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看了托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Brooklyn》,幸运地正巧赶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来台北看到了,台湾译作《爱在他乡》。 因为我的记忆力超弱,原来读书读来的故事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是隐约记得女主有孤身到布鲁克林打拼、与一个爱尔兰小伙和一个意大利小伙的爱情羁绊等等。本来托宾笔下的故事情节从不那么跌宕起伏惊天动地,而且最吸引我的地方也不是其中的情节。再退一万步讲,这本《布鲁克林》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托宾的长篇小说,可能连前三名都排不上。但是电影版的《爱在他乡》我还是要打五颗星,托宾叙事特色之强也渗透进了这部电影,一部情节很普通甚至结尾有点儿嘎然即止的电影,看的时候依然相当享受、看完还为女主而回味。 不足之处,我愿意忽略,但还是有一些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的误解。第一,女主最后急匆匆地想要回到美国,给观众的错觉好像是因为她自己在美国的经历被暴露了、她在小镇要混不下去了,其实不然。女主其实意识到的并不是老雇主知道了自己的小秘密,而是老雇主这样的行径让她回想起了/再一次认清了这样的小镇里的状况,女主选择立刻离开并不是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揭露,而是选择不要这样的小镇的生活。第二,虽然影片中好多次在强调女主的聪明、能力、为人等等方面的优点,但是重点却似乎一直在恋情上面,给观众又一种错觉好像女主全是靠找到了男友,脱单就是人生赢家。 最后说一下几位主角。女主Saoirse Ronan选角太成功了,一会儿感觉外貌略乡、一会儿感觉长相平平、一会儿又感觉超美,她的那双绿眼睛搭配绿色系的衣服太吸引人了。我本来一直以为Domhnall Gleeson是男一的,但总觉得他演得应该不是意大利人吧,果然是只出现1/3场的男二。男一Emory Cohen矮甜,看着总觉得眼熟却想不起来哪里见过,散场回家路上我突然想起原来他很像Rupert Evans,脸盲症又犯了。托宾之前来上海做讲座的时候说他在里面当过群众演员,我努力留意了还是没有找到。
好久没有nino的作品,新春连续看了两部他的新作《赤めだか》(红鳉鱼)和《坊っちゃん》(少爷)。两部都不是讲当下的故事,都是用一种回忆的角度来讲以前发生的故事。《坊っちゃん》改编自夏目漱石的小说,讲的是20世纪初期性格耿直的主人公去到乡下当老师遇到的种种;《赤めだか》改编自日本单口相声大师立川談春的自传,讲的是主人公回忆自己在80年代拜师学艺的经历。 虽说现在看完回想起来,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有点主旋律式的励志,但是在看的时候还是觉得蛮清新挺愿意接受其中的价值观的,甚至隐约觉得如果可以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还蛮不错的。 怎么能两部都那么好看?最大的原因只能是二宮和也了!最后附一张二宮和也too young too simple的截图。
Thursday, January 14, 2016
玻璃动物园 The Glass Menagerie 2016.1.13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简单的四个人物,非常为儿女着急的母亲、腼腆无社交能力的女儿、想要逃开一切的儿子、和一位偶然闯入这个家庭的绅士访客。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在很认真地讲一个故事,不是要特意有各种反转来吸引眼球,而是想要从如玻璃一样脆弱细腻的心情来描述这一家子的故事。 个人拙见:一切都是妈妈的错!貌似好像人物性格最好的就是妈妈了,开朗大方也时时清醒地面对现实,但是我却只能理解/同情这对姐弟。从小环境上说,我觉得这对姐弟的痛苦的生活都是妈妈造成的,妈妈就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独立的人嘛?这种以爱的名义来使自己的孩子痛苦,这还是亲妈吗?从大环境上说,大萧条的经济环境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这家人家没有父亲的支撑更是有种悲剧的感觉。而这位妈妈,悲剧的环境下的主人公,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她并不是从自身出发来解决问题而是在对外部施加压力使得别人的人生也更可悲;厉害的悲剧主人公往往是自我隐忍自己承受的。 用独角兽来做隐喻的女儿,我有点理不清楚其中的逻辑,总觉得有点矛盾。说她特别吧,特别的人自然要过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那么不管是因为她如何地特别而带给她的人生道路自然由她自己去走,那又有什么唏嘘遗憾的呢。而恰恰我没有看出来她特别,当她与绅士访客接触的时候,她完全是一个普通到遍布琼瑶小说女主的人物啊。 这部戏据说有很强的自传体的意味,戏中的儿子自然就是作者Tennessee Williams的化身,儿子最终追随了父亲的脚步远走他乡去流浪。我举双手赞成啊,他要是众筹去流浪我还愿意募捐呢。而流浪=逃离家庭=抛弃姐姐,一旦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对于男主又是一宗负罪感强大到爆炸的感觉。我能够做出最符合逻辑的观察,就是家庭这个组成社会的结构有问题。 最后说一下这回的演出效果。这位几十年前的美国妈妈,和当代的中国大妈太像了,各种观点、语气、动作都让我想到活脱脱的居委会/广场舞大妈。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部那么沉重甚至压抑的悲剧时不时随着妈妈的出现变成了喜剧;但是有的桥段又干到不行,充满很多的空白的沉默,是一种很尴尬的观戏体验。
Tuesday, January 12, 2016
她死去的那一晚 彼女が死んだ夜 西澤保彦 王静怡(译) 9789571038452 好久没有读西澤保彦的小说了,在我心目中我一直默默把他排在当代日本推理小说作家第一名的位子的。最近陆陆续续国内引进了好多他的简体中译版,可惜大多都是匠千晓系列的。这次读的这本《她死去的那一晚》也是匠千晓主人公破案的,与非系列的作品相比,匠千晓系列因为主人公们的既有设定所以故事的背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个人觉得这也是这个故事唯一的一个bug,凶手的行径和人物的年龄背景心态有落差,很难想象前一秒还是天真无知的大学生后一秒会有如此的城府再后一秒表现出来的又是无能和惶恐,最突出的一个bug就是夏娃在案发第一时间为什么不是联系男友而是联系备胎呢?(剧透反白) 西澤保彦最厉害的地方,除了和科幻的结合(在匠千晓系列里面不存在),就是各种脑洞大开的推理(在匠千晓系列里面就是醉酒模式推理)。而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是,这些脑洞大开的推理几乎没有什么漏洞,故事情节的逻辑是说得通的。匠千晓的推理模式,就好像解答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人在沙漠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尸体是“V”字型倒插在沙子里,然后从这个尸体上发现这个死人的一只手里紧紧的拽着半根牙签,这个人怎么死的?在这本《她死去的那一晚》里,为了给读者持续不断的惊喜,在中间还隐藏了一个小脑洞推理也很精彩: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的一对情侣中的男子回家发现钱包丢了,而且衣服被在对方家中掉包了,于是匠千晓推理是该男子被下药参加换妻游戏中途遇到强盗。(剧透反白)这种好像跳跃太大不怎么符合常理却又有点道理无法反驳的感觉,就是匠千晓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