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20

Ain’t I a Woman

Ain’t I a Woman: Black Women and Feminism bell hooks B00R623FMA 读书会一起读的一本书,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读女权的书,是一本蛮早的书。书本身并不厚,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读书会的时候有相对比较详细的一章一章的讨论。 简单的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在美国的黑人女性同时受到两种歧视的迫害,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相对应的是奴隶制度和父权制度。作者还列举了很多奴隶制时代的黑人奴隶包括黑人女性的非常悲惨的遭遇。在历史的活动中,她们却往往被忽略,人们会关注黑奴或者女性,但其实真正只是在说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作者觉得不可能单纯地解决种族歧视或者性别歧视,必须要全部一起解决。 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比较直观的感觉比较负面,下面简单列举几点,希望不要被打。 作者在适合她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相反的论证,总之不管怎么做都在歧视黑人女性。比如:叫女的做苦力是在打脸对女性能力的歧视;不叫女的做苦力是在证实对女性的歧视。比如:男黑奴可以不在田里干活当司机是优待,但是女黑奴不在田里干活去当女佣是增受精神之苦。 作者引用很以偏概全,经常以一个人的经历得到很普遍化的结论。 作者还很习惯judge所有学者,经常说他们 ‘fail to mention’ 之类的,是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继而给人感觉读了那些学者书的人没觉得他们忽略了黑人女性的读者也是在歧视黑人女性。把黑人女性的经历写得这么苦,给人感觉书没资格和这么苦的人争辩。 作者一直以责问的口气把问题归咎于一个目标群体,这个目标群体在不同的议题上会变化,但是却好像都是提前相互串通好的。 在最后读完豆瓣打分的时候,我蛮犹豫的。一方面总觉得有这样的内容出现本身是一件好事,不管作者的论证是不是缜密,我们需要听到这样的声音。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本书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说服我。

回归故里

回归故里 Retour à Reims 迪迪埃·埃里蓬 Didier Eribon 王献(译) B08HYJNTXN 这本书我是和《Ain’t I a Women》同期读的,正好有一个非常巧合类似的比较。Bell Hooks的中心思想是作为一个黑人女性,她被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人们往往在看到黑人女性受到的种族歧视的时候忘记了性别歧视,所以要大声疾呼女性主义。而Didier Eribon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同性恋,他突然发现自己更愿意坦言对自己的性向,而对自己的阶级出生三缄其口。而当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作者踏上自己出生的故乡,回到兰斯,去到自己母亲的家里,回想起自己成长的环境,以及自己父母成长的环境,他渐渐规避对自己的阶级的沉默而开始分析和分享工人阶级的存在。换言之,这本书也可以叫做《我不也是工人阶级的娃吗》。 相比Bell Hooks的满腔愤怒和机关枪扫射,阅读Didier Eribon要舒适的多。他是通过一半是回忆录一样的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自己父母的历史,一半来分析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以及社会政治的由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回忆的故事是作者如此私人的,所以不会去纠结他所说的这些究竟是不是真的具有代表性,而且作者推论阶级政治的方法和口气要温和多了,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还是觉得这种题材还是太过于私人,如果把这本书拆成两本分别来读,或许两本都是不错的作品,混在一起读也很好,却缺失了一种普世的说服力。一个离开家乡多年、甚至已经和父亲决裂的同性恋,在年老的时候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回忆小时候的事情,这是一个不错的怀旧故事。一个思路清晰的社会哲学家,用实例分析当代工人阶级的存在,也是一个不错的政论科普。两者相结合,固然有绝妙的冲突搭配,但是给我的感觉却变成了一部很私人的作品,对于工人阶级的顿悟只属于作者一个人,因为只有他是从工人阶级走出来进入社会高端的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分子写不出来,不是从工人阶级出身的写不出来,那不是作者还有谁? 抛开我的吹毛求疵,这本书当然有很多分析的很好的地方,让人醍醐灌顶的地方,选一些摘抄下面。 我终于意识到,我父亲身上那种我所排斥和厌恶的东西,是社会强加于他的。他原本就安于自己工人阶级的身份,后来他地位有所提高,于是更加骄傲,即便这种提高非常有限。但工人身份也带给他无数的羞辱,并让他的生活局限得可怜。这一身份还让他处于一种难以逃脱的愚蠢之中,这种愚蠢使他难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 父亲的一生,包括他的性格,他主体化的方式,都受到他所生活的时间和地点的双重决定,这些不利环境持续得越久,它们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它影响越大,就越难以被改变。决定他一生的因素就是:他生在何时、何地。也就是说,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父亲的愚笨,以及由此造成的在人际关系上的无能,说到底与他个人的精神特质无关:它们是由他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谁来担任“党”曾经担任的角色呢?谁能让这些被剥削的穷苦人感觉到有人替他们说话、支持他们?他们可以依靠谁来获得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主体身份呢?谁又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自豪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合理合法,而合理合法的原因是他们如此强烈地要求如此)?或者更简单地说:谁在乎他们是谁,如何生活,想些什么,需要什么? 只有摒弃“社会个体会自动地审视自身”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在重新建构整个社会体系的基础上,描述社会秩序延续的机制,尤其是被压迫者自愿承受压迫的方式(对于他们无法获得的教育机会,他们选择主动放弃)。一种理论的力度和价值,恰恰在于它不满足于记录行为主体行动的目的,而是相反地,致力于让某些个体或者群体通过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进而改变他们行事的方式和身份。我们需要摆脱认知中深藏已久的等级观念,以及概念架构的条条框框,进而摆脱这些等级观念和条条框框所造就的社会惯性,才能拥有新的世界观和政治观念。 我对于父母的身份满怀怨恨,而不是将不满投射在我所期望可以对话的那些人身上,我对父母的态度与我的一些同学们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完全不同。家庭,让我第一次走上了人生的上坡路,但年少的我并未试图理解父母的生活,更没有试图探寻他们的真实生活具有何种政治意义。 我所厌恶的,不是完成这个动作的人,而是这个可以催生如此行为的社会背景。 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 布尔迪厄批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时说的:“这一理论倾向于用最坏的功能主义解释一切。”他写道,机制被理解为一种作恶多端的、人们因为要达到某一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机器,他还补充说,“这种对于阴谋的幻象,这种将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归咎于一个邪恶意图的思考方式妨碍着人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这种胜利转而使平民阶级的幻想彻底破灭,平民阶级之前因为信任将选票投给那些政客,但如今他们却对这些政客彻底失望,他们感到被忽视和背叛了。我经常听到这句话(每次母亲有机会就会对我说):“左派,右派,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群人在出钱。” 知识分子中的风气和思想根基已经发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变化。人们不再谈论探索与抗争,而是谈论“必要的现代化”和“社会重建”;“共同生存”的话题取代了阶级关系的话题;“个体责任”的话题取代了社会对于个人命运影响的话题。压迫的概念,以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在结构上的两极分化的主题在左派政党的官方政治图景中消失了,兴起的是“社会契约”“社会共识”这样中性的概念。 其中的利害关系几乎非常明显:一方面鼓吹“自由个体”的概念,一方面试图用历史和社会决定论的想法来消解“自由个体”的理念,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已有的关于社会团体的(也就是“阶级”)意识,并以工作权利、教育系统、分配体系中必须实行个人化(或者去集体化、去社会化)来解释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消解。过去右派不断提及的这种老旧的说辞和规划,如今也构成左派主张的一大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如今的形势:左派政党及其知识分子(党派内部的和属于国家政府的)开始用统治者而非被统治者的语言来思考和说话,他们替统治者(或者与统治者一同)发言而不再为被统治者(或与被统治者一同)发言,于是他们采用统治者视角来看待世界,并轻蔑地(被统治者可以感觉到左派通过暴力的语言表达着他们的轻蔑)排斥被统治者视角。他们所做的至多是在那些充满基督教意味和非功利意味的新保守主义论调中将过去的被领导者和被压迫者(和他们进行的战斗)这样的表达置换为今天的“边缘人群”(和他们似乎本来就有的消极、被动),并在演讲中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他们提出一系列致力于帮助“穷人”以及“不安定因素”和“公司解雇”的受害者的治国措施,将他们视为这些措施潜在而沉默的施用对象。而这一切只是一个聪明、伪善、奸诈的策略,它消除了一切人们对压迫与抵抗、社会制度的再生产与其变革、阶级对立的惯性及其产生的动力这些概念进行研究的途径。 这一政治话语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同时也就改变了社会本身,因为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想的范畴所建构的,这思想便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看待方式。但是仅仅让“阶级”和阶级关系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政治话语中消失,或者在理论范畴和认知范畴中将它们抹去,并不能阻止那些活在“下层阶级”所指的那种客观环境中的人们感觉到他们的群体被整个地抛弃了,那些抛弃他们的人便是向他们兜售“社会团结”和经济自由化的好处,并让他们相信福利国家必然败落的人。于是所有非特权阶层的人转向了那个唯一看起来仍然关注他们,并试图在演说中赋予他们(非特权阶级)的历史经验以新意义的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选择那些自己在意的因素并因此确定自己的选择,而无视另外一些因素呢?也许最重要的是感到自己和这个群体被代表了,哪怕这种代表是不完整、不完美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支持一些人,从而感到自己也被支持了,他们通过投票,通过那一果断的投票行为,感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存在并拥有一席之地。 深入骨髓的种族主义思想是白人工人阶级和平民阶级的主要特点之一。 大罢工之前,法国工人具有本能的种族主义倾向,他们鄙视外来移民,但罢工运动一旦开始,这些不良情绪便消散了,团结一致成为主流(即便这是部分的、临时的)。 人们通过否认他人合法属于一个“国家”,通过否认他人拥有权利(而这些权利是人们自己希望获得的,但同时,当局和那些替他们发声的人却在否认他们的权利)的方式来获得自我肯定。 这里我要加一些我的注解:以前很明确,是资产阶级在霸占工人阶级的资源。现在工人阶级觉得是移民在霸占他们的资源,反而站在了极右这一边。媳妇还没熬成婆就在欺负媳妇了。感觉这一点也可黑人男性/白人女性无法摆脱系统的感觉是一样的,人们不是去挑战迫害他们的系统,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去加入了这个系统。 同性恋并不是一个人们为了避免窒息而发明出来的东西(就像萨特在评论热内时使用的神秘用语),而是加诸我们身上的、迫使我们寻找出路以免窒息的东西。我不禁想到,我与自身社会阶级之间的距离(我努力建立的距离)以及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创造就构成了属于我的方式,我通过这一方式来处理自己已经变成的样子,以及只有通过想象自己与某些人不同(我确实与他们不同)才能变成的样子。 我当时的基本观点便是萨特在那本关于热内的著作中写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这句话很快成为我生活的准则。这是一条苦行的准则: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然而这句话对我的生活有着双重影响,也就是在性的方面和社会的方面,两种影响程度相当,方式却相反:一方面,我承认并追求自己遭到侮辱的性取向,另一方面,我试图将自己从自己的社会出身中抽离出来。可以说:一方面,我成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另一方面,我拒绝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对我来说,两段变化是同时进行的。 从根本上讲,我被两种社会判决所影响:阶级的判决与性向的判决。我们从来都无法逃避这样的审判。我身上携带着这两场审判的痕迹。但因为在我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排斥,所以我必须将自己塑造为其中一个角色,来对抗另外一个。 那么多摘抄之后还有一个小彩蛋,就是我还看了一下这本书改编的话剧,是Thomas Ostermeier导演、邵宾纳剧院的。话剧的名字翻译得更直接,就叫《回到兰斯》。在看之前我还蛮好奇这会怎么改编,因为这种回忆的自传夹杂议论文,如何搬上舞台来演出呢。 结果就是女演员读文章配画外音,女演员的身后有一块屏幕在播放一些和文章相关的画面镜头,比如有作者本人出现的回兰斯的影象,更多的讲到工人阶级分析的地方好像是特意做旧拍的。当然Thomas Ostermeier的剧不可能那么简单,一开始的时候扮鬼咳嗽的场景是在提醒观众,这外层的讲述和内层的故事是脱离的。中间突然出现女演员和导播的对话,讨论对文本的修改,侧面凸显了思考的点。最后Didier Eribon的故事讲完了,影片也播完了,配音也配完了,女演员讲了一个自己的父亲加入共产党的事情。从Didier Eribon的对于阶级的反思衍生到了新的一个人物身上,我觉得这样的设计特别巧妙。一方面它似乎解决了我对那本书本身的不满的那一点,原来这样的故事和分析可以不仅仅存在于Didier Eribon一个人身上,还会激发感染更多人,也是有更多的人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从这一联系带出了(至少是这部话剧认为的)主旨,那就是“can system be changed inside, or has to […]

2020法国电影展映

我本来最想看的是Kad Merad的《Un Triomphe》,但是北京有上海竟然没有,搞不明白审片排片的逻辑。最后根据排片表,昨天一天之内在长宁来福士的百丽宫连看了四部。一部比一部难看,电影院里又闷热还是要全程戴口罩,看得我头都痛了。 我失去了身体J’ai perdu mon corps 看了电影才明白原来是手的视角,所谓失去了身体的主语是那只手。但是手有独立人格倒也算了,手是如何有听觉视觉记忆的?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关于捉苍蝇的哲理故事贯穿了全电影,对于人生的不可预见,男主人公似乎从来不得起要领。所以最后男主自杀式地跳楼我倒是有一点点理解,主创还是想传达正面积极的一种感觉。 Tag: Jérémy Clapin, 真相La vérité 这部电影上海电影节的时候我就想看来着没买到票。似曾相识的剧情,日本人拍的怎么都变得美好起来。 Tag: Ken Liu, Catherine Deneuve, Juliette Binoche, Ethan Hawke, 是枝裕和, 西比勒Sibyl 镜头剪切得特别混乱,分不清现实还是过去还是小说,而且感觉是有点故意的。再加上有的地方明显是引进的时候剪辑过了,更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一起看电影的朋友提起我才意识到,那个扮演导演的女演员是今年柏林戏剧节上演《哈姆雷特》的那位,哈姆雷特演得那么好,干嘛要来演这么个乱七八糟的电影。 Tag: Justine Triet, Virginie Efira, Adèle Exarchopoulos, Gaspard Ulliel, Sandra Hüller, 祝你生日快乐Fête de famille 同样的情节,Catherine Deneuve到底想演几遍啊。去年上海电影节看过一个《克莱尔的最后疯狂》,下午看的《真相》,晚上看的《祝你生日快乐》都是一模一样的,全部是以Catherine Deneuve为中心讲这位老妇如何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和家人朋友一起面对。我都怀疑这三部电影的取景的地方都一样,都是一栋又老又有价值又有点好看的宅子。这部又想走心又想冲突,情绪转换太快,最后情节几乎是撑不住了。 Tag: Cédric Kahn, Catherine Deneuve,

朝霧

朝霧 北村薫 劉子倩(译) 9789866562952 第五本女主已经毕业,在之前打工过的出版社工作。有三个故事,但是剧情和推理已经融合到我还没有意识到有推理的部分故事已经结束了。所以我也不在这里记录三个故事的推理和真相了,反正重点也不在那里。 五本小说读下来,觉得能够生活在这样简简单单的日常中应该很不错吧。那我和这样的生活距离在哪里呢?仅仅是羡慕女主平凡但是又读很多书又看落语之类的文化演出,但实际上的心境却是千差万别,这简直就是叶公好龙。读消遣的小说觉得自己在挥霍时间,读严肃的小说就算有所感悟却觉得自己在从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地方汲取能量却无法反馈实践运用,有时候觉得索性停下来歇一会什么都不读又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匆忙读了一些什么有觉得自己是在囫囵吞枣辜负好的作品,我该如何寻找自己阅读的定位呢?说起读书是这样,看电影看剧看演出现在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尴尬的很。

2020日本新片展

北斋HOKUSAI2020.12.11天山电影院 这是一部著名的江户时代的浮世画师葛飾北斎的传记电影,讲的是男主身处一个政治独裁的环境下政府对浮世画以及类似的广泛传播于来百姓之间的通俗的文艺禁止打压,然后男主先是在年少时遇到了提拔他的和当局抗争的书店老板蔦屋重三郎(我回家查了一下和蔦屋书店没有什么关系),老了以后到70岁高龄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那副《神奈川沖浪裏》,之后还为身边的身为武士却仍旧坚持写作终遭杀害的好友发声。 作为今年日本新片展的开幕影片,我个人觉得是我今年看的里面最好看的了吧。卡司阵容超级强大的,柳楽優弥太适合演这种不是正统门派出生的性格土土痞痞的角色了。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整个的节奏感有点不足,虽然主创在预告的时候就打了预防针说时间的转换可能会让观众不习惯,其实是指后半段男主从青年突然变成了老年换了一演员。可以猜想到这位老年演员应该也是一个老戏骨,但是他的表演太用力了,让人觉得反而很不真实甚至不够真挚。 这部的主题是在讲政府审查下的艺术,艺术家们如何反抗和坚持。放在这次的日本新片展里特别讽刺,因为正是有一部本来要上的作品,临开票前被撤档了。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举报才撤档,而不是一开始就没过审查。对艺术作品打压的始作俑者发生了变化。但这里也不排除举报人只是某些真正的始作俑者的工具的可能性。其次,是一个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我们如何对待的问题,我最简单的想法是应该用脚投票,你不能接受的导演创作的电影你自己不看不就好了。但是我不在京东上买东西,这样似乎完全不够啊。这些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展开吧。 tag: 柳楽優弥, 田中泯, 阿部寛, 永山瑛太, 玉木宏, 橋本一, 葛飾北斎, 周围有婴儿的哭声吗?泣く子はいねぇが2020.12.12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男主很年轻就有了小孩,自己却还没成熟。他会去所在的小镇帮忙生剥鬼节,就是扮成吓人的鬼去到人家里大叫“有没有哭鼻子不听话的小孩啊”来吓唬小孩。又一次他在这个活动中喝多了,成了全镇的耻辱,不得不离家弃子到东京。几年后他听说自己的前妻生活发生了转变,便回来想要看看妻子和孩子。 我是在《宽松世代又如何》里认识的柳楽優弥,在那部剧里面还有一个不满意就辞职还要告公司的小角色但是特别出彩,那位演员仲野太賀那时就给我留下的特别深刻的好印象,他在这部很走心的电影里饰演这位年轻的父亲也演的很好。 生剥鬼节的寓意在电影里的阐述是为了彰显在家里保护孩子的父亲,孩子知道自己被保护,长大了也变成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部电影的起点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它没有好高骛远,而是非常平时而精准地讲了一个最现实最普通的点。整部电影不是说如何负担起做父亲的责任,也不是说男主如何成长成熟,而是说男主内在的对小孩的一种感情。很好。我也蛮喜欢最后的结局的,为了看望自己的小孩,以前老外是扮成保姆,现在男主是扮成鬼。 但是我要郑重吐槽一下片名的翻译!我这个不怎么懂日文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标题原来是“哭泣的小孩”,怎么翻译就变成了“婴儿的哭声”?小孩和婴儿的区别就不去管它了,整个主语颠倒了。这个翻译的人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啊?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呢。 tag: 佐藤快磨, 仲野太賀, 吉岡里帆, 希望望み2020.12.12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一个四口之家的男孩失踪了,他被牵扯到某个少年谋杀案中。然后一家人为此引发的种种反应。 我是冲着导演加演员的阵容来看这部电影的,结果有点失望。这是小说改编的,我可以想象如果是小说的话可能反而会比较好看。电影的节奏有点奇怪,主要还是因为想要传达的东西太多太满了,每一个人物关系、每一个器物的细节都想要表达出来完整的前后起伏因果啥的,反而让人觉得用力过度看得有点烦。从一开始的这家人的介绍,是从建筑师的男主人自己建的房子带客人参观开始,感觉这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家庭,而是一个样板房的家庭,就是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不是凶手就是受害者”的预设,用这种预设来考虑问题是一条不归路。 Tag: 雫井脩介, 堤真一, 石田ゆり子, 岡田健史, 清原果耶, 松田翔太, 堤幸彦, 海边的电影院海辺の映画館―キネマの玉手箱2020.12.5广州百丽宫影城(IMAX猎德igc店) 最后插一部不是这次上海的日本新片展,是我上周在广州看的东瀛新风映画季影展里的一部日本电影。有三个小时超长的,前半段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后面力道就上来了。 讲的是一个老旧电影院里的一些观众来看电影,看着看着这些观众变成了电影里面的人物,还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很多很多各种时代地点的电影。电影的主题都是一样的,战争。其实最外围这就是一部反战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好像《云图》一样在每一个电影轮回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情感和记忆却是贯通的,正好像战争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贯通的,老百姓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贯通的。最后讲到这个老旧的电影院就位于原子弹爆炸的所在地,里面的人物包括那个女主小姑娘就是死于原子弹,后来又说电影院的售票员大妈是幸存下来的小姑娘。反正表达手法上相当玄幻,甚至前后矛盾和粗糙,像剪贴画或者学生作品一样。但是仔细一想,这些也都是故意的。 Tag: 大林宣彦, 中原中也,

六之宮公主

六之宮公主 六の宮の姫君 北村薫 劉子倩(译) 9789866562679 刚在evernote里写的东西消失了,太气人了,还好一共也没写多少,这里随便一两句话写写吧。 这第四本的女主终于又回归了日常,大四的日常就是实习和写论文。女主论文的主题是芥川龍之介,这本小说的推理的内容也就是女主在探究芥川龍之介在写《六之宮公主》背后的来龙去脉和相关人物之间的互动。芥川龍之介的《六之宮公主》讲的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少女的爱人离开在别处成家,多年后回来发现自己当年的爱人落魄成为乞丐。原来芥川龍之介的好多故事也是从更远古的日本故事改编的,所以也有很多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这些差异的评论以及对这些评论的评论。 我要是多懂一些日本文学应该会看得更喜欢吧。总之这本里我还是在津津有味地啃日常,关于推理的部分我都没怎么看懂,反倒是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的各种芥川龍之介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们的各种名字和作品看得我有想去读芥川龍之介的冲动。

秋花

秋花 秋の花 北村薫 劉子倩(译) 9789866562297 第三本变成了一个长篇,全部只有一个故事,算是这几本以来推理占比最重的一本,却也是我觉得最不好看的一本。因为本来所谓的日常推理讲究的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杀人事件嘛,花了很多笔墨去讲案件以及对当事人相关人的访查,就不是日常推理了。要是认真比推理的话,这个系列肯定是不过人家的啊。 这本保留了女主的文艺爱好,应该有一个豆列专门收藏这系列书里面女主或者其他人物提到的书单就好了。感觉有一点点凡尔赛文学,但是毕竟这也是这系列的特色之一。 这个故事讲的是少女的学妹(正在上高中,这一设定就和女主本身没那么相关,感觉好像只是借女主的身份来讲一个推理故事,落语大师更是很难参与进来这个环境)。两个女生是最要好的朋友形影不离,其中一个在学校坠楼身亡,却至今没有找到真相。然后女主的信箱里相继出现已死女生的教科书的复印,还有一张说已死女生是被杀的纸条。 是两个女生在用一块布做手工,一个在楼顶一个在楼下,楼下的不小心一扯把楼上的拉下来摔死了,她就很内疚向女主信箱里塞东西想自爆。

夜蟬

夜蟬 夜の蟬 北村薫 劉子倩(译) 9789866562143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了几个短评受到了洗脑,我真的有觉得第二本里的女主有成长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第二本里面开始有一个异性没什么存在感的出现,也可能是因为第二本的三个故事多多少少都是和恋情相关的。 胧月的底层 书店里有的书被倒放了。 天啊,就是前两天读完的我竟然都忘记谜底了,只记得几个伪解答(书里面夹着为了统计销售情况的书券,有人想要买便宜的书),真的是痴呆了。回看了一下,谜底是有人故意为之是为了有理由退书。 六月新娘 棋子消失了,出现在冰箱;冰箱里的什么东西又在别的地方出现。 揭露了一对学生情侣即将成为夫妇的小谎言。 夜蝉 姐姐寄给情人的入场券,却到了情敌的手里。 寄出去的信是和公司的信一起寄的,热心的闺蜜问邮递员把入场券的信要回来想给情敌一个下马威。 第一本里面不是说女主是圣诞节期间的生日的嘛,怎么忽然在聊天的时候又说自己是牡羊座的了?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个日常推理来让读者猜猜是作者失忆了还是译者失忆了还是读者记忆错乱了?

空中飛馬

空中飛馬 空飛ぶ馬 北村薫 張智淵(译) 9789866954924 前两天吃了撸撸姐的安利,把春櫻亭圓紫與我系列的书单加入了豆瓣想读,还在发愁只有台版没有引进看不到,当天下午遇到好心人把全套的电子版分享了给我。本来我自己想好了不要再入坑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的大部头套装了,最后还是决定用这个日常推理系列来为这个特别的2020年的年末画上句话。 这一系列讲的都是围绕着大学生女主和忘年交落语大师展开的日常推理,就是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杀人事件都是日常小事的推理。与其说是推理,其实更多一些类似于心理学推理。也正是这种题材和方式,搭配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倒是非常融洽。这位女大学生还是一个喜欢读书特别是法国作品的文青,所描述的生活也是那种很普通很普通但是又有一点点凡尔赛的很美好的生活。整本书其实只有20%是在推理,其他的都是在讲女主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却意外地很清新。以前看柯南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案件还没有开始前大家其乐融融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情的情节,这个系列算是满足了我这方面的喜好了吧。 这一本包含5个故事,简单记录一下谜面和谜底(防痴呆反白)。 织部的灵魂 一个只在梦里见过的人,突然出现在了一幅从未见过的画里。 是先看到过那幅画拍卖的手册。 砂糖大战 几个女生去店里喝红茶加超多糖。 是女生为了报复这家之前打工被辞退的店家,把糖从糖罐舀出来,然后装盐进去。 胡桃中的小鸟 车里的车椅套消失了。 有人为了遗弃小孩,让小孩找不到自己家的车。 小红帽 公园出现了小红帽。 出轨对象的老婆正好来拜访,在电话中用到了小红帽的代号,只要叫自己的孩子装成小红帽去公园圆谎。 空中飞马 幼儿园的木马消失了一会又回来了。 未婚妻送了帽子,却搞错了日期,男主为了不让未婚妻失望,把刚送去幼儿园的木马偷回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