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4

Arrested Development S4

  我从9年前开始写博客,第一篇写的就是关于《Arrested Development》的。到现在也还没有哪一部美剧动摇它在我心中美剧sitcom头牌的位置。《Arrested Development》命运一直比较坎坷,完全是那种叫好不叫座的片子,拍到第三季的时候已经很艰难了,一度各种被砍的威胁,甚至这段现实事件还被融入了剧情。所以当得知《Arrested Development》被砍之后7年又被续约的消息,我相当期待。新的低4季已经不是老东家Fox出品了,是Netflix出的,所以片头就号称这是“semi-original series”。这段时间最火的就是Netflx一下子放出了《House of Cards》第二季的全部片源,其实这并不是Netflx的新招,《Arrested Development》的这部第4季也是同时瞬间放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一举动非常赞,对于《Arrested Development》第4季来说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这第4季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我原来喜欢《Arrested Development》,是因为它的神编剧,看着是性格分明完全不同的一家人家,但是就能造成各种互指、镜面的故事效果。而第4季,我发觉它更神了,它在原本就已经很复杂的多维度剧情中又添加了一条时间线。第4季一共15集,每一集都以Bluth家族一个成员的POV来串讲故事。每一集不免穿插其他各位家族成员的故事,然后换另一个人来讲故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另一个故事,然后再换一个家族成员来讲故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又是那么一回事等等。我觉得这样编的风险很大,比如说我,前面几集我完全被这么复杂的时间线搞得晕头转向,因为它不仅在第4季的这个故事时间里循环,还会时常调回到第1-3季的情节,还会补充一些第3季和第4季中间空白的情节。所以我在大概看了5集后暂停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再接着看,看到后面终于搞懂它的思路了才越看越带劲、停不下来了。我下次重看的时候,一定要一口气看完它,肯定有比我这样分开看不同的乐趣,所以我觉得我有点辜负Netflix的精心安排了。 关于演员我本来不想多吐槽,毕竟时隔7年还能把原来所有的演员一个不差的全部召集回来,其中还包括在此期间已经从童星变为巨星的Michael Cera,这是一件太了不起的事情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有一直在follow众Bluth家族演员的其他片子,所以在我看来大家都没怎么变老。最让我惊呆的是Maybe和Lindsay母女俩,我都不敢认了。 强烈期待接下来的电影版和第5季,如果有的话!

死水恶波

死水恶波 Same Place, Same Things 蒂姆·高特罗 Tim Gautreaux 程应铸(译) 9787020096558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有好几个故事我印象都挺深的,看来至少我是把基本的故事情节给看懂了。里面的主人公们给人的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他们好像都是正常地过着自己的人生,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累积着什么东西,而这种累积隐性而又有力,让主人公们似乎处在一个瞬间就要lose it的边缘。 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故事有:同名的短篇《死水恶波》,整篇正如里面描述的天气,读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干枯的味道,最后那个女人发飙夺车,也感觉很惊悚。还有肇事的火车司机逃逸的《晚间新闻令人胆寒》、急性子司机请慢性子电台主持人辅导的《空路不堪望》、还有用告解体描述自己弃用的车子被酒鬼偷占的《悔》。就写作的特点,我对一开始的几篇刮目相看,特别是《死水恶波》和《赌桌上的调味酒》。但因为我是刚看完最后一篇《悔》,反而是对这篇故事里的主人公比较有感想。看《悔》的时候,其实我老想到《群山回唱》里面那一章抱着满腔帮助弱势的心愿的主人公回到美国后却慢慢回归了自己的日常常规生活。《群山回唱》里面,对自己的追求美好的期望和对自己的不完美(劣根性)的妥协和原谅,给我一种很真实的感觉。相比之下来看这个《悔》的故事,主人公在事后不断纠结的却是在我看来做得完全妥当甚至还不够狠心的事情。

最高の離婚 SP

很少有SP比常规剧集还要好看的,我觉得这部《最高の離婚》的SP就做到了。记得我在去年看完这部冬季日剧的时候,说我愿意给前面9集全部五颗星,就是对最后一集的大圆满结局不怎么满意。对于这部以“离婚”为题的作品,怎么最后竟然全部配对成功了呢?所以我更爱这部SP,终于是活生生的把一对真爱拆散了。 真爱是一回事,其实在常剧集里面,把两位从离婚的边缘拉回来的就是因为光生和结夏的真爱。就算是性格再不和谐、生活习惯再大相径庭,那真爱还是可以促成婚姻。但是这部SP爆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对生活状态的不同的追求,就是无可挽回的deal breaker。我特别喜欢结夏对光生求欢未果后,两个人的那段对话。其实我觉得后面那段在私奔号火车上的6人对话的那个桥段没什么大意思,主要是为了解决男2号和女2号的情感纠葛了。这部SP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这段吵架和最后那段同样发生在家里的结夏拒绝填写复婚申请书的那段独白。 最后说说大家都觉得最动人的就是最后那一封,我看到豆瓣有人贴出来的全文翻译,我怎么觉得我的理解和大家的有差别?按照豆瓣上面的这种断句方法,竟然会看成光生的再次求婚,但是其实我看片子里他读信的时候,明明只是回忆当初第一次求婚时的场景和台词啊。我是很期待有下一季的,但是下一季要是真的给我狗血到结夏因为最后的一夜情怀上宝宝来接受光生的求婚,我一点也接受不了。就结束在这里就够了,已经很好了。 我给同事推荐这部剧的时候,用的是最直白的描述:一对快要离婚的夫妻,和丈夫的前女友,和这位前女友的现任男友。同事们说,这一听就不是我会喜欢看的片子。我自己一听,也觉得我怎么会去看这种“家庭伦理片”。但是它就是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日剧,比那些连剧情都称不上有的韩剧好看一万倍!瑛太演的太好了!

编舟记

我一直在follow的文学奖项,日本我常看的是本屋大赏,是由书店工作人员选举出来的,比较符合现代大众的口味。只不过最近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书看的越来越少(毕竟翻译引进有延迟),反而是影视化的作品先看到了。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看2010年本屋大赏的冠军《天地明察》的电影版,现在看的是2012年本屋大赏的冠军《编舟记》的电影版。补充一句,2011年本屋大赏的冠军是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当年就被拍成日剧了。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偶尔几本比较奇葩的主题,比如搞笑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和腹黑的《告白》,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大多是很正面很积极的,而且这种正能量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很日式的。特别是这部《编舟记》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体现了一种慢节奏的隐忍积累的强大的力量。从这样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种热血,而这种热血并不是什么很外漏表面口号式的热血,而是通过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一件件小事开始。 要说《编舟记》的内容,几乎是没有颠荡起伏的剧情,一句话就是编字典,花十几年编一本字典。点题的话就是他们在编一本叫做《大渡海》的字典,因为世界是在人与人交流之中建立起来的,而交流所运用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在那么多言语的大海中找到那个最适合使用、最能表达最贴切的情感的那个词,需要一片扁舟,希望这本《大渡海》能够成为这片扁舟。蛮有意思的是,里面举了两个字的翻译,是让编字典的人自己想的。怎么去解释“右”,怎么去解释“恋”,这两个字的解释也串起来主角的人生的轨迹的开端。要是简单地概括“中心思想”,可以是主人公携众多配角为XX事业勤勤恳恳奉献了一生,是因为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擅长交际的宅男编字典,看起来是最天经地义恰当的工作设定。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与其说是主人公在花费自己十几年的经历去编字典,不如说主人公在不断地成长。如果真的是光把一本字典编出来,知道里面所有的字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思呢?宅男自然是有自己存在的最合理的解释,但是因此把与人交流全面否定也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主人公慢慢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并且继承想让更多人更好地交流的这个大愿景,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当然,这也缺不了正如主人公名字发音的那个意思,馬締=まじめ=认真。 PS:松田龍平是作者三浦しをん钦点的主演吗?的确在电影中馬締跑起来的样子,和《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中的行天春彦有神似的地方呢。宮崎あおい也是本屋大赏男主角心仪对象一个一个演过来呀。

摸彩

摸彩 The Lottery and Other Stories 雪莉·杰克逊 Shirley Jackson 孙仲旭(译) 9787020095582 这本Shirley Jackson的短篇小说集,被冠以哥特恐怖小说的名称,其实没那么吓人啦。我个人比较喜欢开头的那几个故事,我不知道所谓的哥特小说到底是要传达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但是至少我在前几个故事里面的确感受到了一种“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其中主人公的情感是那种“横竖横就要把美好的泡沫戳破”的坚定,另一个是因为我发觉自己在某些时候能够很顺利地自我投射到这本书里的那种主人公的想法里去,让我觉得有点后怕。整本册子冠名的《摸彩》被留到整本书的最后压轴,累积了太多的期待,反正觉得有点缺乏惊喜了。《饥饿游戏》正上映的时代,很容易猜到这个《摸彩》的梗。 我已经好久没有读短经典这个系列了,久到人家99短经典系列已经和第一家出版社结束合作开始和另一家出版社出新的系列了,我连99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这彩色版本还没读完。新的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装帧不再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时代的一本一个纯色的套路,而是所有都是一个灰色的底色,加上一条艳丽的彩带,也不丑。我要快点把剩下不多的几本色块本读完,再去读彩带本。

The Book of Mormon

先说个题外话,我去年去英国的时候想好要看几部音乐剧,还准备好了十足的预算。然后到了伦敦,在售票处把《Once》、《Wicked》、《Matilda》三部剧的票子一买,便宜得让我大呼赚到了。因为我本来准备的是每场60磅左右的原价预算,而买到的这三张票子虽然位子并不是很前面,但是却一点也不影响观看,并且加起来也才70多磅,不过前提是这三场都是在weekday晚上。然后在临近离开的周末,我想找找看有啥别的好看的,也不知道怎么地就想要看这部《The Book of Mormon》了。谁知道,这部《The Book of Mormon》还剩余有位的票价竟然和前面三部音乐剧票价加起来差不多。可见这部音乐剧有多受欢迎。在犹豫要不要花重金看这部我不确定好不好看的音乐剧的时候,我来到演出的那个剧场,剧场里的工作人员建议我5、6点的时候去报名抽免费票。竟然还有免费票这种好事!原来他们每天晚上都会留下十几张票子,作为福利在临开场前一个小时送给观众。结果是我没被抽中,铩羽而归。另,中将的/参与抽奖的几乎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 最近意外发现,原来网上有枪版的下载,我很无耻地还是免费看了。枪版的效果很差,但是这部音乐剧太赞啦!它讲的是两位摩门教的年轻传教士被派往乌干达,在那里贫穷、战乱、艾滋泛滥,这两位小伙伴在非洲在信仰开始动摇的同时稳固了大家的。我现在看各种讲故事的影视作品,常纠结于一件事情,就是编者如果解决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冲突矛盾。一个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故事,自然是有一个它自己的突出点。就好像侯世达说的,在巴赫(或者任何其他作曲家)的曲子里,必然现有一个引听众注意的一个旋律,然后必然有一个音让听众有回归终结的感觉,这样的作品才完整,才不会让听众又被耍了的感觉。两位从完美宗教领域出来的传教士,怎样才能到未开化且疾苦的非常人民带来信仰上的解脱呢?而且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统的教科书式的故事,那么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实现呢?这正是我所纠结的一个解决方案。我很高兴,《The Book of Mormon》给了我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再插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超级厌恶第3季的《Sherlock》,在第2季终吊足观众胃口的那个悬念,都不要说魔法特提供给大家的解答是否合理了,关键是魔法特根本不在乎去解决它,他就愿意这样玩观众。) 我对西洋宗教的理解几乎为零,更分辨不了摩门教的不同之处,对所谓的传教士也是很难理解。这么一个一个敲开别人家的大门来传教的,真的有人会去理他吗?就算理了,还真的有人会皈依吗?这些摩门传教士的存在,本身有它神奇的地方,他们都太欢乐了。我感觉这种欢乐,是与身俱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他们是不在乎外界的反应如何,就朝着心中的那个mission勇往向前,失败挫折也依然乐乐呵呵地“二”下去。这种把负能量全部“turn it off”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能够天生有这种天赋的人,我觉得是受到了老天的眷顾。但是要是天生没有这样的精神气,后天再硬要鼓吹“turn it off”来获取正能量,我总感觉这也并不是什么好事。然后再说在非洲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们的出路在哪呢?我从头到尾不觉得,摩门传教士的到来能为他们改变任何实质的东西。首先他们本来就有自己一套面对生活的哲学,那就是“Hasa Diga Eebowai”,当人生不如意时,就举头咒骂老天。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处世方法,但我也不觉得传教士能教出来的正能量或者摩门教的宗教思想能强多少。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这些非洲难民皈依了摩门教,也不在于他们皈依的摩门教是被扭曲的由传教士瞎编出来的,能不能真的去到那个Sal Tlay Ka Siti也不重要,重点在于他们接下来相信有那么一个“latter day”。Tomorrow is a latter day and I am here for you. 被我解读得那么枯燥,其实这部音乐剧最大得特点是搞笑来着。五颗星!从头笑到尾,要是我英语能再好一点的话,那更要笑到来不及喘气了。有solid的解答冲突的故事,加上好玩的台词、好听的歌曲、搞笑的舞蹈,完美的音乐剧!最后附一个主角之一Andrew Rannells在2011年Tony Awards上表演的经典曲目《I Believe》。他真的好会唱,而且我最喜欢他歌声里坚定+乐观+二+天然正能量的感觉。

西方哲学史: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7100059954 在和小伙伴们读完GEB之后,接下来的这个大部头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试图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每一章节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想法,这种卡片式的归纳看似比较机械,横向的比较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但也显天真,但只够我用也就够了。下面大部分摘抄Kate的minutes,多谢。 希腊文明的兴起 The Rise of Greek Civilization 四大文明古国都那么辉煌和出名,但是西方现在给大家留下长远影响的哲学思想却只有古希腊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古代文明本身是在不断传播和交流的,所谓的希腊的文明,其实夹杂着各种埃及神学、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印度欧罗巴宗教等等的往来;另一个是希腊最终成为了一块稳定的热土,各种哲学家前赴后继地百花争艳地出现。看这一章的时候,会很自觉地把希腊哲学he中国古代哲学作比较。我很惊异于在地中海四周的这些古文明,当时它们的交流是如此地频繁且有效,这些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撞,最后留下了那么多种多样的果实。而中国的确也是一直处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但是真的流传下来的似乎仅有儒家文化这个大头,其他的各种哲学思想犹存但却无法发扬光大。 米利都学派 The Milesian School 泰勒斯(Thales),第一位哲学家。预测过日蚀。认为万物都是水构成的。有人攻击说哲学家没用,他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到橄榄丰收,于是以低价租下了所有的榨橄榄油的器具,丰收后以高价租出挣了一笔。这显示出哲学家不是没办法挣钱,只是心思不在挣钱。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认为justice最重要。他认为水不可能是最主要的物质,最主要的物质不可能是我们所知的,因为如果是水、土、火这样的物质,那为什么世界没有被水征服呢?他还认为人类是进化来的,因为第一个人不可能和现在一样,是个婴儿,那样的话他不能存活。他还第一个试图制作地图。他认为地球是个圆柱。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认为地球是圆桌,认为万物由空气构成。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这位哲学家其实有两派在现在的我们看来看无关的信念。一方面,他的学生/教派有非常奇怪的教规:不能吃豆子之类;他还坚决相信灵魂轮回。另一方面,他认为all things are numbers。他最出名的即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因为这个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后自然就引出了根号2这样的无理数,引发了之后数学的发展。毕达哥拉斯把数学和神学结合在一起,数学中的纯抽象的东西,就可以和上帝联系在一起。我们画的点、线,永远不可能是理想的。但是理想的这些概念仍然在那里,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上帝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记得我们有一番关于感官和结论的争论,但是我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各方的主要观点和冲突点了。 赫拉克利斯 Heraclitus 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动。“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句话就是出自他。他还认为火和干是好的,水、潮湿是坏的。他很鄙视别人。好像喜欢战争。认为人都很蠢只有外力才能迫使他们做正确的事。认为对立很重要,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没有恶,善就没有意义。 巴门尼德 Parmenides  他的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即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中文源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主张nothing changes。论据是:你思考或说到的东西,如果你的语言或思考不是无意义的话,总是指一个事物。而你无论何时都可以去想任何事情。所以这些事情不会变。 这个结论现在看起来很不堪一击。罗素推倒巴门尼德的过程是他错在了认为语言不会变这一点上。当时的人谈论的乔治华盛顿,和后来的人如我们谈论的乔治华盛顿,不是完全一样的概念。 我觉得其实巴门尼德的推断是走这么一个二段推导的过程:语言没有变化,所以没有事物的产生与消亡,所以世界没有变化。所谓的“语言没有变化”,还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一个词语的语义本身没有变化,另一个是一句句子的整体构成没有变化。罗素的着手点是巴门尼德的第一段推导,那么如果我们假设第一段推导没问题的话,我们可不可以从第二个推导里找出毛病来推翻巴门尼德呢?比如说我们假设猴子的语言系统千百年来未曾改变,那么对于猴子而言是不是世界没有变化呢?因为我觉得得出“没有事物的产生与消亡”从某种角度而言并非天方夜谭,所有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其实并没有产生变化,只不过是组合的方式不同而已了。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定义这个“变化”上面。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他有各种科学方面的发现:空气是一种物质、离心力、天文学等等;还有关于宇宙学的观点:世界由土、气、火、水四元素构成,中间有love和strife之间的互相抗衡与互相转换地位,而这些是由chance和neccesity掌控的。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Athens in Relation to Culture 这一章主要讲了罗素关于如何看待雅典文化的一些想法。 阿那克萨哥拉 Anaxagoras 他的观点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无限分小,不管多小都还包含着一部分的所有东西。mind(nous)另当别论,它只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它是一切motion的动力。不同人的智力区别来自于他们身体的区别。他的观点非常mechanical,比较偏科学(而不象后来的柏拉图更偏伦理)。他是把哲学带入雅典的人。 原子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