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25

苍穹

2025.2.25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故事讲的是18世纪彗星来的那一年的英国,一个女妇被判死刑,但她声称自己有身孕,于是组织了12个全女性的陪审团来断定她是否真的怀孕。这样的设定有一点像转性版的《11个人》,但是她们是来判定这个人是否怀孕而不是这个人是否有罪。我喜欢这样的有思辨或者说可以引发思辨的题材,下面简单记录一下观后。 一开始关于怀孕的描述,展现出来每个人的多样性和不同。 关于社会背景的交待:很穷苦的社会、框框生框框死、抢来抢去。关于抢来抢去的无意义和背后引申出来的犯人的逻辑的意义:只要一个人比你有钱,不是现在抢来的就是之前抢来的所以可以抢回来。 女主的正义感让人反感,正义的呼唤不够有理(判定她有孕为她脱罪、人的不足不是有罪)。 第二幕揭露了一些真相,比如女主是犯人的妈妈、某个陪审员是有渊源的自以为的受害者、犯人是恋爱脑杀人帮凶。 女主真的太用力了,我比较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对让医生来那么抵触(我能接受的只有她看出来犯人没有怀孕),而不是自尊心、或者是反对大家只相信男医生的女权。 最后的洗白,恋爱脑杀人是怪社会对女性不公女性追求自由却只能是情欲的自由扭曲了人性,自己是被强奸的少女的弃婴。麦琳是被收养的也不足以justify她熏鸡事变啊。 最后守卫被受害者母亲收买暴力毒打导致流产,犯人不愿面对公开处刑,女主杀了她。 身为女性被不公对待,所以杀人,但同样身为女人可以有身孕,所以可以免除刑罚(只是被流放),这种补偿逻辑好像有道理又好像哪里有点不通。 比较受不了人物的情绪歇斯底里的生硬,不孕不育突然爆发,大家突然合声唱歌她便被安抚到了。 我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好强调男女差异的,到强调男女差异是一种科普/进步(?),强调男女差异是一种provoke,强调男女差异是一种prejudice/歧视。 惊叹女性之间的理解的力量、女性的多样性多面化、她们是不是更不适合规则的束缚,还是更需要法律的保护。 最后的故事那位到底是杀了狗还是杀了老公?

死神广播

死神广播 白井智之 佳辰Tatsu(译) 9787559488077 最近同时我还在读一些比较严肃的长篇小说(《无尽的玩笑》和《罪与罚》),所以想要穿插一些快餐式但是又可以让人有阅读乐趣的碎片式的阅读体验,所以选了这本推理小说。 故事讲的是推理小说作家的各种推理解谜,围绕着黑帮、占卜师/作家助手、广播节目主持人等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尸体。 只能说我对白井智之的期待有点太高了?这本里面有好几个案件故事,除了最后一篇,其他的简直也算不上是白井智之级别的血腥暴力重口。关键是缺乏那种给人眼前一亮、灵光一闪的推理的感觉。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茅银辉/方晨(译) 978-7-5339-6606-5 这本短篇小说集,最厉害的是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我严重怀疑这本书的书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就是同名小说是讲的马戏团里的主人公的故事,这本书名感觉也是这个目的。然后仔细一看这本小说集的原名是最后一篇同名《众鼓奏鸣》,感觉合理太多了。这篇《众鼓奏鸣》的主人公没有什么形体特征,但是对身边的世界的观察造就了她视野的变化以及对自己形态的变化,与此同时又是一个自己很稳的人物,感觉很厉害。 第一篇《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是我春节出行在高铁上开始读这本书第一篇读的,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读《雅各布之书》了(实体书太厚,只能在家读),然后我就开始不舍得读这本短篇小说集了,觉得太精彩了。故事讲的是女主读推理小说,描述了很多女主自己读推理小说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然后穿插讲推理小说本身里面的故事包括主人公们玩的杀人游戏以及暴雪山庄之类的设定。但是主女读的这本推理小说一直没有发生命案,女主觉得略微奇怪甚至有点不耐烦了。接着发生的事情是女主把推理小说里的人杀了,而且不止一次,最后的结局是女主看到从警车上下来一个书中的警察。 简单列一下我喜欢这一篇的点: 打破了主人公和她阅读的小说之间的壁垒,这种差点鸡皮疙瘩的体验让我想到了科塔萨尔的《公园续幕》。 打破了读者和小说的因为有很多让人有同感的习惯经历。一开始关于女主对于推理小说阅读经历的描写,让我作为读者很容易去感同身受甚至代入,从而套牢。 层层嵌套从最内部的女主阅读的推理小说中的杀人游戏开始,书名也是直接引用杀人游戏中的关键语句。这里又呼应到了同一本书里面的另一篇《主体》,讲的是大作家和他自己同时出现,大作家的成名作叫做《万物睁开了双眼》。

雅各布之书

雅各布之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乌兰/李江颐/李佳(译) 978-7-5339-7586-9 现在我想读但是微信读书没有上架的书,我都会用办公楼里的自助借书的许愿功能,没想到这本那么新那么厚的书也可以许愿成功。这本书超过一千页,但是装帧还是很不错的,充分考虑到了一千页那么厚的翻页需求,书脊也很牢固不会有折断的感觉。好久没有读那么厚的书了,趁着春节假期在家里读完了。书的页数是以倒数排序的,从第1038页开始读读到最后第1页,给人一种越来越接近终点的感觉。作者在后记里说这是致敬以希伯来文撰写的书籍,也是提醒任何的秩序都只是习惯上的问题。 小说讲的是犹太人心目中期盼的弥赛亚雅各布一生的故事,贯穿了很多人物和家族,他们生活迁移的住所国家,他们说话记录的各种语言,各个宗教之间打交道等等。读的时候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犹太警察工会》,都是关于弥赛亚、审判日、犹太国的主题;第二个让我想到的是春节假期看完的电视版《百年孤独》,感觉也是很大的家族,愚昧启蒙看到望远镜、跳舞小盒等等,而且也同样安排了一个有点“神棍”的长辈角色(彦塔)在接近死亡的时候永生。一开始真的觉得书里的人物都是处于非常黑暗愚昧的时代,但后面年代揭晓,非常惊讶竟然已经那么近代都是17xx年发生的事情。如果初级骗人的宗教故事,在耶稣故事之后如此之久竟然还有那么多的信徒。只能说如同这本小说的厚重感一样,语言的力量、堆叠的力量是很惊人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根本就是一个邪教的故事。所谓的“主”如此拉垮,各种淫靡。好几个地方我读到简直想丢书了,我记下来了。比如雅各布当着众人的面无缘无故地叫女孩们所衣服羞辱她们,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你知道,我不会无缘无故做任何事情。我命令她们面对所有人羞辱自己,是因为当我的时代到来时,我会提拔她们,并让她们高于一切。你去替我这样告诉她们,要让她们知道。”再比如雅各布在做一些很莫名其妙地比如指定别人乱点鸳鸯性交的时候,他会说“那是上帝告诉我的。” 而且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神迹、是不是真的弥赛亚只是第一阶段,就算他是了,他的主张他的行径就是真理吗? 纳赫曼的记录并没有提到,词语会增加负担。纳赫曼,当他提笔时,他很清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原则必须记牢。实际上,雅各布说:“任何蛛丝马迹,只要是你们留在脑袋里的,就是秘密,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做了什么。”但他自己发出过诸多声响,做出过很多奇怪的举动,说出过一些奇怪的话。他的话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那些跟随过他一段时间的人们围扰起来,试着翻译雅各布口中的外国话。他说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雅各布的故事说还有一个和他走的很近的人物叫纳赫曼,他除了追随雅各布,还经常做一些记录的工作,可以肉眼看出来他真的越写越好。所以就算是可能在我看来雅各布很荒唐的事迹,在纳赫曼的笔下都变得有哲理了起来,比如下面摘抄这一段,感觉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了。 ……泛滥。每一件事都让我觉得永无穷尽,当我试着将它写下,笔会从我的手中无助地跌下。关于事情的描述永远都结不了尾,又总没写到点子上。当我写作时,每个细节都会让我联想起另一个细节,然后接着再联想到下一个,联想到一个标志或者一个手势。我不得不一直做出选择,是遵循某条线索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保持内心的反思,同时也是强大的逻辑,帮助我呈现过去的画面。 于是,我一边写作一边不时地站在分岔路口,就好像童话里愚蠢的伊万一样。这个童话还是雅各布在伊瓦涅的时候讲给我们听的。我眼前分出三条路,中间一条最简单,是给蠢人的;第二条,右边的,是给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第三条则是给勇敢者,甚至是给不要命的人。这条路充满了陷阱、坎坷、黑巫术和致命的偶然。 碰巧,我有时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简单的路,走中间那条,天真地忘记我所记录的事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相信所谓的事实、真相就和我笔下的描述一模一样,就好像我的眼睛是唯一能够观察到它的东西,就好像不存在任何犹豫和任何不确定,事情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发生了(哪怕我们并没有看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士麦拿时还曾和莫里夫达热烈地讨论过)。当我写下“雅各布曾经说过时”,就好像听到这句话的不是我的耳朵,而是上帝的耳朵。那就是雅各布曾经说过的,而且确实如此。当我描述一个地方,就好像它在其他人看来和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样。我相信我的记忆,通过记忆做记录。我把这个并不牢靠的工具当成了锻造铃铛的锤子。我走在这条路上,相信我所记录的事情都真实地发生了,没有一丝怀疑。我甚至相信,永远都不存在发生过其他情况的可能。 中间这条简单的路是假的。 当我产生这样的困惑时,我选择右边的路。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我自己既是舵也是船,紧紧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好像我眼前的世界并不存在,反而世界是由我的感觉形成的。和莫尔德克先生教过我的正好相反,我在为自己胸中的火焰添柴鼓风。我明明应该忘记这团火,应该把它的灰烬抛向风中,但我都把它熊熊点燃。那我还有什么?我,我,我——我深陷困境。仿佛被关进一间镜子小屋,就像吉卜赛人常在收钱后展示的那种装置。这时的我会比雅各布大得多,他的一言一行都得通过我编织的虚无的大网过筛一遍。 踏上右边的路——着实可悲。 因此,在绝望但又怀着希望之下,我走向左边,在路上不断重复着伊万愚蠢的选择,也像他一样由困难和帮助者的声音指引着前行。 如果未曾经历,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外在的声音,都无法忍受左边道路的乱象,立刻就会变成噪音的俘虏。我成了真正的傻伊万,认为自己是一架正在承受无法承受之重的梯子,认为自己是一块被海浪抛上抛下的浮冰(就像那时我们和雅各布一起驶向士麦拿的样子)。我完全放弃了主观意志的想象,任由某人或者某物为我做主。但恰恰是伊万,征服了世上所有的公主和王国,成了大地上最强大的人。 就这样,我被自己的手、自己的头脑指引着,被声音、亡者的灵魂、上帝、伟大的圣母、字母、生命之树指引着。我像走钢丝的盲人一样一句接一句地写下去,不知道结局是什么。我耐心地向前走着,不问代价,更不求回报。我的朋友是这一刻,是将要来临的一小时。当进发出不可思议的写作灵感的时候,时间于我是那样珍贵,那时一切事物都能够被奇妙地表达出来。这是何等幸福的境界!我安心极了,世界仿佛变成了摇篮。她,舍金纳,把我放在里面,像母亲伏在婴儿身上那样向我弯下腰。 只有理解了莫尔德克先生一再重复的话,才能顺利走完左边的路。 他说:“世界的故事需要被讲述,只有这样世界才真正存在,才会百花盛放。”而同时,世界的故事也改变了世界。 因此上帝创造出字母表,让我们有可能告诉他,他创造了怎样的世界。对此莫尔德克先生总是会笑出声。“上帝是个瞎子,你不知道吗?”他说,“他创造了我们,让我们当他的向导,当他的五官。”他咯咯地笑了很久,直到被烟呛得咳嗽起来。 这么厚的一本小说到底在讲些什么呢,看似是某种宗教的故事,对于我们东方读者的意义是神木呢?首先我觉得可以写出如此大部头的作品,托卡尔丘克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她对语言的控制、篇幅的层次、以及价值的赋予上都可以做到很成熟很稳。其次,页数的厚度、时间的厚度、故事层次的厚度,这些有机的累积真的可以看出来很多意义。最后,作者在后记里面说:“……让我看到:首先,许多事情依然是微妙地相互关联的;其次,历史就是不断尝试去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可能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