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题外话,我去年去英国的时候想好要看几部音乐剧,还准备好了十足的预算。然后到了伦敦,在售票处把《Once》、《Wicked》、《Matilda》三部剧的票子一买,便宜得让我大呼赚到了。因为我本来准备的是每场60磅左右的原价预算,而买到的这三张票子虽然位子并不是很前面,但是却一点也不影响观看,并且加起来也才70多磅,不过前提是这三场都是在weekday晚上。然后在临近离开的周末,我想找找看有啥别的好看的,也不知道怎么地就想要看这部《The Book of Mormon》了。谁知道,这部《The Book of Mormon》还剩余有位的票价竟然和前面三部音乐剧票价加起来差不多。可见这部音乐剧有多受欢迎。在犹豫要不要花重金看这部我不确定好不好看的音乐剧的时候,我来到演出的那个剧场,剧场里的工作人员建议我5、6点的时候去报名抽免费票。竟然还有免费票这种好事!原来他们每天晚上都会留下十几张票子,作为福利在临开场前一个小时送给观众。结果是我没被抽中,铩羽而归。另,中将的/参与抽奖的几乎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
最近意外发现,原来网上有枪版的下载,我很无耻地还是免费看了。枪版的效果很差,但是这部音乐剧太赞啦!它讲的是两位摩门教的年轻传教士被派往乌干达,在那里贫穷、战乱、艾滋泛滥,这两位小伙伴在非洲在信仰开始动摇的同时稳固了大家的。我现在看各种讲故事的影视作品,常纠结于一件事情,就是编者如果解决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冲突矛盾。一个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故事,自然是有一个它自己的突出点。就好像侯世达说的,在巴赫(或者任何其他作曲家)的曲子里,必然现有一个引听众注意的一个旋律,然后必然有一个音让听众有回归终结的感觉,这样的作品才完整,才不会让听众又被耍了的感觉。两位从完美宗教领域出来的传教士,怎样才能到未开化且疾苦的非常人民带来信仰上的解脱呢?而且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统的教科书式的故事,那么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实现呢?这正是我所纠结的一个解决方案。我很高兴,《The Book of Mormon》给了我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再插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超级厌恶第3季的《Sherlock》,在第2季终吊足观众胃口的那个悬念,都不要说魔法特提供给大家的解答是否合理了,关键是魔法特根本不在乎去解决它,他就愿意这样玩观众。)
我对西洋宗教的理解几乎为零,更分辨不了摩门教的不同之处,对所谓的传教士也是很难理解。这么一个一个敲开别人家的大门来传教的,真的有人会去理他吗?就算理了,还真的有人会皈依吗?这些摩门传教士的存在,本身有它神奇的地方,他们都太欢乐了。我感觉这种欢乐,是与身俱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他们是不在乎外界的反应如何,就朝着心中的那个mission勇往向前,失败挫折也依然乐乐呵呵地“二”下去。这种把负能量全部“turn it off”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能够天生有这种天赋的人,我觉得是受到了老天的眷顾。但是要是天生没有这样的精神气,后天再硬要鼓吹“turn it off”来获取正能量,我总感觉这也并不是什么好事。然后再说在非洲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们的出路在哪呢?我从头到尾不觉得,摩门传教士的到来能为他们改变任何实质的东西。首先他们本来就有自己一套面对生活的哲学,那就是“Hasa Diga Eebowai”,当人生不如意时,就举头咒骂老天。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处世方法,但我也不觉得传教士能教出来的正能量或者摩门教的宗教思想能强多少。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这些非洲难民皈依了摩门教,也不在于他们皈依的摩门教是被扭曲的由传教士瞎编出来的,能不能真的去到那个Sal Tlay Ka Siti也不重要,重点在于他们接下来相信有那么一个“latter day”。Tomorrow is a latter day and I am here for you.
被我解读得那么枯燥,其实这部音乐剧最大得特点是搞笑来着。五颗星!从头笑到尾,要是我英语能再好一点的话,那更要笑到来不及喘气了。有solid的解答冲突的故事,加上好玩的台词、好听的歌曲、搞笑的舞蹈,完美的音乐剧!最后附一个主角之一Andrew Rannells在2011年Tony Awards上表演的经典曲目《I Believe》。他真的好会唱,而且我最喜欢他歌声里坚定+乐观+二+天然正能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