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3

李尔王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朱生豪(译) 9787544733168 1.你认为考黛莲为何不愿意像她的两个姐姐那样去迎合她的父亲?你认为她的表现有错吗? 我猜测小女儿这么做是出于自己耿直的性格。我比较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真正的孝顺关键点难道不是在于父母想要什么而不是子女能得到什么吗?试问小女儿在如此回答问题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会这样反应,她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清高而故意把父亲丢给两个不孝姐姐吗? 2.你认为李尔王家庭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比较这种矛盾与葛洛斯忒的家庭矛盾的异同?如果矛盾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是什么使李尔王/葛洛斯忒发展到互相杀戮的状态?这样的结局谁负有主要责任? 矛盾的确是家庭的常态。因为父母和子女对同一件事,自然各有各的perspective。这种perspective的差距越大就越可能产生矛盾和悲剧。 3.试比较李尔王与葛洛斯忒的性格,你认为导致他们错误判断的原因是什么?相同的吗?  说好听点,他们都太天真了,愿意去相信一些人和信念。其实是他们在轻信一些不值得相信的东西。 4.你认为葛特孟要杀李尔和考黛莲的动机是什么? 此时的私生子已经和两位姐姐达成了利益联盟。私生子是一个纯粹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李尔王和小女儿的死对他而言当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5.你认为葛特孟的这种世界观与他的作恶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吗?这样的观点是否为他自私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书里面私生子关于自己的恶与星座无关这一说法,为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做了完美的铺垫。 6.你认为葛特孟最后说出处死李尔和考黛莲的真相是出于何种心理? 我没有想通这一点,我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非常的惊讶。滚滚说是两位姐姐对他的爱唤醒了他的良知,似乎有点道理。 7.比较葛特孟与两位姐姐你认为葛特孟更好一些吗?  略 8.莎士比亚为何要写李尔王与暴风雨的对抗?在一出人为的悲剧里插入自然的力量有何深意? 我觉得李尔王纯矫情。 9.傻子的存在有何深意? zh说傻子/弄人其实是莎士比亚的化身,表达了莎士比亚的个人观点。我觉得这种角色我最讨厌!说是说傻子,然后讲出来的话又都是真理,我感觉傻子是在挑战观众/读者的智商。 10.你是如何解读最后考黛丽亚和李尔王的死亡。  类似的故事,其实可以编成一个喜剧收尾。但是我看中莎士比亚在最后把李尔王和小女儿都写死,我觉得他们俩都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把故事完满收场反而刻意。我觉得李尔王和小女儿的死,体现了这背后的矛盾不可调和之大。这里的矛盾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perspective,而在这个故事里其实就是“孝顺”不孝顺的问题。我不得不坦白我的观点,我觉得“孝顺”是一种被overrated的东西。 11.《李尔王》的悲剧性何在,以及你是如何看待《李尔王》这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我愿意拿《李尔王》和《麦克白》的悲剧做比较。麦克白的悲剧比较容易被当代的人看清,能不能避免是另一个话题了,但是至少现在的人们比麦克白有优势,优势在于那么几百年关于生命的思索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而李尔王的悲剧,我觉得现在依然在不断重演,每天电视里的老娘舅都是讲不完的李尔王的故事。区别就在于,就算是现在的人们还是无法认清李尔王的问题,或者即使有所意识也不愿意去改变。能不能改变是另一个话题,但是重点是现在的人们不愿意改变: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看问题的立场,这个挺好的。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正确的立场和角度呢?我个人认为是没有的。zh说,总归有那么一个客观的、或者是最接近客观的角度。东东说,的确可能存在这么一个角度,但是这是人类不可能掌握的角度,因为人类必然会把它主观化。我觉得东东说的也蛮有道理的。

水魅雷普利

水魅雷普利 Ripley Under Water Patricia Highsmith 傅玉安(译) 9787532758531 作为雷普利系列的最后一本,这第五本成功地延续了每一个雷普利地一个共有地特性:结局是戛然而止的,好像这个故事都没有讲完似的。与之前不同的是,前几本的故事吊在一半至少还有后面的那本把故事补充完整,而这第五本确实是没有后继了。在这一本的故事里,其实是Ripley在被他的过往纠缠着,好像是现在在还那些旧债一样。这本书出现了一个非常神秘的和他对手的人物,我到现在还是没有明白这个对手如此纠缠Ripley的真实原因。所以Ripley几乎全都是被动地在面对所有的问题,而且最终对手的死其实更多的是一场意外,而非Ripley的主观动作。不过话说回来,着对手死的也太莫名其妙和轻易了吧,好像是作者写了很多却又有点不知如何收尾的感觉。 看完这五本雷普利,我发现我心目中的Tom Ripley这个形象多多少少有点变了。以前我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反面人物,我不仅可以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做的坏事,我甚至多少还愿意站在他的一边。而五本书读完,他却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似乎生来在某些(道德评判)方面比较木讷,而不是一个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挣扎的人。有这样的免疫能力,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老天对Ripley的眷顾,至少我感觉我自己比较无法去为这样的人物多放心思。

麦克白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朱生豪(译) 9787544733168 叶沙的读书小组这一季度的主题是莎士比亚,我这一次深深感到了和十几个人一起读一本书的好处。因为我刚读完《麦克白》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也根本想不出来有什么好讨论的。但是在真的讨论的时候,有问题的引导,会发觉原来看似基本的问题,大家每个人的解读都会相差这么多。特别是毛毛一直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最后一个重磅炸弹把所有人都说得哑口无言了。好多问题的答案我也都是当场想的,我知道可能还是比较幼稚的,仅仅记录一下,以供以后比较。毛毛总结的时候说,每个人对麦克白的解读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局限,我想看看我自己以后若是再读《麦克白》的时候,会是怎样不用的局限。 1.麦克白何时产生弑君的念头? 我记得读到麦克白有杀人的念头的时候我是十分惊讶的。变成国王有很多种可能的道路和或许的因缘巧合,但是至少作为读者的我而言,我是一点点也没有想到“杀人”会作为其中的一个选项。可能对我而言,“杀人”是自然而然地、早已在大前提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在麦克白的、甚至是莎士比亚的那个年代,“杀人”还会是个比较普遍的念头呢?我觉得是因为时代的局限,那时候的人们的确没有现在那么开化。就好像在我心目中不存在丝毫的杀人选项一样,在麦克白的心目中,其实是认为“杀人是件正常事”的。在这个前提下,麦克白真正的弑君的念头,我觉得是在和他老婆碰头后产生的。因为有“杀人是件正常事”的心里基础,所以他接受了他老婆的“指示”。 2.麦克白弑君前为什么迟疑?  就算“杀人是件正常事”,并不代表是件连脑子都不需要动一动的事情。我说“吃饭是件正常事”,但是一个已经吃饱的人在诱人的大餐面前还是会迟疑啊。 3.麦克白杀害邓肯和班柯后出现了极度的恐惧,是否代表他有悔意?如果是的话,他为何不停手?  从“杀人是件正常事”的时代到“杀人不是件正常事”的现在,这其中的进化是那么多世纪人类的进程,是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教训、历史得出的道理。而发生在麦克白身上的表现,其实是他在用一个人个人的衡量去反思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的优势,只是比麦克白多处那么几百年的衡量得出的结果罢了。 4.为何麦克白在大军逼近、妻子死后反而不再恐惧?在战场上临死前拒不投降?  我对麦克白的印象,到了最后的结局的地方,还是很好的。特别是他临死前的英勇和坦然,我还有点敬佩。我觉得这是他真正开始用人的姿态去挑战命运。(这里大家讨论到东西方人对命运的不同的看法,西方人往往会把自己和命运对立起来看,而东方人的哲学更多的是天人合一。) 5.如果麦克白和邓肯或剧中其他人物互换位置,悲剧是否仍会发生? 肯定会。莎士比亚的悲剧,不可能是只适用于那么一个特定的麦克白的,人类的悲剧的意义不就在于它会是不断重复的嘛。但是我在想,麦克白的悲剧到底是人类的悲剧呢,还只是时代的悲剧。要是把麦克白的场景放在现在,或者放到未来,他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说到这里,又牵涉到另一个核心问题,麦克白的悲剧到底指什么呢?是他弑君这一动作,还是他弑君后的反思,还是他最终战死?我觉得我需要看一下《麦克白》的现代改编,看看James McAvoy的麦克白,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6.女巫代表什么?在麦克白悲剧中的有何作用?两次预言的本质是否相同? 我觉得《麦克白》中的女巫百分百地对应“命运”。但是我发现其实麦克白对待女巫/命运的态度,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是改变了的的。一开始,他等于是在顺从命运,而到最后他才真正反抗命运。那么换一种方法来问之前那个关于悲剧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麦克贝的悲剧在于他对命运的抗争,还是在于他对命运的顺从呢? 7.麦克白夫人在麦的悲剧中扮演什么角色?和女巫的作用是否一样?  其实麦克白的悲剧,我50%要把它怪在麦克白夫人头上诶。 8.如果没有女巫和/或夫人的诱惑和怂恿,麦克白是否仍会弑君? 我觉得不一定,很不一定。如果完全不存在诱惑和怂恿,很有可能麦克白就不弑君。但是就算没有这几个女巫,没有这一个麦克白夫人的这次怂恿,却很有可能接下来有别次别样的诱惑和怂恿,还是会导致弑君。 9.麦克白悲剧的主要原因(提示角度:性格论、命运论、自由意志、原罪论、现世论等等)  我接着是人类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来谈。其实我觉得如果从一个非常非常宏观的时间角度来看,所有的人类的悲剧其实都是时代的悲剧,这样就不用纠结了。 最后一定要转一下毛毛的总结帖。   麦克白总结稿  写在前面的话: 之前一直有点忙,时隔一周才写总结,难免挂一漏万,不到之处请诸位见谅。所幸我从来也没有打算过把诸位的所有观点一一罗列,我一直觉得,领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讨论的方式也如是。但是方式方法,总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升。鉴于莎士比亚的经典性和受关注程度,我们不希望依然选择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读他的作品,用现代的眼光去解构旧时代的人的所思所想。比较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更为系统,更为有理论性的梳理,无奈我们的知识储备和背景知识也不够。因此,我希望我们能着眼和讨论的是,超越时代和国别之后,千百年来人类共通的人性。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主题,而不是人物分析和大主题讨论的原因。 主题: 《麦克白》的悲剧成因及悲剧的价值 问题: 1.麦克白何时产生弑君的念头? 2.麦克白弑君前为什么迟疑? 3.麦克白杀害邓肯和班柯后出现了极度的恐惧,是否代表他有悔意?如果是的话,他为何不停手? 4.为何麦克白在大军逼近、妻子死后反而不再恐惧?在战场上临死前拒不投降? 5.如果麦克白和邓肯或剧中其他人物互换位置,悲剧是否仍会发生? 6.女巫代表什么?在麦克白悲剧中的有何作用?两次预言的本质是否相同? 7.麦克白夫人在麦的悲剧中扮演什么角色?和女巫的作用是否一样? 8.如果没有女巫和/或夫人的诱惑和怂恿,麦克白是否仍会弑君? 9.麦克白悲剧的主要原因(提示角度:性格论、命运论、自由意志、原罪论、现世论等等) 10.麦克白作为负面人物最终自食其果,他的悲剧的价值或意义在哪里? 11.同为负面人物的克劳迪奥(《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区别是什么?(备选题) 12.《俄狄浦斯王》和《麦克白》主人公悲剧的区别是什么?反映了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悲剧观怎样的差异?(备选题) 我们选择了这十二个问题,当中的联系是很明确的。 首先,关于麦克白悲剧的成因,历来的解释有很多种。有观点认为,《麦克白》中超自然的力量代表了命运的力量,因而具有命运悲剧的审美特质;有观点认为,《麦克白》虽然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但麦克白所有的行动都可以从其性格中找出根源,因而是性格悲剧。有观点认为,麦克白是被“挟持”的罪人,女巫的预言和麦克白夫人的怂恿才是罪恶之源,将其悲剧的主因归结为外界的力量的影响。在讨论中,大家的回答也基本上cover到了这些方面。有意思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的观点也会随着他人论点的阐述而进行修正和改变,最终选定的那个答案也许会一开始的并不完全一致,各有倾向性。 我在最后总结答案的时候说的话,或许有offend到大家,说大家的观点是各自的局限,这句话有错有对。大家不妨好好的想想自己的答案,无论我们选择怎么样的立场去理解麦克白,甚至是哈姆雷特,都显示了我们在心中认定的某些标准的主次顺序。而为什么会有先后之分,也许是我们各自需要去解答的答案。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写出了普遍的共通的高贵的人性,难以想象一个人要有如何的经历,才能如此全面的审视人类本身。而我们阅读莎士比亚,同样也是在和我们自己对话,而绝非和他人的性格弱点、和道德标准、和他人的欲望角力。这也是我不愿意透露我自己的答案的原因,毕竟看透别人容易,自知最难,在解答完斯芬克斯之谜之后,俄狄浦斯王还是无法得知自己的命运。 其次再给大家补充一下西方悲剧精神的一些历史线索。(以下大部分是摘录。) 狄克逊说过。“只有当我们被逼得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考并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在接近于产生悲剧。”这样的悲剧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经过了尼采的酒神与日神的理论后,又被总结为“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这在古希腊诸多思想文化中都有体现,而有两大部分值得引起关注,其一是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其二是哲学两重世界的分裂。(以柏拉图为代表)。之后,基督教悲剧精神又集中在耶稣身上体现出来。耶稣传道的过程无时不表现出自然感性生命的有限性和神的力量的无限性这两重特征的尖锐冲突。漫长的中世纪过后,人的问题再次凸显,欧洲思想文化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史,进入了最辉煌也最令人神往的历程。 历史背景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从此罪就降临到了世界。” 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社会影响 […]

HOLY MOTORS

前一阵读GEB,读到一段印度数学家拉玛奴衍的故事。说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收到一带拉玛奴衍寄给他的研究发现,但是不能确定其内容的真假。哈代运用的推理方法是:“他们必定是真的,因为假如它们不真,不可能会有人具备杜撰它们的现象力。作者肯定百分之百地城市,因为大数学家比具有如此难以置信的技巧的窃贼或骗子更常见。”哪一个更可能呢,别出心裁的骗子,还是天资过人的数学家,其概率显然偏向于前者。这种出人意料的推理方法,我以前从没有有意识地主动采用过,一旦把这种方法理论化,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日常处理问题的方法,不纠结。但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个瞬间摧毁这一方法的案例。 昨天晚上我去看上海电影节展演的《Holy Motors》。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影片中的对话95%都是法语,剩下一些片断的英语,播放的屏幕中自带了日语翻译的字幕,在屏幕下面的LED放的是中文翻译字幕。日语字幕是百分百对应法语对话的,但是中文字幕完全对不上。我简直惊呆了,是一句也对不上!就连很明显的剧中人物在说一段数字,日语字幕显示的是一串对应的阿拉伯数字,而中文字幕显示的却是完全不搭界的别的什么东西。就好像是一个聋子在看这部电影的画面,然后完全自我发挥在给这些画面编对话,而且这个翻译连剧中人物的关系也全是自己瞎编的。能把这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的对话都自己编出来,并且时间轴和句子的大概长度都能对得上,自己本身还成一套逻辑。这样花的功夫其实一点也不老老实实翻译的要少,原来别出心裁的骗子的概率还是不小的。但是这样的翻译更给人一种侮辱感,一种在挑战观众智商的感觉。 回过头来说这本电影本身,据我印象这个主人公一天里面有7、8个rendezvous。(从一开始我就被中文翻译忽悠了,这里关键的数字我记得中文翻译的正好是相反的意思,说是没有什么议程。)主人公被一辆limo载着,在巴黎四处游荡去执行一个个的任务。凭我的记忆,第一个是邻街乞讨的老妇,第二个是特效演员,第三个是抢女人的痴男,第四个是接女儿回家的父亲,第五个是黑道暗杀,然后遇到老板自问自答工作的理由,第六个是在香街枪杀,第七个是临死跟侄女别离的老人,然后主人公遇到了昔日的故人,第八个是回家见猩猩妻儿。(在找海报的时候,突然看到还有一个在教堂弹手风琴的rdv,但是记不清是在哪个任务后面了。)越到后面越让人觉得是一部科幻片,痴男和女模特的互动,几乎死了可以复活得完好如初的,猩猩的家族,到最后limo车之间的对话(点了这个holy motors的题)。想要表达的,就我能理解的,无外乎是暗指人们人生中不断遭遇的像是演戏一样的假面具。但其实面具与面具之间又不一样,至少在前几个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在执行的时候几乎是一种麻木的样子,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再加上他碰到Kylie Minogue后,身心俱惫,我们能清除地感受到他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的再三犹豫和不甘。但是这最后一个任务到底是真的任务还是现实的回归呢?因为明明他在执行这个任务之前就拿到了当天应得的所有报酬了呀。还是说明了这个主人公只要踏出了这辆holy motor,他所有的人生都是任务?看完略感郁闷。

Game of Thrones S3

(穿越配图) 其实第三季开始的时候,有一度我差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人物实在太多,故事情节分散得一塌糊涂,一集里面根本来不及把每一个家族涉及到的故事都讲到。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在支撑着我看下去,但是真的一集不拉地看完以后还是觉得好看,结束了反而觉得还没有看够。因为身边有好几个已经看过原著的人,所以之前剧透我也听的差不多了。我对剧中那些主要人物的喜好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就是,原来喜欢的现在越来越讨厌,原来讨厌的现在依然讨厌。原来在我心目中,狼家的我都挺喜欢的,但是到了第三季,一个个都很不争气的感觉,其中还几个我甚至觉得有点讨厌。Robb莫名其妙找了一个老婆引来杀身之祸,Sansa傻乎乎地花痴百花骑士,Arya变成了一个一心只有复仇的冷血(看到她假丢硬币的镜头我都惊呆了),Snow为啥要抛下他的女友独自回巢呢?然后再对不喜欢的人物排名,圣母、红衣女、Joffrey,前三名的竞争十分激烈。为啥我对一部剧里的主人公没一个满意的,还看得那么起劲呢?我真心不希望最后结局是圣母大获全胜,但是现在看上去还能跟圣母抗衡的也没啥我看的上的,希望George R. R. Martin后面出来个讨人喜欢的角色称王吧。

J-Playlist 2013-05

专辑类 GARNET CROW – THE ONE ~ALL SINGLES BEST~ 我简直不能相信他们解散的消息!其实这两年我对GARNET CROW的关注日趋平淡,有点把他们take for granted了,直到得知他们要解散的消息,才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喜爱依旧。这张三碟精选辑真的是实打实的精选,从最开始到最近的好歌都收了。我唯一的抱怨是没有收那首《Holy Ground》。相信大多数中国听众对GARNET CROW有印象都是从《名侦探柯南》开始的,《Mysterious Eyes》、《夏の幻》、《夢みたあとで》、《君という光》等等,到现在听来也都还是五颗星好听的好歌!而我真正喜欢上GARNET CROW就是因为那首《Holy Ground》,好像稍带一点赞美歌气息的,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是由主唱中村由利一口气平稳的唱下来的,我觉得太赞了。中村由利的中低音听起来非常舒服,所以他们的好多歌乍听之下似乎很无味,但是其实有一种力量慢慢地渗入人心。我本来以为听这张全面地精选,我只会对比较老的歌有印象有感觉,但是没想到那几首比较近年的歌,我也同样喜欢。每首歌都推荐,GARNET CROW的解散真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啊。 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 – Nice catch the moment ! 这封面。。。这笑容。。。真的好二。ナオト・インティライミ的歌真的有一种给人抛开烦恼无忧无虑的感觉,纵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做不到,但是听听这种轻松愉快的歌曲也是很好的。我喜欢《恋する季節》、《365》、《しあわせになるために》和专辑同名歌曲《Catch the moment》。 plenty – this 我太爱这位歌手的嗓音啦!从旋律上而言的话,其实并不是非常我的菜,推荐《fly&fall》。 单曲类 Perfume – Magic of Love 这首同名主打基本保持了Perfume一般的水平,算是无功无过吧。但是这服装设计太难看了,我能谅解是为了配合电音比较机械地分配三位最基本的纯色加几何符号,但是一点也不好看啊。而且我看了MV,觉得超无聊的,强烈要求Perfume排新舞! テゴマス – 猫中毒 我怎么就会下载这张单曲,真想把我自己的手剁掉,不,是把我自己的眼睛戳瞎。其实不用,看到这张的封面,眼睛自然就瞎了。有些东西真的是不能看到之后再也不能unsee的。想到テゴマス的上一张单曲和再之前的《青いベンチ》相差那么多,我本来想说给テゴマス第二次机会的,但是这张我真的无语了。 EXILE ATSUSHI & 辻井伸行 – それでも、生きてゆく 蛮好听的,流氓大叔特别适合深情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