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2

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

看这部电影我学到的第一条教训是,短途旅行在飞机上看电影,来回是同一个航空公司的航班是多么重要。事情是这样的,在出发的飞机上,我非常意外地发现电影节目单里竟然有这一部《‪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我原以为能这么快看到前不久才在日本上映的我想看的电影是非常难得的,于是立马点开看了(其实我回来一查,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已有货了)。可是整个航班的过程还没有这部电影长,于是我不得不半吊着隔了几天才在回程的飞机上看完。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中文翻译叫做《让我们乘A列车前行吧》,非常直译;在航空公司的节目单里翻译成《列车宅男》,直戳主题。松山ケンイチ和瑛太分别饰演两大男主角,讲的就是这两位对列车特别钟爱的男青年的故事。故事不仅涉及这两位(分别的)爱情和事业,更意欲说明他们对列车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爱情和事业的喜爱,结果就是他们事业成功爱情失败。不得不说两位主角在影片中的表演相当到位,一看就真的是一心一意喜欢列车的人,而且一个比一个天然呆。最搞笑的是,只要是两位主角单独相处的戏码,都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下一秒这两个人就要拥抱了似的。当然这部电影要是用这样恶俗的眼光去看的话,肯定就没什么意思了,至少相信主创人员肯定不是希望观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我觉得它在讲一种很纯真的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这些爱好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的地位比日常生活还重要。不仅如此,这些兴趣爱好甚至可以是各种各样,不怕不被人理解的。就算是电影中对列车几乎是同样热血的两位,他们的偏向也不尽然想通,一个喜欢边做列车边听音乐的搭配,另一个对列车上的配件爱不释手。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爱好,即使再少见或者古怪,只要投入的感情是纯真的,那就是可贵的。所以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也是走纯朴派的,简单的故事情节,加上看似普通的列车和车窗外的风景,再搭配上对列车最纯真的热爱,就很美好了。 所谓的对于交通工具的爱好,我以前一直不怎么能理解。火车不就是火车么,飞机不就是飞机么,这是从甲地到乙地的一个工具,有什么好关注的呢,有啥大区别呢。就好像当初在看电影《La Moustache》的时候,一点也看不懂为啥男主角在迷失自我之后要在香港轮渡上不断地来来回回地坐。直到最近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其中似乎真的是有治愈的功效的。这已经是我近期看的第二部铁路主题的电影了,另一部是《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而且都是很温馨的很正面的。再想到我们身边,要么就是苦难的春运,要么就是令人怒斥的铁路事故,差距就在这里。

Live Is A Four Letter Word: Hong Kong

2012.6.24 AsiaWorld-Expo 直接无耻地链接汤姆的相册了,谢谢汤姆。 气氛真的要比上海那场的好。关于唱到《You and I Both》那段搞笑自爆,等以后再补。

我在伊朗长大

我在伊朗长大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马爱农/左涛(译) 9787108033215 不知道该怎么总结看这套漫画的观感。伊朗对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一个国家,但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却又觉得它似乎是一个很熟悉的环境。那种种很明显的不合理的存在,似乎搬到中国来也存在过或者有危险存在一样。前两天我看到一句话,觉得太有道理了。Walter Lippmann说:“There can be no higher law in journalism than to tell the truth and to shame the devil.”这部漫画不算是什么新闻作品,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是如此高尚的。虽然这个故事讲的只是伊朗的一个很微小的剪影,或许未必能代表所有的景象,但它的价值之所以大是因为它是用最真实的口味如实地讲了伊朗的故事。 唯一的缺陷是我实在对这个主人公喜欢不起来。她明明就是伊朗那个苦难的国家里面最有特权的一个阶层么,但是尽管她似乎是在不断追求自由,她却依旧保持着各种特权阶层的自私自利。这一缺陷在我几年前看电影版的时候特别明显,所以我也不怎么喜欢那部电影。好在这一缺陷在原著漫画里表现得没那么明显罢了。

丰臣公主(映画)

今天参加了一个观影活动,终于看了电影版的《丰臣公主》给看了,只能说书真的比电影好很多很多。在开始看电影之后,主办方有请来嘉宾将两句话,嘉宾说《丰臣公主》有点像《达芬奇密码》。讲这话的时候我完全懵了,我以前在看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两部作品一点点的相似之处呀。然后看电影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因为这部电影版的《丰臣公主》真的就是大阪版的《达芬奇密码》。所以说,电影版根本就把重点搞错了呀。虽然说线索人物的确是那三位审查员,但是主角绝对是大阪国内平平淡淡生活的孩子和大人呀。比如电影中不断强烈并回顾松平和他爸的情节,有时间重复好几遍,为啥不把时间更多给大輔和他爸呢?所以还是去看书吧! 几点槽点。1)刚开始看到审查员两男一女的组合时,我是如何也不能把綾瀬はるか和书中的白富美联系在一起的,后来一看果然綾瀬はるか还是饰演天然呆的角色。2)鹿男玉木宏还特别来打酱油了一个镜头。3)观影结束开始讨论的时候,观众提出的第一个竟然是:“丰臣公主和丰臣秀吉是什么关系?”快两个小时的电影等于白看了。

Live Is A Four Letter Word: Shanghai

2012.6.14 上海大舞台 在抢购Jason Mraz香港演唱会门票的时候,真心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在上海也办一场。既然人家都到家门口的,不去支持一下也实在说不过去。今天晚上的表演相当完整,8点钟准时开始,10点钟准点结束直接亮灯都不给叫安可的机会。但是表演是没有一点水份,歌曲量也是唱得十足的。 有几点遗憾的地方,希望这些遗憾能在十天后的香港演唱会上得以弥补: Noel “Toca” Rivera竟然没有来?! 人家早期的好歌,最适合大合唱的好歌,比如《The Remedy (I Won’t Worry)》和《You and I Both》,响应的人不多啊。 比起我之前看的过往演唱会的视频,今天Jason和观众的互动真心不够多啊。虽然他学了两句上海话,但是主要内容还是必须用英语说。但是用英语说的时候,大家反应的笑点明显不和他的本意match呀。Jason搞怪搞笑的时候没人睬他,真情倾诉的时候却一直被尖叫声打断,也不能怪人家没有更多互动了啦。

‪Dirk Gently‬ S1

这部英剧改编自H2G2作者‪Douglas Adams‬的Dirk Gently同名系列小说。该系列小说一共有两本,分别是《Dirk Gently’s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和《The Long Dark Tea-Time of the Soul》,另外还有一本未完成的《The Salmon of Doubt》。但是改编的英剧似乎是重新写的部份比较多,但是依旧保留了DNA最精髓的理念,即所谓的holistic。故事人物的设定非常简单,甚至有点俗套,就是私人侦探事务所里的两个搭档,一个比较疯癫一个比较正常。我觉得这部剧好看的点并不在于这两个人的打诨插科,而在于每个看似平常的案件背后各种事件之间穿插的关系线。冥冥之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有机存在的,这样的看待世界的眼光真的需要一颗宽容开放的心。 第一季就短短的三集,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集里面讲到发明的一个软件。说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政治决策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做各种具有决定性的选择。而这些决定必然是在有强大的理论实践分析支持之下才能被令人信服地通过的。但是事实上,我们会发觉,似乎不管是怎样的决定,都可以多多少少找出一些论据来支持它或者反对它(也就是支持另一种决定)。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并不是从各种证据去推导出正确的决定,而是只要有一种决定,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支持这一决定的依据。在这一集里发明的软件就能达成为任何的决定找到足够支撑它的理论实践依据的功能。在看这一集之前,对这样的逻辑我也有想到过:就好像在公司里工作的时候,老板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通过分析而得出结论,而仅仅是让我们找到各种各样的分析数据来支持他的结论。能把这样的想法升级到剧集里的一个道具,讽刺之余,还真的蛮好玩的。 可惜这部剧才一季就被砍了,明明之前还在SFX上看到报道说采访第二季片场的呢,后来就听说主演发twitter说没有下一集了。后来我再去wikipedia看更详细的解释,说是BBC4想要把精力(财力)放在更多质量上乘的引进剧集上,比如《The Killing》和《Borgen》。这两部剧到底比《‪Dirk Gently‬》高明在哪里?我倒有兴趣想去看看验证一下。

毛毛

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米切尔·恩德 李士勋(译) 9787539134529 昨天终于读了久仰大名的《毛毛》,这是一本以一个名叫小女孩为主人公的幻想小说。因为主角是小女孩,所以貌似很适合当作儿童文学来读,书里面讲故事的口吻也的确很像是可以给小孩子读的。但是我个人觉得要是让小孩子读,实在是太欺负小孩了。我承认,我不是很喜欢这本小说。其实这本书里面讲了两派价值观,一派是毛毛的,一派是灰先生的。作者把毛毛写得很好很好简直高大全,然后把灰先生写得很坏很坏而且是非常平面的坏人形象。这样一来,这本书就变成了给小孩洗脑式的故事,从小教导小孩凡是像灰先生这样的价值观就是大错特错的。要是给普通读者读的话,可能还会有意识自己停下来从自己的眼光评判一下书中的价值观,但是给小孩看的话,根本就是抹杀读者的自行判断么。 先不谈灰先生所代表的价值观到底是不是值得义无反顾地唾弃,先谈灰先生到底代表了什么。灰先生的所作所为就是跟大家谈判,让别人把各种节约时间然后窃取别人的时间。大家都说,其实灰先生代表的是现代的一种体制。以前的时代,甚至还没有进入工业时代的社会,时间的安排完全由个人自己掌控;然后进入现代,似乎每个人都在为时间而忙碌,时间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宝贵了,人们试图节省时间但结果却是把人生花在了更多不知所谓的时间上,也就是说时间都被灰先生拿走了。如果质量是守恒的话,人们的时间变少了,灰先生的时间又去哪了呢?灰先生的时间被用来当作养分供给这一制度的继续存在。人们一边在不断抱怨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自己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据等等,是这样的社会制度夺取了大家的时间;但是与此同时,这样的社会制度正是靠着每一个人舍弃自己的时间并贡献给它而支撑着的。这就好像是一个悖论,明明是一件不愿意的事情,你还是做了,而正是因为你做了这件事件,你将不得不继续做,而且越做越不愿意。 再谈我们怎么就和灰先生达成交易了呢?如果说灰先生就是我们内心纠结挣扎的一派的话,怎么能说我们是被灰先生骗走了时间呢?明明就是自己经过考虑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么。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又怎么可以又占到这个交易可能带来的好处,又不断咒骂这个交易是诈骗行为呢? 所以,我觉得在这本小说里把灰先生单拎出来作为绝对大反派挺没有道理的。要是有人愿意跟灰先生做交易,那就做好了;要是有人不愿意做这个交易,那就不做好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是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和灰先生做了交易,那剩下的少数弱势群体的确是很难与这种大环境抗衡的。比如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各种奥数班、补习班了,而社会的评价体制现实上也的确是与这些内容挂钩的,那怎么办?如何才能变得强大而与这样的状况抗衡呢?我觉得,唯有社会的多元化和容纳度才能从长远而根本的角度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Game of Thrones S2

第二季竟然和第一季一样短,第一季我还是攒着一起看的,第二季是一集一集追看的,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果然这样的故事是有累积效用的,虽然人物众多,但是看到后面越看越是觉得各种人物的命运都让人牵挂。这么一个背景宏大的故事到底是在想讲什么呢,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在借用历史一般的口吻来使人引以为戒一些什么,但是后来却发觉作者的本意似乎并非如此。就好像George R. R. Martin讲的,他想写一本唯一的限制就是他的想象力的小说,似乎的确是朝这个方向走了。唯一的不满,就是其中的主人公里的感情戏实在是太俗了,真的有点是几十年前幻想小说英雄人物式的感情羁绊。另外,我觉得看这部剧还有一个乐趣就是去对比书和电视剧里面情节的差别,书我没有读过,就等人给我剧透书里情节了。

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

这是一部非常温情的电影,改编自有川浩的同名小说。故事讲的是穿梭在宝冢和西宫北口之间的单程15分钟的阪急电车,在这一条电车线路上的乘客们,看似完全平行没有交叉点而又有足以改变人生的互动。讲了好多个人物,其实真正的主角说起来也就三人:一个是被男友劈腿而坚持穿婚纱去参加婚礼的女屌丝,由中谷美紀出演(中谷美紀实在是太适合饰演这样的女屌丝的形象了);一个是拥有帅气外表但有家暴倾向男友的少女,由戸田恵梨香出演(忽然觉得她好年轻);还有一个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育人的老婆婆,由宮本信子出演(完全不认识,而且个人不大喜欢这种高大全的形象)。 说到底,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第一女主角还是中谷美紀啊。不知道为什么,中谷美紀在电影中主演的角色总好像有点改变我三观的能力。(若干年前,中谷美紀曾通过《自虐の詩》好好征服过我的三观。)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片头,引用片头前中谷美紀说的那段话。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怀着一些些的难以释怀。倒也没有难受得活不下去,生活中却总要背负那么多无可奈何的情绪。然而,这样的情绪,对谁都无法诉说,就算说了也无济于事,于是只能选择放弃。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能解决这情绪的只有自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此时此地有如此多的人与自己共度,但却毫无意义。素昧相识的陌生人,不会让我的人生起一点波澜,我也便不能让谁的人生泛起涟漪。所谓世界,便是如此维系。如此而已。只是…… 说话的时候展现的是一幅幅各个主人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伴随着略带忧愁感的曲调,镜头里的中谷美紀也是一个人在路人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独自漫步而行,越走越慢。一直到中谷美紀说到那个“只是……”,这似乎成了电影的一个转折点,再次一一重现主人公们尴尬而愁苦的表情,紧接着的却是一个劲儿往前开却又稳稳当当的阪急电车,背景音乐也似乎温柔了起来,然后出现片名:“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 被男友劈腿,故意穿着婚纱去参加婚礼,这样的“壮举”我本来觉得都没什么好讨论的,自动被我屏蔽为想不开的傻女人。但是同样是这件事情,在这部电影里的中谷美紀做了,我却品味到了一些别的东西。一旦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常常会用是不是已经释怀去评价。比如,我记得上次讨论饱受童年时代学校痛苦的George Orwell在《如此欢乐童年》中谈到自己对母校的看法。大家纠结于回不回母校说明George Orwell到底有没有释怀。我现在才突然明白,从这个角度去看事情有什么意思呢?贴上了一个“已然释怀”或者“仍未释怀”的标签,然后呢?或许这又一次应证了中谷美紀在《自虐の詩》教我们的:“幸与不幸都无所谓了,不管哪个都有同样的价值,因为人生总有它自己的意义 ”。 这当然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似乎也不是这部作品真正想要说的。说实话,对于人生的看法,我还是完全停留在中谷美紀的那个“只是……”之前。在那个“只是……”之前,我还一直以为其实中谷美紀在讲述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没想到其实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就在那个“只是……”,那个“只是……”也就是人间美好的奇迹。

J-Playlist 2012-05

专辑类 Mr.Children 2001-2005 <micro> 这竟然是Mr.Children的 第二套“十年精选”系列了,一个乐队有多少个十年啊。2001年的时候出过一套两碟的《Mr.Children 1992-1995》和《Mr.Children 1996-2000》,封面非常有意思,分别是一张侧拍的犀牛头黑白照和一张同一对象的去肉骨骼照。这次出的十年精选集也是分成五年五年的两张碟,分别命 名为“micro”和“macro”。2001-2005的“micro”对我来说还算是比较古远比较陌生的歌,但是其中当然不乏那些非常经典的歌曲,比 如《HERO》和《くるみ》。剩下的虽然之前没有听过,而且有一些老歌的味道,但是我还是抱着崇敬的心情去听的,还是好听。除了那几首经典的,我还喜欢《蘇生》、《いつでも微笑みを》(大爱)、《タガタメ》和《Sign》。 Mr.Children 2005-2010 <macro> 我真正开始接触和喜欢 Mr.Children很惭愧的是在最近五年之内了,所以在2005-2010的“macro”我大都比较熟悉。Mr.Children的最近的两张专辑 《SUPERMARKET FANTASY》和《SENSE》我都是当作精选集听的,因为其中的水准真的是相当的。所以“macro”对我来说是精选中的精选。在精选中的精选里面挑 出特别推荐的,有《僕らの音》、《箒星》、《しるし》、《旅立ちの唄》、《GIFT》、《HANABI》、《花の匂い》、《エソラ》、《擬態》和《365日》,好想每一首都标上“大爱”两字呢。听着Mr.Children的精选集,有一天我脑海中突然不断涌现循环《to U》这首歌,于是我再回过头去看这首歌的MV,再配上去年日本地震的画面,真的太令人感动了。好想去看Mr.Children的演唱会啊。去看之前先要把他们众多歌的歌词翻译看一遍,肯定收获更多。 单曲类 ARASHI – Face Down 作为大野智和戸田恵梨香主演的新剧《鍵のかかった部屋》(上锁的房间)的片尾曲出现。那部电视剧还挺好看的,歌就一般般了。 平井堅 – 告白 好久没出新歌了,但是这张单曲的第二首是新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