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作 WHY I WRITE George Orwell 董乐山(译) 9787532754632 这是一本George Orwell的短篇杂文集,大概有四五篇还有点意思,但是剩下的一半没有上下背景搭配,根本看不出什么所以然。印象最深的是的是《绞刑》和《射象》两篇,前一篇说的是作者旁观一场极刑,后一篇说的是作者非出于自愿地射杀了一头大象。出发点都是一件主人公本人不愿意参与的一件事情,但是终究还是做了。这种事情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样的悲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件在身边的人或者舆论大众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却与自己本身心里的想法相冲突,这种“从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能不能和这种压力抗争,取决于两个因素,也就是抗争的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人本身有多强大,能够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付出多大的代价;另一个就是所抗争的对象有多强大,这关系到大环境的自由程度到底有多大,高度集权的制度造就的自然是连再强大的人也很难突破的高墙。但是即使知道事情的缘由是这样了,又能如何呢? 看到这本杂文集的序(Simon Leys作)的最后一段,我觉得总结得超棒的,下面摘抄一下。明明是一篇关于George Orwell的网志,却没有摘抄George Orwell的文本。原因仅仅在于,就算是反复品味George Orwell写的内容,心中留下的还是只有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无力感。伴随着这种无力感,我都没什么心思再去讨论下去。 生活在集权主义的政权下,是奥威尔式的经历,而卡夫卡式的经历则是生活。因此,人类情况既然像今天这样,我们可以预言,在二十一世纪,以及在以后的世纪里(如果还有以后的世纪的话),人们会继续阅读卡夫卡,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政治的发展和其间发生的事情会把奥威尔变成一个完全过时的作家,他的著作只是为了要满足一种特殊的历史好奇心才拿来参考一下。不过,我们还没有到达那里。今天,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对于我们的生存具有更加紧迫的针对性。
我老早就想写这部的剧评了,但是一直抦住,抦到现在竟然第一季15集都放完了,15集好少啊。一句话点评是,这部《Smash》是新的意义上的《Glee》。本季的《Glee》简直弱爆了,感觉水平比前两季跳水式下降。但是这部《Smash》好看!剧情基本是有一组人员原创一部关于梦露的音乐剧,然后里面穿插诸多纯真少女对抗潜规则的故事,再配合各种梦露音乐剧中的华丽歌舞。同样是主打在剧集中完整插播歌曲的,人家是正宗的剧中剧,而且是剧中音乐剧,而且剧中音乐剧里的歌都是原创的,而且这些原创的音乐都很好听!我觉得真的可以把这其中的音乐剧的内容拿出来独立做成一部真正的音乐剧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的好看是多个层次的。但是从反面来讲,我的确也觉得关于音乐剧外那些主创个人的感情线索有点多余,似乎有点占过多的内容而且太散了。这也是《Glee》现在的诟病所在。 说实话,我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冲着Debra Messing和Jack Davenport两位演员去的。但是看到后面,我觉得Debra Messing这条线的剧情蛮纠结无聊的,反倒是Jack Davenport气场相当强大。这部剧中的人物,除了一个让人觉得超级恶心触气的小人之外,其他的还都算蛮好,特别是音乐剧演员们都比较好玩。(我千辛万苦才找到一张没有那个小人的海报。) 最后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剧中音乐剧的这些原创歌曲上,真的每一首都很好听。放个我觉得最容易琅琅上口的一首《History is Made at Night》。
今天晚上我在路边摊黑暗料理买炒面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件事。 在看摊头老板炒面的时候,我一下子有冲动想问一句老板“用的是不是地沟油?”话到嘴边,却没问出口,有哪个真的使用地沟油的老板会无凭无据地向顾客坦承呢?也就是说,我可能得到的答案只有一种,因为根本无法从此答案得出真相。这样的话,何必再多费口舌呢? 然后我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在这样的角色中,发觉我的做法未必如此。如果我是在做一件有欺骗隐藏性质的事情的时候,我肯定不主动坦白,但是要是真的有人这么一问的话,我却可能说出真话。问与不问到底是有差的。 不问的话,可以默认为这样的场景:顾客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黑暗料理界买东西,自然知道其中的食材本身不干不净是很常见的,也就是说是在已知使用地沟油的前提下再选择购买的,那么摊主自然也就不用主动表明自己是在用地沟油。就好像在卖盗版碟的摊头上,从来不需要也不可能卖家在招牌上写“盗版”两字。这样的话,就不能算作是卖家对买家有何不公,因为卖家并无欺骗顾客的行为。 但是要是问的话,就不能认为买家是已知的,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确凿的对卖家是否诚信的测试。一个人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但是对自己是不是在做这件不好事情的承认与否又是另一件事情。 如果我是路边摊主的话,我可能不会因为使用地沟油或者是劣质食材而感到羞耻,因为这就是这个行业的常态,但是我很可能因为当顾客询问的时候我无法说真相而感到羞耻。这样的话,在一问之下,是可能得到真实回答的。很多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说,要是卖家真的在乎这些羞耻感的话,就根本不会用地沟油什么的了。其实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要把一件坏事在心中合理化很容易,是可以通过不断找借口和自我洗脑使自己去做一件坏事而不感到不对的。但是真的要把自己合理化坏事的依据去碰撞别人的质问,是很难的,简直不堪一击。所以,这个问与不问差很多。不需要别人问,自己多问问自己。
石泉城 Rock Springs 理查德·福特(Richard Ford) 汤伟(译) 9787020088638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一共有十篇,差不多都是同一种调调,都是在萧条的经济背景之下试图捕捉家庭中那残留的一丝真情。但是有的故事我就是读不下去,而也有几篇印象较深也比较喜欢。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瀑布》和《乐天派》。《大瀑布》讲的是儿子旁观父亲直面小三;《乐天派》讲的是……厄,也是儿子旁观父亲直面小三。怎么被我一概括都变成一样的情节了?我需要换换口味了。
我大爱看律政剧,但是怎么也受不了某些律政剧里面臭屁得不行的主角,所以我特别喜欢《The Good Wife》。其实就算是这部《The Good Wife》,我也是直接忽略剧中主人公的感情线去看的。我自己也很惊讶,已经看了三季了我竟然从来没有写过一点观后感。所谓的观后感实际上要是很零散的,这一集或者那一集,当看到某个法律上的梗就会觉得很奇妙,就好像多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 第三季里我感触最深的是S03E20《Pants on Fire》。话说之前女主角Alicia被指派参加一个Blue Ribbon Panel(一种非官方的调查小组)去调查一起刑警枪击事件,调查小组的组长Mike(是Matthew Perry演的!)想要草草了事,细心的Alicia却发现其中事有蹊跷想要追寻其真相。为了打压Alicia,Mike把矛头指向了Alicia的老公,即州检察官,说刑警枪击事件失职是州检察官的故意掩盖。Alicia则不得不因此从Blue Ribbon Panel引咎。这集里面,Mike直接到Alicia的办公室,提出让她写一份“少数派报告”。Alicia还是依照利益冲突的原因拒绝了,然而Mike却编造谎言攻击Alicia夫妇。其实Mike的真实目的是想要参选州长并打压他潜在的竞争对手,即Alicia的老公。Alicia得知他的真正动机之后,本来还在摇摆是否要介入丈夫的政治生涯,毅然决定全力支持丈夫参选州长。 我注意到的是Mike冠冕堂皇地引用了Thomas Jefferson的一段话“All tyranny needs to gain a foothold, is for people of good conscience to remain silent.”其实这个故事可以分两个阶段,这段话放在两个阶段各有一种解读。一开始的时候,Alicia因为利益冲突而不得不引咎,或者换一种说法,引咎是Alicia最合理的选择。为什么说引咎是最合理的?因为如果不引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掩盖真相,要么大义灭亲。虽然从小被灌输大义灭亲的高尚,但是现在在我看来大义灭亲根本就是反人性的么。就算是独裁者的孩子,也没道理让这个孩子去轼父啊。掩盖真相显然是不可取的,大义灭亲又是反人性的,那么自然引咎是最合理的。Mike试图用这一句话作为幌子去让Alicia跟自己的丈夫作对,显然是成功不了的。第二个阶段是当Alicia得知了Mike的险恶用心和超低人品,决定支持自己丈夫参选州长,这个阶段或许真的是那句话起了作用。即使是丑陋的时事,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参与了,可能情况会越来越坏,那么还不如索性投身这番丑陋之中,试着改变些什么。当然这些都是最初的美好的向往,甚至某些抱着这些向往的人在投身丑陋之后也变成了其中最丑陋的一员,但是这份希望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这种事情不仅仅应用于政坛上,最近我还看到一种说法:C’est une honte de se taire et de laisser parler les barbares(緘默無言,讓粗俗的人侃侃而談是一種恥辱)。想想其实这些道理是想同的。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可能是以深陷淤泥为代价的;所谓的去改变些什么,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最初的向往。 最后贴一张虽然不是第一男女主角,但是最出挑的一对。 Archie Panjabi as Kalinda Sharma × Matt Czuchry as Cary Agos
外出偷马 佩尔·帕特森 (Per Petterson) 余国芳(译) 9787540448691 先说两本其他的书。在读这本《外出偷马》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江流过水悠悠》,都是那种回忆类的又是在年少记忆中的大自然中寻找答案的故事线索,但是《外出偷马》要远比《一江流过水悠悠》触动人心,至少是更触动我的心。读《外出偷马》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正好在公司里看短经典之一的理查德·福特的《石泉城》。《石泉城》的第二篇《大瀑布》讲的也是父子俩的故事,其实情节很不一样,但是即使是在读《大瀑布》的时候,我脑海中不断想起的是《外出偷马》里这一对父子的样子,然后觉得《大瀑布》里的这对父子不够有劲,想要回家继续把《外出偷马》的父子故事看完。 在这本书里面有一种粘着感。文中的主角是以第一人称一边描述进入老年后的现在的生活,一边回忆小时候的事情,还有那些他听来的关于父亲的事情。现在的场景粘着在回忆的感情中,回忆的情节又粘着在历史的背景之下,历史的影响也显然粘着于主人公现在的生活。这其中的切换是如此不着痕迹,同一件事似乎同时发生在三种不同的场景下,说着说着从现在说到了过去,又从过去回到了现在。切入点太丝丝入扣了,整本书的真正主题明明说的是爸爸,但是映入读者眼帘的第一个故事却是关于儿时好友的,也就是第一个所谓“外出偷马”的故事。这第一个故事和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我几乎以为是整本书的主角了呢,原来他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层粘着感,我觉得是跟着读者走的。因为我发觉作为读者的我很容易跟着书中的主角的叙事心情不断游走。试问主人公为何在步入中老年之后想要追求独自一人生活,其源头必然是少年时代不可泯灭的经历。很明显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必然将从此改变,但是奇怪的是这一改变却似乎没有对他壮年结婚生子的那一段有什么影响。难道这种东西也是可以潜伏的,一直要等到真的静下心来去面对听才会体现出它对人的影响?故事发生在北欧,似乎是离开德国不是很近的地方。想象一下挪威的峡湾,如此纯净的地方的人的心灵也如此纯净,但是一旦污染入侵,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都柏林IMPAC文学奖2003年给了帕慕克、2004年给了Tahar Ben Jelloun、2006年给了托宾、2007年给了这位Per Petterson,以后真的可以多关注一下。
专辑类 安藤裕子 – 勘違い 每一首单独听的时候都还蛮有味道的,但是全部听过之后却没有哪一首是特别喜欢或者特别有印象的。 单曲类 Perfume – Spring of Life 终于又有新单曲了!但是这张却没什么惊艳的感觉,同名主打单曲《Spring of Life》还能听听,第二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简直难听啊。 Mr.Children – 祈り ~涙の軌道 / End of the day / pieces 只有如此有信心的单曲碟,才会把碟里面全部三首的名字虽然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但是还是串起来构成整个单曲碟的名字吧。三首歌真的每一首都很好听。Mr.Children的歌怎么就有这样的魅力呢! 槇原敬之 – 恋する心達のために 轻快中又带有一些正面积极的感觉,槇原敬之这张单曲碟里的两首歌《恋する心達のために》和《どんなときも。 キャラメルVer.》我都蛮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