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18

2018.7戏剧挑战月(失败)

现在不管是话剧还是音乐剧的现场录像的资源蛮多的,所以这个月我原本的打算是来一个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才看了四部就中断了,挑战宣告失败。以后我还要再自我挑战,希望有机会成功。虽然失败,还是简单记录一下看的几部的观后感。 The Band’s Visit 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关于阿拉伯人造访以色列,错到了一个以色列了无生气的小镇,小镇上的人们点点滴滴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几乎是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也没什么可以追求的,可能就是因为乐队的那么一点关于音乐的独一无二的可以跨越民族的感情的载体,让他们多少融入到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做了一次过客,可能发生了什么,可能影响了什么,也可能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音乐民族特色很明显,可以并没有非常打动到我的又朗朗上口的歌。我看的是盗摄的版本,所以画质音质也不是最佳,可能和这个也有关系。这是今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我只能说今年的音乐剧普遍都不强,它赶上了一个好年,要是放到去年或者前年那可能就被淹没了。唱一首歌得托尼奖的男主,以前在美剧里出现过好多次,也是那几部经常会有音乐剧演员客串的电视剧。女主原来就是《有伤风化》里的那个女主,真的还是挺有异域风情的味道的。 Hedda Gabler 我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这是我今年第二次看这部剧了,5月份的时候城市戏剧节日本的一个剧团来演了《海达高布乐》。 简单粗暴的把两者做比较的话 NT Live的版本感觉主人公的性格和日版的有点不一样,更放一点,但是骄纵任性的感觉是一样的。 一样有歌但是不是主人公唱的,貌似更make sense。 好像之前看日版的时候好多地方我理解错了(因为时空的错乱) 自杀的男的不是为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纯粹喝醉失手; 女主manipulate了一切,她是真的在为丈夫的事业做小动作,而不是在默默感怀往日旧情; 女主自杀是因为知道一切的法官对他有威胁,而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亏于自杀的男人。 这么一来,怎么好像变low了?就是一个爱minipulate的女人自食其果,而不是高傲的女主为自己的高傲的梦想中的生活无法达成而自尽。按照我对日版的解读,我很想却无法同情高傲的女主,现在连想都增加难度了。 Twelfth Night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em.” (Act II, Scene v; although Malvolio says this, he does so while reading from the letter that Maria wrote). […]

重听H2G2: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Douglas Adams Martin Freeman (narrator)  我才发现,好像好久以前我听全套有声书的时候把这一本给漏掉了,倒也没什么情节不连贯的影响导致我注意到我漏掉了一本。 这本简直就是一个番外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支线的故事。讲的仅仅是地球被摧毁海豚离开地球前创建了一个新地球,Arthur回到新地球遇到了Fenchurch,前者找回了地球后者遗失了世界的终极答案(剧透反白)。不仅如此,我感觉风格好像也和前面的三部曲略有不同,还是比较轻松幽默的笔触,但是天马行空的挖苦的地方少了一些,所以这本我几乎没记录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好玩的点子。 我和Ford的第一感觉是一样的:“Trillian呢?!” 为什么来了一个Fenchurch来和Arthur配对?在地球毁灭之前想到了终极答案的姑娘变成了一本书的主角,这本身蛮有意思的,但也没必要那么贫乏地一定要把唯一的女主和唯一的男主配在一起吧。看到Fenchurch双脚离地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她是鬼,这样的走向的话其实也蛮符合DNA的风格的呀。

那不勒斯四部曲NO.1:我的天才女友

我的天才女友 L’amica geniale 埃莱娜·费兰特 Elena Ferrante 陈英(译) B01N33BSUE 终于开始读那不勒斯四部曲了,第一本讲的是两位女主小时候的故事。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小地方里的人们,两位女主人公既是街坊邻居也是同学还是相互羁绊的朋友。她们小时候的生活好像很大程度被各种邻里亲戚上一辈的人们的家长里短所笼罩,慢慢长大以后,她们开始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生命里出现的仍然是同一个小地方里面的那些人们,她们身边追求她们的也依然是这些上一辈的人的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两为女主人公的关系平衡不断被打破被重构。 这的确是一本很好读的小说,虽然好像人物有一点多,但是随着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叙述逻辑走也完全没有问题。现在读完以后,我甚至记不清楚所有人的具体的名字,但是知道每个人能之间的关系及身份。里面的主题,其实是关于两位少女之间的友情羁绊和各自的成长。之前我也读过不少所谓的成长小说,我个人觉得读成长小说最过瘾的地方是代入感,也就是说我常常会觉得自己也可以是小说里那个主人公,因为有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可能这么考虑这么处理。然而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明显的感觉是第一人称主人公所讲的这些东西我可以理解、稍微努力一下的话我也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和心思,但是对我来说却并不是那么信手拈来的,比如说书里面提到的我的天才女友口中的两个意象“界限消失”和“铜锅爆炸”。 如果把这种我感受到的明显的区别归结于性别的差异,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性别歧视。我冒着被扣歧视的帽子的风险,来假设我们先这么区分,有男性视角的小说也有女性视角的小说,至少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是觉得阅读体验是不同的,好像男性更注重于人生应该是怎样的,这种人生是要包含考虑到身边的所有的人的(未必是考虑到他们的看法和眼光,而是考虑到个人所作所为的社会性的合理性);女性则更注重于个体,更接近纯粹的个人主体,考虑的是个人的体验感受。这种区别是是否细腻无关,而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男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从来就被从小到大的直男癌观念影响到了,典型的直男癌特征不就是特别喜欢高谈阔论几乎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嘛。再反观我自己,我自己考虑问题和观察世界的角度又是和这些男性视角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样的,我很难很默认地把自己抽离于整个世界,总是要去想如果我这么做了和世界上别人做了的影响是什么。我觉得自己做不到像女性视角小说的主人公那样,说不上来这么做到底哪里不好,却又有一点不那么赞赏。 我知道自己不赞赏这本小说的第一人称女主的地方,是感觉她简直就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物。女主身边的人全都只是她的人生中的工具和棋子,所有的人都只是被她用来和另一个女主较劲的手段而已。合情合理,我不喜欢。

上来透口气

上来透口气 Coming up for Air 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 孙仲旭(译) 9787544750226 最开始Vince推荐这本小说的时候,讲到主要内容差不多就是中年男子中年危机,我内心挺抗拒的,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要去代入中年男子去读书的程序。没想到看了欲罢不能,感觉好久没有读到有点舍不得读完的小说了,真的觉得好看。回过头要感谢Vince啊。 一方面是写的内容,让我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契合感,虽然时代背景地理位置甚至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出生经历和我根本天差地别,但是就是觉得我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他在讲的多多少少正好就是我在想的在感受的一些东西。另一方面是奥威尔的厉害,他可以把一个中年男子的自言自语怨天尤人写得那么不遭人嫌弃,写到读者的心坎里,并且可以把叙事结构和情绪的推动掌握得不紧不慢恰到好处。 第一部,对一切的大揭底大吐槽,家庭孩子老婆、房价、职业霸凌。里面主人公多次强调自己的身材,但是我对主人公的脑补的长相每一章都有点不一样,有时会很明显记得他是肥腻的中年人,有时讲到读书的时候会忘记觉得他是体态正常甚至好看的人。第二部,说一些很朴实的童年回忆,让我心情像被戳中一样低荡了。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的把整本书考虑为对旧日的追忆,这本书好看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在描述和经历两个世界,一个是大环境的战争变化的世界,一个是他自己的小家庭、妻子、孩子和他自己作为小孩成长的世界。所以如果单纯地说,他是一个怀念战前的世界观、或者怀念自己儿时的经历,这都是不完整的。但是这两个世界都相当真实,而且就算放到在现在来也是惊人的合适。我最喜欢它的真实,而如果这份真实中最后带有那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孩子的希望的意义的话,那就太可悲了。所以我愈加地喜欢这本小说。 好久没有摘录了,下面是一些。 在那里,一切都是由另外一种东西所制成。“人造”,他们是这样叫的。我记得我读到过他们用鱼造香肠,鱼则毫无疑问,是用别的东西所造。我有种感觉我是咬开了现代社会,并发现了它的真实成分。这年头,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一切都是漂亮的、最新潮的,什么都是由别的东西所造。到处都是赛璐珞、橡胶、不锈钢、彻夜不息的弧光灯、头顶上的玻璃屋顶、放着同样调子的收音机。没有植被,水泥覆盖了一切,假甲鱼在“中性”果树下吃着草。当你回到具体问题,认真对待比如香肠这样实打实的东西时,这就是你得到的:塞在橡胶皮里的烂鱼,这种肮脏污秽的炸弹在嘴里迸开来。 老天!说一个人不该为“战前的事”多愁善感又有何用?我的确因为那些而多愁善感,你记得的话,你也会。一点儿没错,当你回想某段时光时,会倾向记住一些愉快的片段,甚至对战争也是这样,然而同样没错的,是那时候人们拥有的一些东西,是如今的我们所缺少的。是什么?只不过他们不觉得前景让人害怕。不是说当时的日子比现在好过,实际上比现在还艰苦。总的说来,人们干活干得更辛苦,过得不如现在舒适,死时也更痛苦。在农场干活的人每天劳动时间长得惊人,一星期才挣十四先令,到头来成了精疲力竭的废人,靠每星期五先令的老年养老金和堂区偶尔发放的半克朗过活。而那种“体面的”贫困则更为难过些。大街那头的小布商小个子沃尔森挣扎几年后终于关门时,他的个人财产是二镑九先令六便士。接着,在得了所谓的“胃病”后,他几乎马上就死了,但医生透露是饥饿所致,不过他总算到最后一刻也不失尊严。制表匠的帮手克林姆普老头是个熟练的工匠,他从小就干这行,一直干了五十年。他得了白内障,不得不进了济贫院。他被带走时,他的几个孙子哭号着。他老婆出去帮人打杂,累死累活地干活,才能一直每星期给他送去一先令作为零用钱。有时能看到令人痛心的事在发生着:小生意如下山般一滑而下,殷实的生意人一天天走向无以为继,最终破产;癌症和肝病一步步将人置于死地;喝醉的丈夫每星期一写下保证不再喝酒,但每星期六又破了戒;女孩因为私生子毁了一辈子;房子里没有浴室,冬天的早晨得把洗脸盆里的冰敲开;偏僻街道在天热时臭气熏天;教堂墓地正好在镇中间,让你没有一天不记着你的归宿将在何处。那么,当时的人们又有什么?一种安全感,即使他们自己都不安全。更准确地说,那是种“明天仍然会继续”的感觉。他们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将会死掉,而且我想有那么几个人知道自己将会破产,但他们不知道各方面的秩序都会改变,不管他们可能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按照他们所知道的继续下去。尽管当时宗教信仰很盛行,但我相信对此影响不大。不错,差不多每个人都上教堂,跟全国别的地方比例差不多——当然,爱尔西和我还上教堂,即使我们当时像牧师所称的,生活在罪恶中,但如果你问那些人他们是否相信人死后仍有生命,他们通常会回答相信。但我从来没遇到过一个人能给我他们真的相信有来世的印象。我觉得人们相信那种事,顶多就跟孩子相信有圣诞老人一样。但那个时期丝毫不差,正处于一个已经成型的时期,当时的世事氛围就跟大象四条腿着地一样稳定,因此像来生这种事情就不重要了。如果你在乎的东西都将继续下去,就会死得很放心。你已经活了一辈子,累了,该去地下了——这就是以前人们的看法。从个体上来说,他们不复存在,然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将会继续,好的和坏的方面都保持不变。他们感觉不到脚下的大地正在移动。 我敢说,你可能对太阳、月亮都有理由看不顺眼,可是你真的想把它们换掉吗?再说还有孩子,孩子是“纽带”,人们这样说,要么说是个“结”,可就不说是铅球加镣铐。 我想起来了,我还是个小孩子时,所有四十五岁以上的人在我眼里,好像只是老而无用的废物,他们老得几乎没什么区别。一个四十五岁的男人在我眼里,曾经好像比现在看到的这位六十五岁、走路蹒跚的人还要老。老天!我也有四十五岁了,这可把我吓坏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那些事情重要吗?我要告诉你,我在下宾菲尔德的逗留已经给了我教训,也就是:那都是要来的。包括所有你已置于脑后的东西,让你害怕不已的东西,那些你告诉自己只是个噩梦,或者发生在国外的事:炸弹,领食物的队伍,胶皮警棍,带刺铁丝网,囚衣,标语,大面孔,从睡房里往外嗒嗒射击的机关枪等等,那都是即将到来的。我知道 —— 反正我当时知道。逃无可逃。你想的话,就跟它对抗吧,要么你把目光转向别处,假装没有看到,要么你也抓把扳手冲出去跟别人一起多少砸些人脸。但是你无法置身事外,那正是在劫难逃。

SIFF 2018

拖了那么久才写今年SIFF的观感,我也不高兴再展开了,简单把当场看完想到的列举式的点子复制上来。本届最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冷战 Zimna wojna 2018.6.16 大光明电影院 最后到另一边去是什么意思是要死了吗? 有点像爱乐之城,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但是也追求除了爱情之外的东西,两者并不是统一和谐的,所以必然有冲突和痛苦(男的追求自由?女的追求安全感和稳定感?) 一开始让人以为是政治题材,讲了文艺演出被政治控制,所以女导演走了,男主也走了,后面很多是依靠政治手段。但是后来发现就算逃离了政治控制来到自由的巴黎,主人公还是不幸福,但是这个不是说逃离政治控制不对、而是还不够。女主一开始是靠着小聪明进剧团的,以及身世,娱乐圈成功需要贴标签。 女主长得像大表姐。 波兰音乐厉害,古典+民族 秋日奏鸣曲 Höstsonaten 2018.6.16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最后最关键的落点,女儿给妈妈的信竟然没有字幕! 托宾《母与子》的母女版+话唠 随时随地感觉可以变成恐怖片,阿加莎的即视感,累积的恩怨要算老帐了 白天的样子和晚上或者独处的样子的对比,一个是面对外界的面具,一个是真实的想法和感情,但是人们就是没那么厉害,注定要遭到这些东西的折磨(并不是说特定的妈妈或者女儿的问题),所以这对母女都想要长大。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没那么夸张,一方面因为我们更多的活在外部世界(被现实种种的无谓忙碌占据了),另一方面我们更是婴儿阶段。 看了两部伯格曼比较后期的没那么有名气的电影,比起那些德国大师,伯格曼更合我胃口。 像话剧的表现,比如妈妈自言自语内容转换很快 坂道上的阿波罗 坂道のアポロン 2018.6.16 曹杨影城 虽然中二,但是毕竟感情真实美好再加音乐元素很好。 十年相隔很不合理、为什么之前没表白、为什么留念珠、为什么没联系了? 美好的友情几乎像是爱情了,这种应该是人生的高峰了才真实吧,因为美好而感伤。小田和正歌也好听。 电影院里的腐阿姨好多。两位男主颜太美了、还是因为我坐得太近了。 长篇连载漫画改编痕迹明显,感觉高潮的地方还蛮多的。 才发觉一天看的三部竟然都是音乐主题的。如果说音乐是人生的一种慰籍或者出路的话(第一部是生活的途径、出路;第二部是生活的佐料、慰藉、追求、逃离,第三部是favorite thing),但是其实音乐在在环境下还是只是一个设定,人还是要活着的。结果反而是第三部看完让我最放不下,因为第三部里面的主人公是唯一可以在茫茫的苦海中找到那一丝渺小的美好并凭借它得到幸福的。 精神病院12天 12 jours 2018.6.17 曹杨影城 这些judge的作用仅仅在于查看是否程序正确,程序正确是这里的点吗?难道不是要看医生的评定是否正确吗?但是又有哪个专业可以去挑战专业呢?应该设立怎么样的程序才对呢?取决于问题的关键,即病人有没有人权。没道理没有啊,没道理还不让人自杀和自己安排生活啊。但是如果有的话,那些通过精神病逃离罪行的人也太便宜了吧,说明这个定罪定精神病程序(口径)有问题。 不明白创作者的意图,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没有解释纪录片的methodology,有没有删减结果很不一样。为什么大家面对镜头都像没事人一样(唯有一个病人说要zoomer),如果把面对镜头表现不一样的人的镜头删掉,样本就不合理了。还有为什么所有的审判都和医生一致,这是事实还是删选后的效果? 山椒大夫 2018.6.17 美琪大戏院 有点枯燥,但是故事又有点像是古希腊悲剧可以作为经典。 为什么标题是这个? 我觉得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讲的故事现在也在不断发生,就是好人好心没有好报,心怀 mercy的人的命运是悲剧,残忍贪婪的人被捉到回复正义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官就做那么久,而且这个官也只是以暴制暴为所欲为强制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却也不管接下来如何维持),而厉害的地方在于片头说只是日本在黑暗未开化时期发生的故事,然而此时此地亦是如此。 如何在派对上搭讪女孩 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 2018.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