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6

SIFF 2016

以下都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但未必都是我在电影院看的。好看的电影人家都是正常上映,我们要等到一年才一周的电影节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购票系统崩溃怪谁呢。 市场法律 La loi du marché 故事从男主失业在职业介绍所求职受阻开始讲,整个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后来终于男主找到了一个超市保安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抓小偷和违反规范的员工,然后他渐渐在那些被抓的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于是他离开了。 男主在失业的时候,职业介绍所的人、招聘人员以及银行职员对他讲话的语气并没有什么鄙视或者不尊敬,有的时候甚至是为他着想的,但是当他们都会用法国人专用的那种先是犹犹豫豫支支吾吾、然后突然很急促地把不好的消息说出来、最后补一句voila,就好像在说我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了就是这样但是传递这样不好的消息并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只是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有误,这里的loi其实是指客观的法则、定律(好像牛顿第一定律那种),而不是指人为制定的法律。我猜电影题目映射的是市场法则如此,现实如此的苦(找不到工作),不是男主也不是雇主的问题,更或许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市场规律之下的结果而已。而如果这是法则规律的结果,那是不是法则的问题呢;如果不是法则的问题,那是不是市场的问题呢? 后面男主工作的时候,面对偷肉的老头顾客、藏打折券的收银员、刷自己会员卡的收银员,男主变成了那个说voila的人。我太能感同身受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了,作为一个超市从业人员。我感觉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公司/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是严格。有钱人有那个资本去任性,就算出了什么错也兜的住;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在底层挣扎的人,反而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男主在求职时候的处境是一样的,找一份工作会那么困难是因为招聘者设置了超高的要求门槛(高到甚至要用情景再现的教程来分析)。 最后一幕男主的离开,我觉得回味无穷。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摸不到头脑,男主突然之间离开询问室是要干嘛,换了衣服开车离开到底是紧接着的事情还是到了时间正常下班也有点混淆,但我理解这个最后结尾还是指男主实在无法在直面这样的苦境而决定离开了。我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它:1)正如男主想放弃前一段解雇诉讼的时候讲的,并不是怕时间金钱不够什么的,只是不愿意再次经历一遍那样不幸的感觉。我也经常这样,很苦的东西虽然我知道它的存在也同情它的存在,但就是不想去看它。2)不能改变它,至少不成为其中的一员。这貌似又高档了一个层次。 布鲁克林 Brooklyn 2016.6.12 新天地UME 二刷《布鲁克林》,比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更好看了,因为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一些主角们的细微表情动作。 去年年底托宾来上海图书馆讲座的时候主题是小镇和城市,说是在城市里别人不知道也不在意你在做什么、而小镇则充满了人尽皆知的流言蜚语。这部《布鲁克林》正好见证了这一点,小镇和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成就了女主最终的选择。但这也并不能说是因为城市里的人冷漠或者小镇里的人狭隘什么的,否则也不会有几乎完美形象的姐姐或者是默默接受的母亲、或者女主在布鲁克林的那些热情助人的同事朋友们。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所处的硬件环境决定的生存环境。 我总觉得这部作品要是给在外打拼的人来看会有更多的感触。反观我自己,很奇怪的是我自己在离家求学的时候竟然一点也没有想家,也没有对家人的依恋。我的理论是,觉得家人离不开自己是小瞧了家人,觉得自己离不开家人是懦弱。但是在看到别人有这种对家人的依赖的时候,我有时又会觉得这种离不开的情感其实是美好的,它诉诸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巩固了人类最原始的关系。于是我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矛盾困境,即我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从小到大被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冲突。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Saoirse Ronan完美地出演了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女性角色。当然这么一个角色的存在要全部归功于原著者托宾,这部电影再一次证明有时重点不在于情节如何反转跌宕,即使是被剧透的故事还能很好看才是真正的厉害。 特朗勃 Trumbo 2016.6.13 环球港 这部传记题材电影讲的是好莱坞著名编剧Dalton Trumbo,在20世纪中叶因为共产党的身份而受到迫害入狱并被冠以黑名单不能从业。在出狱之后,Trumbo以匿名身份继续创作并凭借《Roman Holiday》和《Spartacus》拿下两座奥斯卡。 我一直被这样的题材所吸引,我觉得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给共产党人洗白用的,如果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是多么容易把共产党当作是恐怖的十恶不赦的敌人,但是最终主人公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信仰是多么正确,他所追求的也并不是要达成他的信仰所宣扬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人有权选择信仰并且并不以此而被不公平地对待。这样总结下来好像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或者是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地方仍然是被忽略的。最搞笑的是,永远可以有可以套上来的大帽子,口口声声为了维护伟大的祖国的自由,却是在通过剥夺别人的自由来达成。 这部电影有太多层面了,每一个人物立场背景各有不同、而就算是同一战线的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我甚至有点分不清楚究竟现实本身就是如此还是电影编剧通过提炼突出了这些人的特性。真的需要再看几遍,才能完全做一一的总结分析。剧中主人公才华横溢,好像每一句台词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最让我感到颠覆的点,在于这样的与不公的世界的斗争,主人公另辟蹊径。他并不是纠结于敌人的无耻、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正面冲突(法律途径、抗议等等)上面,主人公拨乱反正的方法是自己厉害到爆炸。我要好好学起来! 最后主人公老年的时候在领某个类似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职场人生,强调重点在于那些受害者,而不是谁是好人坏人。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回顾要直面才能避免未来,但是如果把回顾的重点放在针对某人的复仇那不是和某人就一样了。所以一方面不需要刻意地去复仇,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把过去给忘记。 这篇观后写的太烂,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看重写。 莫西干回到故乡 モヒカン故郷に帰る 2016.6.15 曹杨影城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东京打拼完全没有创出什么名堂的男主携怀孕的女友回到老家,却正值发现父亲生了绝症,然后陪伴父亲一直走到最后的故事。 从某一个角度来,可以和《布鲁克林》对比着看,都是从一个小镇离开到了大都市又回到家乡。但是这部比《布鲁克林》差太远了。《布鲁克林》里生活在小镇里的家人日子过得苦,但是不管是妈妈还是姐姐都超级有骨气让人觉得很美好;《莫西干回到故乡》里老家里的父亲的形象我几乎厌恶到可怜他,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部搞笑喜剧的需求是多么可悲。最坏的例子就是因为父亲要死了,所以儿子一再达成父亲的最后的一些愿望:吃披萨、参加婚礼啥啥的,与其说这是感人的亲情,倒不如说是伪装成为孝心的满足父亲私欲的愚蠢而无奈的行为。我想不出这样的事情和以死向子女逼婚的行为有什么差异,只觉得如果把这种事情大张旗鼓地扣上孝顺的帽子太霸道太凄凉了。不过再回过头来想,《莫西干回到故乡》里主角的家庭不也正是《布鲁克林》小镇里不开化的那些居民的典范吗? 比起欧洲电影,日本电影最大的优势是真的太好懂了;换句话说作为中国人的优势是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亚洲人的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我一直觉得男主的表演很到位、不过火。但是我最厌恶的父亲的那位表演太过戏剧化,笑点太刻意太low了,这个貌似反而迎合了很多现场的观众的笑点。 超新约全书 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 2016.6.17 上海影城 又是一部期待很高失望很大的电影,按照门口黄牛所强调的,这是一部比利时电影。 说的是上帝其实是一个渣男,他的女儿反叛来到世上重写一部全新的新约全书。从这个基本设定来看,其实还蛮厉害的,可以发展出来很多想象力爆炸的情节。但其实之后的情节脑洞根本不大。明明可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为什么女儿下凡做出来的事情那么普通,而且全部都是鸡汤类的温情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有荒诞的地方,毕竟这是它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致命的弱点是不够真实。另一方面,我所指的不够真实,其实就是太像童话故事了,而且里面的价值观都太老套了。荒诞和真实并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只有把两者都达成了,才是好的讽刺。最后的结局传达的讯息我也无法接受,获胜的是不用脑子的母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点矫枉过正了。 另外,我发现这部电影用小孩做主角,让这个小孩去接触那些人讲述故事,是因为一旦不是小孩(或者是小孩身边的无用的流浪汉)就很讨人厌。但是我实在无法忍受用童声发出的貌似很纯真无邪的却很装的那些哲理性的问题。 Avril et le monde truqué 没抢到票反而在b站上能看,所以期待度很高,没想到那么难看。原来我预期的是脑洞很大有很是烧脑的情节,毕竟动画是比真人 […]

你们再也不写了?

你们再也不写了? Vous n’écrivez plus? 洛朗丝•柯赛 Laurence Cossé 孟婕(译) 9787532158942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的11篇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写作,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情节都是主人公曾经写作而现在不写的状况,至于为何不再写了咋是各有各的缘由。这本书的书名就是集结了整本书的那个主题,叫做《你们再也不写了?》,其实根据原文《Vous n’écrivez plus?》来看这个翻译有一定的歧义。首先主语到底是第二人称复数还是敬语的第二人称单数值得探讨,一方面不管是写作本身还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写作这个动作是相当单独的,那么这里到底是在一个一个的追问还是合并在一起问一个群体,我觉得两者都说得通但似乎更偏向于前者。其次,与其是”再也不写了”,难道不应该是”不再写了”吗?”不再写了”的意思是以前写现在不写了,”再也不写了”的意思还多一层以后也不会写了,如果结合故事里的内容来看的话,我感觉更是在强调”不写”而不是”以后不写”。 好久没有读短经典了,我需要自我检讨一下懒惰症。读这本书的起因是5月下旬的时候,有一场作者见面交流会/讲座,请来了作者柯赛和译者到现场。柯赛从解释她的书名开始,人们一般都会问”为什么写作”,而很少会问”为什么不写”。回答”为什么写作”似乎更容易点,对于柯赛而言可能写作就是一种神秘的必须,写作是因为作者本身却一点啥,ta需要写作。而回答”为什么不写”,则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所以会有这本短篇小说集里11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不再写作的主人公的11个不同的回答。 在讲座之前我站在书店书架前读完了前三个故事,太久没有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了。第一篇《话务员》真的就挺强的,以母亲的遗作获奖的情节有那么一点点老套地出人意料,但是我觉得特别精彩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并不是完全从获奖作家的角度来讲述、也不是完全从作家的女儿的角度来,而是从一开始其中就穿插着很多第三方的视角的视角。这些第三方的视角,名义上是一些评委,他们的观察和内心活动又是各有自己的视野和态度很不相同。于是我不由得想到,这几个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在于,”为什么不写”这个问题并不是主人公作家们自己在问自己的,而是有那么一个外在的人在问。这个外在的提问的这个人的存在,就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作家们身边的那些关系或近或远的人与主人公的互动。 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篇。《一尊年轻的神》,柯赛说是这本短篇集里唯一一篇是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的,讲的是年轻成名成才的主人公多年后被人遗忘,而其实他还在默默写一些无人问津的作品。《一位先生》,女主在写作时被打断,被女儿要求去照顾一个垂死的流浪汉,而女儿自己却置身事外。流浪汉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女主又被女儿调侃激动,女主顿悟自己人生的失败决定弃笔。这一篇太生动了,我完全可以想象出来女儿中二的样子,也可能想象出来女主用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的失望来转移对女儿的不满。另外这篇还带出了柯赛在讲座中一再提及的人生中比写作更为重要的事情,以及对于这些事情与写作的弃舍关系。同样的主题也存在在《肉食者》里面,后面几篇我感觉作为主人公的作家们都带着对外部世界的深深的恶意,这些作家,这些以活人为养料的肉食者,写作是他们蹩脚的武器,而或许有时候该换一把枪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9787108015280 这本书分五讲讲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体系,分别从政府组织架构、人才选拔制度、经济税收制度、兵役制度几个方面一一道来。作者是几十年前的遣词造句,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有点痛苦,看完整个句子都不知道每个词断句在哪里,到后面就稍微好些。好在作者在讲解的时候又细心又有逻辑,既把所处朝代的事情讲清楚也还会把之前的相关的地方迅速总结并且做比较。我历史这方面很无知,读完这本书收获颇丰。 从开始读汉代的部分开始,扑面而来给我最大的第一惊喜是让我再次感受到中文之美。那些六尚十三曹、三公九卿的名字,看上去都那么陌生和生硬几乎是外文的样子,经过作者附带的字意词源的稍微一解释,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然后我才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好像就是皇帝姓氏民族衣着不一样,而它们的政治体系原来有那么大的区别。一句话剧透总结,从汉代开始就有皇权(皇帝)和相权(宰相)的分割与互相牵制,但随着汉-唐-宋-明-清一路下来,反而渐渐地削弱了相权慢慢变成了皇权专政;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地方政府权力一路在被中央集权化。 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国,与西方文明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地域之辽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分配显得尤为需要花心思去研究考虑那个度。看到这里我立即想到了自己所在的公司,虽说商界和政界不是一码事,但是我的确见证了业务遍布全国的公司一步步的中央集权-产生总部与地方的矛盾和不信任-地方业绩下滑-进一步中央集权这样的恶性循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公司该或不该收权,我就觉得这样的例子特别真实也出人意外地贴合中国历代的政治演变让我觉得很亲切。 作者一直强调一种历史政治观念,就是不能片面地武断一种政治制度,要结合当时当地的背景来看。这种几乎是康德的定言令式的对立面,我下意识地觉得不妥,总觉得这是一种想要为某些东西开脱找借口的方式。但是同时我也想当清楚,在作者的提醒之下也更意识到,说到政治的时候中国人的逻辑和西方人的逻辑的截然不同甚至不能说是在一个体系里面。比如作者说中国人没有什么主权意识,觉得重点不是谁来统治而是谁能统治得好。这种观念潜移默化,我觉得到现在还根植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脑中。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真的没什么绝对的定言令式;但是反过来也并不代表事实自由背景和出处就没有是非对错好坏优劣之分。 中国人的这种”重点不是谁来统治而是谁能统治得好”的政治观,也完美地体现在了作者身上。作者一直都站在当权者的角度看问题、来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否好,他不看老百姓究竟生活得怎么样,而是用能否长久地维持一个政权的存在来为政治制度作评价。这种爱把自己投射在全能视角的习惯,好像也是中国人历来常有的特性,但是针对作者如此评价政治制度的准则,我无法苟同。另外,我还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清朝满族深深的恶意,站在汉族人角度的沙文主义倾向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