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治愈系的《夏目友人帳》是近几年来我唯一追看的日本动画。2008年夏天和2009年的冬天播了两季,然后一直没有音讯。等到今年6月听到夏天要播《夏目友人帳 参》的时候,我猛然觉得这个夏天最值得我期待的就是这部动画的第三季了。要说这部动画到底哪里好看,我实在说不出来;这部动画也不适合推荐,因为有的人就是看不出来它的好。所以我就愿意自己独自静静地欣赏。 说实话,我觉得第三季没有前两季那么能感动到我,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心境也变了。但是感触还是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看某一集的时候我突然想通了一个自小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小时候一直想不通的是,人的勇气到底从哪来?一个人的胆子大胆子小,似乎纯粹是天生的。勇气这个东西似乎也不是可以通过训练什么的得成或者加强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很勇敢呢?这东西完全就是人类随机拥有的非人自我可以控制的天赋吗?我现在想到了,那是因为有在乎的人。很多事情,要是单纯为了自己的话,可能都不愿意做;但是要是为了在乎的人的话,会主动的承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父母可能为了孩子而愿意去付出更多争取更多,当然这未必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有在乎的人,意味着有在乎的那份相应的情感或者信仰,为了这一份抽象化的东西,人自然而然地拥有更多的力量和勇气。我觉得所谓勇气,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说一下配乐,我不得不说《夏目友人帳》三季来的片头片尾曲都非常好听!前两季的片尾曲在我心中是绝对的经典,分别是中孝介的《夏夕空》和高鈴的《愛してる》。第三季也保持了以往的风格,片头是比较励志欢快的HOW MERRY MARRY的《僕にできること》,片尾又请回来中孝介跨刀宮本笑里演唱的《君ノカケラ》。两首我都喜欢。明年会有第四季,我还会追看的。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1
周末 伯恩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印芝虹(译) 9787532750474 顶着《生死朗读》原著者的光环的伯恩哈德·施林克,《周末》是他2008年的一部小说。看的时候没有当初看《生死朗读》的时候的那份震动和启发,最终主人公的告白也略显仓促、铺陈不足。可能是因为其中人物有点多,我发觉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时间是花在回忆这个人物究竟是谁上面。防痴呆的recap就直接引用豆瓣上的简介好了,情节和人物关系其实这不多就这些。 不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约尔克被总统 赦免释放。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克里斯蒂安娜希望这是帮弟弟开始新生活的好机 会,不过,对于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心情复杂,往昔不堪回首。约尔克曾经是德国红军派成员,这个深受极左思潮影响、发端于西德六八年学潮的团体在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发展成暴力恐怖组织,在七八十年代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绑架、谋杀事件,约尔克正是这些恐怖事件的参与者。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 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 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三天的聚会中,约尔克,他的律师,他的“革命同志”,以前的情 人,多年失去联系的儿子,每个人的表现,说话、神态、心情……事过境迁,不仅是约尔克,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 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而今天面临新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世界让这些不仅仅只是回顾。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新资本主义的文化 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 理查德·桑内特 Richard Sennett 李继宏(译) 9787532750627 觉得作者分析得很到位(本身就很有匠人精神),讲的内容我也觉得有道理,但是我就是没办法有认同感。我不大愿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人生。我也很赞同匠人精神,但是这种赞同几乎是情感上的,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想简单地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个人而言,为什么要推崇匠人精神?我觉得说到底采用怎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这是很个人的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偏好之分。也就是说,究竟是选择兢兢业业的匠人精神还是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小市民精神,这两这者本身在我看来是没有优劣区别的。而且这两种处世态度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不可能被所有人采用,都只适合运用在各自的一部分人身上。为什么还要夸赞前者而贬低后者呢? PS:整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封内作者的照片,作双手捧脸状,太搞笑了。而且随手一搜Richard Sennett的名字,出来的图片四张有两张他是在捧脸的。他是有多爱这个姿势啊?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今天终于去看了话剧《哥本哈根》,实在是太棒了!回家的路上我的情绪还蛮复杂的,一方面总是觉得看了这样题材的作品心情总是非常低沉,另一方面又觉得可以接触到这样的作品欣喜和兴奋。这部话剧的信息量真的很大,真的有必要看不止一遍。本来已经不高兴写感后感了,怕是自己写下来的只是很初级很片面的观感。但是后来觉得还是有必要整理一下我的思绪,就算是存档,等到以后有机会读剧本或者重看话剧之后再看看有什么新的领悟。 话剧的剧本是由英国作家Michael Frayn写的,内容基于历史真实事件。三位主角的灵魂在天堂会面,通过对话和追忆的表现方式,讲诉了1941年9月,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前往已被纳粹德国占领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与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会面的故事。历史背景是当时的德国和美国都在试图研制原子弹,带领德国团队的便是这位在专业领域首屈一指的海森堡。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美国领先造出并且使用了原子弹,而这就发生在海森堡和玻尔会面之后。自那次会面,海森堡和玻尔两人彻底决裂,玻尔前往美国帮助实现建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那么海森堡和玻尔在哥本哈根的这场会面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在看话剧之前,我对故事的背景有一点点知道,我心想:这个么应该就是海森堡见到自己多年的导师之后被其教诲,然后自己默默在德国故意不把原子弹造出来。这部话剧看了一半,就很明显地发觉我自己一开始的想法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再看下去,便发觉作者的思考有多深层次和多层次,而且思考的方式还是和主人公研究的内容相符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利用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讲述海森堡的故事的一部话剧。(GEB的同构理论到处都存在啊!) 话剧花了大概一半的时间讲述了第一种两人会晤可能的解释,也就是海森堡去见玻尔其实是想要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因为当时的裂变还都在纯粹的理论阶段,想要把核裂变运用到二战的武器上面的可行性,这个还是只有顶尖的物理学家才能回答。海森堡也猜到可能德国和美国都想要实现核武器化,但是只有两边的负责人都向当局否认其可行性,原子弹也就不可能被造出来了。而他向他的倒是玻尔提出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物理学家,是否可以从事将原子能应用于爆炸的研究呢?”(具体措辞我有点记不清了。)玻尔一听到这句话,便认定海森堡是想要一心一意地帮希特勒造原子弹了,于是匆匆把海森堡赶走了。 今天的话剧其实最震撼到我的是关于原子弹的解读。虽然说二战的结果是美国比德国先造出了原子弹,这才使得纳粹失败下台,看上去好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这也改变不了原子弹作为超强大的大面积杀伤武器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一事实。这一点我之前有想过,但是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这还是错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物理学家,是否可以从事将原子能应用于爆炸的研究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是否定的话,我觉得那肯定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海森堡。为了正义造原子弹,并不比为希特勒造原子弹更理直气壮说得过去。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对方开始研究制造原子弹了,唯一使我方减小危险的方式似乎就是也投入研究并且试图比对方更早成功。这样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了吗?我想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是觉得非常受挫的。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从博弈的逻辑角度,这个恶性循环的始作俑者就是那迈出的第一步恶行。所以毋以恶小而为之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恶也会裂变。但是我觉得要是光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话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因为你无法去控制或者提防别人的那第一步恶。所以我想到的第二个角度是一种很无奈而极端的面对方式──为什么一定要以恶制恶呢?为什么不能竭尽全力以善来面对这个世界呢?就算是用尽全部的善也无法战胜恶,那就这样灭亡了牺牲了,这样不好吗?说什么人类的首要需求是生存,这样的认识我觉得还能再高尚一点。 我隐约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很梦幻理想,因为要是按照我这样的逻辑的话,都帮着“宁为玉碎死就死吧”的态度面对世界的话,要是真的都“玉碎”了,那这个世界不就是纯粹的恶行当道了吗?这就好像剧中的海森堡的选择,我忍不住要对他生出同情来。有这么一个被正义之士看来不耻的一份工作,为希特勒的科学队伍领头服务。看上去好像是只要有点志气的科学家都不会愿意的,但是要是海森堡不担当下来的话,只有可能让道德更为败坏的人得权势为所欲为。海森堡在为希特勒服务的同时,其实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事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这样的行为该如何评价我还要再想想。 话题说回话剧的剧情,就好像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一样,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同一件事情既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接下来作者就不断推翻自己之前的解释,开始从不同的方面来试图重新解读这一样会面。海森堡到底为什么要去哥本哈根找玻尔?这后面的一些解读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概记得一些。比如,从玻尔的妻子的角度来看海森堡,可能他是纯粹为了炫耀而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盲点就是这个人自己本身;光通过双缝实验的时候可能是走任意一缝,而人来走的话可能是二十几条中的任意一缝;海森堡没有造出原子弹可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里根本不想造……看来真的有必要重看或者去细读剧本。 最后感谢小冷!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这一集其实是我下半季里面仅次于“The Girl Who Waited”喜欢的一集,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集关于怪兽的设定很让我意外。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被置入一个奇怪的大楼,看到了自己最可怕的噩梦,然后离奇被怪兽弄死。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很容易就猜到这个怪兽其实是在利用某些手段来吸取它的牺牲者身上的某一种能量。要是按照以往的逻辑,总归想到的是恐惧的能量,但是结果却是很令人想不到的faith(信仰、信任、信心)的力量。光是这一点我觉得能讨论的东西就很多。 在我看来,faith一点也不能算是消极负面的东西,甚至有时候可以算作是正面的东西。那为什么打败怪兽的方式却是消除faith呢?通过消除一样几近正面的东西来对付一个负面的东西,这样的逻辑行不通啊。为什么编剧要做这样的设定呢?为什么不把打败怪兽的方法设定为“继续增强faith使之更加强大而最终怪兽无法消化”呢?这样的话,即和faith拉上关系了,而且还是很阳光正面的。 说到底,我觉得没有faith的确没什么不妥的,但是拥有faith其实是一件很美好很幸运的事情啊。所以问题并不是出在faith本身,而是出在faith的对象身上。从这集的剧情来看的话,问题并不是出在“Amy信任别人”这件事上面,而是出在“Doctor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这件事上面。这样一来的话,这一集岂不是又成了一集通过拉黑Doctor而成就故事的一集?! 我完全不能接受Doctor离开Amy和Rory这一剧情,因为我觉得Doctor的这一举动一点也没有逻辑、一点也经不起推敲。我有两条原因: 1)Doctor的理论号称是为了保护Amy。但是因为有危险而放弃美好的冒险,这个理由不成立啊。要是这条理由成立的话,所有人都立即自杀好了,也不要与人交流了,关系越好到时候越容易伤心么。Doctor有过那么多任的伴侣,这个简单道理他还不懂吗?现在他不愿意让他喜欢的伴侣受伤,所以说他接下来选择的伴侣其实都是他讨厌的应该要受罚的人咯?所以下一集他的胖子伴侣其实是他看不顺眼所以想要把危险带给他的那位咯?这种决定不就等于全盘否定的所有(包括众多前任)伴侣们存在的意义吗? 2)这个决定怎么会是Doctor做出的呢?至少应该是Doctor和Amy/Rory双方决定的事情吧,而且关于是否退出旅行,我更偏向于是Amy/Rory这方有权做出的选择。这个抉择的逻辑和faith的逻辑一致。我觉得,“Doctor是不是一个值得作为faith对象的人”,其实不取决于Doctor本身,而是取决于Amy或者每一个想要信任Doctor的人。 我发觉Steven Moffat引导下的故事有点只顾眼前,不管用怎样的梗,只要使当前的这个故事最精彩就好了。但是这个梗却明显有缺陷,将来的苍白的圆说的反作用可能反而使这个长线的故事精彩度大打折扣。Steven Moffat却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比如把宋江阿姨的时间线说得跟Doctor完全相反,现在弄得混乱尴尬地一塌糊涂。这一集里面Doctor这样绝绝地告别Amy和Rory,把故事的结尾推到催泪制胜点。这一集故事的起伏固然很抓人,但是我就不相信Amy和Rory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到Amy和Rory回来的那集,我就会觉得现在的这场离别很cheap,并且我相信我的这种情绪很快就会实现。 啊呀,明明开头我是说很喜欢这一集的,怎么结果说了那么多吐槽的话?爱之深,恨之切啊。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The Heather Blazing Colm Tóibín 9780330321259 我沿着托宾作品出版逆序,从最新的作品一本一本读他更早期的作品。这本《The Heather Blazing》出版于1992年,是托宾的第二本长篇小说。我非常喜欢这本,在我心目中是我现在读过的托宾长篇小说里面第二喜欢的一本,仅次于《大师》。 这本《The Heather Blazing》的主角是一位法官,故事分两条线来讲这位法官,单数章节都是讲这位法官老年时代的事情,双数章节讲的是他青少年时候的事情。看似平淡的人生,其实两条故事线分别都蕴藏着一位在这位主角身边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人物,青少年时代是他的爸爸、老年时代是他的妻子。我觉得托宾写的最妙的地方就是,这两条时间线其实都是在并行前进的,但是同时也能看到呼应的地方。前半部分,少年时代对于主角最重要的人是他的爸爸,老年时代对于主角最重要的人是他的妻子。但是这两位又在“对方的”时间线里不断出现:一开始讲老年时代主角的故事的时候,不断回忆爸爸对他的影响;后来就在讲到老年时代的主角失去妻子的时候,正好讲到青年时代的主角失去了爸爸,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开始在这位主角的青年时代起作用。 故事的叙述如此深思熟虑,这还只是其次的,重点是托宾以他一贯的写作风格,能把他笔下的主人公们的最真实的感受准确地传达出来。我非常赞同有一句对于托宾的书评:If Colm Tóibín were a singer you would say he had perfect pitch。其实托宾的口吻完全不是那种花里胡哨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夺人注意力的那种风格,但是我就是觉得就算是他最平铺直陈的描写,也有一种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慢慢不断想要看下去的吸引力。即使是在这种慢节奏之下,反而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主人公所经历的心理感受。反正我是经常看着托宾的段落,鸡皮疙瘩不断起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比较前面有一段,讲主人公小时候跟着家里人一起过圣诞节的那段。主人公的父辈们和祖父辈们都在,而且他们都是在爱尔兰独立运动中活跃的一份子,可见这个家的生气。圣诞节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由不同的家庭成员开始唱歌。然后圣诞过完不久,读者便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一个接着一个的家里人的离开人世。这一切发生地如此迅速,仿佛都还没来得及从圣诞的安详的气氛中走出来,就要面对无情的现实。这样的人生只有唏嘘了。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Doctor Who第六季下半季开播已经到第三周了,前面两集闹来闹去的一点也不觉得好看。特别是吊大家胃口吊了两三个月的S06E08 “Let’s Kill Hitler”,其中时间线穿插复杂到一定数量级的松江阿姨再次出现,彻底把我对于这条故事线的理解给搞混了,我还在等待有人能好好地为了梳理一下时间线。但是我觉得今天看的S06E10,是下半季以来最好看的一集,特别来说两句,下面有剧透(反白)。 这一集说的是Doctor号称要带Amy和Rory去世上第二的度假胜地Apalapucia,结果Amy却走到了另一个时间线上的房间里面,这里的时间过得要比较快。于是Doctor和Rory乘着Tardis去营救Amy,没想到找到Amy的时候已经是36年以后的Amy了。(again?)苦苦等待了36年的Amy已经对Doctor失去了信心,一度不愿意帮助Rory找回刚失踪时的Amy。在与过去的Amy对话之后,中老年Amy决定为了Rory营救年轻Amy,但是她也想要顺利逃离那儿。最后千辛万苦中老年Amy加上年轻Amy都和Rory团聚了,年轻Amy和Rory回到Tardis,Doctor却把Tardis的门永远地向中老年Amy关上了。 说这集好看,我是从两方面出发的。一方面是我真的有被Amy和Rory之间的真爱感动到,说实话,我最后看到中老年Amy依靠着Tardis苦苦想要进入却又很自我牺牲地退出的时候,我的眼眶是湿润的。特别是有一句Amy的台词,“If you love me, don’t let me in. Open that door, I will, I’ll come in. I don’t want to die. I won’t bow out bravely. I’ll be kicking and screaming, fighting. To the end.”在我看来这是真实的Amy,但确实是最勇敢的Amy。本来在我心目中感觉一般的Amy,此时瞬间升华了,变成了非常非常可爱的Amy。 第二方面我喜欢这一集,是因为我喜欢看别人做dilemma的选择题。这里的中老年Amy和年轻的Amy其实就是一个人,事实的确可能就是两个人只能有一个存在。如果说当初Doctor和ganger Doctor没有共存还是有一丝道理的话(毕竟真正的Doctor只有一个),这里的两个Amy则是完完全全同一个人,只不过是在一条时间线上的不同点上。这样的话,所谓营救Amy,有什么道理去营救其中一个而非另一个呢?而且我觉得,如果真的偏向的话,那我也是更偏向中老年Amy的呀,人家吃了36年非人的苦,这是Doctor欠她的呀!我心中的完美结局应该是两位Amy都进入Tardis,然后Tardis通过某种神力,使两人融合成为一人。 今天早上看完《Torchwood》第四季的时候我还在想,Captain Jack的故事再好看,其实也是比不上Doctor的。看看Jack身边的世界,首先都是政治阴谋遍地的丑恶的世界,他所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都是以暴制暴。这就是人类的缺陷,这就好像一个恶性循环,对付一个卑鄙无耻的坏人,似乎只有比他更卑鄙无耻。这一点Jack也是明白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愿意在任何时刻撇下一切跟随Doctor。因为Doctor拥有普通人没有的气场,那些看上去最没有希望完美解决的棘手情况,有Doctor在场的话,就是可以和平解决。即使有手枪,也是摆花样的小水枪;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任何生命。在这个过程中,Doctor的价值观也没有任何程度上被compromised。我喜欢的Doctor就是这样的。 但是,向Amy关上门的那个Doctor,我已经认不出来了。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RTD带着第四季的《Torchwood》移师美国,和上一季一样一整季讲一个故事,这季的故事叫做“Miracle Day”。说的是突然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死不了了,随着人口的剧增一切都在崩溃,而此时Jack却成为了唯一一个会死的人,于是Torchwood重组试图调查事件的真相。 我不得不说我对这季的《Torchwood》有一个整体很高的评价。八九月份的时候,第四季的《Torchwood》和第六季下半季《Doctor Who》几乎是同时播放,每个周日都能看一集《Torchwood》和一集《Doctor Who》。我心中自然而言是对《Doctor Who》期待更多的,但是结果却总是我在看《Torchwood》的时候发觉看得更为过瘾。不用说,《Torchwood》要比较成人化,所要探讨并且挖掘的主题也更成人化,特别是这季中对政治的丑恶的揭露更是让我拍手叫绝。 因为刚看完最后一集,所以我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集开始的时候Gwen的独白。这段一看就是RTD写的么,这里的Gwen简直就是Rose附身么,这段话跟当初Rose死的那一集的话感觉好像啊。最后一集说到Torchwood小组想要使世界回复原样,但这就意味着原本因为这份奇迹而生存下来的人将死去。Gwen说她就是受不了人们的命运由一小部分有权有势的人操控,但是她不得不通过直面失去一部分人的生命来使更多的人自由。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在想还好这段话是Gwen在说我还能接受,要是哪天Doctor说出这段话我就幻灭了。所以世界上的有些问题还是让Torchwood去解决吧,Doctor可以欢乐地去各种地方玩。 卡司方面: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了美剧,所以要特别讨好美国观众,这季有超过一半的剧情都在讲CIA两位成员的事情。我一点也不喜欢Rex,觉得他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自以为是不靠谱的气息。但是我超级喜欢Lauren Ambrose扮演的Jilly Kitzinger,演技超好,我强烈期待她成为下一季的大boss。所以这季,我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最后的那几分钟的剧情(剧透反白)──Rex竟然也死不了了?!Jack就没那么special了呀?!人家Rose千辛万苦才让Jack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呀!没有Tardis的参与就有这样的神迹?!我不服!我强烈要求Rex和Esther交换!其实快看到结束的时候我有点猜到最终结局可能这样,但是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大翻白眼。看来RTD要是哪一季不气气观众他就不开心啊。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专辑类 加藤ミリヤ – M BEST 加藤ミリヤ的双碟精选集,虽说她的歌算不上是什么特别经典的,但是还是很好听的。这张精选集里不仅收集了好多老歌,也包括她最新跟清水翔太合唱的《BELIEVE》。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有很多,包括《勇者たち》、《Last Summer》、《Aitai》和《DESIRE》。在听《Never let go》的时候,我一转神还以为是宇多田光在唱呢。 另, 我一阵看了他们俩在某节目现场串烧《BELIEVE》和《LOVE FOREVER》的视频,很纯粹地被他俩的打扮和气场震慑到了。清水翔太顶着他的新发型身穿道理上应该算是很潮的类似牧师的长袍,加藤ミリヤ则穿着配合色 彩的有点像五四青年又有点像修女的服装,现在fashion就是这样啊~ 噢,还有,关于这张专辑的封面,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张图P得有点像清水翔太和加藤ミリヤ两人的混血吗?而且,小图看起来很慑人。 槇原敬之 – Heart to Heart 单独听听蛮好的,但是跟加藤ミリヤ 的精选集混在一个playlist里感觉就没那么出挑了。个人最喜欢《林檎の花》这首。 单曲类 中孝介 – 君ノカケラ feat 宮本笑里 这张单曲存在的意义是──《夏目友人帐》 第三季播放啦!《夏目友人帐》这部动画片不仅仅内容好看动人,而且每一次的片头曲和片尾曲都既符合意境又好听的。它的片头曲往往都是体现出少年比较活跃和 热血的一面的励志型歌曲,而它的片尾曲则是比较动人的慢节奏的。《夏目友人帐》三季的片尾曲都是找中孝介唱的,可见中孝介的气场和《夏目友人帐》的确有搭 到。这一季的片尾曲叫做《君ノカケラ》,传承了以往的风格。但是再怎样也无法超越两年前第一季时候的那首《夏夕空》,个人觉得那首绝对是经典。在这张新单曲里,中孝介还把这首《夏夕空》重新编曲唱了一下,我觉得还是没有老版本的好听,老版本的是从第一个音就能深深抓住人心的呀。 倖田來未 – 4 TIMES 本来我觉得倖田來未的歌已经是最多听个热闹的了,但是却惊喜地发现这张新单曲很好听。我很喜欢《IN THE AIR》和《KO-SO-KO-SO》。在MV里面,倖田來未可算是费劲了心思,太多的卖弄反而让我觉得有点假,还是好好听歌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