。原来他们所在的地方叫做白熊正义主题公园,那些路人都是来参观的,男女迷彩和卡车男都是配合演戏的工作人员,而女主的命运就是每天晚上被清楚记忆然后被重新安置到最初的房间,每天重复。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长的recap,其实我的感想都没那么长,因为这个故事的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了。这是一部反转很多的惊悚片,但是之前的确是有足够的伏笔的。比如说女主一开始醒过来的时候房间里的那个日历,在过去的几天里每个格子都有一个叉,这很容易让人猜想这是一个“一日囚”的故事,即女主永远走不出这一天,永远在重复活在同一天,这个提示还挺明显的。再比如男迷彩之死,在真相还没揭晓之前,在观众的眼睛里简直就是一个bug,女迷彩都有这个时间和器具去砸门了,为啥不去帮那个在跟蒙面人搏斗的男迷彩呢。当然这个bug在后面自然就能讲通了。 关于这一集的主题,其实还蛮直白的,而且在很前面就能明白,厉害就厉害在这个道理的层次会那么丰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女主被追杀很无助,身边路人却一个个无动于衷甚至只顾用手机拍摄。这时主题就已经体现了。然后女主和女迷彩的对话,女迷彩说这是因为白色符号的出现(忘了说了,白色符号其实是女主男友的刺青)。听到这样的解释,我感觉和当时的女主一样莫名,怎么会光凭一个符号就使得所有人都这样了呢?然后女迷彩回答说:“I guess they were always like that underneath. Just needed the rules to change, for no one to intervene.”这样的解答多少有一点点道理,但是还是还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看不出其中必然的推导的证据。为了继续看完,于是我只好把这一条作为此故事的一条基本定理暂时接受。我觉得这集最赞的是,它之后用它本身证明了这个定理。 所谓的旁观者的理论,在这一集的故事里有三个同构的故事。第一层,是女主在她男友谋杀小女孩的时候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第二层,是参演追杀女主故事的路人们,他们全程只是拿着手机拍摄旁观;第三层,是整个白熊正义主题公园的存在,形式上它是一个大家联合惩罚女主的机构/大家娱乐的机构,但是它的存在其实就等同于第二层里面白色符号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折磨人的东西的存在呢,不仅是折磨人还甚至是把折磨人当娱乐的场所存在呢?这不正是因为旁观者的无视吗?这样一来,我原来以为人性的这种丑陋即便存在但要激活很困难,很难生成那种能真正激活它的催化剂“白色符号”,但是其实这种催化剂随便换一种出现方式随手可得。这是真正恐怖的地方。 Lenora Crichlow,你离开《Beijing Human》来这儿,值了!

Cloud Atlas (film)

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好好想一想的电影。如果把电影中的六个故事完全独立地分开看的话,有的几乎不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是老套到极点。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会纠结这六个故事之间的时间线索到底是什么,两个故事之间的连接点是什么。但是我现在想想这些连接点也是其次的了,真正的看点就在于那部音乐的名字一样,The Cloud Atlas Sextet,在于这六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我想在不看别的影评的基础上,自己梳理看看《云图》的脉络。根据wikipedia,六个故事的名字分别如下,为了方便起见,我给每个故事起个好记的单字中文名。 海 “The Pacific Journal of Adam Ewing” (1849) 音 “Letters from Zedelghem” (1936) 核 “Half-Lives: The First Luisa Rey Mystery” (1973) 老 “The Ghastly Ordeal of Timothy Cavendish” (2012) 韩 “An Orison of Sonmi~451” (2144) 后 “Sloosha’s Crossin’ an’ Ev’rythin’ After” (2321) 最明显的出发点就是那个同样形状的胎记,每一个故事里分别有一个不同的人拥有那个胎记。在[海]里,是Jim Sturgess扮演的那个被害绅士Adam Ewing;在[音]里,是Ben Whishaw扮演的那个年轻音乐家Robert Frobisher;在[核]里,是Halle Berry扮演的记者Luisa Rey;在[老]里,是Jim Broadbent扮演的玩转老人院的Timothy Cavendish;在[韩]里,是Doona […]

天地明察

2010年的本屋大賞的获奖作品是冲方丁的《天地明察》,却一直迟迟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引进。没想到电影版反而能先看到了,这是我急着把这部电影看完的一个原因。看完觉得电影还是差那么一口气,不知道这口气在原著上有没有补着。 故事的主角是日本的第一位天体学家安井算哲(后改名为渋川春海),算是从他的少年一直讲到他全国成名的时候。内容讲的是那个时候的安井算哲还只是一个围棋棋手,但是对数学、天文特别感兴趣,而那时日本用的历法是由中国引进的已经延用了八百年的宣明历,由于地理和时间上的差异,这部历法已经不准了,于是安井算哲试图寻找新的历法并在日本推行。所谓的“天地明察”就是指在天文方面算得很准的意思,这个说法感觉非常高级。 我最喜欢的是故事的前半段,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就是安井算哲初出茅庐的时候。年少的安井算哲展现的形象就是一个一心想着自己喜欢的数学和天文的天然呆,走起路来是丢三落四的跑的,碰到新的难题了就是求知若渴的专研,在工作上也是用最真诚的态度来追寻最原始的人类的梦想。这样的安井算哲实在是太可爱了。但是到了后面的高潮部分,就有点让我看不大下去了。后半段着重于安井算哲寻找到了历法的真相,并试图推行新的正确的历法,此时他遇到种种困难(大多源于政治保守派系),甚至把切腹作为自己最终的赌注。这样的人物照道理我应该是会很喜欢的:拥有最纯真的梦想,并为此不惜一切的追求,但我却总觉得这个人物中间断了一截。我仔细想了想,发觉其实安井算哲前半段的追求都是为了他自己,探求更多的知识、把天文容纳在自己的胸怀中,这都是很个人的事情;而后半段他挣扎的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历法推广到全日本,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证明“那么个人的追求”的方法定义成“让世人接受并因此获益”的呢?在读《艾伦·图灵传》的时候,我是明确觉得“冷追求”没有“燃烧追求”打动我的。但是为什么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却又觉得安井算哲的前半段的“冷追求”的动人程度要比后半段的“燃烧追求”高很多呢?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倒戈自己之前的想法的呢?以后有机会读读看原著,或许原著里能找到更多的解答。

Miranda S3

这部剧真的很好笑,一开始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不习惯,但是一旦习惯了就会觉得Miranda的笑点虽然幼稚但是很好玩。第二季结束后相隔两年才出第三季,却依然是短短的六集。但是六集已经足够了,要是停留在前四集,我都愿意打五颗星了,但是后面两集多少有点水,拉拉扯扯Miranda的恋情的情节,所以拉下来点分数。给我最明显的感受是,Miranda的笑点是很小孩子气的,不仅是动作上的搞笑还是言语上的搞笑,似乎都是按照小孩的标准来的。我觉得这是很厉害的地方,能把屌丝剩女的生活转换成最纯真的孩童的心理,这样的生活似乎也就没那么苦逼了吧?

J-Playlist 2013-01

专辑类 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 – Shall we travel?? 打开我的1月份的playlist一看,这一个月来的J-POP我只听了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的歌!我自己也相当的惊讶。上个月第一次听这位歌手的歌就喜欢上了,于是接着听他之前的两张专辑。全是很欢乐的歌曲,听起来也比较轻松。不过说实话,我真心觉得他的新歌要比老歌好听。即便如此,这张专辑里我还是会推荐《タカラモノ~この声がなくなるまで~》(这首最近也被m-flo收录在他们的专辑里)、《夏音》和《キミライフ》。 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 – Adventure 两张专辑里相较而言,我更偏爱这张《Adventure》一点。同样想要推荐三首,但是这三首推荐地比前面三首更热心:《今のキミを忘れない》、《青春サンポ》和《さよならボーイ》。 单曲类 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 – 君に逢いたかった 我不得不再次强调我对于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的总结:他的歌,真的是越新的越好听!这张单曲里面的三首都超级好听!《君に逢いたかった》、《Message》和《タカラモノ ~この声がなくなるまで~ (Chill Out ver.)》每一首都是几乎五颗星的推荐啊! 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 – Life pallet 正好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也发了一张新单曲,这首歌《Life pallet》依然欢快好听,当然他的作品听多了,怎么也会觉得有一点缺乏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