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0

第七重解答

第七重解答 La septième hypothèse 保罗·霍尔特 Paul Halter 王琢(译) 9787802258136 这本不算是新书了,作者也是大名鼎鼎,终于被我读到了。我觉得好看的地方,除了案件本身的设置之外,更多的是推理逻辑的缜密和反转设置的缜密,而且多次出现。 先是有一起奇怪的凶杀案,死者神奇地从自己的房间里消失,又神奇地出现在一个刚刚被检查过为空的垃圾桶里。 不久之后,推理主人公和警察迎来了一个人自称是作家的秘书,他给警察讲了下面这件事。 一个陌生人来访作家,自称是作家已故妻子的亲戚。陌生人控诉作家是杀妻凶手,因为妻子有了情人。 结果来访者说是情人是身为亲戚的他自己,接着说出了找到的证据和疑点。作家默许了,问陌生人要多少钱可以保守秘密。 结果来访者说自己其实是警察。作家否认凶杀,推翻了证据和疑点。 结果来访者揭开伪装,原来他是作家的好友演员,是来开玩笑的。作家承认自己杀了妻子,坦白了另一种杀人手法。 结果来访者说就知道是你杀的,他真的是作家妻子的情人。 结果作家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她的情人,而且人也是这个情人杀的。 总之,凶手必然是作家和演员之间的一个,于是他们决定以一种特别的决斗来一决胜负。决斗的内容是抽签,决定一个人必须实施一桩谋杀案来嫁祸另一个人,但是双方都绝不能向外透漏决定本身的存在。 作家的秘书把上述这些事情告诉了警察,警察判断有几种可能性。我这么总结集中可能性,按照作家-演员-秘书的顺序,0代表说谎1代表没说谎。 001 作家和演员在联合骗秘书。 110 秘书在说谎,作家和演员不知情。秘书自己准备杀人,这样一来可以嫁祸给作家或演员。 000 作家、演员和秘书三人同伙。他们准备杀人,这样来给警察放烟雾弹。 010 秘书在说谎,作家知情,演员不知情。 100 秘书在说谎,演员知情,作家不知情。 111 一切皆为真。 011和101不存在,因为如果秘书没有说谎,那么作家和演员必定同为真或同为假。 第七重解答是数学之外的“人的因素”。 (真相反白) 真相表面上是001,因为他们想要测试秘书是不是爱偷听。其实真相是上一层的(00)(10)(11),是作家操控演员来演这一出戏又命令秘书偷听的,作家是骗人去骗人,演员是被骗去骗人。 然后一天晚上,作家和演员身处异地,在他们身边各自发生了一件命案,死掉的分别是那个秘书和一个魔术师。但是按照决斗的逻辑,必须要自己杀人陷害对方,也就是说如果A身边发生的凶案必然是B杀的,但是因为事发的时候他们两人相距很远,都可以成为对方的不在场证明。这样一来反而把有嫌疑的人洗白了,没有不在场证明的人反而不是凶手。 记录一下解答,按照问题-表面的解答-背后真正的解答的顺序。但是第一件的凶杀案到底凶手是谁,我没看懂啊,希望有人可以给我解答。 从房间里消失-/-空心人偶 从垃圾桶里出现-/-调包垃圾桶 第一件凶杀案-演员杀情敌-作家挑拨(陷害?) 秘书凶杀案-作家误杀-作家灭口 魔术师凶杀案-演员灭口-意外事故

SIFF 2020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有点特殊,能够举办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电影院上座率限制在30%,所以能够买到票已经是幸运了。今年看的不多,也没有五星的,最喜欢的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随便写写记记感想。 最初的晚餐 最初の晩餐 2020.7.26 上海世纪友谊影城 爸爸葬礼上的十道菜?用每一道菜来带出一段回忆,勾画出一个家庭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回忆很生硬,每一段回忆的解决方式很生硬(正能量到假:烤红薯兄弟、味增汤兄妹、鱼刺母女、爬山蘑菇披萨父子),菜也很牵强,所以整个家庭的存在是很生硬的。哥哥离家出走还要专门卖关子卖到最后,最后把包袱抖出来也一点不合理。 烂片的景色很好,想要活在烂片的景色里。 冲着男女主去看的,他们都超级卖力演技满分,但是心疼他们。 Tag: 常盤司郎, 染谷将太, 戸田恵梨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Narziss und Goldmund 2020.7.26 LUXE长宁来福士 简直就是偶像剧,海报里面的沙雕发行和造型不作数,影片里的两个主角太帅了吧,纳尔齐斯还有点像Ralph Fiennes。 算是中规中矩的演绎吧,很难想象现在有人愿意翻拍黑塞的作品。 做得不够的地方是对纳尔齐斯的描写,弄的好像是他一直在馋歌尔德蒙的身体一样。拍成卖腐剧我是死活不答应的。的确是歌尔德蒙的故事线比较好表现,所以好像歌尔德蒙是第一主角了一样,少了纳尔齐斯的内心戏。 歌尔德蒙死的时候说的话是我之前做笔记的点,现在听来好像更make sense了。因为歌尔德蒙一生寻找的是母亲。 是不是有删减,有的地方连不上啊。比如歌尔德蒙哭着离别纳尔齐斯,下一个镜头是歌尔德蒙很开心地踏上旅途。还有歌尔德蒙临终愿望是纳尔齐斯开心,结尾纳尔齐斯的微笑有点诡异,他怎么就开心了呢,这没说清楚啊。 友谊的好和珍贵让我反省,纳和歌的人生追求也让我反省。 Tag: Stefan Ruzowitzky, Hermann Hesse, Jannis Niewöhner, Sabin Tambrea, 剧场 劇場 2020.7.30 SFC上海影城 前面2/3真的想打两星,因为渣男太渣了,而且是自省渣。原来我以为自省渣有洗白效果,其实没有,好几次都想冲进画面打他。像这种艺术工作者,难道不是最理解人性的,最应该温柔对待吗? 一发工资,男主买新书和吃咖喱饭,弄得我也很想吃咖喱饭(后来中午吃了日式咖喱),女主买了男主想买的书,真实版的《麦琪的礼物》。女主太完美了,又让人信服,真的有这种天使。是什么让她爱上男主看到男主的好,而且最后还帮男主洗白,只有爱了吧。让我突然理解了爱的滤镜效用职强大和意义。 最后的结尾太催泪了,又吉又赚了一把我的眼泪,也是在舞台上。戏剧里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也有现实生活中没发生的事,所以只要有戏剧就有希望。所以最后是男主心中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希望,让人想到了La La Land。 Tag: 行定勲, 又吉直樹, 山﨑賢人, 松岡茉優, 翻译疑云 Les traducteurs 2020.7.30 沪北电影院 我需要一部这样的看的时候不需要动感情看完不需要思考的电影。 […]

长夜难明

长夜难明 紫金陈 9787222143975 最近非常火的国内的连续剧《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透过电视剧表面去看细思极恐的坏小孩的部分还蛮有内容的。我看到这一本《长夜难明》是紫金陈出版的一系列三本里面最高分的一本,所以就在图书馆借来了读。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明目张胆的运送尸体的案件,一切证据都指向那个人是凶手他自己也承认了,却突然在法庭上翻供并且拿出了确凿的不在场证明。然后因为舆论的压力,案件被深入调查,发现所谓的凶手、死者都深深牵扯到一起更大的案件之中。 正好我昨天刚刚读完挪威的那本《死亡随从》,这两本给我的感觉蛮像的呢,读起来都挺顺畅的,内容都是现在回溯过去的案件所有人都牵扯在里面,都是在平反过去的判定。不同的地方是,挪威的那本小说展现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弱点,家庭关系的脆弱加上少许的黑社会势力的影响。而这本揭露了很多中国现实的问题,是不可想象之恶(司法系统的黑暗,未成年性贿赂)以及一手遮天的权力。而且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阻力,来自好像知道是什么却从不露正面的地方。 这本算是推理/侦探小说吧,运用到的诡计和谜底其实蛮好猜的,很前面就可以看出来走这一整套运送尸体舆论高调曝光的用意,同时也正因如此会感觉这样的行为蛮英雄主义的,而一想到真的需要靠这样的操作才能找回正义非常唏嘘。 我给这本书打分要比《死亡随从》高的原因是它是我能读到的为数不多的正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推理小说。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虚拟,因为现实已经够让人瞠目结舌了,但是撇开蹭热点的嫌疑不谈,敢于把这样的真实留存在纸间,即使是一本虚构的推理小说,也值得刮目相看。小说的结局,是我们能够找到的以为是最大的恶势力的人全部意外死掉了,这也相当真实,说明真正的恶还稳稳掌控着一切。然后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最大的反转,一句话说最大的boss落网了。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历史的案件被平反了被推翻了不是反而说明现在的司法体制和社会环境改进了吗,这样不是太假了吗?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假的话,这本书怎么出版的了呢?这本小说的这最后一句话,是不是也像是电视剧改编一样只有(至少表面上)变得圆满和正能量的才能过审出版呀? 最后讲两句网上盛传的作者的文笔之差,我觉得还可以啊,至少我没有特别觉得别扭。之前看到网上有传“眼泪像兰州拉面一样流下来”,在这本里第二页也有一句“保安伸出大手,像张印度飞饼一样拦在了他面前”。这些食物的比喻,我觉得还蛮有创意的呢。至于厌女的部分,我也注意到了文中的几个细节,希望作者可以改进吧。

死亡的随从

死亡的随从 古纳尔·斯塔阿莱森 Gunnar Staalesen 邓悦现(译) 9787532780563 这本挪威系列的比较厚,故事讲的是一个一开始是社工后来转行当私人侦探的第一人称男主人公瓦格·韦于姆经历的一个时间跨度几十年的一个案子。主人公在刚开始做社工的时候,救下了一个小婴儿扬,他的母亲有吸毒的问题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再过来近十年,又遇到了这个小孩,他的养父死在了家里,他的养母为了替小孩顶罪自首坐了牢;再过了好几年,扬成了一个少年,他新的养父母双死在家里,扬请男主来救他,结果还是罪名成立被判刑入狱;现在扬已经出狱了,又传来一个多年来的案件关键人之死,又传言扬手上有一个复仇名单包括男主。最后的真相是扬从头到尾是清白的,多年来的众多案件涉案人员关系错综复杂,真正的凶手也是隐藏在其中的一位。 这算是一本侦探小说吧,总的来说还算读起来比较流畅,作者很喜欢也很擅长在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来一个悬念。挪威也真够小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牵连到所有的人物,而且好多人都有亲戚关系。但是那么厚一本读完了也没有什么成就感或者是畅快淋漓的感觉,这个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系列我也就先读到这儿吧。

○○○○○○○○殺人事件

○○○○○○○○殺人事件 早坂吝 liquidhclo(译) 首先还是感谢民翻。 这一本是作者的出道之作吧,还是以援交少女上木荔枝为主人公的推理事件。故事讲的是一群在博客上志同道合的伙伴到孤岛玩,孤岛的主人是一个戴面具的男人,上木荔枝作为被包养的对象被其中一位伙伴也带到了孤岛上。然后孤岛发生了杀人事件和人物失踪的事情,上木荔枝用自己的才智推理出了真相。 推理的梗有两个吧,下面反白剧透。 首先,所谓的共同兴趣是大家都是裸体主义者,到了这个孤岛上大家都裸体了。上木推理出凶手杀害了孤岛主人,然后戴他的面具冒充他。因为身材身高两个人都很像,被识破的点就是凶手在为了冒充当晚自己给自己做了切除包茎手术。 其次,凶器是一把冰凿,有影像记录人物的进出,因为大家都全程全身赤裸,所以隐藏冰凿的地方只有面具里和身体的洞里。于是上木在卫洗丽里掺了安眠药,把两位女性迷晕了做了检查,还专门直接找了第一人称的男主做了来检查,把剩下的活着的人都作了排除嫌疑。 这是一本相当轻松简单的推理小说,中间有一些插科打诨和后面的反转的力度刚刚好,不会太无聊也不会用力过度。但是整体而言也没有《彩虹牙刷》脑洞那么大那么惊艳。标题的八个圈其实是作者挑战读者猜一个谚语,这个谚语也是揭晓推理谜底的梗。

流浪

流浪 托马斯·埃斯佩达尔 Tomas Espedal 沈赟璐/王焱菁(译) 9787532780570 这本不是小说,是作者的散文自传之类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这个作者的徒步之旅,讲了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其间穿插了很多自己关注的文人的轶闻和他们徒步游历或者故居的信息。写的蛮好的,作者的思绪非常流畅,可以从A到B既是一种有逻辑的联想,也是一种顺着节奏的旅程。 作者有一系列美好幸福完美的描述,阅读的时候我的第一直觉是在说反话,然后读下去又好像是可以当真的(细节的地方),但是一想到可以解读为正能量又瞬间觉得作者不可能那么low。我想到前两天去看一个Alex Katz的画展,里面有一段对他的采访。主持人说有人说你的画都很好看感觉没什么烦恼,你怎么看这个问题。Alex Katz回复说当初后印象派在用玫瑰色眼镜记录世界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攻击他们,现在我的画看上去很美好大家都来质疑为什么艺术家的世界没有生活真实和残酷的一面,我只能说我的画也是一种逃避主义。对于这样的解读我可以接受,我也默认把这位《流浪》的作者在描绘美好的事物时的心情也归纳为逃避主义。 对于这位作者来说,流浪是和大自然打交道,经典文学相伴,独自一人,返璞归真。他已经是站在一个发达国家的先进的角度,在审视这个世界。他觉得:“财富带给我们愚蠢的思维模式,赚快钱、崇尚消费主义、贪婪、渴望获取新财富,这些通通都是愚蠢的行为。”然后他通过徒步,来寻找某种答案。作为富有的国家走在人类前面的人担忧,在穷人看起来有点矫情。 是啊,能航行的话为什么要步行呢?能开车或是坐飞机的话为什么要步行?不仅节奏慢,孤独之处还要承受和面对因步行而来的压力和困难,有时那甚至是一种觉察不到的叛逆之举,似是在无声地抗议。为什么尽管步行如此艰难,但我依然坚持这个选择?因为我一直想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种和我幼年时期截然相反的生活模式。自幼时起,我特别抵触被吩咐或是嘱咐去做某件事。我偏爱把事情困难化、复杂化,而非简化,这是我的负担加重,最终变成不可能完成的模样。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无法做一个正常人。 如此不一样的人生我也想要,也会有冲动的念头,但是如何享受这一切而不成为另一个人,可以做一个有可能性的同一个人吗?

爱 汉娜·奥斯塔维克 Hanne Orstavik 范炜炜(译) 9787532780532 第三本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这本应该算是一个中篇吧,因为200页的书行距超级大,唰唰很快就读完了。 故事讲的是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然后在某一个晚上两人分别各自外出的遭遇和经历。儿子其实年纪很小的,第二天是他9岁生日,他一直在幻想妈妈在为自己准备生日蛋糕;他先是去邻居家玩了一下,傍晚回家发现家里没人被锁在门外,又遇到了一个变性人(?)带他兜风,最后半夜回家临到家门口了躺倒在了雪地,总之是有一点魔幻的经历。妈妈是一个爱读书的风韵犹存的单身少妇,晚上去图书馆关门就去了夜市,偶遇流动夜市卖艺的一个帅哥,夜市结束后又跟着帅哥过夜生活最终不欢而散,半夜回家倒头就睡了。 前后就这么一点情节,可以从妈妈的视角来看故事,也可以从儿子的视角来看。两条故事线的情节几乎不交叉,但是在行文的过程中是完全没有任何断章或者标点符号地穿插两条故事线写的。很奇妙的是,这种来回穿插并不觉得非常突兀,也不会让人搞不清楚在哪一条故事线上。两个故事各自独立成立,也可以对照着看,有一点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儿子的故事线。首先是他那充满了对妈妈为自己准备生日蛋糕的期待和信心,让人看了又感动又心酸,作为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他的这些期待全部是落空的,他期待的越多就会越失落,同时他可以拥有这样的想法和信心是一种对人性/爱的坚守,美好可惜要被打脸。儿子后面一系列的在我看来有点魔幻的经历,都可以说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也没有不合理。热情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的邻居陷入沉睡,不认识的陌生变性/变装人带他上车,这些怎么看都觉得好奇怪。而儿子最后的结局,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永远沉睡在冰天雪地之中,至少他心中对美好的幻想和信念还没有被现实击破。 这么说好像儿子很可怜父母皆祸害的感觉,但是其实看了妈妈的视角的故事线就会觉得也并不能完全把问题扣在妈妈的头上,因为妈妈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类,有自己的想法需求生活,也没有刻意想去伤害任何人(更不要说自己的儿子了)。 所以回到这本小说的标题《爱》,我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管什么样的书拿这个“爱”字来做标题都太做作太自信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读完以后这个想法没有改变,但是也有点理解作者的用意。我猜测作者的用意是把这个标题当一个谜底,整本书的内容是一个谜面。谜底不可能出现在谜面里,是谜面缺失的东西,而谜面是一直围绕着谜底展开的。

寻狗事务所

寻狗事务所 犬はどこだ 米澤穂信 绯华璃(译) 老柯(读) 9787513302890 又听了一本老柯读书的米澤穂信的《寻狗事务所》,讲的是原本只是打算负责找狗业务的新建立的侦探事务所突然接了一份寻人的工作,然后牵扯出来各种细枝末节的案件,最后发现了被寻人隐藏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故事。整体来说是比较轻松的轻推理小说,不是很阴暗的那种。这本书也是听得断断续续的,跨越周期蛮长的,所以没有一般的推理小说带来的畅快的感觉。问题不在小说或者有声书,在我听的时候太不上心了。

一个好地方

一个好地方 克亚尔·艾斯凯尔森 Kjell Askildsen 杨稚梓(译) 9787532780624 第二本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子夜书社选过两篇来做节目的,分别是同名短篇《一个好地方》和另一篇《一念解人忧》。我不得不说,这两篇已经是我读这本书里面很多篇的短篇里面比较不晕的两篇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讲话没有双引号!没有双引号、所有对话全部混在一个自然段里,那也就算了,关键是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非常混乱,让我常常搞不清楚谁在说谁在干嘛。这个问题反而在刚才提到的那两篇里面不存在。 这个作者的故事的主题比较统一,主要是在讲貌合神离的亲戚之间的关系,好几篇的主题场景是雷同的,好像在看连续剧一样,但其实又不是。关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与其解释为内心真爱不会表达,还不如真的是不想和亲戚有关系但是碍于世俗道德不得不打交道。 拿同名的故事《一个好地方》举例子,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对两口子去到女方家族的偏远的峡湾旁的小木屋度假,几乎与世隔绝但是是一个好地方,其间女方提了一些莫名的要求,男方爱理不理也有自己的想法等等。我觉得这个故事还蛮好懂的,全部要归功于我之前看过的一部话剧叫做《一个夏日》,一样也是挪威的作品,讲的也是一对夫妻在峡湾边上的生离死别。这里并没有生离死别,但是那种在偏远孤寂的峡湾、男女双方有着对方无法理解的自己的追求但同时还是有点在于对方但是说到底还是要追求自己内心的召唤的感觉是差不多的。 当时看《一个夏日》的时候觉得没那么有意思,现在看《一个好地方》也并没有感觉有什么惊艳的地方,我觉得没有Per Petterson的好看呢。

我抗拒

我抗拒 佩尔·帕特森 Per Petterson 张芸(译) 9787532780631 去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一个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的系列,装帧什么的都蛮简洁好看的。难得有机会集中读一些挪威作家的作品,从Per Petterson的这一本开始,因为他是这个系列里我认得的且以前读过作品的作者。 故事讲的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家庭环境背景各不相同(但是都不是很幸福),之后分道扬镳。 我觉得这本小说厉害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叙事的手法,它是以其中一个主人公在某一个时间点经历的故事作为每一个章节,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些章节的情节有时间上的前后联系,但是在小说中的章节却是跳跃的,前后穿插的。这种片段式地穿插不连贯的时间线和人物,需要读者自己在脑海中把完整的故事拼凑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带了一种情节的熟悉感以及读者自身的(可能是潜意识的)成功感。 还有就是行文的风格和文中人物的味道特别统一,都是那种情绪可能会很浓郁但是写出来只是一点点、人物表达出来也只是一点点。有一种不费力不刻意的感觉,还有更多的很多留空的地方,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理解。有的时候在人物对话的时候,连双引号都没有,不确定这是作者刻意的还是翻译的原因。 回到故事的内容和标题的解读,书里面出现过一个很明显的点题的地方,就是从小被父亲虐待的主人公汤米自立门户长大成人之后拒绝和父亲和好。前面还有一些点题的是讲到这些小孩子从小生长在很不堪的家庭环境里,或者是人生缺失了一些什么,也是说抗拒与这样的人生妥协认命。抗拒的手段不去深究,抗拒的结果也不用去评判,但是我觉得很可贵的是抗拒本身。另一个主人公的吉姆的人生,应该是从小就有点抑郁吧,自杀啊、被病魔缠身啊、失业啊、和汤米断交啊什么的,被我总结得好像有点作,其实是人家很真实的很冷静的对抗人生的方法。 前两天中午我在办公室读这本书,一个同事过来问我在读什么,给他看了小说的封面标题,他说这个标题“so you”。I take it as a compliment : )

A Song for a New Day

A Song for a New Day Sarah Pinsker B07L7TLT9G 现在目标养成国庆读雨果、端午读星云的好习惯,今年的星云奖的短篇啥的之前我都读了,这次端午节读了一下最佳长篇。今年星云奖的一大特点,(或者说是延续最近几年科幻大奖的特点)是政治正确,几乎所有的获奖作品都是女性作家或者是女性主角的。这本最佳长篇也不例外,是双女主的故事。今年的最佳中篇《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也是双女主,每一章是一个女主的视角,然后交替。这本《A Song for a New Day》也是如此,但是故事上高级好看很多倍。 故事的背景是突然有一天发生了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接着又来了一场传染病,于是公共场所开始关闭,政府发布了宵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渐渐地人们习惯了不出门的生活,包括学习工作娱乐全部都是在家或者小范围进行。与此同时,科技也沿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开发出了可穿戴的电脑/互联网等等。 第一位女主人公Luce是一个歌手,她热爱现场表演,在恐怖袭击的那一天举办了世界上的最后一场现场演唱会。因为这之后所有的现场演出都被禁止了,(甚至是违法的),Luce开始转入地下演出。另一位女主人公Rosemary是一个成长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就被灌输且习惯了新规则下的生活。出场时她的工作就是大厂的客服,但是每天她都在家上班,除了父母,不与任何人面对面接触。之后,Rosemary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一份工作,为另一家大厂当星探。这家大厂是把演唱会做成数字化的体验卖给歌迷,然后Rosemary就到陌生城市的隐秘的地方寻找现场演出的有潜力的歌手乐队来推荐给大厂。两位女主就这么相遇了。 (下面开始有剧透了) Rosemary在Luce的场子上发现了好几个新星推荐给了大厂,谁知道下一次现场表演的时候竟然被警察查封了。原来是大厂通知的警察,目的就是在签下新星以后减少一个竞争对手。Rosemary非常生气,但是也并没有断然离职,而是继续寻找“报复”的方法。Luce笃信现场表演的魅力,不愿意去大厂作秀,在表演场地被查封后,只好流浪各地寻找地下表演的机会。最后Rosemary说服Luce和大厂合作表演一场,在现场Luce发表了她的宣言,呼吁大家给大厂外的音乐表演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非常惊讶这本书是出版在2019年,如此精准地预言到了2020年爆发疫情后的状态。所有的现场的娱乐设施全部停摆,宵禁也好安检也好越来越严格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所放开,还有就是非常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化科技带来了社交习惯的变化。这种科幻小说,不是什么硬科幻,而是对社会风俗的大胆的想象,有点《一九八四》或者《美丽新世界》的科幻风格了,而且是以小见大。小说中提到的发展的趋势和提出的矛盾所在,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离我们现实生活特别接近,特别是疫情之后。 社会发生了变革,有的东西消亡了淘汰了,新的东西产生了并成为了新一代人的习惯。其实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都是成长在那一代的人经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两位女主因为分别成长于不同的环境,让她们各自觉得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去分辨到底哪种是正确的,(虽然很明显作者有她自己的偏向),而是试图寻找某一种交流。在小说的中间的地方是Rosemary踏足了Luce的世界,尝试去理解它、适应它;再后面则是Rosemary在反过来运用Luce的世界的科技,做一次倔强的妥协。 关于新和旧的淘汰的两种想法。首先旧的东西被淘汰了,是因为大家都需要它的,对于一个没人需要的东西淘汰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但是并不代表被淘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没有价值的,价值低劣的,因为检验的只有淘汰这一个动作,而淘汰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种倒是不一定和它本身的价值相挂钩。 Hate was reserved for front-page villains. Abstractions: the pox, the bombers, the bombs, the gunmen, the guns, the chaos they sowed, the politicians who wielded restriction […]

HAMILFILM

今年的大事是《Hamilton》的官摄上线,终于等到了!只能说太好看了,三个小时过去得太快了。下面简单说一下,看官摄给我带来的几点想法。 预告片就太好看了,用户satisfied的主题来贯穿始终,真的是鸡皮疙瘩掉一地。 有字幕(可能还有弹幕)。我一直坚持没有看盗摄的版本,听歌的时候也没有全程盯着字幕,看现场的时候当然也没有字幕,我当然没有到完全听懂那么快那么复杂的rap歌词的能力,所以非常坦诚地说我对于每首歌每句话具体确切是什么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的。这次看的时候,加上了看字幕的理解,感觉很多故事的细节都是崭新的,情节更顺畅了。比如说battle的那两段,我以前都是听得很懵的,感觉就是两个人在吵架,这次终于知道了一点他们在争论的点是什么。 情节更顺畅以后,对于人物的理解也就可以更近一步。我从来不觉得这部音乐剧是一部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它的确非常燃也非常引人向上,但是我觉得它是通过对于一个人和一群在他身边的人的非常中肯的描写来实现的。主人公很厉害,他身边的爱人、朋友、敌人也很厉害,但是他们是很完整的一个人,而不是很片面的厉害的人。 能做到完整,还要归功于这部音乐剧的叙事的强大。音乐剧的好处是可以给每一个人都附加一个甚至多个主题旋律,比如Angelica的satisfied、Eliza的helpless、华盛顿的history has its eyes、Hamilton的儿子的blow us all away等等。然后这些主题不仅仅是在主人公的那首歌里出现,它还出现在前面后面各种铺垫和回应之间,于是不管是Hamilton或者Burr在唱什么,不仅是他们在唱,那些相关的主人公的主题旋律也会很自然地穿插融合在里面,前后多次出现的洗脑。 还有一个叙事很强大的点在于,每一首歌,再次强调每一首歌的心路历程都超级完整,信息量都非常大。因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原因,让我选择了现在这样的道路,这些原因有的是自我的、有的是他人的、有的是历史的等等。最明显的例子是Angelica的三个瞬间顿悟,还有对决的规则、战争胜利的描述等等。 原卡的表现都太好了,有的地方和原卡的专辑还唱的有点不一样,那是因为真的是每一次的现场都总有一些小变化和小区别。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演员都非常优秀、出挑,五体投地啊。 此剧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