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Aldous Huxley

重读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奥尔德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陈超(译) B0749H9DXC 十年之后重读《美丽新世界》,情节我竟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像在读一本新书一样。正是因为我自己也忘记以前读过,所以重读给我的感觉也正好像是没有预设立场的。各种从不同方阵的主人公嘴巴里说出来的观点和想法,已经分不清哪些是作者的正话还是反话了,也很难拿到现在的环境下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但是这不代表不用判断?做不了判断,等同于判断无意义吗?就好像量子力学里,观察不到的存不存在无意义,没有人类(人死了)是非对错价值也无意义。 这次我想用三个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在意的问题,来试图展开我对这本小说的看法。 为什么伯纳德会与众不同?后来却又回归主流? 美丽新世界是如此完备洗脑的世界,从出生就开始严格管控的世界,我觉得十分神奇的是为什么会伯纳德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会拥有和主流社会不同的想法。跟小伙伴讨论的时候,有人说是因为伯纳德矮,因为矮所以意识/觉悟到了自己和主流社会的差异和不融合,所以有了自己不同的想法。我无法接受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有因果关系的话,我觉得也应该是倒过来的,是发现自己拥有不同的想法才和主流社会不融合的。那为什么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应该是在不管如何统一化的进化/洗脑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两个突变的个体。但是为什么在发现野人之后,伯纳德却因为受到了关注又和美丽新世界里的人打成一片了,十分享受成为之前他唾弃的人群的一部分了?我可以说他是在觉悟后自主选择继续的吗? 为什么美丽新世界里的人会对野人那么喜欢? 我想象中的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全部执念于自己逻辑下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提到家族的概念他们都要嫌弃退避三尺的,为什么他们会把野人当作宝贝一样追捧?野人的命运难道不应该是因为是外来的异端直接被人封杀或者唾弃吗?我觉得这里是美丽新世界美好的地方,因为在这个世界里,至少存在这一种宽容。即使是非主流的东西,至少允许它的存在。像是觉醒的人,至少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还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栖身之处。连整个故事的解雇,结果是大圆满结局啊。 美丽新世界的问题在哪里? 不管是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那些人,还是野人,其实他们都是受限于自己成长的环境所灌输的理念,谁都执念于自己以为对的想要点东西。所以不能直接地评判两者的高下,甚至可以说,美丽新世界中的一些理念都是很先进并且值得受人称赞的。婚恋的观念、生育的观念、年纪和健康的观念、苏摩,我还都挺接受甚至心向往之的呢。我觉得问题在于那么多东西,美丽新世界却没有给生活在其中的人自主的选择的权利,而是通过洗脑来规定所有人的命运。 而这就是快乐和美德的秘密——热爱你必须去做的事情。培育的目标就是:让人们热爱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使命。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章艳(译) 9787508648286 这本书用电视这个行业的兴起来证明,在《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两种不幸中,我们将走向(或者已经走入了)赫胥黎所描述的那种为了娱乐而忘却思考的社会。关于这则观点的论证,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一则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形式,不仅是信息内容本身之外的一项内容(形式本身就载有信息),它还在时时刻刻地改变信息的内容;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正因为它与以往媒介的巨大不同之处,决定了它就是一种以娱乐为导向的媒介;随着此项媒介的日益强大,导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以娱乐为导向的所有一切。 我对这本书的书名相当反感,一本内容是想要警惕大家娱乐的严肃的书却以最烂俗夸张的书名想要来吸引读者,作为读者我多少感到收到了一些侮辱。 作者的论述无不精彩,但感觉还是有点脱节。首先因为它描述的是几十年前的美国,它和当代中国总有一些不同之处。中国的媒体似乎更多还是活在《1984》的世界里,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在相当程度上趁着电视还没有完全霸占老百姓所有业余时间的时候就让人们从电视中解脱出来一些(但是各种网路电视的兴旺似乎又为电视扳回一城)。其次,我觉得就算作者的结论成真,也无伤大雅。在阅读《美丽新世界》的时候,我就有点犹豫,因为我觉得如果作为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并不会因此而感到痛苦。我们在批评电视过于娱乐的同时,我们的下一代就出生和生活在电视娱乐的环境下,他们会觉得这一切都稀松平常,他们自然有在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下拥有觉得值得关注的问题。然后这一切又有什么问题呢?因为所谓的问题都只是针对局外的,或者说已经被时代淘汰了的,老人的。最后,我觉得真正恐怖的,既不是《美丽新世界》,因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自觉幸福的;也不是《1984》,因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压迫,日子过的痛苦但有明确且共享的是非观;而是这两种世界的混合。而这本书现在还强调的是世界已经变成了《美丽新世界》的样子,反而让读者麻痹和纵容了《1984》的横行。

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英]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 不详(译) 9787536671805 好激动啊,这是小组活动一起读的第一本书。本来我一直留着最后一章没有读,想一起读完马上讨论交流的,今天看到Kate不但读完而且立马写了篇“速感”。于是我想不如我也这样,现在读完先记录下我现在的一些初步的感想,然后可以等到讨论之后再补充。以下只是我非常初步而且问题多于解答的观点,抛砖引玉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一种很明显也很直接的对于内容的厌恶感,就是对于批量分阶生产人类的概念非常反感。但是静下来想:反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如何不做到“同一化”的批量分阶生产人类呢?(我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未尝不是如此?)如果说“同一化”是负面的,那“多样化”究竟好在哪呢? 在看到新世界和野蛮人的强烈对比之后,相信不少人是更偏向于野蛮人的。不是说野蛮人代表的就是全部正面而新世界代表的就是全部反面,但是总觉得作为读者更愿意站在野蛮人这一边。我觉得这种亲切和赞同的感觉也值得推敲。我觉得我们是因为与野蛮人更接近,所以更赞同他。进一步说,书里提到野蛮人自虐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很难理解,但是可能一些西方的有浓厚宗教情节的人就会理解,于是他们要比我更接近野蛮人,可能因此而更赞同他。这只是地域或者文化上的差异,那要是再过个几十或者几百年,未来的人类可能跟野蛮人越行越远,那他们是不是会越来越不赞同野蛮人呢? 书里有通过野蛮人和总统的对话点出很多主题。根据总统的话:水下的人比水上的人幸福。幸福的代价包括艺术、科学和宗教。这一下子总结了我之前提出的“比追求幸福更重要的事情”的答案。追求比幸福更重要的事情而失去了幸福,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人对自己是有要求的。 但是这又要把当权者和老百姓分开来要求。作为老百姓当然可以把追求个人幸福当作人生头等大事,但是这事轮不到当权者统一安排,当权者必须把对于人生追求的选择留给老百姓个人自己。就算当权者为老百姓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合人心的,他也没有权利去做这个决定。就好像“和谐”可以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对于自己的要求,但是政府拿“和谐”去硬性要求所有人去遵守就没有道理。 相较于野蛮人初入新世界的种种冲撞行为,我很喜欢野蛮人之后的转变。把对别人的要求转化为对自身的要求,是我信奉的正面的处世方式。但是话又说回来,要是大家都这么做,还会有成功的革命吗? 关于唆麻的意义我一直掌握不好,直觉是这是个坏东西、不该去吃它,但是又找不到强有力的反驳的依据。为什么野蛮人这么坚持不吃唆麻呢?如果内心足够强大的话,不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么?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难度不是一点点的大诶。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各方面的点,含量很大;而且不少都是指戳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在讨论或者表达想法的过程中,一不小心观点就很容易分道扬镳。预祝交流加腐败行动顺利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