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1, 2016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杰弗里·图宾 Jeffrey Toobin 何帆(译) 9787542632012 由九个人组成的美国最高法院,在我看来简直是又神圣又神奇的存在。这本书一边科普一边八卦地讲述了伦奎斯特时代的美国最高法院的那九个人,最后稍微带了一点罗伯茨,这些大法官们的个人魅力以及对各种最具争议最热门的话题的博弈。话题主要包括堕胎、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种族问题(平权与逆向歧视)、同性权益。这些主要的话题,现在看起来似乎是美国人民最关注的,同时也是两大政党最有分歧的。我用笔记本还算记了一些各个派别很精彩的看法、角度和论证逻辑,但是读这本书的战线拉得太长了,现在也不高兴重新抄一遍了。 学生时代,当我第一次得知美国是判例法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因为我以为判例是很薄弱的,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律,人们竟然还要以身试法才知道自己犯法的情况这太疯狂了。但是现在再看的话,或许判例法要比成文法的结果更为有统一性,不会因为不同的主体对法律条文的不同解读而有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但是它的缺点还是很明显,因为推翻一个既有的判例是需要很多很多物力财力精力的,会不会有的案子会因为缺乏这些元素而屈服于以前的判例。 我个人最大的困惑,在读完之本书之后还是没有得到解答。为什么地方法院在判案子的时候必须要求所有的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的意见才出结果,而在最高法院却是在九个人里面采取的多数决?
Friday, December 30, 2016
莫扎特 Mozart! 2016.12.29 上海文化广场 奥地利德语音乐剧讲的是莫扎特的故事,现代版的演绎和古代的背景交织得还是蛮好的,莫扎特穿着全白的现代的衣服、身边还一直有一个古装版的小时候的自己,其他的人物设定也都是古装的、但是莫扎特的对象一家又都变成时装的了,舞台上一台钢琴播放出来是管风琴的声音、莫扎特唱到特别曲目的时候还会拿出来一把吉他。 虽然听不懂,但是里面的歌都还蛮好听的。恍惚之间,非常有上个世纪末香港流行音乐的影子,或者反过来说香港流行乐可能在二十年前借鉴了很多当时的欧美音乐的元素。好几首歌让我直接联想到了张学友的《雪狼湖》的感觉。男主的嗓子也太好了吧,现场听的效果真的像是被P过一样。我比较喜欢的歌有《Warum Kannst Du Mich Nicht Lieben》、《Schließ dein Herz in Eisen ein》、《Wie Wird Man Seinen Schatten Los》和《Dich kennen heißt dich lieben》,而我最喜欢的当然就是男爵夫人的《Gold von den Sternen》(星星上的黄金),相信当晚我不是唯一一个被这首歌洗脑的人,因为散场出来的时候听到好多人不自觉地在哼唱这首歌。这首歌的动人之处,最打动我的地方应该是它的歌词(现场的中文字幕翻译很赞)。情节是男爵夫人要带莫扎特去维也纳,莫扎特他爸死活不肯,然后男爵夫人说我来跟你讲个故事于是唱了这首歌。我那个时候还在想呢,还讲个故事,想用一个故事来改变一个人固有的想法简直不可能,没想到听完这首歌,莫扎特他爸依然不为所动,我是被完全说服了。 爱就是 有时要勇敢学会放手 爱就是 学会给挚爱之人自由 爱就是 放弃对幸福自私追求 爱就是 含着眼泪笑着说 星星上的黄金 洒落千里 你会找到它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生存是蜕变 生活是磨练 当你找寻星星的黄金 就要远离家园 自己闯一片天 独自面对 世界的危难艰险 讲到这部音乐剧的剧情,我觉得很难定义它的主题,它并不是爱情戏、也不是历史戏,勉勉强强有一些亲情主题、又有一点点成长主题。最大的冲突在于天才如莫扎特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爱他仅次上帝的父亲则严厉想要保护他。我觉得最令人唏嘘的地方在于,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而且谁也不向谁让步,而最终是悲剧结尾。但是这悲剧结尾与前面两件事情并没有因果关系,不是说什么有谁是更正确的或者有谁让步了就可以免除悲剧发生了,反而是恰恰因为谁都没有错而且谁也不让步使得这个悲剧更纯正更让人可以坦然接受了。我们习惯性地想要追求美好的结局、避开悲剧,殊不知如此刻意地想要避开悲剧而过的人生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我看完这部音乐剧,觉得惭愧。人家天才拥有有恃无恐的才华还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与世界与所有人抗争,我一个平庸到极致的人却在想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平稳舒适,我也要去寻找星星上的黄金!
Thursday, December 29, 2016
密室收藏家 密室蒐集家 大山誠一郎 倪志榮(译) 9789863584322 好久以前看过一篇民翻的《少年与少女的密室》,觉得惊为天人,又是叙述性诡计又是非常扎实的本格推理,所以记住了大山诚一郎这个名字。《密室收藏家》里面一共有包括《少年与少女的密室》的五篇密室推理,在网上我只找到另一篇《有理由的密室》的民翻,之前说国内出版社要引进出版却跳票一年多到现在无果,没想到台版的赶在前面了。 密室收藏家这个人物形象,除了几十年来从来不变老这个梗之外,我觉得最突出的还是他并不是任何一个案子的介入者。我的意思是,他并不会是案发现场的相关人员、也不会是参与收集证据询问相关人员的警务侦探,他所站的位子是和读者平起平坐的,读者从文本里得到什么信息,密室收藏家所知道的并不会更多。公平竞争之下,可见密室收藏家有多厉害,可见作者有多厉害。 穿梭在不同时代的密室收藏家的故事,还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刻意营造的时代感,比如说从第一篇20世纪30年代出了一点事情父母就在以很莫名世俗的理由责怪很无辜的女主一直到最后一篇21世纪初演化出来的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大的情敌。 简单地记录一下每一篇密室的谜底(反白) 柳园 柳の園 死者自己锁的门,发现者谎称昏迷的死者已死,之后再杀。第一现场检查死者是否已死的就是凶手。 少年与少女的密室 少年と少女の密室 密室全部是误会,因为不同的叙述者因为固有印象以少年与少女的名字发音定义了少年与少女的身份,其实是互换的。 死者为何坠落 死者はなぜ落ちる 坠落的尸体被调包,真正坠落的是来偷东西的人,调包后成了密室住所的主人。有机会调包的人就是凶手。 有理由的密室 理由ありの密室 需要密室存在的人就是凶手。 降雪积在佳也子的屋顶 佳也子の屋根に雪ふりつむ 叙述者被下药多昏迷了一天,所以原来构成密室证据的屋外的雪地脚印失效了。知道并制造日期假象的就是凶手。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密室收藏家在解谜时的一个逻辑,我再稍微挖掘一下。如果某人拥有唯一的制造这个密室的器具(比如唯一的一把钥匙),并且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凶手,因为他知道如果使用这把钥匙会暴露他。但是如果再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他使用唯一钥匙的理由嘛,因为大家都不会怀疑他,大家都觉得凶手不会使用唯一的器具来暴露自己。但是如果再仔细一想,这个人就又不是凶手了,因为他也能想到大家能想到他以使用唯一钥匙来作证自己不是凶手的逻辑。但是如果再仔细一想。。。哈哈哈哈
Tuesday, December 27, 2016
毛毛星球 Fuzzy Nation 约翰·斯卡尔齐 John Scalzi 万昱(译) 9787539955933 这本小说要比《幽灵舰队》好看很多,终于又恢复到了我对Scalzi的认知和喜欢程度。我最早接触Scalzi,是从他的一篇短篇讲的是智能舰队高级到有了自己的反战意识要来主张和平,然后到后来的《红衫》,其实都是战争/凶残的社会环境但是有那么一个反对势力很聪明很取巧地占了上风,我非常喜欢这种嘲笑人类老大哥的调调。没想到之前读的那本《幽灵舰队》类似的战争设定,却一个劲在在讨论内部的东西。好在这本《毛毛星球》,简单来说讲的是一个环保的正面主题,贪婪的人类大公司到外星球掠夺资源,却遇到疑似智慧生物的毛毛。 但是这部科幻小说,对我来说好看的点并不是三观多正或者毛毛多可爱,最好看的地方是法庭大戏。感觉《好老婆》季终后又一次燃起了对法庭举证辩论的敬仰。因为这个故事的人类男主以前就是当律师的,在故事里面他为毛毛争取权利也好对抗无良企业也好,全部都是运用法律的武器,全部都是在法庭上运用证据或者辩词一步步地下套并最终胜利,真的和《好老婆》的套路一模一样。看到庭审的时候,一波一波巧妙安排的惊喜证据,也是会感觉热血沸腾,为男主的胜利而激动。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大梗就是频率,就好像狗可以听到人类听不到的高频声音一样,毛毛和当地的生物接受频率要比人类的宽,所以人类以为毛毛不是智慧生物不会讲话其实只是毛毛讲话太高频人类听不到而已。但是书中的设定是,人类虽然听不到,但其实高频对人类还是有影响的,不知道这段是科幻设定还是科学事实。我不由想到,会不会这也可以开发成一种洗脑的方式。用人类无法有意识地捕捉到信息的频率不断播放一些信息,这会不会以一种人类自己无法察觉到的方式在给人类的潜意识植入概念?
Saturday, December 24, 2016
Shada Gareth Roberts Douglas Adams (story) 9780425259986 DNA当年给Doctor Who写故事的时候有一个故事都已经写好了,但是因为罢工啥的原因没有拍摄完整从未播放,这个故事在前几年的时候又被小说化,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故事讲的是4和他的companion同为time lord的Romana被召唤到剑桥去见另一个年纪很大的time lord即Chronotis教授,是一本很神奇很古老的书被一个外星人Skagra抢走了,冒险途中也加入了两位人类小伙伴Chris和Clare。Skagra的能力是可以吸取别人的意识,然后他寻求古书的力量是要去已经被所有人遗忘的监狱(也就是Shada)里解救一个time lord传奇性的罪犯,因为他有能力把自己的意识灌输到别人身上。Skagra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传奇罪犯(发现他原来就是Chronotis教授),开始自己的计划,就是把自己的意志传输到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上,让整个宇宙拥有同一的意识。最后当然是被Doctor不屈不挠地多次阻截并打败啦。 这个故事比较有DNA特点的地方,一个是在于它有各种小细节和小分支线索最后能被完美解释并且和主线情节融洽地汇合在一起(说实话有的小支线在后面解答的时候我都已经忘了),另一个就是Doctor和Skagra的飞船的互动太好玩了。Doctor的交友方式太简单了,只要本人足够wonderful,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气场之强大。新版Doctor Who做不到的另一个情节设定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time lords,在这个故事里面经常是分两三条故事线来交叉讲故事,然后每条故事线分配一个time lord再加一个人类或者一个外星人。这样配合的故事读起来也一点不累,一会会就场景变化讲另一段了,只是这个故事个人觉得可能有点太长了,Chronotis教授要死不死好几遍,Doctor要死不死更多遍,要是能把长度减半就更让我喜欢了。 不知道为啥我从这个故事里面联想到了一些政治意味的东西,因为讲的是一个明明是最臭名昭著的罪犯监狱,却没有一个人记得这个监狱的存在或者这个罪犯的罪行。从两个层面来想这个问题。如果是故意为之的话,那就很像政治审查或者教科书审查,把不想让大家知道的事情作为明感字隐藏,所以只有那本被Chronotis教授带走的古书里才有真相存在,所以Skagra需要它来还原真相。如果并不是当局的行为,那么我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天知道有多少固有印象和真相的差距有多大,而我们却无时无刻在运用我们的固有印象/未被印证的信息来做选择做决定。 最后提一句,K9不是机器狗嘛,为什么它也会受到统一意识的控制?另,我也好像要一只K9!
Sunday, December 18, 2016
觉得好看不好看我反复了好几次。 毕竟它是一部Doctor Who的衍生剧,好久没有衍生剧看了所以非常期待,可惜它和Doctor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是借用了Coal Hill学校这块宝地而已。人物设定还算是成功讨喜,而且非常多样化政治正确,可是一帮子高中生却还是很中二的感觉而且没有一个人有真材实料的本事。有两对cp本来也蛮好的,但是感情戏会不会太多了,表白要表白好多次,还要各种我怕你受伤所以不能接受你的爱/我怕你只是玩玩的所以不能接受你的爱之类的琼瑶戏码,看得太腻了。有比较宏大的科幻背景设定,而且相当的Doctor Who,王子和Quill都是本族的最后一个,但是大boss的设定太弱太单一了,就一个打打杀杀的阴影还要和人类少女共享心脏纠缠不清。 这部剧我最不喜欢的地方:不管是什么星球什么种族的人不都应该不是脸谱化的吗?在剧中那么强调阴影星人就是邪恶的存在,是为了justify那个种族灭绝武器的使用吗?我对这个 种族灭绝武器情节太反感了。首先,那个种族灭绝武器一开始不用等到后来死了更多人的时候才用,是什么使得后面一次的使用合理化的呢,我能看到的唯一区别是男主在后面使用的时候是自以为自己是要搭上性命的,这算什么正当理由呢?其次,这个情节太像激进反恐的反应了。我实在难以想象英国主流媒体的编剧的想法会是这样的。 再说一个我喜欢的地方,第六集和第七集其实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故事。第六集讲那些高中生们被困在教室里遇到星际囚徒逼迫他们讲真心话,然后大家互相攻击。点子好像有点意思,但是每个人说出来的话却好像都是心理咨询师在给一群病人催眠然后还要给每个人硬编出来一些好像很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绪和想法。第七集讲的是Quill把那帮高中生关在教室里以后自己的冒险。一开始的时候我对第七集几乎没有任何期待,因为我更喜欢第六集这种心灵拷问的情节,而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的情节。但是第七集却更好看,它引入了一个新的科幻概念,就是有一种外部长得像瓶子内部长得有点像Tardis的机器,可以把人带到某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也有可能真实存在),只有当一种信仰足够强大,相信它的人数足够多历史足够长的时候,这个地方才存在,比如说古老的起源传说、宗教中的后世的地狱、灵魂的聚集地等等。然后Quill就到各种通过别人的信仰中的世界去寻找各种配方的构成,来寻求自由。 这又说到隐藏的大boss了。女校长是很多事情的始作俑者,一开始的时候很难判断她的正邪,直到第七集她对Quil做的事情。最后女校长无缘无故地成为了无用的牺牲品,(剧透反白)被weeping angel弄死了(weeping angel不是只会通过穿越获取能量吗,什么时候开始会拧脖子了?)。然后还不断地说什么arrival,这个结局坑挖得太大了。话虽如此,下一季我还是打算看的。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6
幽灵舰队 The Ghost Brigades 约翰·斯卡尔齐 John Scalzi 姚向辉(译) 9787539963419 应该先看《Old Man’s War》的,因为这本是基于 《Old Man’s War》的宇宙设定衍生出来的一个故事。人类发明了一种技术,可以人工培植创造一种类似于克隆人的生物,然后把人的意识移植进去。这批人生来的目标就是去做特种兵,所以往往是一些行将老死的人决定与其去死还不如当个冲锋陷阵的特种兵。在这本里面,有一个背叛人类的科学家,成功地复制了自己的意识,于是联盟把这个科学家的意识输入用这个科学家的基因创建的特种兵身体里,想要唤醒这个科学家的记忆以找到他真正的藏身之处。 我比较惊讶的一个设定是,当把意识植入特种兵再醒来后,一般的特种兵并不具有以前的正常的记忆。失去了记忆重新做人,那和老死不老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那些老人还会愿意做这样的选择呢,可能要去看第一本才有解答了。 这本的主人公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他有可能去追溯回来以前的记忆(虽然称为特种兵也并不是他自己以前的选择)。对他而言,多了一个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并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不管他如何选择还是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相应的代价。我觉得这个一个相当有趣的议题,可惜作者只是蜻蜓点水地这么一点而已,没有深究。也有可能这整个宇宙的设定本身就是作者在让大家慢慢思考的一个开始吧。 还有一个蛮好玩的地方。这些特种兵重新唤醒后有自己新的身份和名字,他们的姓氏都是用的有名的科学家的。然后为了更好的开展侦探活动,还开发了一批并不是克隆人为载体的特种兵,而是在太空中看似无害的无目标飞行的小石头的样子,这些小石头里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他们则都是冠以有名的科学小说家的姓氏。 整本读下来,各种有趣的小点子蛮多的,和大脑连接的内置处理器、共享感官、意识复制、外星种族的世界观等等。但我唯一感觉略失望的是,没有看到作者的大局观,因为他永远跳不出这场星际战争的背景,只是在这个并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背景之下寻找这里那里可能会比较有意思的闪光点来写进故事里面。战争为本体的故事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是就战争论战争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包括最后真正的人类和特种兵人类两个同一个人一对一的较量,我感觉不够精彩有点弱。孰强孰弱、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正义和邪恶的界限,这么多我期待的重头戏都没有发生,只有很浑浑噩噩的而且我觉得有点赖皮的某一方的胜利(怎么可能同样聪明的另一方会想不到这一点)。
Tuesday, December 13, 2016
Dirk Gently’s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 S1 又好看又好玩又高能!由DNA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和几年前英版改编的电视剧很不一样的地方是, 不管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还是参与故事的主人公还是故事本身的内容全都不一样了。唯一保留的是主人公侦探Dirk Gently和他的神烦推理逻辑。能够把DNA笔下的这个人物和holistic这个概念传承下来,这部剧已经是最大的成功了。 我最喜欢/崇拜DNA的地方是他作品每一段落都是一个值得玩索的梗或是一个新奇的思路脑洞,这一点这部电视剧多少做到了一部分。Dirk Gently一直是一路开启的模式,嘴巴从来是不停的,然后他身边的人只要跟他多接触一点引发Dirk Gently式的演说也是有趣得不得了。我记得Dirk和Farah有一段车上的对话,Farah说Dirk不能同时既和Todd组成Team A又和Farah组成Team B,而要采用“mutually exclusive and cumulatively exhaustive”的组队方式;Dirk又想出来自己侦探所的宣传词“cases solved with arguable efficiency”。还有当他们找到那个机器上标识的正好都是案发时间的时候,Dirk说这个bad news calendar machine。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的本意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联系的,所有的信息都是相关的,所以可以通过收集分析所遇到的一切来推理探案。光是这一点针对“排除一切不可能即真相”的反福尔摩斯思路,我就要点上一万个赞。但是说实话,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英版改编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冲击太大了,我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那个能量级的万物的相关性。的确是所有的人物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机器所有的故事线全部都交织在了一起并且没有任何浪费的细节,这对之前没有接触过DNA的观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我还期待着更厉害的相关性,我在期待我料想不到的相关性。 这次电视剧改编的另一个很大的地方是引入了时间旅行,我很满意它的圆满度,只不过对它成为了一部科幻剧而略感可惜。DNA的原作脑洞之大、holistic的地方之厉害,不需要科幻的介入就能有最高程度的完成。一旦把科幻概念用起来了,反而暴露出来能够把现实化腐朽为神奇的局限性了。 还有一个我比较介意的地方是,在我脑海中本来就该像是Doctor那样“怪人”的Dirk,在剧中在搞怪之外还相当的有人情味。包括Dirk和Todd的争吵和别扭、Todd和Amanda的矛盾,看起来和故事本身几乎没什么关系。即使如此,我觉得有一集里面Dirk质问Todd的态度讲得超级有理,他说“It’s very easy to act like a jerk, and say “well, I’m a jerk, so that’s that” but it’s not like being a bloody werewolf, […]
Monday, December 12, 2016
2016.12.11 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 在只听原声碟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排除偏见、接受自我的不同的成长励志故事;看了第一遍以后,我发觉原来是关于友情的故事;再看第二遍,觉得还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只不过不那么励志、而是很真实。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的梦想唱出来了,而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Elphaba是想见到大巫师和大巫师成就一番事业,Glinda是想学习魔法成为受众人欢迎的善心女巫。知道了结局再来看她们许下的心愿就会觉得很傻很天真。因为她俩的梦想全都达成了,但却发现原来这梦想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说所达成的梦想的世界并不是她们所预想的那样。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实,但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的过程。 另一个我比较纠结的剧情是上半场结束的时候Glinda不跟Elphaba。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喜欢很多事情大家一起做,比如有好看的电影或者小说就狂安利周边的人、吃饭的时候等着同事一起吃等等。我总是惯性地觉得如果世界是讲逻辑的,那么对我来说好的事情应该对所有人都是好的,因为A所以B这样的推理没道理只适用于某些人而不是另一些。昨天看了《Wicked》我又慢慢觉得我太耿直了,至少从Elphaba和Glinda的身上可以看出来,或许正确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或者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的选择”这种说法。 虽说打着“绿野仙踪前传”的宣传词,但是丝毫不觉得比《绿野仙踪》弱啊。相反能够脑补出来那么多和《绿野仙踪》各种人物穿插在一起但是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太厉害了。提醒到我,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好多人物只是配角并且充当着很单一的角色,比如她就是大坏人或者他就是有某种需求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而再去幻想一下ta也存在在很多别的故事里面,有根本猜不到的性格和经历。 期待明年上海三刷,真心没料到我还能在有生之年在上海看到《Wicked》。
无法言说的秘密 日本推理小说短篇神作选 01 这一本集结了六篇日本推理短篇,是所谓的叙述性诡计专辑。如何去评判一篇叙述性诡计推理小说的优劣呢,对我来说应该就是1)在知道它是叙述性诡计的前提下去阅读的时候还是读到了自己没有想到的真相;2)这个真相让我心服口服;3)这个叙述性诡计本身和真相有关这三点吧。我能想到的印象最深的叙述性诡计推理小说应该就是完美符合我的这两点标准的大山诚一郎的《少年と少女の密室》了吧。所以这六篇作品,因为以上的这三条评判准则各有优劣。(以下有剧透) 漠海航道 砂漠を走る船の道 梓崎優 白夜行者(译) 我觉得作为开卷的第一篇,实在有点弱。因为从一开始交待人物的时候,我就感到对人数很在意,一个一个人介绍下来却总结这队沙漠探险队的总人数少一个,有点太明显了。而且貌似有没有这个叙述性诡计和事件的真相都无关啊,反倒是最后叙述性诡计的重点那只小骆驼带着主人公逃走的桥段太突兀了。 亲爱的S君 連城三紀彦 白夜行者(译) 从一个看似恋尸癖杀人犯的犯罪独白,最后的真相原来他的真正目标是想要被别人吃。真相如此的独特,谁能想到呢,但是设计出来这样的主人公设定本来就太狡猾了吧。 双重生活 連城三紀彦 hayashi(译) 和上一篇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他笔下的主人公内心真的都是腹黑扭曲到一个极致了。相比上一篇,我更喜欢这篇。一对夫妇各自的出轨对象也是一对情人,那对小三安排那对夫妇做了一系列意外毒杀的准备工作(营造自杀的假象,因为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夫妇自己做的),而真相是女小三把这些准备工作运用到自己和男小三身上(把自杀转化成为他杀,一切证据都指向那对夫妇)。用自己的生命去报复,这情感太扭曲了但又不失真实感。 作者哟,请别被骗了哦 作者よ欺かるるなかれ 園田修一郎 孙国栋(译)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这篇。作者非常有信心地很有条理地安排了故事的交待、对读者的挑战和对真相的解答,就算运用了叙述性诡计却不扭捏、不遮遮掩掩也不言辞闪烁。剥掉最外层的故事线,故事内核是故事中的作者笔下的一篇推理小说,这篇推理小说里发生了一起校园杀人事件并锁定了有限的嫌疑犯。校园杀人事件的推理小说里进一步提供了一则舞台剧式的对话来向读者提供线索。而真相在于一开始描述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些有不在场证明的人、和后面描述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些真正犯罪的人,并不是同一批人。作者利用描述上的惯性思维和名字的改变,再加上只有文字才能做到的障眼法玩了一场层层叠叠的游戏。 304号室的女人 304号室の女 折原一 kanade(译) 这篇是通过故意交待不清楚来制造了一根本称不上是案件的案件,没什么意思。 三个疑问 三つの質疑 乾くるみ viviyin(译) 大雪封山的别墅发生命案,侦探和他的助手被困在路上,分别到达后发现又一场命案。这篇我也蛮喜欢的,但是不是因为叙述性诡计的地方,因为这篇的真相和叙述性诡计其实没什么很大的关系。所谓的叙述性诡计在这里的运用是这篇小说是以侦探的助手的第一视角第一人称写的,而真凶也正就是侦探的助手“我”本人。我觉得这篇厉害的地方是真凶行凶的方法是完美利用了生活中的叙述性诡计,因为告知信息的那个人物有口音(把し发成ひ),他利用口音语意的偏差制造了不在场证明并利用时间差杀死了想杀的人。虽说这种口音文字游戏的推理小说得要懂日语的人才比较能欣赏,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国人写一篇类似因为口音(比如l/n)来构建一篇完美的案件啊,肯定很有意思。
Saturday, December 3, 2016
美好的事物无法久存 Nothing Gold Can Stay 罗恩·拉什 Ron Rash 周嘉宁(译) 9787532156788 短经典系列这一本我是紧接着《出轨》读的,读《出轨》的时候很多时候觉得情节有点云里雾里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然后这本《美好的事物无法久存》同样是已经读过的作家的作品、同样是几乎每一篇里都有那么一个应该还是点题或者蛮关键的情节点我死活没看懂,但是我却喜欢很多这本小说集。 和《炽焰燃烧》类似,作者Ron Rash笔下的主人公多为美国南方生活得穷困潦倒的人们。回过头去看几年前我读 《炽焰燃烧》的时候写下的读后感,感觉重点在人生悲苦的无奈。现在读这本 《美好的事物无法久存》的时候,那种人类的无力感依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但是与此同时我还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还是在纷纷地在挣扎,这种类似鱼类在离开水之后的挣扎却有一种强烈的力量感。我觉得,人类的无力与有力的并行是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最大看点。 另外,这本的翻译超烂。我记了几个最明显的,把commercial广告翻成商业剧,把重达50磅翻译成价值50镑。
Saturday, December 3, 2016
昨天休假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天,下午在上海影城连看了两场电影。虽然两部电影都各自有比较明显的瑕疵,但我觉得还依然都是五颗星的好看,而且可贵的地方在两部电影好看的地方不一样还正好互补。晚上回来,再尝试看各种本来正在看的美剧日剧都觉得好难看啊,原来好电影真的好。 君の名は。 你的名字。 2016.12.2 上海影城 秋初的时候在知道会在中国上映之前,我看过一遍网上流传的片源,当时就觉得超级好看。作为一个科幻故事,叙事的结构和节奏的把握掌握得相当好,最后的情节其实有一点不圆但我愿意忽略。然后就是配乐超级好听,原声碟之后我也听了好久。电影画面之美,简直就是为了原声碟在播MV的感觉。 这次在电影院里面二刷,就算知道了情节的梗,但是不影响观影的效果。因为本来电影利用的就是叙述性诡计,重看之下,反而能看到更多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铺垫了很多很多辅助的细节,更显电影的用心。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故事里的美好,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美好的、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很美好的。而且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太煽情了,利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反复制造一种美好遗失的假象。电影的近结尾处的一长段是蛮催泪的,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边中招边觉得太煽情不喜欢,第二遍看的时候却还是依然中招。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12.2 上海影城 基本上我是冲着3D/4K/120帧去看的,太有真实感了,真实得简直不真实起来。刚看完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评价这部电影,一方面它完全超乎了我对它的期待,另一方面它带给我的观影的不适感非常明显(特别是紧接着《你的名字》那个完美的人性世界之后)。然后我再慢慢回想和整理一下情节,我发觉这部作品层次相当丰富,我可以不赞同它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内容,但是我依旧非常喜欢它讲故事的方法以及引发观众思考的力量(还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如果用文字来简单描述这部电影的情节,它简直就是一部反战片。在老家闯了祸的男主被迫送去伊拉克参加战争,战乱中本能地营救小队长,包括男主的整个小队被当作战争英雄回国巡回,直至参加橄榄球盛大赛事的中场表演。但是只要是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它的主题不是反战,或者是它反的不仅仅是战争,或者说它的主题和战争不战争无关。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然后这三个层次有所关联却一层压过一层。这三个层次都是在讲同一个问题,但是它们的能量却有大有小,所以会一层压过一层,就好像康托尔说实数和无理数都是无穷多的但无穷多也是有等级的。 首先最表面的一层是关于价值观。如果从反战的角度出发很容易看出来这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苦痛、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包括美国人包括中东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被战争裹挟的无辜的老百姓为了奔赴战场的亲人担忧或者骄傲也都是受害者,就算是被称之为英雄的那几个人其实也就是没什么素质的小混混等等。那么这场战争的价值所在,毫无意义的结论非常同意得出来。但是再反过头来跟着这个回国小队的人的步伐来到这场中场休息来看看没有战争的世界,看上去好像更丑陋,人性的虚伪、贪婪、懦弱在和平的地方反而显得更为突出无法忽视。在这个层面上看这部电影,我无法做出选择,我都不愿意存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管是战场还是灯红酒绿的赛场。 然后进入第二层是关于信仰的。当人生无法基于眼前的价值来选择不同的道路的时候,按照小队长的说法我们不得不信仰/找到一些比我们本身更大的东西。信仰的世界是一个自我圆满自我实现的世界,沉浸在信仰的世界里就刀枪不入了,但是同时也“自愿为奴”了。虽然不断有人在从这个层面来帮助教导男主,包括小队长和啦啦队员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男主的的面前,但显然男主依旧无法说服自己被此打动。 最后让男主下定决心回到战场的,并不是男主觉得战场比较好或者比较不好,也不是信仰的力量让他追逐那条道路,而是最最简单的关于情感/爱的那一层。至少这是我感受到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爱这一层的能量要比价值、信仰都要厉害,这也是很典型的李安一贯的套路。但是当我看到男主回到车上和战友们一同奔赴战场时相互告白的场景,我却一点没有感动,反而很想翻白眼。战友兄弟之间的爱不就是被最畸形的战争催生的产物吗,这和想吃上山下乡的忆苦思甜饭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很突兀的一点是,小队里面那几个人,为什么男主光环那么亮?为什么只有男主是洞察出来这一切不同层次的东西而其他感觉真的只是碌碌无为或者超级平庸市井的没素质的人?而到头来,最有觉悟的人却以和其他那些队友同样的理由选择了和其他那些队友一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