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20

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

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 Amal El-Mohtar, Max Gladstone Cynthia Farrell, Emily Woo Zeller (narrator) B07NF24FS2 故事讲的是两个不同阵营的时空穿越的特工Red和Blue,在不同的时间的长河和地点里给对方写信,相爱相杀。故事的每一章节的构成都是其中的一个人的视角在做一些特工的事情,然后阅读对方给自己留下的信,下一章就对换一个主人公。 这一篇超过Ted Chiang的《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拿到了2019年星云奖最佳中篇,我一百个不服气啊。这个故事顶多也就是一个言情小说了,而且是非常纯爱的自我幻想的言情小说。我在喜马拉雅app上听的有声小说,然后每一章节切换的时候都会自动播放喜马拉雅自己的有声小说的广告,广告是很低俗的甜爱纯恋广播剧。一开始听到这样的广告,我觉得很恶心,后来听多了发现和这本小说的内容也没什么不协调的地方。因为这本小说里的小心思矜持、花样调情和爱情告白,也就是如此的不堪。我承认作者的词汇量很大,可以把很多东西都写得好像很诗意,但是没有solid的科幻的点和故事情节。 小说是由两位作家合著的,有声书也是由两个人来读的,但是令我比较意外的是这两个人并不是各自扮演一个主人公,而是一个人专门读情节描述,另一个人专门读信的内容。不管是Red写的信还是Blue写的信,结果还是同一个人来读的,对我来说非常没有帮助分清两个人,反正到后面两个主人公对我来说还是混着的。

重读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奥尔德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陈超(译) B0749H9DXC 十年之后重读《美丽新世界》,情节我竟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像在读一本新书一样。正是因为我自己也忘记以前读过,所以重读给我的感觉也正好像是没有预设立场的。各种从不同方阵的主人公嘴巴里说出来的观点和想法,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作者的正话还是反话了,也很难拿到现在的环境下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但是这不代表不用判断?做不了判断,等同于判断无意义吗?就好像量子力学里,观察不到的存不存在无意义,没有人类(人死了)是非对错价值也无意义。 这次我想用三个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在意的问题,来试图展开我对这本小说的看法。 为什么伯纳德会与众不同?后来却又回归主流? 美丽新世界是如此完备洗脑的世界,从出生就开始严格管控的世界,我觉得十分神奇的是为什么会伯纳德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会拥有和主流社会不同的想法。跟小伙伴讨论的时候,有人说是因为伯纳德矮,因为矮所以意识/觉悟到了自己和主流社会的差异和不融合,所以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我无法接受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有因果关系的话,我觉得也应该是倒过来的,是发现自己拥有不同的想法才和主流社会不融合的。那为什么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应该是在不管如何统一化的进化/洗脑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两个突变的个体。但是为什么在发现野人之后,伯纳德却因为受到了关注又和美丽新世界里的人打成一片了,十分享受成为之前他唾弃的人群的一部分了?我可以说他是在觉悟后自主选择继续的吗? 为什么美丽新世界里的人会对野人那么喜欢? 我想象中的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全部执念于自己逻辑下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提到家族的概念他们都要嫌弃退避三尺的,为什么他们会把野人当作宝贝一样追捧?野人的命运难道不应该是因为是外来的异端直接被人封杀或者唾弃吗?我觉得这里是美丽新世界美好的地方,因为在这个世界里,至少存在这一种宽容。即使是非主流的东西,至少允许它的存在。像是觉醒的人,至少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栖身之处。连整个故事的解雇,结果是大圆满结局啊。 美丽新世界的问题在哪里? 不管是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那些人,还是野人,其实他们都是受限于自己成长的环境所灌输的理念,谁都执念于自己以为对的想要点东西。所以不能直接地评判两者的高下,甚至可以说,美丽新世界中的一些理念都是很先进并且值得受人称赞的。婚恋的观念、生育的观念、年纪和健康的观念、苏摩,我还都挺接受甚至心向往之的呢。我觉得问题在于那么多东西,美丽新世界却没有给生活在其中的人自主的选择的权利,而是通过洗脑来规定所有人的命运。 而这就是快乐和美德的秘密——热爱你必须去做的事情。培育的目标就是:让人们热爱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使命。

2019年星云奖入围几篇短的

前不久颁布了2019年的星云奖,感谢“不存在”微信号,读了一些短篇和中短篇的入围和获奖作品。总体感觉是没有什么特别惊喜的,短中篇要比短篇好看一些,多点长度还是多点分量的,随便用一句话防痴呆总结吧。 Best Short Story Give the Family My Love替我向家人问好A. T. GreenblattA.T.格林布拉特周雨旸(译) 故事讲的是女主去到外太空造访智能生物,然后写信回家。 这篇是获奖最佳短篇。 Ten Excerpts from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the Cannibal Women of Ratnabar Island关于拉特纳巴尔岛食人族女性的参考书目注解之摘录十则Nibedita Sen妮贝迪塔·森罗妍莉(译) 模拟注解的形式,讲食人族的后代到文明社会生活繁衍。 The Dead, In Their Uncontrollable Power亡者不驯之力Karen Osborne凯伦·奥斯本何锐(译) 一个在宇宙飞船上的社会环境,突然遭遇了某种恐怖攻击,生存下来的人迎接秩序的重组和信仰的延续。 Best Novelette Carpe Glitter抓住闪光Cat Rambo凯特·兰博孙薇(译) 女主回到死去的外婆的房子收拾,在外婆的师傅的灵魂的帮助下,发现了一具外婆收藏且肢解的机器人。女主的妈妈假借来帮忙的名义,想要争夺这具机器人,因为她坚信这个机器人是她的爸爸。最后女主的妈妈丧心病狂以家族友人(或许是她真正的生父)的生命来威胁,却惨遭霸占机器人躯体的外婆师傅的灵魂杀死。 这篇是获奖最佳短中篇,最后的反转蛮有冲突性的,适合改编成为影视作品。 For He Can Creep因为它能匍匐前行Siobhan Carroll西沃恩·卡罗尔罗妍莉(译) 以一个诗人的作品为引子,讲一只猫和他的诗人对抗魔鬼。 比较可惜的是,这篇里面的猫还是人类的猫,还是人类视角里面的猫,还是人类强硬给猫赋予人类的特征,而不是真的是猫是主人公,没有逃脱人类沙文主义。 The Archronology of Love爱的溯时考古学Caroline M. […]

Quichotte

Quichotte Salman Rushdie Vikas Adam (narrator) B07RGXN416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Quichotte,与其说是来源塞万提斯笔下的Don Quixote,其实是Jules Massenet笔下的歌剧Don Quichotte。他是一个刚刚退休的医药销售,一生挚爱看电视,把生活和电视搞混在了一起,爱上了电视女明星,决心踏上征途。在途中,他把他的儿子Sancho从无形中幻化成为一个真人,他和他年轻时候有过节的妹妹重逢,替他的不良医药富翁表哥卖药,最后和女明星横跨美国大陆直面世界的终结。 这是一个名为Sam DuChamp(化名Brother)的作者笔下的一个故事,在写了好几部间谍小说之后,Brother决定写一部这样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Quichotte和Brother一样,是一个印度裔的移民,和自己的妹妹有一生难以化解的羁绊,以及一个失而复得的儿子。 音乐剧《我,堂吉诃德》里面同时讲的是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的故事,这本小说里也是同时讲的Quichotte和他的创作者Brother的故事。于是,可以类比Quichotte/Don Quixote,Brother/塞万提斯,还可以类比Brother/Don Quixote,Rushdie/塞万提斯等等。在小说里,神秘访客在Brother的面前,用Brother创作出来的Quichotte的故事来分析Brother,就像Brother用Quichotte来分析和表达自己对堂吉诃德的认识一样。这并不是一个成长小说,因为小说和故事里的人物其实出场的时候就已经定型到了一个样子一个年龄,所有的人物的背景和历史都像是信息栏一样片段式地补充上来的。因为这个小说和这个故事说的是发生在现代的在当下的堂吉诃德的眼里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历史意义的强盗土匪,而是性别歧视、metoo、种族歧视、网络霸权和恐怖主义。有声书里面读到总统讲话,还是模仿川普的口吻。现代的求索的意义,依旧那么可贵。 To be a lawyer in a lawless time was like being a clown among the humorless: which was to say, either completely redundant or absolutely essential. 如果说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堂吉诃德的故事,那也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写Quichotte故事的手法,这是我觉得Rushdie最厉害的地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经历的那些有现在时代的现实意义的内容,虽然篇幅蛮多的,但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直接和开宗明义,或者说并没有那么让我震撼。反倒是在作者Rushdie笔下,这些故事和故事外的人物如何一个个地从无到有地生了出来,然后每一个都在魔幻和现实的边缘徘徊,这种写法我觉得非常佩服。书中还有好几个Doctor Who和DNA的梗,说是Sancho的出现就像是假设男主求偶成功后生下的儿子坐Tardis来到男主身边的等等。 “My quest for you,” he told Miss Salma R, “has not […]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易丽君/袁汉镕(译) B07J6N2RNQ 连着读了三本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每一本都彰显作家的实力,可以把一系列看上去非常散的短文有机地组成为一本小说。然而三本比起来,这一本《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是我个人觉得没那么喜欢的。因为我觉得《云游》是以旅行出走的主题把所有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太古和其他时间》用的是同一个小村,而这一本理论上用的是“梦”这个主题却没那么大的说服力。 这本的故事特别的散,散到我几乎已经放弃试图寻找那根牵引的线了,故事与故事之间一旦散了架,就好像是在读一本短篇小说集,甚至包含一些意义不明的菜谱,缺乏托卡尔丘克给人的全局震撼的感觉。话虽如此,但是我还是禁不住受到托卡尔丘克笔下的故事的吸引。只要是有那么一点点长度的故事都蛮好看的,比如独居酒鬼自杀的故事、回乡寻根老人的故事、为幸存吃人肉的老师的故事、有大宅子的家族的故事、丁克夫妇和他俩各自的阿格尼的故事等等。 当然还有最出彩的最长的圣女和写圣女传的修士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分成好几个短篇散落在整本书各个间隙,循序渐进讲一个为耶稣宗教献生的圣女,最后变成了耶稣的面孔自己女性的躯体被自己的父亲驾到了十字架上殉身;之后有一个想要变成女人身体的眉清目秀的修士偶然间发现了这个圣女的样子,便留在女修道院研究她为她写传记;然后修士把圣女的传记带到宗教的中心却被人忽视,在花柳小巷穿上连衣裙和妓女混迹得到了某种神谕,离开妓女之后的修士的结局各有传说。这个故事真的很精彩,说实话让我坚持把这本书读下去超过一半的动力是我想知道这个故事后面的走向。 至于这本书的主人公“我”、R/“如此这般”以及玛尔塔,这些主人公背后的所作所为所言到底代表了什么东西,并没有让我很有兴趣去深入思索和研究。书中偶尔提到了一些我在读《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时候想到的一些关于每个人自己对于自己的时间的认识的东西,下面摘录一下。 后来我想,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我希望老,不在于追求年龄,而在于追求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只发生在老年。这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也就是说不采取行动去争取什么,而如果已经开始干了,那就慢慢干,仿佛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活动的节奏和旋律。一边缓慢进行,一边观察这个时代潮起潮落,再也不会冒险去赶潮流,也不会冒险去反潮流。这意味着忽视了时间,仿佛时间只是别的某种东西,某种真正想望的东西的幼稚广告。什么也不做,只是数房间里闹钟的敲击声,数鸽子的翅膀拍打窗台的响动和自己心脏跳动的次数,并且转眼就把这一切全忘于脑后。没有思念,没有追求。至多只是期盼节日的来临——归根结底正是由于期盼才有节日。咽下唾液,并且感觉那涎液如何顺着食道流到了某个“深部”。用手指尖触摸手心的皮肤,感觉它如何变得像冰河一样的光滑。用舌头剔下牙缝里的沙拉碎块,恍如又吃了一顿午餐那样再咀嚼它一次。耷拉、蜷伏在自己的膝盖上,从头至尾学究式地追忆某些事件的细节,直到头脑由于无聊而打起了瞌睡。 人们由于某些原因只喜欢变化的一个方面。他们喜爱的是增长和发展,而不是萎缩和衰退。对于他们来说,成熟总是比腐烂可爱得多。他们喜欢的是越来越年轻的、液汁越来越多的、新鲜和未熟透的东西;喜欢的是尚未完全做成、多少还有些粗糙、靠潜在的强大的弹力从内里驱动的东西;喜欢的是那种还能有新的发展,总是向前、永不后退的瞬间。他们喜欢的是年轻的女人、带有新刷的白色涂料的新房子、散发着印刷油墨芳香的新书、以形状别致而令人惊羡的新轿车——其实,对于内行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既有的车型的变种而已。他们喜欢的是最新的机器,喜欢的是新磨的金属的闪光,喜欢的是刚买回家的包装好的物品,喜欢的是光滑的玻璃纸发出的瑟瑟声响和未使用过的干净细绳的平和拉力。他们喜欢的是崭新的钞票——甚至不管是否能将其装进他们自己的钱包,喜欢的是纯净的、天长日久表面也不会发黄的塑料制品和琢磨得平滑发亮、没有丝毫污斑痕迹的桌面,喜欢的是有待经营、耕作的空地,没有胡须的光洁脸颊和“一切都可能发生”的表达方式(谁还会去使用“徒劳”这个武断的词?)。人们喜欢的是从豆荚里剥出的青豌豆,是阿斯特拉罕的羊羔皮、蓓蕾中的花朵、天真的狗崽、幼小的山羊羔、尚未忘却树的形状的新切割出来的木板、不知穗子为何物的鲜嫩青草。人们只喜欢那种新的、尚未有过的东西。只喜欢新的东西!新的东西! 刀具匠们相信,灵魂是插进肉体里的一把刀。它迫使肉体去经受我们称之为生活的持续不断的痛苦。灵魂激发肉体的活力,同时又杀死肉体。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使我们离开上帝远去。假若人没有灵魂,也就不会感受到痛苦;人也就会像阳光里的植物,像放牧在阳光灿烂的牧场上的动物。可是因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在自己存在之初就曾见过上帝的难以形容的光辉,一切在它看来就都似乎是黑暗的。作为从整体上削下来的一小块,却记得这个整体。作为为死而创造出来的生命,却必须活着。已经被杀死的,却依然活着。这就意味着有灵魂。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易丽君/袁汉镕(译) B07J5P8SN4 这本讲的是一个叫做太古的小镇里的人们发生的故事。每一个小章节都是以某某的时间命名,专注讲关于某某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的介绍设定是很童话魔法世界的样子,后面讲生活在太古里的人的故事越来越真实,好像在看《呼兰河传》和《百年孤独》,最底层的老百姓的苦难。 我对开头的格诺韦法的故事还挺有想法的,说是她的老公外出打仗生死不明,然后她对村里的一个外来的小男生动心了,突然有一天她的老公米哈乌突然回家了,格诺韦法立马澄清自己的的忠贞。我觉得这个忠贞有两说,如果说是一件有德的好事的话,她的确是没有和小男生发生关系,但是她心动。如果心动不算什么的话,心动只是肉欲条件反射的话,那如果米哈乌没有回来的话,格诺韦法对小男生的心动也没有任何珍贵的价值了。如果她的心动是可贵的,那么她的忠贞就是自我矛盾的,不能拿来被夸耀的。 读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本小说并不是关于格诺韦法和米哈乌这几个人的,其实时间的跨度相当长,是一个家族几代人发生的事情。原本的生活已经不那么美好了,中间开始加入了战争的元素,把原本的不美好衬得像天堂一样,虽然战争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插曲。 整本书都是关于每一个人各自的时间,故事里的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世界和身边的人事物充满了好感和希望,结果摔得一屁股屎,迎接苦涩的现实。为什么人都得不到教训呢?如果说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认识,至少人可以同时拥有时间和对时间的认识啊(比较老的时候)。 越读到后面越感伤,前面死人没什么感觉,后面离别都催泪。一是因为后面变得越来越贴近真实而不是神奇的领域的童话故事,二是因为感觉人物熟悉了。 书中还偷偷改写一些既定观念,比如“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亚伯杀该隐等等。要是先读这本肯定也是五星,后读这本有了《云游》的参照,总觉得这本虽然写得还是很棒但是缺了一点点更大的环球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