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5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故事讲的是18世纪彗星来的那一年的英国,一个女妇被判死刑,但她声称自己有身孕,于是组织了12个全女性的陪审团来断定她是否真的怀孕。这样的设定有一点像转性版的《11个人》,但是她们是来判定这个人是否怀孕而不是这个人是否有罪。我喜欢这样的有思辨或者说可以引发思辨的题材,下面简单记录一下观后。 一开始关于怀孕的描述,展现出来每个人的多样性和不同。 关于社会背景的交待:很穷苦的社会、框框生框框死、抢来抢去。关于抢来抢去的无意义和背后引申出来的犯人的逻辑的意义:只要一个人比你有钱,不是现在抢来的就是之前抢来的所以可以抢回来。 女主的正义感让人反感,正义的呼唤不够有理(判定她有孕为她脱罪、人的不足不是有罪)。 第二幕揭露了一些真相,比如女主是犯人的妈妈、某个陪审员是有渊源的自以为的受害者、犯人是恋爱脑杀人帮凶。 女主真的太用力了,我比较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对让医生来那么抵触(我能接受的只有她看出来犯人没有怀孕),而不是自尊心、或者是反对大家只相信男医生的女权。 最后的洗白,恋爱脑杀人是怪社会对女性不公女性追求自由却只能是情欲的自由扭曲了人性,自己是被强奸的少女的弃婴。麦琳是被收养的也不足以justify她熏鸡事变啊。 最后守卫被受害者母亲收买暴力毒打导致流产,犯人不愿面对公开处刑,女主杀了她。 身为女性被不公对待,所以杀人,但同样身为女人可以有身孕,所以可以免除刑罚(只是被流放),这种补偿逻辑好像有道理又好像哪里有点不通。 比较受不了人物的情绪歇斯底里的生硬,不孕不育突然爆发,大家突然合声唱歌她便被安抚到了。 我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好强调男女差异的,到强调男女差异是一种科普/进步(?),强调男女差异是一种provoke,强调男女差异是一种prejudice/歧视。 惊叹女性之间的理解的力量、女性的多样性多面化、她们是不是更不适合规则的束缚,还是更需要法律的保护。 最后的故事那位到底是杀了狗还是杀了老公?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