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静安现代戏剧谷,今年一共看了8部戏,最喜欢的是《887》,第二喜欢的竟然是音乐剧《爱情神话》,和我的预期很不一样。每次看完的当下我会简单记一些东西,这次记下的也意外地比之前的多,所以下面也只是纯罗列当时的感想,不过多详细展开了。 朱莉小姐2024.4.25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改编的部分,中国元素除夕唱中文歌。 舞台设计和我看的NT Live版本的舞台设计很像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版本导演(后来查了一下好像不是),楼上变成了一个电子屏幕直播摄影的内容,有点意义不明。 好像整部剧都在讲阶级这件事,但是男女主角的矛盾点明明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两个人都太烂了太垃圾了。他俩之外的人的矛盾都在阶级,甚至在有信仰的人眼中天堂没有阶级但是人间阶级必须被遵从否则世界就坍塌了。 剧情简介就是小姐和仆人一夜情之后,相互瞧不起又想要互相依靠逃脱窘境,男主的梦想是开一间酒店要女主天使投资,女主一开始瞧不上但后来还邀请男主的未婚妻三人一起出逃圆开酒店的梦,最后老爷回家了女主自杀了。 关于阶级的剧是很老的剧,现在拿来演本来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男女主角的种种对话反而变得可笑,特别是那些和现在很接近的话题和观念(比如天使投资、创业圆梦之类的),好像是在说以前人们可以想到逃脱困境的招之前没被经历过(所以感觉有一丝希望)、现在已经被证伪则变得可笑。 女主演员演的有点差,一秒老烟枪一秒少女银铃笑声,一秒S一秒M一秒无助天真,不是说这种情绪起伏不合理,而是这种情绪的转换没演出来它的合理。这不仅是女主一个人的问题,女仆人在听女主开酒店萌的时候也是满脸憧憬一起做梦,转身就说自己怎么可能换个地方做厨娘就要把男女主角的后路全断掉,太不合理了。吕游的戏份很少,贺坪可以去演更好的戏。 Tag: August Strindberg, Hilda Hellwig, 贺坪, 麦朵, 暴风雨计划2024.4.26上戏实验剧院 原本是冲着Peter Brook去的,没想到现场演出原来是法语的。这次演出的优点是法语讲得很清楚、慢慢吞吞的。其实没看出来具体Peter Brook改的是什么,我可以感觉到的特点是 级简化、去冲突化。舞台特别简单,服装道具也几乎没有,但是所有人的叙事非常清晰,让人更容易懂的剧情。同时也没有非常大非常drama的展现,就算是那些坏人要使坏好人大获全胜,也没有那种大戏上演。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结束的也早。 对人物的解读,王子和坏仆人两个人是同一个演的,两个角色转换的时候就换一件外套,还是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可能是故意的)。这两个男人是女主唯一见过的除了她爸的男人,同一个演员,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爸在施魔法,其实拨乱反正也全是假象,他只是给女儿用现有的材料编了一个梦。 父亲这个角色蛮妙的,一开始他pua精灵,后来他承认自己在用魔法来复仇,最后他放下魔法立地成人。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Peter Brook, Marie-Hélène Estienne,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浮士德Faust2024.4.27云峰剧院 中国人演的,图米纳斯导的,在剧院门口还有一个给图姆纳斯鲜花的地方。 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和《奥涅金》的好像啊,配乐、把床拖来拖去,每一个场景都是很唯美的表现。 剧情和我记忆中的浮士德的故事有点不一样(回家一看原来我读的是托马斯曼的小说,不是歌德的),特别是第二幕收的很仓促,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浮士德出卖灵魂以后就变成一个去骗/玩弄小姑娘的娘炮了。 舞台上还有一个很高的男人,一直没看明白他的角色是谁,是作者吗? Tag: 里玛斯·图米纳斯, 歌德, 王砚辉, 尹昉, Femme Capital安·兰德2024.4.29兰心大戏院 这部戏有点难评,因为我自己不确定看懂了,不确定是不是明白这部戏的本意,所以我只能描述我的心路历程。 开始前,我对这个人物一无所知,只知道《耸耸肩》的书名,和这是一部以安·兰德为主人公的戏。我以为这么出名的作者,只要截取她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让一部话剧足够出彩和有意义(结果和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原因却不是我意料到的)。 话剧的原名叫做资本主义女性,原来这个人物真真正正是这样的,她的言论主义就是右翼自由主义、精英主义,她的作用就是普世化了资本主义的价值。 话剧从她的死开始,她一直在她的坟墓里用很得意很自豪的语气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坟墓上头是她特别要求的美金的标志。 第二部分讲的是她的接班人,在资本主义崛起以后资本家受到压制、打击,决心罢工。让人想到的(《人民公敌》/马斯克)很典型。 第三部分讲的是她的影响、她的传承,美国很多政客,讲到川普(说《源泉》是他最喜欢的,也是唯一读过的书。 这部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女主在坟墓箱子里面一个人独白,有时候唱唱歌,有现场伴奏的乐团偶尔穿插扮演一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最好的地方是全剧一个小时也不到。 看完以后的想法是:很难去反驳这种思想本身,自私自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来也没错。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思想一旦独裁,就像今天唯一的衡量标准变成金钱上的成功,在中国更是畸形。这反而失去了所谓的真正的自由。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ugust Strindberg, Ayn Rand, 尹昉, 何念, 刘令飞, 现代戏剧谷, 王砚辉, Ex Machina, 贺坪, 麦朵, Hilda Hellwig, Marie-Hélène Estienne, Mathieu Bauer, Peter Brook, Robert Lepage, Samuel Beckett, Sylvain Cartigny, Tendres Bourreaux,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Valentina Cortese, William Shakespeare,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歌德
|
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还是很精彩的,我一连看了8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去年持平(但是今年看剧的心情和去年比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有什么戏剧节看个三四部里总有一部甚至更多是莎士比亚或者改编莎士比亚的,今年看的现代戏剧谷八部没有一个是和莎士比亚相关的。反而八部里面有一半以上是战斗民族的作品,其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3;如果再算上同一时间段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话,真的是俄罗斯大年了。今年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安提戈涅>安魂曲>零祈祷。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019.4.27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戏的票子是最早买的,过年的时候就买了。我对这部戏的期待特别高,因为它是去年我最喜欢的那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带来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去年第四季度我集中读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的作品,所以很有兴趣再看现场的演绎,这次来的又是原汁原味的希腊的剧团。之前我还去听了一个现代戏剧谷办的关于古希腊戏剧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讲到特佐普罗斯去年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正中我的点,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厌恶却依赖因而循环的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老师还举例房价上涨,如此现代和现实我倒是没想到过。 期待之高,失望之深啊。散场的时候,每个人互相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睡了吗”,因为听不懂外语,字幕又很偏很暗看不清,画面动作又不知所云,讲话的语气又相对比较平实,所以太好睡了。 之前讲座盛赞的特佐普罗斯的身体戏剧的演员表演方法,也是扑街啊。整个舞台是一个园圃的圆形,演员们在里面翻滚,身体几乎无法离开地面,真心没看懂想表达什么。间歇播放的防空警报和枪弹雨林的声音什么意思,最后撒纸什么意思,看得太累了也没看出一个所以然来。 Tag: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Aeschylus 零祈祷 2019.4.27 大宁剧院 去年现代戏剧谷,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演了两部作品,一部是特佐普罗斯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另一部是福金的《哈姆雷特》。两部都好看,其中《哈姆雷特》改编得非常特殊有意思。今年福金带着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带来的是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赌徒》的作品。 我以前在乌镇看过一个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的《赌徒》,超长的四个半小时。这次看觉得好像终于看明白了,比德国柏林人民剧院的版本明白多了,好看多了。这次的男主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奶奶和女主比较抢戏。奶奶一开始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赌博来玩弄想要她遗产的人(输光一切),结果情绪也是不受控制地全部由赌博控制。女主太作了,好像很骄傲有尊严其实是作,又要男主去赌拿钱,又觉得拿来男主的钱是在出卖自己。故事好像可以离开赌博讲,但是赌博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类那么强大,万物之灵,可以掌握那么多知识创造懂得那么多道理生活在那么文明的现代,却发明出来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赌博、毒品等等。可以归结为人类太弱,赌博/毒瘾是病,何时可以进化出来免疫抗体呢?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之外,舞台效果也超赞的。轮盘状的舞台很厉害,人物在转盘上分不用的轨道来回,创意度和去年《哈姆雷特》背面的舞台有的一拼。中间有一段光影印在周边的舞台墙上,特别好看。还有现场的乐队,总之完成度很高。 Tag: 福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龙”的忧郁 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 2019.5.4 大宁剧院 抛锚在路边的一组年轻人,搭起了一个演出游乐园。演员们现场讲话的方式真的像是在法语教学,动作也很慢,反应也很慢,语言都是很教科书式的正面。没见过正常的法国人这么讲话的,我几乎以为女主是直接从观众席现场抓来的了,也可以解读为开公园的一帮年轻人和女主都是有智力缺陷的。 最后讲的到底是什么?忧郁没看出来,反倒是有一点像是女主的老年人生的尽头,大家像是要哄着他,最后的parade是到了终点的感觉。 那么难看,结果散场的时候还有豆瓣上的评论,还有人在硬掰各种给它脑补出来的好。果然艺术评论与艺术本身无关啊,戏剧能不能不要皇帝的新衣啊。 安魂曲 2019.5.4 美琪大戏院 以色列戏剧大师Hanoch Levin的遗作,用了三个契诃夫的短篇故事串起来一部戏。分别是一个死了老婆的老翁、一个死了婴儿孩子的少女和一个死了儿子的车夫。 三个故事有三重意义,等于是有九个地方引人思考。三重意义正好对应三个人物各有侧重,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老翁),一是十字路口的选择(少女)(她为什么不哭是因为不要别人觉得有出口有解脱),一是倾诉的对象(车夫)。要是光是讲他们的亲人死去,病死穷死等等都还好并没有那么苦,但是讲到死去以后他们三个人的行径反而觉得更苦了。而且前者的苦是可以通过社会的发展物资的完善来解决的,现在就好像很少有这样饿死穷死累死的案例了,但是后者死者的亲人的痛苦是就算温饱问题解决也是无法解决的。痛苦的不仅仅是死去的人,而是周边的人,不一样的痛苦。所以安魂曲这个标题用的特别好,是对三个死去的人,也是对三个在世的人的安魂。可以把三个零散的故事,用“安魂曲”这样的主题一下子有机地串在了一起,很厉害。 这部戏用的是战斗民族的故事,但是现场看来其也很有以色列的特色。比如老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直是以金钱为出发点的,这就很犹太人的感觉。还有音乐也特别动人好,从最开始的那一幕拉开幕布的音乐,就直接牵引心弦。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开头的片段,光是那简单的旋律,就把我带回了现场的感觉。 最后那样东西是什么?奶油蘑菇意面?什么意思? Tag: 契诃夫, Hanoch Levin 安提戈涅 2019.5.7 上戏端钧剧场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首次来华演出,据说这是在拉脱维亚拿过奖的《安提戈涅》。真的太惊喜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安提戈涅》!如此成功,源于它对原作的改编,讲出了一个忠于原著但是又有新的解读侧重的内容。 舞台是极简的,连桌子椅子也没有,只有两面墙和灯光的明暗变化。一开始就很醒目的最大的特色是一人饰保姆/歌队/旁白三角的一个老阿姨,她一直在用非常非常冷淡甚至有点点厌世嘲讽的口气读剧本/台词/解说。她讲话没有一点情绪,但是效果却意外地非常不错,因为她的口气如此若即若离可近可远,瞬间让人对那么古代的剧本的包袱荡然无存。她还穿插各种效果,比如用普通话说的“中场休息”,还有第二场开幕的时候对悲剧和情景剧的解读(悲剧是注定的,所以里面的凶手和被害者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间离,反正我很喜欢。 故事内容上,改编的地方有好几处,也是每一处都讲出了新的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首先就是把故事人物搬到了现代,大家穿的都是现代的服饰衣着。还把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姐妹年长身份倒换了,还特意说伊斯墨涅长的很好看,安提戈涅并没有。把现代对于外貌的评判和现代社交的活力注入了这么古老的一部剧中。所以,这是我看到最不“怨”的安提戈涅,也是我最有好感的安提戈涅。 其次,克瑞翁的戏特别多,第二幕几乎都是他和安提戈涅的对峙。克瑞翁和安提戈涅的对话虽然有点长,但也算是你来我往层层叠进蛮精彩的,有点累人还能接受。有很多是克瑞翁在寻求安提戈涅对他的决定的理解和肯定,这是剧本里没那么突出的部分。这样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因为如果单纯的把克瑞翁作为安提戈涅的对立面直接打倒就没意思了。就好像保姆在第二幕开头说的那样,如果悲剧之伟大大家都只是演员而已,那唯有对立的双方都相当程度的有理有据才合理。 第三,添加了克瑞翁对安提戈涅哥哥的爆料。照理说爆不爆料本该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安提戈涅去安葬哥哥并不是因为她的亲人有多好,但是这里的安提戈涅却受到了很大很大的影响,整个人崩溃了。这样的反应更像是应证了她的另一种特性:原本看上去明明可以被作为强韧的女人强人的典范供世人瞻仰的,其实她可能只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社会洗脑的受害者。 第四,安提戈涅听到爆料三观崩塌以后,才顿悟出如果对世界妥协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好像把她的决心做实延后了,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她一直是很清醒地站在道德高地的。她的决心有了更合理的心路历程。 最后安提戈涅和守卫的戏,好像也是加出来的?记不太清了,但我倒觉得这段可以减掉。前面的节奏已经控制得不错了,第一幕也很紧凑中间穿插业余的乐器演奏调节也不错,第二幕有很多东西要讲对话特别多特别长也能接受,但是最后的守卫戏真的可以删掉。 另,字幕延迟太严重。 Tag: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eschylus, 契诃夫,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现代戏剧谷, 福金, 立陶宛VMT国立剧院, 陀思妥耶夫斯基, Hanoch Levin, Sophocles, 果戈里,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
Eugene Onegin 2019.5.9 上海文化广场 改编自普希金的同名长篇诗体小说,这是由图米纳斯带来的舞台剧。 从舞台效果、音乐、接近芭蕾的舞蹈、布景来说,真的是美轮美奂,有一种诗一样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一直在移动的背景。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背景是一个半透明的幕布,因为看到背景的画面一直在动,我以为是幕布后面的场景在动。后来才看清楚,原来这些都是没有移动的舞台上的布景的反射,那应该是一面反射的镜子。但是很奇怪的是,镜子中反射的布景在左右移动,离镜子很近的练芭蕾舞靠杆却没有动(我很仔细看了),不懂是什么原理。好像听说是幕后有人在手工地推动这块镜子,太神奇了。 第二个是决斗后突然开始下的一场雪,一下子让我回想起来去年静安现代戏剧谷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假面舞会》,场景太累死了,果然是图米纳斯亲自导的。 第三个就是用来做海报封面的秋千,因为这幅类似仙女下凡的海报画面太好看了,所以我之前一直在脑补仙女从舞台伸出一路荡出来飞出来的场景,那一定会超级震撼。没想到只是简单的上去下来就没了,虽然还是很美,但是有点平淡。要是真的是飞出来的话,那我肯定无脑给五星了。 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台设计,个人觉得剧情差一口气。我之前也没有读过这个故事,所以作为小白我是纯粹跟着这部剧想要传达的故事走。一开始我接受到的是一个年轻人之间很纯情的爱情故事,可能主人公有一些挥霍,但是即使是愚蠢或是任性,那样的青春还是很美好的。特别是女主拖着一张床满世界地兴奋得睡不着的样子,真的是青春的美。所搭配的主题音乐也很欢乐,但是主题音乐休息的时候,背景音乐却是一股悲伤的主题,也预示着接下来故事的走向。故事的走向,和男主给我的印象一样,在走下坡路。当男主拒绝女主的时候,我有那么一刹那觉得这个男主也很美好,如果我很认真地相信他拒绝女主的理由的话,那么他是一个想要追求比爱情更美好的东西的很高尚的人。这样的话,顶多也就是一个很作的男主,我还有一点为这份无果的爱情感到惋惜。但是后来发现男主不是作,是真渣,然后故事的结尾变成了女主因为生计嫁给了老人之后决定忠于没有爱情的婚姻而不是追求她心目中的爱情和自由。他俩真是不作不die,天生一对啊。 另,Eugene的念法好多啊,又是“尤金”,又是“叶甫盖尼”,好像还可以是“奥根”,太神奇了。
现代戏剧谷已经好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真正关注它。上海市区的戏剧节,剧院也全部在静安区(和闸北区),不比乌镇戏剧节差啊。一个月之内看了八部现代戏剧谷的作品,蛮开心的。而且质量普遍还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姐妹>灵魂的故事。 学院 Institute 2018.5.5 上海云峰剧院 翻译标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啊,这明明是(精神病院/医疗)机构的故事啊,怎么会扯到学院去。 舞台上的这个机构的设计非常的炫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似图书馆储藏的柜子,每拉开一个柜子就是一段一段病人们的回忆。有时背景画面还有重复播放的跌入深渊的镜头,有点像德剧《暗黑》里面主人公们往下走向一处未知而神秘的地窖入口,只不过这里的人是很无助的像人偶一样摔下去的。 主人公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相互安慰。这一切几乎全部是用肢体和舞蹈在表达,为数不多的一些语言其中还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法语,好像是故意不想让观众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故事似的。舞蹈动作也蛮有趣的,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剧情部分,有两位比较明显的是病人,他们一个为事业一个为爱情所困。另外还有两个,有一点分不清楚他们的角色,其中一个讲法语的从一开始就在为其他人设计疗法,但慢慢发展下去他也经常出现在拉开的柜子里,并且越来越歇斯底里。所以说到底,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病人,或者唯一没有什么戏份看上去就是无名配角的那个其实是唯一精神正常的医生?这样的故事细思极恐,倒也不是前所未见,德万尼茨的话剧《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及西澤保彦的小说《神的逻辑,人的魔法》都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故事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呢?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这些经历处处都潜藏着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东西。会让人发病的那些人生的悲剧,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我觉得都还算挺容易理解,那么那个法国人的痛点是什么呢,难道是博学和智慧? 铸剑 2018.5.6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话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故事新编,讲的是干将莫邪的铸剑师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次的特别之处是导演是来自波兰的大家。 舞台画面效果蛮好看,会有一些蛮现代的灯光的处理,还有点像科幻片,老外的大王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在看初到外星领地的场景的感觉。音效实在让我很受不了,经常会出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又很无聊又很很长怎么也中止不了的噪音,以一种自以为很高级很有哲理的态度播放。 最原本的故事讲的太长太慢,反而让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recap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蛮好的因为很简洁。在那么长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里面填充的东西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我猜有点像《大护法》、又有点像《湮灭》,反正就是抛出很多意向但是却没有一条合理的线索。借助在背景上打文字,应该是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主旨,但是身、仇、侠、老茧、永恒重生的总结很刻意不合理没逻辑。 再有就是波兰导演crossover中国古代神话的奇怪的感觉。三颗头颅有点像古希腊悲剧的感觉,头颅(首无)的传承说不上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中文、英语、未知外语(波兰语?)在舞台上演出的穿插,加上直接说出music和dna这样的英文单词夹杂在正常的汉语中,感觉消化不良。这么说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并没有给我一种文化融合而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的进步的感觉,而是一种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的偏失。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2018.5.9 大宁剧院 先撇开情节,现场配乐、舞台的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四方加层叠+非常非常恐怖的人形背景墙)都是很有心思和现代创意的。 故事讲的是战争年代,大胆妈妈(其实直译应该是勇气妈妈吧)带着她的孩子们游走战场,趁着兵荒马乱的战事倒卖各种物资,靠着战争的契机做买卖生存下去。渐渐地,大胆妈妈沉溺在这样的买卖中,而她的孩子们相继离她而去,被战争裹挟。 我看了一大半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不是说这是反战的主题嘛,我怎么看不出来。因为大胆妈妈给我感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残忍的祖母”邪恶祖母,最多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惨叫一下,其他时候都是生意第一见钱眼开。如果说大胆妈妈是一场悲剧的话,那她的悲剧也和战争无关啊,最多和贪婪或经商有关。 然后我突然想到,悲剧在于人们不会没有战争的生活了。大胆妈妈不会在和平时期做生意,大儿子天生的武勇和在战争中历炼出来的残忍无理在和平年代是罪恶,等等。这么说来,其实只要大胆妈妈一直生活在战争中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的生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妈妈的二儿子和女儿的死,正是因此。所以这是一个完备的证明,为什么要反战。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说,战争的好处是秩序。这句话一听之下有点道理,我也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反驳为什么秩序并不一定是那么好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完布莱希特的这部戏,让我意识到这么一个道理:恐怖的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人们对此的依赖和需求。有点毛骨悚然。 哈姆雷特 2018.5.13 大宁剧院 这是一个蛮特别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首先舞台的设计。是一个类似阅礼台的背后,然后有很多很多的台阶。故事发生在后面,却也是观众的正面。 然后是故事的改编。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台词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着装的不同,这简直在讲另一个故事。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当哈姆雷特听到自己亡父的鬼魂的哭诉的声音的时候,在这里这些鬼哭鬼闹的效果全部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手策划而成的。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认定的作为一切开端的基础,竟然可能并不是事实。所有的一切变成了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的一场谋反? 第二个改编的地方是出场人物的性格,哈姆雷特好像没什么大变化(最多是假装的疯狂更真实了,或者也有可能这是很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疯狂),奥菲利娅一些摆拍的姿态显得她并没那么纯洁完美了,通过肢体的比比划划还暗示奥菲利娅已经怀上了哈姆雷特的孩子。 第三个改编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在意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出场人物们的穿着。一开场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现在的衣服,作为皇室在参加一些宴席。然后一转眼,人们纷纷换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宫廷古装。这种古装于时装的转换显然是刻意的,但是两个的区别是想要表达什么我却想不出来。古装是忠于原版的,时装是改编的?古装是时装的人物的想象中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有简短的Q&A环节,也没有人问这个古装/时装的问题。看来看到相关的采访的文章,貌似主创也不打算回答任何对解读的解释。 这样的改编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冲淡了原有的作品的重量。我个人觉得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精华在于哈姆雷特本人对于人生的解读以及面对人生的挣扎奋斗。所以说这次的改编改出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打着哈姆雷特的幌子却失掉了哈姆雷特的高度。 灵魂的故事 2018.5.17 大宁剧院 这是由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全场只有一个演员,通过她的自述来讲述她的人生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种one woman show,比我预想的好看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控诉和抱怨(仅仅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更多的是自我暴露和剖析。看完整部剧,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又觉得很唏嘘,这是一种因为她过得太差而给观众带来的优越感呢还是因为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自己的联系而带来的安慰感呢? 我个人总结这部剧的主旨在讲“虚无=真情”,主人公历经那么多段光鲜亮丽的也好、暗戳戳的也好、奇异的、骄傲的、虐恋的种种情感纠结,最终需要的还就只是温暖。浅显地追溯原因的话,是真实的自我和别人面前戴面具的区别,为什么要戴面具呢又是很无奈的。深一点的话,讲的是逃避自由,人们需要一些陪伴(温暖)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人生和世界。逃避自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应对模式,但我又觉得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妥协/宽待/原谅,难道不是可以自由的人才最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抱自由呢,只有通过基因变异的皮很厚痛点很高的人才可以(又或者自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才by definition无法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存活下来的都是人渣基因。 电影版本是Sophie Marceau演的,这次的话剧是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应该是台柱演的。演员一个人太厉害了,表现得很丰富,语速的变化、一些肢体语言把一个原本貌似很催眠的独角戏演得非常生动。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然地跟随着她接受接连不断的新的剧情,但是同时因为这些剧情设计得很引人思考,我也容易从她的话语中自己引申出去想一些自己的事情。我最近在经历一些职场上的不顺利,所以心情很不好。此时的我,看美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破坏心情,看丑陋的东西觉得很恐怖现实于是破坏心情。看真实的东西发觉原来正常的人比我痛苦的多了,就会批评自己的痛苦很做作,要把皮养厚点学会拥抱自由。(这就是戏剧对我的意义?) 假面舞会 2018.5.19 大宁剧院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契诃夫,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Bertolt Brecht, 现代戏剧谷, 福金, 立陶宛VMT国立剧院,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 Euripides, 鲁迅, 鈴木忠志, Gecko, Ingmar Bergman, William Shakespeare,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格热戈日·亚日那
|