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Alistair MacLeod 陈以侃(译) 9787532156825 读完这本书之后要下笔做个总结,我都会觉得有点迟疑,因为太苦了!这位作者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每一篇都是雷同的一个背景,讲的都是在加拿大布雷顿角那儿发生的种种,要么是挖煤要么是捕鱼但是生活都是穷苦闭塞到某种境界的,家里生很多很多的孩子、父亲的命运要么是死在矿底要么是葬身大海。不仅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主人公们的命运会觉得苦到不行,小说还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氛围,一旦接触到某一个故事里的某个很苦的情节,你就会立马回想到另一个已经读过的故事中的内容不同但苦逼点略相通的地方,于是被这种多层次的苦氛围所围绕。而就算是读完了整本书,我感觉自己都需要花一定的功夫,比如说看一些搞笑的综艺节目,才能走出这种氛围。而现在要写读后总结,等于是要把自己重新置身于其中,再次体会那种氛围,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总结让自己把这种氛围和情绪暂告一段落。 还是先说它的苦。阅读的过程中,我都没法想象这是现当代加拿大的样子,我脑子里脑补的其实是托宾笔下的上个时代的爱尔兰(潮湿、寒冷、萧条、人稀物少)。甚至描写的笔触,这位作家和托宾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在描写人物的时候相当的冷静,人物的情绪表达不是哭天喊地的;但是与之相反,麦克劳德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浓妆艳抹,他花了很大的功夫非常细致地描写景物,有很强的色彩感。如此艳丽的景物色彩,和主人公们困苦的单色调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本里面一共七篇短篇,虽然每一篇都是各自独立的故事,但是要是说几篇之间有连续性或者共有同一个家庭我觉得也完全可行。我觉得麦克劳德最厉害的地方是,在这些看似雷同背景也几乎一样的小说里,他写出来的故事和故事之间是有层次有递进关系的。在我读第一篇的时候,我会把故事中的苦很简单自然地归咎给A原因;然后读第二篇的时候,A原因不存在了,但是依然很苦,于是我会归咎给B原因;读第三篇的时候,A原因和B原因都不存在,但是偏偏还更苦了。就是这种层层的对苦的源头的追问和排除,整本书就很有层次,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挑战。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是这样,我总习惯找冤大头,说要是没有XX原因,这件事就不会出问题了。而我这么做的潜意识是XX原因是无法排除的,所以这件事情出问题就不是我也不是任何别的什么因素的问题了,但是老实说这是很自欺欺人的处理方式。麦克劳德敢于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打破轻松随手拿来当借口的原因,从而寻找更深层次更贴近内核的真相,我很佩服。 回到小说的具体情节。 第一篇《秋》讲的是主人公一家不得不把超级通人性的一匹马卖掉,一开始就看得特别难受,我当时就想这种离别之苦觉得苦是因为我心太软了,动物和人的感情我真心看得那么重的话怎么还那么喜欢吃肉。于是第二篇《黑暗茫茫》马上抽我耳光了,这次也是一个离别的故事,但是离别的是刚满十八岁的主人公。刚成年的我想要立刻离开这种没有任何生气的小镇、生活已被穷苦常规套牢的父母家庭,却发现自己是在蒙蔽自己。这时我把苦痛归纳为这个主人公没有真正离开的力量,人生被这个地方给套牢了封锁了。然后那篇《回乡》又从一个成功离开布雷顿角到大都市安家立业的人回到家乡的角度抽我,到大城市过上体面风光的日子就值得骄傲了嘛?所谓人生走上成功的巅峰的道路,代价是背离了家乡的种种,这真的值得吗?读到这里,我已经开始错乱了,我只知道我所找的那些理由已经被揭穿,但是核心究竟是什么或许是更让人丧气的。 同名的那篇《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个翻译的水平也太高了吧,谁能想到它的原文是每个单词都认识摆在一起没读过小说根本不懂的《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呢。这篇讲的是来自大都市的主人公忽然发现自己年轻时候访问过的布雷顿角的小镇时留下的孽债成了孤儿正被他的外公外婆抚养,在看到他们生活的情况后,最后决定独自离开。叶沙专门做过一期节目推荐这篇,有一个特别的理由是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虽然每一篇都很苦几乎苦到读不下去,但是这一篇能够看到一些温暖的东西,能够多少给人一些力量走出苦的氛围。我在这本小说集里面可以看到类似的温暖的东西的,还有另外一篇叫做《灰白的金色馈赠》。不知道是不是标题里都带有”馈赠”这个词,我可以看到主人公得到了一个温暖的礼物。但是这样的礼物来自于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和其他几篇小说里的一模一样。我的意思是,叶沙觉得只要有人物的温暖的闪光点就可以多少让我们走出来一点,但是同样的人物也存在在那些我们无法走出来的地方,所以我并不觉得作者的意图是想要让读者借助闪光点的力量走出来。而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本书里面最美的人物就在我觉得最苦的那个故事里,《船》里主人公回忆自己已经逝去的父亲,这是我全书最喜欢的一篇。 直到这里,我还没有真正找到苦的来源。这些故事的共性是他们生存成长的那个布雷顿角小镇,但是这个小镇真的那么特殊吗?在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命运的选择之下,我们就可以如此顺利地摆脱吗?最后一篇《去乱岑角的路》貌似给出了答案,它讲的是临死的年轻的主人公以及他的家族都去拜访仍然独自生活在海角的老祖母,他想到那些重新选择了人生道路的亲戚:”他们都没有死于工作,也不是直接因为工作而死,但和他们的先人相比,他们的死亡似乎更诡异,更有希腊神话和戏剧中的反讽意味。或许,因富足而死与因劳作而死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许对我来说,正因为两者都不是我所能选择的,所以先后听到两种死法时更让我心生无限恐惧。”
Archives
Categories
-
Recent Posts
Tags
ARASHI Bertrand Russell Broadway2016 Broadway2019 Colm Tóibín David Tennant Doctor Who Douglas Adams Elena Ferrante Euripides GARNET CROW Henrik Ibsen John Scalzi Jorge Luis Borges Michael Frayn Molière MONKEY MAJIK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Oresteia Perfume Philip K. Dick Russell Tovey Samuel Beckett SIFF Sophocles TC2020 TC2020s TC2023 TC2024 The Good Wife WestEnd2019 William Shakespeare YUI 倖田來未 加藤ミリヤ 大橋卓弥 戸田恵梨香 清水翔太 石黑一雄 端星国雨 萬城目學 西澤保彦 贺坪 陀思妥耶夫斯基Me
Blogroll
Site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