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30, 2020
地疤 The Scar 柴纳·米耶维 China Miéville 胡绍晏(译) B08GCD1RFW 巴斯-拉格三部曲的第一本,讲的是在一个有很多很多各种智慧生物族群生活的世界,女主搭乘一座游船逃离故乡,却偶然地卷入一场惊天大浩劫。不但整艘船被劫持并归纳进一个以游船为载体的城市,还不断一步一步探究出新的最高领导的计划,探访传说中的国度、找到神兽、去到无人所及无人所知的“地疤”。这个地疤是世界的一个裂口,会发生不可知无法解释的事情。最高领导人一心想去,执意带着整个城市并瞒骗所有市民前往,最终被女主和女主的朋友揭露真相。 真的不是我的菜啊,我想要尝试沉浸在出名的科幻大部头里的愿望又破灭了。一定要说哪里好的话,可以在那么长篇的作品里,一层一层地像打通关一样慢慢揭晓一个比一个更大更出人意料的阴谋,还是蛮用心的。但是我实在是喜欢不起来这个女主,也就很难代入这种闯关的即视感。
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Calypso David Sedaris David Sedaris (narrator) B07BHVQS7R 不认识这个作家也没有查他的背景资料,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作家没事会去讲脱口秀,还是一个脱口秀演员会把段子写成书呀? 总之这是一本主打幽默的集子,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这位作家自己读的有声书的版本(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缺了最后1/5,后面我是读电子书看完的。)在自己读文章的有声书里,有几个章节直接是引用了他讲脱口秀的录音。我觉得那几个脱口秀的录音比他自己对着录音机读自己的文章好太多了,他自己读文章的时候一种死气沉沉的语气,给人感觉有点捉不到笑点。而脱口秀现场节奏掌握得特别好,还有现场观众的实时反应,一下子鲜活了起来,笑点意象也明确很多。 和普通的脱口秀比起来,作者也是着眼于身边的小事,平凡的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观察到的事情、身边亲人朋友爱人的故事等等。但是作者的故事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他身边的真实故事更多地和高龄、同性爱人、不完美的原生家庭相关,好像更为沉重一些,因为可以给人带来的思考也更多一些,但是给我的代入感会差很多。 记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小梗。作者小时候和爸爸吵架的时候,诅咒自己的爸爸回孤老终生,而现实情况是爸爸年老以后就是很执意地要独自生活,而且是生活质量很低的。作者就说,“Now here he is, trying to do just that – die alone – and everyone’s giving him a hard time about it.”
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人类灭绝 ジェノサイド 高野和明 汪洋(译) B07GX8Q57V 故事讲的是非洲出现了一个基因突变的小孩,几乎是新人类的感觉,智商超级高随时碾压人类。美国总统派特种兵暗杀这个小孩,暗杀兵被小孩说服,在小孩的高能力帮助下,带着小孩安全逃生。与此同时,日本有一个小伙子得到去世的父亲遗留下来的指导,拿到了神奇的超时代科技,制造出了拯救其中一位暗杀兵的小孩的药物。最后两队汇合。 这一本在科幻的设定之下,其实更像是一本悬疑小说,节奏掌握得特别好。虽然书还蛮长的,阅读过程中分分钟就是在看一部大片的感觉,反转和悬念控制得很好,废话多的地方让读者也知道哪里可以比较迅速地快速阅读翻过去。前面说到新人类的爸爸的第一任老婆怀孕去看病失踪死掉的时候,就可以猜到那第一个孩子肯定是活下来了并且很可能作为以后续集的时候出现(那么现在这个新人类小孩应该在这本里死了)。没想到到后半本的时候那第一个小孩就出场了,并且是和弟弟联手对付美国总统,这点我还蛮惊喜的。 连续读的第二本高野和明的小说,在科幻/悬疑小说的科目之下,作者依旧执行了自己的写作特色,把自己对世界对人类的反思观点带到这本新人类出现的小说中。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存在做出了种种思考,把现代强国政治、人类之间的杀戮和战争、人类的无私和利他行为这些因素放到了聚光灯下一探究竟。总体而言我读下来的感觉是,作者对于人类整体感到失望,觉得好像现在进化来的人类却难逃帮助人类战胜其他物种存活到现在的技能倾向导致的问题,还不如索性快点让新人类掌管地球吧,但是在闪烁之间却似乎还是可以看到一丝一点人性的闪光点,正是这些闪光点拯救了新人类(存留了新人类把人类灭绝的可能性?)总之就是人类渣就活该受罪,人类美好就给新人类机会导致自己灭绝,我这么总结怎么好像把两条路都堵死了,好像这也并不是作者想要传达的讯息吧。 比起前一本,我更偏爱这一本,作者的分析中总会这里或那里不时戳中我觉得蛮有道理又挺诚恳的点的,但是觉得作为科幻作品可以更突破更天马行空一点差了一口气。另,这本中译本不愧为读客出品,封面丑到爆炸,我严重怀疑这本书的原名是不是这个为了夺人眼球用词夸张而完全偏离真正核心的标题。查了一下,结果还真的是genocide……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20
周末去了一趟杭州,看了“柏林戏剧节在中国”的放映。现在戏剧现场的影像放映在上海已经被禁了快一年了,真的是感到非常丢脸,也无法理解怎么会这样。好在杭州是个好地方,这次放映是在滨江新区的一个新的商场里面,商场是各种厕所网红的装修风格也蛮有意思的。下午放了一场《寂静之家》,然后有一个导赏的讲座(没有听、回附近的酒店休息了),晚上放了一场《轻松五章》。 寂静之家 Tyrannis 2020.11.7 杭州西戏 说实话,此行主要是冲着《轻松五章》来的,所以下午的这部算是买一送一来看的。期待并没有很大,看完觉得有难看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少可以想一想的地方。总体而言,给人的感觉是创作者故意用了一些很模糊不清、刻意绕远路的方法来传达一些本可以直接了当说清楚的信息。 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客厅/餐厅的布景,然后还可以通过一个电视机里看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房间里发生的事情。情节很简单,就是家庭主妇每天早上把成员们叫醒,然后到公共区域活动吃饭演奏音乐跳舞什么的。平时在半夜会发生很奇怪的甚至恐怖的声音,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家中的常规,有人死了有人动了杀心等等。 简单记录几点,不高兴展开了。 电视机,是监控还是录像还是实时转播,是给观众看的还是给人物看的? 演员的眼睛是全程闭着的,然后在眼皮上画了眼睛。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能对得上眼走的了位,也很怀疑在现场看的观众是不是看的出来。人物行动的样子真的和《模拟人生》游戏里的很像很像。 背景音乐和音效有什么分不清楚,是给观众听的还是剧中的人物在听? 恐怖/诡异的地方,内部是半夜某种鬼魂附身,外部是界限的模糊。 情节到底是什么,我猜测他们都是报废后隐居的机器人。 轻松五章 Five Easy Pieces 2020.11.7 杭州西戏 太好看了!满分五颗星! 我是之前看了Milo Rau的《La Reprise》觉得超级好看,再来看这部他的成名作,没想到更加好看。故事的演绎手法有那么一点点类似,是对一宗刑事犯罪案件的重述,包括案件的情节、案件里面各个人物角度的叙述、演员、选角、导演各种层级都被包含了进去。最厉害的是这部戏,主演全部是未成年的小孩,但是这些小孩都演的太好太好了。 我的分析都是对这部戏之好的亵渎。我能想到的是这个导演要有多厉害才能让这些小孩演出来那么厉害,说明人类的共情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能够让小孩演这种人性之黑暗的东西的意义等等。还有最后一章讲的是演出的木偶报废后看到了外面蓝天上真实的云,这是一种表演到真实的转机,这个意向选的太棒了,还非常正面。 舞台上的屏幕上显示的是实时拍摄的画面,上面是有字幕的。没有字幕的地方,显然是演员们临时自发讲的一些话。而我们看到的最外围的录像播放,也是有中文字幕的,这个中文字幕稍微有一些翻译上的欠缺,最让我觉得又好笑又好气的是翻译其中一章的标题叫做“提交论文”,我不懂德语也能根据情节联想到应该是“论屈服”之类的意思啊。
Thursday, November 5, 2020
消失的13级台阶 13階段 高野和明 赵建勋(译) B088BJ8HVL 故事讲的是一个打算辞职的死刑监狱教官,接到一个匿名的委托,寻找证据挽救一个死刑犯。这个教官选用了另一个失手杀人监禁两年后被放出来的少年当助手。死刑犯脑部受创,记不得当时具体的情形,只是突然想起来好像登过台阶。凭着这个线索,教官和少年在一个被掩埋的寺庙,找到了关键的证据。警察却在证据上发现了少年的指纹,教官害怕这是少年为了巨额委托金冒名顶替凶手来偿还之前失手杀人的巨额赔偿。 (泄底反白) 结果这个匿名委托人是少年失手杀人死者的父亲,他把栽赃的证据放到了寺庙,然后雇佣教官想要嫁祸给少年。而后少年也找到了真正的证据,真正的凶手是另一个被监禁后放出来却被死者敲诈的人。 死刑犯真诚悔过,难道这不是因为他们被判了死刑才收到的效果吗?也就是说,以报应刑论为基础的死刑判决制度,引出了悔过之心这个教育刑论希望达到的目标,这种现象难道不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吗? 这本小说的特点在于社会派?它的推理并不是重点,书中的主人公人物有够用感情去思考死刑、死刑犯、死刑制度的意义。这个主题有很多斟酌和值得思考的层面和角度,死刑本身的来源和作用,这个刑罚存在的价值,这个刑罚的存在引发的生态链条以及其对生存在生态链条里的人(潜在的凶手、逃逸的凶手、死刑犯、警察、法官、教官、死者、死者家属等等)的影响等等。涉及到日本关于死刑的很现实的一些问题,比如死刑监狱的设置,再比如罪犯只要表现出悔过,就可以轻判,但是反而不悔过的可能是无辜的等等。这本书是着重从两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一个是执行死刑的教官(刽子手),另一个是不管内心是不是真的想杀人结果杀了人没有被判死刑的少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一本很不错的社会派小说。但是对我个人来说,社会的问题反映得再深刻,推理的部分不够精彩的话我很难说服自己给高分。我忽然想到科幻有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推理是不是也有软硬之分呢?再仔细一想,这个想法不成立,因为不管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对人性的切磋探讨都是一种“社会派”,而推理小说的基地是人物都是框架式的,重点在于诡计本身,所谓的“社会派”的内容是额外附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